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粵港澳大灣區的前世今生

2019年2月18日,媒體紛紛發文公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社會各界積極討論。

粵港澳大灣區涵蓋珠三角九市與香港、澳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它以全國0.6%的面積貢獻了12.4%的GDP,人均GDP是全國的2.5倍,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一 .市場廣闊,經濟實力雄厚

牛!粵港澳大灣區的前世今生

地圖上的粵港澳大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的規劃近期至2022年,遠期展望到2035年。

香港、澳門迴歸祖國後,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實力、區域競爭力顯著增強,已具備建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基礎條件。

1、特大型城市群,人均指標遠超全國水平

粵港澳大灣區涵蓋香港、澳門和珠三角九市,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7000萬,在2015年3月首次正式提出,2019年2月規劃綱要落地。

牛!粵港澳大灣區的前世今生

雖然佔中國國土面積不到0.6%,但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GDP超過15000億美元,在全國佔比約12%。三次產業結構中第二產業佔比32.7%,第三產業佔比66.1%。

同時,粵港澳大灣區2017年人均GDP超過22000美元,遠遠領先全國8800美元的平均水平。

2017年大灣區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12000美元,相當於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倍。

牛!粵港澳大灣區的前世今生

而在2017年《財富》雜誌頒佈的世界500強中,粵港澳大灣區佔據17席,佔中國上榜企業的15.6%。其中又以民企居多,世界級企業集聚,民企實力雄厚。

2、創新、研發引領全國

粵港澳大灣區研發強度和企業的研發意願均高於全國。

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剔除港、澳)全社會研發強度達到2.9%,高於全國水平的2.1%。

牛!粵港澳大灣區的前世今生

從研發費用的構成看,粵港澳大灣區(剔除港、澳)90%以上的資金來自企業,而全國的這一比例不到77%。

企業層面更積極進行研發投入,也是為提升未來競爭力、爭取領先地位打下基礎。

3、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

《綱要》中提到,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擁有高度國際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以及遍佈全球的商業網絡,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之一。

澳門作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和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的作用不斷強化,多元文化交流的功能日益彰顯。

珠三角九市則是內地外向度最高的經濟區域和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在全國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4、區域內產業結構互補性強

《綱要》中提出,要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繼續發揮比較優勢做優做強,增強對周邊區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

牛!粵港澳大灣區的前世今生

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城服務業具有優勢,城市服務業佔比達到60%,其中香港的金融較為發達,深圳的信息科技和金融產業亮點頗多,廣州的商業租賃等專業服務具有優勢,以博彩業為代表的文娛產業則是澳門的支柱產業。

佛山、惠州、中山、珠海、江門、東莞等城市則在製造業具有優勢,逐漸形成了珠江西岸的電氣機械和家電以及珠江東岸的計算機等電子設備製造兩個產業集群。圍繞著兩個核心產業集群,所在區域的配套產業也蓬勃發展。

二..基建加碼、智造升級,灣區發展新機遇

在重點發展領域上,《綱要》提出了七個發展方向:

1)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2)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3)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4)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5)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

6)緊密合作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7)共建粵港澳合作發展平臺

其中涉及科技創新、基建、先進製造業、戰略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生態、金融保險、知識產權、教育、旅遊、醫療、體育等領域。

1、基建加碼

先拿基礎建設舉例,《綱要》中提及的“高水平互聯互通”目標將推動基建和交運大發展,包括港口、機場、公路、軌道交通、信息基礎設施等。

投入增加和發展前景提升將增強區域吸引力,房地產板塊也有望受益。

2、製造業升級

《綱要》中提出大灣區的產業結構繼續向先進製造業、戰略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升級。

其中科技、金融專業服務等現代服務業,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家電、汽車等本地具備優勢的先進製造業最有可能突圍。

同時,大灣區也要優化製造業佈局,加快製造業結構調整。推動製造業智能化發展,以機器人及其關鍵零部件、高速高精加工裝備智能成套裝備為重點,大力發展智能製造裝備和產品。

3、培育新興產業

在製造業升級的背景下,大灣區也要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等重點培育的新興產業最有可能突圍,從而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綱要》還指出,大灣區還將在新型顯示、新一代通信技術、5G和移動互聯網、蛋白類等生物醫藥、高端醫學診療設備、基因檢測、現代中藥、智能機器人、3D打印、北斗衛星應用等重點領域培育一批重大產業項目。

4、利好教育、健康、家居

為實現“以創新為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2035目標,科技、教育等領域的支出將進一步加強。而隨著區域整體的發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將利好教育、健康、娛樂、旅遊、家居等消費升級相關板塊。

