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時期中國的國名是什麼?你如何評價?

秦時月399



元朝時期中國國名判定,我認為在當時,它不叫中國,而妥帖有和蒙古元素摻雜在裡面,因為在蒙元時期,那些蒙古統治者會漢語的幾乎沒有,都是說的是蒙語,用的字也是用蒙文書寫,上到成吉思汗下到他的子孫們,哪一個會漢語。雖然在蒙元一些政府機構裡,有頒發的漢文印章和璽書,都是給漢地人看的,能政令發佈的容易一些,這樣也是仿照前朝規章制度,像遼金就是個例子,在成吉思汗時期就已確立國號為大蒙古國,蒙語為也可忙豁勒兀魯斯,也可為大,忙豁勒為蒙古,兀魯斯為國。這個兀魯斯一直在蒙古諸王的封國裡都被使用,而並非所謂的漢語汗國來用。


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國也包括中原一部分,他對中原一直聲稱自己是成吉思皇帝,而國家則用大朝來形容,這在現存的成吉思汗令牌可以看出端倪。然而對西域卻是另一種別稱,那就是始終堅信自己國號是大蒙古國,在元定宗貴由給法國國王寫有詔書中,用阿拉伯文寫的,蓋有畏兀字國璽,而並非明顯提出自己是中土之王,和漢文印章,而稱自己是世界統治者,從日出到日落之地,遵成吉思汗為地上之主。可有意思的是在蒙古詔書中有最顯眼的開頭語,憑長生天之氣力,也可蒙古兀魯斯致各國國王,這個開頭語後來被明清兩代沿用,詔書中就有了後來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大蒙古這個國號可到後來元朝建立後變了,忽必烈認為祖述變通補偏救弊是必然,一改成吉思汗以來的規矩,將都城從哈喇和林遷往大都,將年號改為中統,至元,意思就是中原一統,至哉乾元。他按照儒家方式治理天下,包括由內而外,明顯是把自己變成像中原皇帝一樣的帝王。他更改國號取自易經大哉乾元將大蒙古國改為大元,是更大的意思。所以國號大蒙古國自然而然被廢止了,成了大元國,原因是忽必烈為什麼要改,因為這時蒙古這個族名兼國號已經不適合時尚了,單一的制度在這麼偌大的國家一直被沿用一點存在價值都沒有,就連小國西夏都有國號,遼金也也同樣是,他之所以改目的就是要有更大的存在價值。元朝建立,蒙古帝國分裂,忽必烈只守有中原一隅,他自然會把精力投入中原事務中。


在對外他仍宣稱為大元國,即是代表整個蒙古帝國,又是代表中國是天下的主宰。它是區別於歷代,原因那個大字並不是具體意義,真正的稱呼是元國,胡元。可在對外方面忽必烈仍稱自己國家為中國,這也是最明顯的例子,在對日本國書中,他就有所提及,認為日本時常貿易通往中國,現在中國換新主人了,你就得承認,而且承認中國的宗主權。在對西方交往中,波斯伊兒汗國是他的一個省,頒發詔書,符印都用漢文印章,就連交鈔也印有漢文,可見漢文化有多強大。




如果不相信看看忽必烈的那封對外信就知道了,裡面的中國就是他真正代表家國只是隱含在裡面不對外宣稱而已,那時只認為是天下中心:

上天眷命,大蒙古國皇帝奉書:日本國王,朕惟自古小國之君,境土相接,尚務講信修睦;況我祖宗受天明命,奄有區夏遐。方異域畏威懷德者,不可悉數; 朕即位之初,以高麗無辜之民,久瘁鋒鏑。即令罷兵,還其疆城。反其旄倪高麗君臣,感戴來朝,義雖君臣,而歡若父子。計王之君臣,亦已知之高麗; 朕之東藩也日本。密邇高麗開國以來,亦時通中國。至於朕躬,而無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尚恐王國知之未審故,特遣使持書佈告朕意。冀自今以往通,問結好以相親睦。且聖人以四海為家,不相通好,豈一家之理哉。 至用兵,夫孰所好,王其圖之不宣。 ---------至元三年 八月 日


龍文說史


蒙古族統治的"大元帝國",疆土很大,中國只是此國的一部份。那又怎麼能用來代表當時中國的國名?有一種認為是:這段歷史時期被稱為元朝,但元朝時期的中國實際上是亡了國的斷層歷史,並沒有屬於自己的國名。

