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五迎財神,且說說文財神比干

面對一個無望的王朝,與其苦心維持,不如讓其速朽。

河南衛輝,一座寧靜的中原小城,生活在這裡的人們至今還懷念著他們的一位遠年祖先——比干。細碎的棗花紛落如雨,覆蓋住一座高大的墳頭,這裡,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忠臣比干的長眠之地。猙獰的鐵與血鍛打成一塊厚重的陰霾,緊緊扣住宴飲笙歌的摘星臺,麝香、脂粉香與酒香一起,混合成麻醉心性的氣味縈繞在帝國的廊廡,置身恣情裸奔的人群中,形容枯槁憂心忡忡的比干是那樣地不合時宜。這位殷商時代最後的王叔,無法相信曾經被他力排眾議推上王位的帝辛,會從勵精圖志的治世之君迅速蛻變成一個殺人如麻嗜血成性的商紂王。商湯創下的六百年基業拷問著臣子的良知,比干不甘心因為自己在繼承人問題上的失誤決策而使江山社稷毀於一旦。他苦苦地勸說紂王放下手中的杯盞,推開懷裡的妲己,在震聾發聵的樂陣中,比干希望紂王能夠仔細聽聽來自岐山的馬蹄聲。“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史記·殷本紀》)在聲嘶力竭的勸諫中,比干以頭搶地,用一聲聲鈍響將朝堂的青磚染成鮮紅,摘星臺的每一片瓦當悉數收納下這位末世皇叔的忠誠與執著。然而,紂王實在已經醉得太深,“殷辛帝天下,厭為天下尊。乾剛既一斷,賢愚無二門。”(《吊比干墓》孟郊)此刻,他需要的不是敗興的讖辭,不是逆耳的忠言,他需要的只是一盤酒餚,一盤以血淋淋的心臟為主料的酒餚。當跪地哭諫的比干被剖心而死,摘星臺上空的陰霾更加濃重,一心想撕開陰霾的臣子最終被陰霾撕扯得粉碎。

初五迎財神,且說說文財神比干

毫無疑問,比干的以死相諫為後世的中國官僚階層樹立了一個無法逾越的“死忠”標準:批龍鱗,逆聖聽,無道昏君置若罔聞甚至大開殺戒都不要緊,關鍵作臣子的必須要有慷慨赴死的決心和勇氣。翻開塵封的歷史卷冊,我們能夠看到不勝枚舉的泣血故事,能夠領略到一幕幕忠臣勸諫的獨特風景。比干那隻失血的玲瓏之心高懸在廟堂之上,成為歷代忠臣死士的行為圭臬;而歷代君主也沒有讓比干的形象湮沒於荒煙蔓草間,在富麗堂皇的廟宇和繚繞的祭香中,一朝天子彪炳著自己從善如流的胸懷,同時也在暗示著身邊的臣子:象比干那樣死諫吧,我已經做好了準備。

初五迎財神,且說說文財神比干

然而,讓我們再次回眸歷史,真正能聽進苦諫的天子又有幾人?在拜謁比干墓的人群中,你又是否聽到那些細微而沉重的嘆息聲?無心菜在墓冢周圍茂盛地生長,人們希望無心的比干能象這無心的菜蔬一樣,依舊保持生命的旺盛;然而,隨著無心菜破土生根直至長成一片蔥籠,歷史的疑問也開始盤亙在這位千古忠臣的墳頭:如果遇到一位治世明君,做臣子的當然要以死相助;但若所助非人,你面對的是一個昏憒致極的暴君和一個無力迴天的王朝,這個時候,你還有必要對他以死盡忠嗎?

記得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諍諫之臣魏徵曾經請求唐太宗讓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太宗不解,詢問忠臣和良臣有何區別,魏徵答道:“使自己身獲美名,使君主成為明君,子孫相繼,福祿無疆,是為良臣;使自己身受殺戮,使君主淪為暴君,家國並喪,空有其名,是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遠。”太宗點頭稱是。追溯魏徵的仕晉之路,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做一位“良臣”正是魏徵的為官標準。早年的魏徵曾是隋末農民起義領袖李密的智囊,後來又一度被太子李建成引為東宮僚屬,當“玄武門事變”拉開大唐盛世的帷幕,魏徵的服務對象已經換成了貞觀天子李世民。如果用比干的死忠標準衡量魏徵,魏徵絕對稱不上是一位忠心事主的臣子,但是誰又會去指責他呢?良禽擇木而棲,沒有唐太宗納諫如流的胸懷,不可能成就魏徵的治世之才;而缺少了魏徵這面鏡子,離開了魏徵的犯顏直諫,我們真的很難想象在公元七世紀的世界版圖上,唐帝國會成為萬邦朝覲的軸心。

初五迎財神,且說說文財神比干

同樣都是諍臣,魏徵死後,唐太宗撫棺而哭,為失去一面治世之鏡痛心疾首;而比干呢,當其被剖心而死,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個末世之君掃清障礙後的狂笑。在中國民間,尊奉的財神有文武之說,武財神的原型家喻戶曉,就是義薄雲天的關羽,而文財神的原型則是比干,人們之所以供奉比干為文財神,取的恰是無心公正之意。現在看來,這是一個多麼尷尬的誤讀!其實,在那個即將崩塌的時代,比干早已丟失了評斷的準繩,他唯一的願望,就是要做一位挽狂瀾於既倒的臣子。

初五迎財神,且說說文財神比干

————————————————————————————————————

敬請描碼關注抖音號,《華說詩詞小故事》


初五迎財神,且說說文財神比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