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史行吟》——蜈蚣洞石窟,齊天大聖慘變百目魔君

週末,和朋友崔寧先生去旬邑。一路駛在盤旋急彎的公路,許久沒動過車的我開的兩手攥汗、小腿抽筋,副駕駛的崔寧早已鼾聲大作。

旬邑曾與鄰縣彬縣等地一道並稱為豳州,兩縣都樹有一尊高大的雕像,據說是紀念一位名叫“公劉”的古人。

我查了《史記》卷四的《周本紀》,才知道這位“公劉”的確不一般,他是周文王的十世祖,歷史評價頗高,就連一向惜字如金的太史公也用了近百字來介紹他:“鞠卒,子公劉立。公劉雖在戎狄之間,復脩后稷之業,務耕種,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資,居者有畜積,民賴其慶。百姓懷之,多徙而保歸焉。周道之興自此始,故詩人歌樂思其德。公劉卒,子慶節立,國於豳。”文中的詩人指的是周代人所作的《詩經》中的《公劉》一篇,敘述公劉帶領人民遷居豳地並發展農業的歷史。

《溯史行吟》——蜈蚣洞石窟,齊天大聖慘變百目魔君

車向馬欄方向而行,馬欄鎮曾是陝甘邊革命根據地之一,劉志丹等曾在這裡工作過,紅軍第二十六軍也在這裡誕生,現在馬欄已是全國紅色旅遊景區。

《溯史行吟》——蜈蚣洞石窟,齊天大聖慘變百目魔君

路邊閃過不少帶有孔洞的山體,睡醒愜意欣賞春景的崔寧說:這是崖居。

崖居是古代山民的住所,我是見過的,在陝西省內的商洛地區、安康地區和咸陽地區偶有存在,分佈零散。只是旬邑這樣的連成片的大規模崖居,實在少見,因此我心裡略有存疑,總感覺這裡與莫高窟的佛教石窟更加類似。

《溯史行吟》——蜈蚣洞石窟,齊天大聖慘變百目魔君

車至蜈蚣村,新修的道路邊挨著兩處“崖居”,不過路標上的“蜈蚣洞石窟群”,基本上已經指出了這些山洞的真正身份:石窟是印度佛教的建築形式。

但當地一個老漢卻不這樣認為:“我家就在這的,上邊(石窟)沒啥看的,破爛的不行,這都是住人的,髒得很。(上邊)大洞子住人,小洞子放東西。幾戶人家住在一起,晚上把木梯子一撤,下邊人上不來,防強盜。我們這裡的人信佛,幾家人合起來弄個佛像,過年時候能拜拜神。”

老漢說的合情合理,加上又是在這裡住了一輩子的本地人,按理我們應該接受這個答案,而且他口中所說並順手一指的半山腰的那座四米來高的佛像,的確很粗糙,黃泥把佛身箍的四方四正的,沒有一點佛教造像的精美可言。

《溯史行吟》——蜈蚣洞石窟,齊天大聖慘變百目魔君

但我不甘心老農的這個答案,恰崔寧提議上去看看,我跛著腳踝骨裂尚未痊癒的左腳跟在後邊也朝土坡上顛,那一刻,我想起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裡的孟煩了。

走到山體的側面,第一眼我就認定這一定是最標準的佛教石窟,而且年代久遠到應是北魏時期。雖然主窟的佛像早已蕩然無存,兩邊陪侍的洞窟裡也是空空蕩蕩的,但其中一個的牆壁上居然倖存著千佛圖,而這幅圖案和我大學時臨摹的莫高窟千佛圖的用色和佈局是如此的接近。

《溯史行吟》——蜈蚣洞石窟,齊天大聖慘變百目魔君

我激動無比,這是一千餘年的寶貴文物啊,它就這樣在陽光下,沒有任何設防的,毫無保留的向我顯露真身,展示著動人的、華麗的、肅穆的極致美。細看之下,畫面上有多處不同風格的修補,不過想來也很正常,歷代一定會有不少虔誠的信徒請畫工將殘缺褪色的畫面修補一新,以示誠心的供養。這雖然是藝術的缺憾,但卻是此地佛教文明始終鼎盛的歷史見證。