這樣說還因為在元朝時期,中國原本的文化傳承,政治體系等,都被棄之如草芥,連漢民族都被列入下等人(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元朝統治集團里根本就沒有漢民族的地位,也無有漢族人士擔任高官等(這與清朝完全不同)。元朝蒙古人侵佔我領土,又毀我文化,奴役我民族,僅89年後即被明太祖驅逐,這段歷史的歸宿定論仍有爭議,以上看法供參考。。至於"元"引自易經乾卦,(也有說是源於佛學或蒙古圖騰的),就算忽必烈創元是為迎合漢人之心,那8年滅了南宋之後,又哪裡還有些許尊重漢文化的地方?(公元1271年定國號為元,79年滅南宋,1368年明朝建立後,元仍存在於北地稱北元)。


塞外失馬翁


元朝自稱大元帝國,對外以中國自居!


眾所周知,元朝從蒙古帝國演變而來,其統治者並不是中原大地上土生土長的漢人,而是來自於漠北高原的蒙古人。而蒙古帝國更是一個地跨歐亞的龐大帝國,算起來,元朝只是其一部分。如此說來,元朝似乎更應該屬於蒙古,而不是屬於中國。以中國自居,似乎有些不妥?



但是否屬於“中國”,絕對不僅僅是以統治者血統而論。“中國”在古代既不是地域概念,也不是人種/人口/血緣概念,更不是政治概念。而是一種文明,一種文化,一種生產、生活、思維和行為方式。

首先,歷史上的元朝是由蒙古大汗忽必烈公元1271建立的,"元"這個國號也是取自《易經》"大哉乾元"之意,頗具漢文化色彩。而其後忽必烈定都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並滅亡了南宋,統一了華夏大地。



忽必烈在其改國號詔書中明確承認,他所建立之元朝這一王朝,乃是中國封建王朝的繼承,是堯舜禹湯,秦漢隋唐的繼續。

其次,元朝統治者曾多次自稱中國。

有史書記載。元世祖至元三年,遣使致日本書:“高麗,朕之東籓也。日本密邇高麗,開國以來,時通中國,至於朕躬,而無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尚恐王國知之未審,故特遣使持書佈告朕心,冀自今以往,通問結好,以相親睦。”



最後,元朝的早期,元朝皇帝一般都身兼蒙古汗王和元朝皇帝兩個角色,隨著大蒙古帝國的瓦解,元朝皇帝身上所帶有的“大汗”的意識就越來越被減弱,元朝末期的皇帝基本上就是把自己看作中原王朝的皇帝。元順帝下令修的《金史》中更是將成吉思汗等元朝皇帝視同為中國皇帝。元順帝被朱元璋趕出京城之後,終其一生都沒有回到過成吉思汗的發家之地漠北蒙古。

所以,元朝屬於中國,至少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以中國自居,並無不妥!


當然了,元朝不是蒙古帝國,征服歐洲那些事兒從來就和中國沒關係。

本來從理論上講,忽必烈作為蒙古大汗,是蒙古帝國的元首。那麼他建立的元朝,則理所當然就是宗主國咯,其他汗國都需要奉其為主。就如同中國古代諸侯分封那樣,元朝就應該可以代表蒙古帝國。

但事實上,此時的蒙古帝國已經陷入了分裂,忽必烈這個蒙古大汗,只是名義上的。在西邊,同樣是成吉思汗的親孫子,阿里不哥,在一眾貴族的支持下,也稱了汗。結果兩邊就打內戰,後來忽必烈打贏了,阿里不哥兵敗被囚。

但是即使如此,佔據著蒙古帝國西方的那些汗國們,並不承認忽必烈的大汗之位。所以此時的蒙古帝國已經處於了一個實際分裂的狀態。元朝所統治的範圍也僅限於東邊,蒙古人在歐洲乾的那些事兒,和元朝沒多大關係。


白話歷史君


元朝的中國國名叫什麼:

其實大家好象對朝代和國名有點分不清,唐,宋,元,明,清,只是朝代封號,自秦始皇統一天下以來,所有的朝代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那就是“中國”而朝代只是一個新成立政權的紀年號而己,因此統一後的王朝對處還是自稱“中國"比方說清朝對外交往也是自稱“中國”的,因此大家只要搞清楚朝代的含義,也就讀懂了國名的意思,所以說,“元朝"的國名還是叫中國,元朝這個朝代是忽必烈從易經中的、“大哉乾元”之意而起國號,“大元”所以統一後的國家名稱還是叫中國。

