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K線圖太魅惑?不要被她的“形態”欺騙!(附股)

大家好,我是範博,專注於研究和分享股市《主力行為學》,下面這篇文章,從主力的角度分析了K線圖形態的本質,希望對大家學習股票有幫助!

乾貨!K線圖太魅惑?不要被她的“形態”欺騙!(附股)

K線圖的形態真相

捋一捋,看一看,K線圖錯綜複雜,其實仍舊是由簡入繁,以點蓋面的過程。一條K線,我們研究它的本質;二條K線,我們研究他的博弈;三條及以上的K線,就會形成K線圖的波動。波動週期小一點的,就是K線的組合,波動週期大一點的,就會形成“形態”。形態這個詞,對股民來講並不陌生,他直觀,淺顯易懂,看一眼就會,因此非常受普通投資者的歡迎,幾乎所有的股民都知道W底,頭肩底等形態。

K線圖的形態,主要分為三個大的類別:頂部形態、底部形態、中繼形態。底部形態有大家熟悉的雙底(W底),頭肩底(三重底),V形反轉(尖底),平底,圓弧底,矩形(箱體整理)等等;頂部形態和他對應,如雙頭(M頭),頭肩頂(三重頂),倒V反轉(尖頂),喇叭型等等;中繼形態有楔形、三角形等等。

上面描述的各種形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假設這些形態特徵真的能夠準確的預測頂部和底部,那我們一定要去徹徹底底的研究一番!形態學是股市技術分析的一個重要方面,而且受眾面非常的廣,我這裡也不敢對他打誑語。我不能為了說我們的《主力行為學》好,就說“形態學”不好。真實的情況是,很多朋友確實研究了很長時間的各種形態,到最後還是沒有找到底和頂。同樣,K線圖的形態仍舊要從本質上去研究它的內在,而不是去簡單記住他的“形”。同樣是研究K線圖大週期的波動,下面,我們通過幾個案例,來看一下《主力行為學》和“形態學”的一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1、形態,必須要全部走出來,才能被發現

乾貨!K線圖太魅惑?不要被她的“形態”欺騙!(附股)

我們暫時不考慮其他細節,僅僅從K線的波動角度來講(如圖所示):大盤從A點跌到了B點,這個時候出現反彈,反彈位置為C點,反彈結束後繼續下跌,跌到了D點和B點差不多的位置。這個時候有兩個選擇,一種情況是繼續下跌,則BC成為下跌中的一個反彈;另外一種情況是反彈到了E點,形成了W底。也就是說,這個W底的形態,必須要在E點走出來以後才能形成,我們在D點的時候,怎麼能知道他是W底還是下跌中繼呢?可見,形態學必須要走完了才知道,這樣研究形態,也是在研究已經走完了的圖形,點典型的“看圖說話”,這是研究形態的重要誤區!

2、底部形態和頂部形態,可以隨時轉換

乾貨!K線圖太魅惑?不要被她的“形態”欺騙!(附股)

如圖所示,ABCDE的W底形態已經走出來了,但是這個W到底是不是W底呢?如果繼續上漲到F點,那麼這個W底形成了,如果在E點開始下跌,跌到G點,這個時候不僅僅ABCDE不是雙底,而且可以說是BCDGE的雙頭。漲了,就是底部形態,跌了,就是頂部形態,既然底部形態和頂部形態可以相互轉換,那這樣研究形態還有什麼意義?這也是形態學研究的重要誤區

K線圖的形態,因為淺顯易懂,一看就會,而且回過頭來看非常有用,很多朋友視為珍寶!今天我這樣一懟,難免會傷了很多朋友的心!必定有朋友會說:這樣講形態學太武斷!我們研究W底,還要結合成交量等等,譬如AB的下跌,是放量下跌,CD的下跌,是縮量下跌,這個時候才容易形成W底。說得很正確,我們應該先分析K線圖的盤口,分析成交量的反映,分析股價的位置等等,搞清楚AB下跌的性質,再來看BC為什麼會反彈,反彈的力度,成交量變化,雙方力量對比等等。每一個波動,都這樣分析下去,你看到的才是本質,才是對“形態”正確的分析方法。

乾貨!K線圖太魅惑?不要被她的“形態”欺騙!(附股)

K線圖,只要有較大週期的波動,就一定會出現各種形態,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形成這些形態的細節。當你真的從細節入手的時候,你真的就看不出他具體是什麼形態了,但是你能夠清楚的知道他後期的走勢。下一節,我們和大家從細節處探討頂部形態和底部形態,敬請期待......

強調下,這本深入揭秘主力不傳操盤秘訣的精品書《主力行為學》是免費送的,關注、私信回覆:領書,免費領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