《溯史行吟》——蜈蚣洞石窟,齊天大聖慘變百目魔君

轉過彎,正面的第一處洞窟是道教窟,除去洞頂繪著八卦圖案和蓮花狀雲紋外,內部太黑暗、破壞太嚴重,我無從辨別具體的圖案,依稀在麥穗一樣的圖案中畫有三把椅子或是三尊神仙的坐像,圖案不及剛才的千佛圖精細,似乎元明兩代的概率更大一些。

《溯史行吟》——蜈蚣洞石窟,齊天大聖慘變百目魔君

再向前是那尊遠遠站在路上看著很粗糙、毫無藝術性的泥塑佛像,原以為沒什麼藝術價值,但走到跟前才發現,這是一尊精美到極致的石佛,只是被人出於某種目的而用泥糊滿了全身。

從局部的黃泥剝落處來看,佛像的面部圓潤飽滿,雙耳垂肩,衣著紋飾簡潔流暢,只是從肩部以下斷了手臂,不過這也很正常,洞窟形式的佛教石刻,由於施工難度大,石匠大多都只在山體雕刻佛像主體和低垂在身側的手臂手指,作法印裝的手部形態過於複雜,一般會用泥塑或別的形式做好後,再安裝。這一推論,從佛像旁邊密密麻麻的小孔洞可以得到印證,這些孔洞,一定是為搭木質腳手架所開鑿的。

《溯史行吟》——蜈蚣洞石窟,齊天大聖慘變百目魔君

再向前,是一間石殿,從規模形制上來看,應該是主佛殿,正中央殘存著三尊佛像的石質基礎,背面的牆壁彩繪著兩尊大佛,金面金身,捏印趺坐。兩側牆壁應是幾位耳熟能詳的菩薩繪像和類似二十四諸天繪像,這個“應”字是因為畫像雖然也十分精美,但實在因為年代的久遠而過於模糊,只能依稀的從輪廓上看出是上述的神佛繪像。在牆的中部還遺留著抗戰時期共產黨和國民黨對佛教徒的抗戰宣言,依稀可以辨識出“堅持抗戰、團結自愛……徹底執行孫中山先生的聯俄聯共……”等等內容。

《溯史行吟》——蜈蚣洞石窟,齊天大聖慘變百目魔君

《溯史行吟》——蜈蚣洞石窟,齊天大聖慘變百目魔君

前邊的洞窟,似乎曾經作為某戶人家的居所,因為內部的牆壁整體用黃泥糊的嚴嚴實實,而且不止一層,從剝落處可以看到第二層和第三層的泥皮,都被燻得烏黑,摸上去略帶油潤的泥皮是長期香燭焚燒的煙霧所致。用手機電筒的強光,在下層的牆皮上隱約可以看到石質顏料的圖案線條。

再向後,洞窟應該還很多,估計目前我們只走了不到三分之一,但路中間有一處塌陷,想過去就需要藉助一個看著都搖搖欲散的木梯,我腳傷在身,不能繼續前行,只得回頭。

《溯史行吟》——蜈蚣洞石窟,齊天大聖慘變百目魔君

站在路上,再次回看這處洞窟群,透過荊棘叢,發現在一米五到兩米處有不少小型的洞窟,多數小洞都空空如也,只有兩個還保存著供養的佛像或是發願供養人自己的造像。只是這兩尊造型應是泥塑的,歲月和風沙的侵襲下,只能隱約的看出是垂手盤坐的人形。從北魏時期開始,伴隨著佛教石窟的盛行,不少出資修建者和一些虔誠的信徒都會或畫或塑的將自己置於佛祖或菩薩腳下,希望自己時刻得到佛祖的護佑,日後升入西方極樂。