個人的一點認識,我想應該是正確的。


與風互語


元朝時期中國的國名當然是元了。歷史上的任何朝代的國名都是當時的叫法。這一點還能有錯。元朝也就是現代蒙古人的祖先。他們雄撼的鐵蹄佔領了中原的土地,從此漢族人將遭遇到將近100年無端的奴役和被壓迫。終於朱元璋的明教信徒們合力將元朝統治者趕至於長城以外,建立了漢族人的明朝。將近三百年後中原天下再次被外夷滿清統治又是近三百年。勝者王侯敗者寇,歷史上的朝代總是這樣換來換去,“事不過三”《易經》的思想乃至中華文明也未曾斷代,仍然是綿綿不斷的流傳著。


超然智者


既然是【評論】,就是【各抒己見】,恰好對元史只有一些碎片式的理解,一家之言,隨意批評。

首先,元朝的國名是「大元大蒙古國Dai On Yeke Monggul Ulus」。


有讀者問到了國號的出處,謝謝這位讀者這麼有心,我確實有過一些考證,但我怕寫出來沒人感興趣,我是參考的這篇論文:

這篇論文引用了三個文獻,

除了英文版的書籍沒有找到,其他兩個文獻我都核實讀了一下,這個國號顯示了「內蒙外漢」,其實,元朝時期國號有多個,該論文的結論是:


“大元”是外在和漢人語境 範圍的國號,“大蒙古國”則屬其內在本質和蒙古人語境中始終未變的國號。 “大元”和 “大蒙古 國”的 “雙重國號”,實乃元代 “內蒙外漢”政策最形象、最典型的表現。


也就是說,這個雙重國號曾出現在:

  • 1362年《追封西寧王忻都碑》:大元大蒙古國”( Dai’n Yeke Mongghol Ulus),

  • 1338年《達魯花赤竹溫臺碑》:“Dai On kemeku Yeke Monggul Ulus”(稱為大元的大蒙古國)


我對元蒙史研究不深,有限的時間只能考證到這個程度。


我們都知道,「元」之名是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後取的國名,來自《易經》:

《彖》日: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

我國很多朝代的年號都是來自《書》、《易》等經典文獻,日本也是。比如:

  • 唐代貞觀——《易經·繫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
  • 日本昭和 ——《書·堯典》: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

首先,元蒙在漢地沒有統治基礎。

蒙古族在中世紀以前,就是一個「屌絲」,可以說前身就是近乎茹毛飲血的部落,由成吉思汗統一一些小部落,形成的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

所以,蒙古在中原漢地沒有統治基礎,也不像鮮卑有漢化的歷史,不能取「唐、宋、晉、周」這樣的的古國名稱。他們是第一個完全統治中國的異族。

其次,忽必烈也意識到統治漢地,還是要學漢人的統治方法。

在整個東北亞,甚至當時的中世紀,中國人的文化資源是最厚重的,統治技術都是一流的,治理國家沒人比我們中國人在行。

為什麼羅馬帝國分裂後無法重整?為什麼西歐都是封建領主?

沒有統治技術,收不上來稅,統治成本大於統治的收益。華夏士大夫集團也許很多弊端,卻是以實踐理性見長的「治國大師」。

有一點一定要清楚:四書五經和儒家教育,其實是教你如何做一個統治者。

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有了稅收財富和統治人才你才能進行有效的統治。這一點最愚蠢的統治者都知道,李自成這種泥腿子不知道。

再者,起碼要給漢人的士大夫一個出路。

造反必須要文化人帶頭,之乎者也講大道理才能成事。泥腿子一般成不了什麼大事。還是那李自成舉例,李自成有底層市儈的狡猾,但沒讀過什麼書,就是沒見識。他就是那種當了皇帝要拿金鋤頭挖地的老農思想。所以,他進了北京城拷問達官貴人逼銀子,搶了一把就回陝西「老婆孩子熱炕頭」。

滿人入關都知道,以最小成本接管原來統治機器,抓住「稅收」和「人才」兩樣最重要的東西。

所以,元代取一個漢字國號「元」,依照華夏傳統選用《易》《書》等「五經」文獻。

無疑是宣告一種態度:我是你們自己人。

國之大事,唯祀與戎,元代也採用了中原文明諡號系統。元代「開科取士」給讀書人出路,在中國科舉考試史中叫做「元十六考」。



因為《四書五經》是中國讀書人的教科書,也是華夏文明之源,可以說代表華夏文明的「三觀:自然觀、價值觀、政治觀」。


以「三觀盡毀」的姿態統治中原是不可能的。

所以,忽必烈取名「元」這樣做是為了便於統治和籠絡漢人。


有沒有仰慕漢文化的成分?

