他與諸葛亮齊名,懷有不世之才,為什麼卻選擇自殺?

歡迎來到“天枰記憶一瞬間”,今天我們要講的是:他與諸葛亮齊名,懷有不世之才,為什麼卻選擇自殺?

《三國演義》成為家喻戶曉的必讀名著,很多國外人士更是將其視作珍寶,可以說該書中塑造了很多經典的人物形象,龐統就是其中之一。與很多成大事者不同,龐統看起來就是一個醜陋的流浪漢,正是因為其長相醜陋以及比較激進的性情,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始終遇不到明主。向來以仁義著稱的劉玄德將其收入門下,成為其帳下謀士,雖然說書中對龐統的描述不是特別多,就憑藉著赤壁之戰向曹操獻計,就可以看出其不辜負“鳳雛”的稱號。龐統與諸葛亮齊名,均懷有不世之才,那麼為什麼向來爭強好勝的龐統會選擇自殺呢?很多讀者對此有很大疑問。

他與諸葛亮齊名,懷有不世之才,為什麼卻選擇自殺?

他與諸葛亮齊名,懷有不世之才,為什麼卻選擇自殺?

一、戰爭帶來的最大的痛苦就是勞民傷財,在那個戰火不斷、群雄割據的時代,戰爭對諸侯和百姓而言,都是特別敏感的字眼。劉備四處漂泊,沒有自己的軍事根據地,很難在亂世生存,龐統多次建議劉備南下入川,取而代之,以川蜀為根據地,劍指天下。劉備是亂世中的一股清流,向來以仁義著稱的劉玄德總是以仁義之說辭退龐統的建議,更重要的是,當時川蜀之地的劉璋還是劉備的同宗,更是不能同氏相殘。為了讓劉備狠下心來入川,龐統只能激起劉備對劉璋的憤怒,那麼代價就是犧牲自己,果然龐統死後,劉備就以替軍師報仇為名,進軍川蜀,天下諸侯更是因為劉備出師有名,沒有干預這場戰爭。

他與諸葛亮齊名,懷有不世之才,為什麼卻選擇自殺?

他與諸葛亮齊名,懷有不世之才,為什麼卻選擇自殺?

二、英雄與明主的惺惺相惜,不管哪個朝代,亂世中英雄與明主總是相輔相成,士為知己者死。龐統在亂世懷才不遇,更多是因為自己想侍奉明主,龐統曾在酒後亂言,對曹操、袁紹、孫權以及劉表等各方諸侯進行評價,爾等都不是明君。向來以結束戰爭,恢復漢室為己任的劉皇叔深受百姓愛戴,龐統為了解劉備是否真的仁義,自己裝扮成流浪漢對其進行考驗,劉備的表現沒有辜負仁義二字,真的如百姓傳言一般的愛民如子,龐統最後還是選擇了當時勢力最小的劉備作為自己的主公。為了早日結束戰爭的苦難,百姓過上好日子,龐統只有替劉備去死。最後龐統選擇死亡就是為了不讓主公陷入仁義和成就大事的兩難選擇當中。

他與諸葛亮齊名,懷有不世之才,為什麼卻選擇自殺?

他與諸葛亮齊名,懷有不世之才,為什麼卻選擇自殺?

三、龐統可以稱得上當世之大才,隨劉備入川之後,對劉璋及其部下早已有所定位,內部文武不和,黨派鬥爭嚴重。當時龐統多次奉勸劉備拿下川蜀,作為自己成就大事的根據地,劉備因手足相殘有違背仁義之說,並沒有同意龐統的請求,一絲心灰意冷上心頭。當時劉備賬下武有關張趙,文有諸葛孔明,一舉奪下川蜀絕非難事,劉備入川也只是時間問題,即使日後劉備找到緣由攻破川蜀,可能自己也不會有所作為。

他與諸葛亮齊名,懷有不世之才,為什麼卻選擇自殺?

他與諸葛亮齊名,懷有不世之才,為什麼卻選擇自殺?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想要了解更多敬請關注:“天枰記憶一瞬間”,如果你有什麼好的建議,歡迎在下方評議區留言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