《溯史行吟》——蜈蚣洞石窟,齊天大聖慘變百目魔君

《溯史行吟》——蜈蚣洞石窟,齊天大聖慘變百目魔君

彬縣的天,藍的純粹,藍的刺眼,陽光照射在石窟群上,像一幅層次分明的俄羅斯風格的油畫。

《溯史行吟》——蜈蚣洞石窟,齊天大聖慘變百目魔君

我想,這裡的壁畫和佛像得以保存至今,可能是因為這裡歷代都曾處於華夷混雜之地,為躲避戰亂,渴望生存,人民信佛教,即便是十惡不赦之徒也不敢冒犯了諸佛神靈。另一種可能是這裡曾經實在太過偏僻,以致人跡罕至,不知道還有如此的歷史文物遺存。當然,就目前所見到的文物,比如已經汙損的壁畫和僅剩人形的泥塑,沒有太多文物價值,這也是沒被再次被江洋大盜覬覦的原因之一。

佛教在漢代傳入中國,而石窟這種宗教建築形式也隨著佛教的發展而同步發展。石窟的真正發展是從北魏起始,在戰火中的小國君主和各地割據政權者的心理需求下不斷普及,至唐代達到最終的藝術層面和宗教層面的巔峰。我問崔寧:剛才至少路過了七八處石窟群,所以這裡是不是應算是國內最大的魏晉佛教洞窟群之一吧?作為資深旅遊專家的他擰眉半晌:應該不算,甘肅省內的石窟群應該比這裡更多。我再問:那在陝西省內呢?崔寧這次很快的回答:應該是最大的。

《溯史行吟》——蜈蚣洞石窟,齊天大聖慘變百目魔君

讀者不需要猜疑,雖然從事文旅行業,但我絕不是要找什麼旅遊開發的噓頭,我只是想知道旬邑不過是漢唐對外絲路商貿上的一處普通節點,卻擁有如此多的成規模的石窟群,背後究竟是有著怎樣的特殊原因?

回程路上,我一想到那個老農,就忍俊不止,他簡直是睜眼說瞎話,那麼認真的說蜈蚣洞石窟是住人的。

即便不用成本經濟學原理,只需要想想就知道,面對土塬和石山,人們一定會選擇在土塬裡掏窯,明顯的速度會更快一些,經濟上更便宜一些。就國內現存的崖居來看,大多也是古人利用原有的山洞改造,基本上沒有直接開鑿居所的。因此,只有具有極強經濟實力的貴族和具有極大的精神信仰的佛教徒才會不惜成本的僱請工匠在石山上開窟造像,以示對佛祖的崇敬和虔誠。

突然,我的笑容僵住了,我想到了另一種可能,焉知老農不是為了保護蜈蚣洞石窟群不被遊人或犯罪集團破壞而捏造了一個善意的謊言呢?腦中再次浮現我們朝上走時,老農沮喪的眼神,那不是因為我們不信他關於住人的說法,而是因為沒能阻止我們上去探究的沮喪。如果真是這樣,那我真的要重新審視這位老者的行為,他故意用堅定的語氣和不屑的神情讓所有好奇的人忽視、忽略這處遺址,他是為了保護這裡,故意而為。

我不知道自己的判斷和事實究竟是怎樣的,只是如果真如我所想,那他一定是此地最聰明、最善良的長者。

該點出題目的出處了,相信很多讀者是被題目吸引進來的。現在這裡叫“蜈蚣洞”,但是明代地方史志和清代重修石碑上可以確認此地名為“悟空寺”。“悟空”成了“蜈蚣”,這豈不是把鬥戰勝佛給混淆成了《西遊記》裡的蜈蚣精“百眼魔君”嗎?

《溯史行吟》——蜈蚣洞石窟,齊天大聖慘變百目魔君

齊天大聖早成了佛,喜怒嗔痴都已了斷,無生無滅、無是無非。但那位投靠了昂日星官的母親毗藍婆菩薩的蜈蚣精,我想,他應該還是會偷偷的樂那麼一下吧。

《溯史行吟》——蜈蚣洞石窟,齊天大聖慘變百目魔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