我也不知道,蒙古族統治的時候,漢化程度其實不高,很多達官貴人連漢字都不認識。但毫無疑問他們都退化了,不可能變成居無定所的遊牧民。

還有課本中經常舉例「四等人」的民族歧視政策。(元代的「四等人」據說有誤讀之嫌,我對元代史不是很熟悉,也就不隨便下結論,這需要另文考證。)


總的來說,元蒙漢化不深。也可以說是一種「內蒙外漢」。

所以,結果我們也知道了,再次驗證「胡虜無百年之運」的魔咒。

-------------------------------------------------------

說起元朝,一定有很多爭議,元代是華夏「道統」的「火炬傳遞手」之一,還是奴役中國人的外來政權?

這關乎價值判斷,我不敢下定論,應該說明代為其「作傳編史」,相當於承認是「火炬手」角色。

今天的比亞迪電動車,還有一個「元」,據說蒙古人還嘲笑過。

但是,「元」除了是中國歷史王朝之一,還要從更宏觀的世界史:也就是蒙古帝國的歷史來看。

因為蒙古帝國的崛起,是世界歷史中的大事件之一。

前面說了,蒙古是中世紀才崛起的一個民族,我們熟知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鐵木真:他是狡猾又殘忍嗜血的暴徒,繁殖力爆表的男人,統一了北亞草原的諸多部落,在1206年建立蒙古帝國,經過鐵木真——蒙哥的四代大汗的西征東伐,蒙古帝國成為一個橫跨歐亞的大帝國。

1259年蒙古帝國第四代大汗蒙哥死於徵南宋的戰爭中,死於【釣魚城之戰】,「上帝之鞭」折斷於今天重慶合川區的釣魚城:

之後,蒙哥的親弟弟忽必烈爭奪得汗位,於1271年在中國地區建立了元朝,蒙古語稱為「大元大蒙古國」,並於1279年,在崖山(今廣東新會)最終滅亡趙宋的最後香火,

從夏商開始的中國古典時代的就此終結,「崖山之後無中華」就是這麼來的。正如陳寅恪先生的評價如:

「吾中華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天水一朝之文化,竟成我民族遺留之瑰寶」

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奪汗位期間,蒙古帝國分裂成若干互不隸屬的四大汗國,經過協商以「大蒙古國」名義上的統一。元為宗主,元朝皇帝是「蒙古大汗」。蒙古高原屬於元朝治下嶺北行省。

所以,從世界史或者蒙古史的角度看,元是四大汗國之一。

四大汗國橫跨歐亞大陸,雖然很鬆散,彼此間也有戰爭和糾紛,但他們的統治者都出自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元代是宗主國,所以也有驛路和商道的聯繫。因此,東西文化有頻繁的交流。

比如元青花瓷器名揚世界,四大發明也漸漸傳到西方。馬可波羅的東方遊記,激發西歐航海家尋找航路。

元代特點就是「自由放任」,對文化和思想的鉗制,不像滿清那樣「見風就是雨」。商業文化發達,稅收來源主要來自商業,所以,農業稅相對比較輕。

---------------------------

對於遊牧民族和華夏文明對戰,外國學者的總結得非常好:偶然的征服,百分之一的幾率:

中國如果是健康的,北亞遊牧民就是巨人身上的蝨子,

中國如果是虛弱的,北亞遊牧民就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北亞遊牧民征服中國的概率是百分之一,因為他們完全沒有統治技術,大多數時候只是求財搶劫,他們有時候僥倖贏了,很多時候是不知所措,契丹、金國都有這樣的時候:

引自:雷納·格魯塞, 格魯塞, & 龔鉞. (2009). 蒙古帝國史. 商務印書館.頁272

小漢字見大歷史


元:據《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經》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認為與蒙古人的風俗與圖騰有關,有的認為與佛教有關。蒙古族起源於內蒙古東部一帶,成吉思汗出生於漠北草原,這些地方都在中國古代的疆域範圍之內,因此,毫無疑問,蒙元的歷史是中國歷史的一個組成部分,元朝更是中國古代的正統王朝,而且元朝也是中國古代惟一一個由北方遊牧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