三.危機並存,大灣區面臨的挑戰

雖然有著雄厚的經濟基礎,然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也面臨諸多挑戰。而隨著生態環境壓力日益增大,人口紅利正在逐步減退。

當前,大灣區經濟運行仍存在產能過剩、供給與需求結構不平衡不匹配等突出矛盾和問題,經濟增長內生動力有待增強。

牛!粵港澳大灣區的前世今生

而在“一國兩制”下,粵港澳社會制度不同,法律制度不同,分屬於不同關稅區域,市場互聯互通水平不足,生產要素流動不夠便捷高效。

同時,大灣區內部發展差距依然較大,協同性、包容性有待加強,部分地區和領域還存在同質化競爭和資源錯配現象。

比如,香港經濟增長缺乏持續穩固支撐,澳門經濟結構相對單一、發展資源有限,珠三角九市市場經濟體制有待完善。

四. 粵港澳大灣區的“前世今生”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澳門,以及珠江三角洲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中山、惠州、江門、肇慶九市,共11個地區。

這一區域概念的明確經歷了從研究性報告到政府工作報告,從地方政府到中央政府,從“珠江口灣區”到“灣區經濟”最後到“粵港澳大灣區”的不斷豐富和完善的過程。

相比“粵港澳大灣區”,“珠三角”的概念更被人熟知。

牛!粵港澳大灣區的前世今生

珠江三角洲‛擔負著引進外國資本和技術,出口創匯和帶動內地經濟的戰略使命。

“粵港澳大灣區”需要建設世界級城市群深化區域合作,保持港澳長久繁榮穩定,同時構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在國家“走出去”戰略中起到引領作用。


五. 比肩世界,學習國際經驗

不過,與世界級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發展質量依舊存在差距。

紐約都市圈、舊金山灣區和東京都市圈是世界級的三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儘管在GDP總量、人口、面積等維度已接近甚至超過上述地區,但是發展質量上有不小的差距。

牛!粵港澳大灣區的前世今生

比如,粵港澳大灣區的人均GDP達到2.1萬美元,不到東京都市圈的1/2,僅有紐約和舊金山的1/4和1/5。

粵港澳大灣區人口密度是舊金山灣區的1/3,東京都市圈的40%,紐約都市圈的1/2;單位面積產出分別是前三者的1/14,1/5和1/7。

同時,世界三大灣區的第三產業佔比均接近或超過80%,而粵港澳大灣區第三產業的佔比為66%。

粵港澳大灣區的總量大,人均水平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但是存在著區域發展不平衡、土地等資源的供需錯配等結構性問題。

粵港澳大灣區內,人均GDP最高與最低的城市之間相差9倍。相比而言,世界三大灣區在區域內部發展更為均衡,人均GDP最高與最低之差最大的東京都市圈也僅相差不到1.5倍,舊金山只有0.3倍。

因此,比肩世界,我們還有要學習的地方:

1、如何讓灣區保持高質量的增長

中金公司認為,在政府在興建基礎設施的同時,大力完善教育、醫療等社會保障,灣區政府對基礎教育的支出普遍達到財政支出的20%~30%。

牛!粵港澳大灣區的前世今生

對人口聚集效應強,東京都市圈吸引的流動人口占日本全國的比例一直保持在36%以上。

區域內,居民文化水平不斷提升,2010年東京都市圈本科及以上人口占比領先日本5%。

隨著人才優勢的逐步確立,灣區都市圈實現了由勞動資本密集型產業向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轉型升級。

2、如何實現區域內的協調發展

以東京都市圈為例,1955年以來,日本中央政府出臺五輪規劃,統籌區域發展,東京都市圈內的發展差異明顯減小,實現了在核心城市帶動下的全面發展。

牛!粵港澳大灣區的前世今生

1)部分製造業向周邊城市轉移,製造業集群由單極轉為多極;

2)周邊城市的金融保險和政府服務等服務業產值佔比也有所提升;

3)城市間交通更加便利,人口向周邊擴散,工作和居住異地的人口比例在不斷提升;

4)周邊城市相對東京的人均收入不斷上升,不過東京相比周邊城市的土地價格不僅沒有降低,反而在持續上行。

智東西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我國科技與經濟發展的道路上扮演著重要角色。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推出,也正式為這座世界級大灣區的建設拉開了帷幕。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的聚集和分工已初步形成,港珠澳大橋、虎門二橋等城際間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已完工,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如火如荼開展的當下,一大批智能製造、機器人、5G通信、智能家電、汽車行業都將迎來嶄新的機遇與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