《元史》位列“二十四史”之一,是中國古代的正史,《元史》是明朝官方編撰的紀傳體史書,說明元朝屬於中國正統王朝的地位得到了明朝士大夫的承認。

(元世祖忽必烈出獵時的場景,身穿白裘的男子就是元世祖忽必烈。)

元朝的國號為“大元”,取自《易經》“大哉乾元”,元朝建立之初,以忽必烈為首的蒙古統治者接受了中原漢地的典章制度,忽必烈尊成吉思汗為元太祖、拖雷為元睿宗、窩闊臺為元太宗、貴由為元定宗、蒙哥為元憲宗,元朝的整個立國規模,本身就是著眼於中國古代正統王朝的視野,只不過在後來的歷史時期出現了漢化遲滯的現象,統治者固守草原舊制,消極對待“漢法”,拒絕變革,這種漢化遲滯的現象越到後期表現的越為明顯,如元順帝時期的丞相阿魯圖就向皇帝公開表示“臣素不讀漢人文書,未解其義”。

元朝統治者消極對待中原漢地的典章制度,使得元朝成為了一個短命的王朝,只存在了97年的時間,公元1368年,元朝朝廷不得不退居蒙古草原,元朝作為中國古代的一個正統王朝的歷史宣告結束了。


夏夜l微涼


元朝,建都於大都(今北京)。

元朝的國名為,其來源於:之″大哉乾元"。

乾,代表:太陽、上、外等等。是乾卦中的:一陽初動,以及一陽生物,代表事物的發展及變化。

元雖為蒙古,古稱外夷。但其多受漢族影響,寵尚漢文化,中心思想盡以漢文化為主導,也是難能可貴的。但在立朝以後,終以漢人為低等民族,殘酷的壓榨、迫害漢民族是十惡不赦的。

元朝雖遵寵漢文化,其實只是為了他們的統治地位。也就是:一個草原遊牧民族,在他們的文化底蘊非常薄的情況下,拉別人的文化做妝飾,以美化自己的民族。

所以,別以為國名是以漢文化為基礎、而衍生出來。其骨子裡還是不把漢人做人看,也說明他們的虛偽,也始終脫離不了野蠻、無知的惡習。

縱現世界,那一個民族被另一個民族所壓迫,都會奴隸被壓迫民族。而絕不能因為被奴役民族的文化深厚,而得到階級調合。

所以,統治階級不能因為取了漢名,而說明什麼。


眸子8552


蒙哥汗去世後,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為爭奪汗位發生戰爭,忽別烈火取得勝利,並於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統”。1271年,頒發《建國號詔》:可建國號曰大元,蓋取《易經》“乾元”之義。”

原意是為統一廣闊的漢民族地區,向漢族示好,表達自己是漢民族王朝的延續。表明蒙古大汗政權願意接受漢文化的態度,通過建立漢式的國號,來博取原來宋朝統治地區漢人的歡心,

但是他的“行漢法”主張,卻引發蒙古貴州的強烈不滿,導致四大汗國脫離,忽必烈的政權也就只包括中國與蒙古本土地區,原成吉思汗創立的大蒙古國不復存在。 所以大元的建立,是大蒙古國轉化為中原王朝的分水嶺,所以我們常說的元朝也就從大元開始算起。


老倪聊史


1271年,在平定阿里不哥後,忽必烈把政治中心由和林搬到燕京。他繼續推行漢法來改造蒙古國。並根據劉秉忠的建議,按《易經》上"乾元"(極大)的意思,把國號改為"大元"。元朝成立。忽必烈就是元世祖。第二年,元世祖把燕京改為大都,作為全國的首都。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孫子,拖雷的第四個兒子。忽必烈在早年的時候就受到了中原漢族文化的影響,後來他認識了一批漢族知識分子,如劉秉忠,張文謙,王鶚,郝經,姚樞等人,他們勸說忽必烈要用儒家思想來治理國家,特別要用"漢法",重用士大夫,才能治理中原,做中國的皇帝。忽必烈正是採取了這些人的意見,依靠這些人的支持才奪得汗位的。他繼位以後,還是注意用"漢法"來治理國家的。所以元朝也出現了一段比較繁榮的時期,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最富庶的國家。

以後,元朝皇室內部鬥爭越來越激烈,政治越來越腐敗,人民災難深重。元朝末帝元順帝,荒淫殘暴,鬧得國庫空虛,物價飛漲,百姓實在忍受不下去了,於是爆發了紅巾軍大起義。元朝逐漸走向了滅亡。

歡迎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