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約護士:互聯網+護理服務”模式將出現?

網約護士:互聯網+護理服務”模式將出現?

打開手機下單,就可實現正規護士上門到家服務,得到了政策的支持。

2月12日,國家衛健委發佈《關於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工作的通知》,確定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廣東省作為“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地區。

通江資本醫療產業分析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互聯網+護理服務”模式的出現,一方面可以擴展護士業務區域,彌補我國存在的較大護士從業人數缺口,同時也能進一步提升護士待遇,強調在醫療過程中護士的重要地位,這對於護理雙方都能形成一定的需求滿足。

“政策的發佈有利於醫護到家這個行業的發展,公司也將按照政策的規定進行調整。”第一視頻旗下的移動健康服務平臺醫護到家相關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未來也希望醫保政策能覆蓋網約護理服務。

 網約護士市場受關注

“老有所養”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截至2017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數為2.4億人,佔總人口的17.3%。我國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有1.5億,佔老年人總數的65%,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4000萬左右。失能、高齡、空巢老人的增多,使得很多帶病生存的老年人對上門護理服務需求激增。

國家衛健委介紹,“互聯網+護理服務”主要是指醫療機構利用在本機構註冊的護士,依託互聯網等信息技術,以“線上申請、線下服務”的模式為主,為出院患者或罹患疾病且行動不便的特殊人群提供的護理服務。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2月13日在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這次互聯網+護理服務,主要聚焦在失能和半失能的老人的醫療護理的需求。當前我國面臨著護理人員缺乏,一方面缺乏養老護理員,一方面面臨著護理機構的缺乏。所以中國失能和半失能的老人護理以居家為主。

根據國家衛健委公佈的數據,截至2017年底,我國註冊護士總數超過380萬人,佔衛生計生專業技術人員的42.3%;每千人口護士數從2005年的1.03提高到2017年的2.74(2008年是1.25人)。全國醫護比由2005年的1:0.66提高到2017年的1:1.1(2008年是1:0.79)。2017年,三級醫院醫護比達到1:1.54,二級醫院達到1:1.46。

不過,我國的醫護比與發達國家還存在距離。通過互聯網+護理服務模式,有望實現盤活存量。

“在醫院裡,有些科室工作相對沒有那麼緊張,護士實行三班倒,有意願去通過兼職的方式實現收入的提升。”醫護到家上述公司人士向記者表示。

 安全問題引關注

根據國家衛健委發佈的信息,此次試點內容,明確了“互聯網+護理服務”提供主體、服務對象、項目,提出完善管理制度和服務規範,建立價格和支付機制。

從公佈的信息來看,此次試點要求也極為嚴格,例如規定,試點地區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可結合實際確定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並已具備家庭病床、巡診等服務方式的實體醫療機構(以下簡稱“試點醫療機構”),依託互聯網信息技術平臺,派出本機構註冊護士提供“互聯網+護理服務”,將護理服務從機構內延伸至社區、家庭。派出的註冊護士應當至少具備五年以上臨床護理工作經驗和護師以上技術職稱,能夠在全國護士電子註冊系統中查詢。

一位不願具名的行業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這要求相關平臺必須依託實體醫療機構,此外,五年以上的護士要求比較高了,一些平臺上的護士大部分都是要求2年-3年的工作經歷。”

另外市場比較關心的點在於安全問題如何保障。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介紹,安全問題包括護士到這些老人家裡提供醫療護理服務,他們本身的人身安全如何保障。另外一個安全就是醫療安全。

“我們在試點當中提出來,首先護士不是以個人的身份去提供這種服務,一定是要互聯網的企業和我們醫療機構合作,這樣的話,讓護士的人身安全能夠得到有效的保障。另外從醫療安全上來說,我們不是說所有的醫療護理的服務到患者的家裡都可以開展,我們要探索一下能夠開展的這些服務項目和範圍,比如有一些壓瘡的簡單處理,還有胃管的處理,有一些是有限的範圍提供上門的護理服務。還有一些風險比較高的,不能通過這種方式來開展,必須還是要通過專業機構和專業的人員。”焦雅輝介紹。

針對安全性問題,記者在採訪一些平臺時,相關人士向記者介紹,平臺也會對訂單的安全性進行評估,此外,護士只是護理,不同於診療,發生醫療事故的指數低一些。

醫護到家執行總裁王雨飛在採訪中提到,護理服務用戶必須具備正規醫療機構開具的有效醫囑證明、藥品或病例證明;護士只提供上門打針服務,不提供相關藥品,此外,平臺為醫患雙方提供醫責險、意外綜合險和第三方責任險三種保險。

網約護士:互聯網+護理服務”模式將出現?

資本已有佈局

國家衛健委介紹,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與衛生健康工作的深度融合,近期部分地區出現了“網約護士”,大多由社會力量主導推動,其實質是互聯網+護理服務。

據瞭解,醫護到家推出了護士上門、掛號陪診、送藥到家、中醫理療等線下健康服務。醫護到家執行總裁王雨飛向記者介紹:“我們有自己的醫療機構,是經衛生部批准的首家護理站(芝麻護理站),依託自身的醫療機構進行派單。

值得一提的是,醫護到家公司人士向記者介紹,目前老齡化趨勢明顯,用戶需求量也逐漸增多,公司盈利相對可觀。截至目前,醫護到家仍是第一視頻旗下品牌,尚未對外融資。

在政策放開之際,資本是否會加速進入這一領域?

對此,醫護到家執行總裁王雨飛也表示:競爭品牌會越來越多,但做好一個平臺需要技術的磨合、用戶的磨合、質量和服務的各項把關,企業都在成長,也沒有形成一家獨大。

網約護士:互聯網+護理服務”模式將出現?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表示:互聯網+護理服務是一個補充,不是一個主要解決問題的手段,真正要解決這些老年人特別是失能、半失能的醫療護理的需求,還是要擴大服務供給,包括醫養結合的模式,還有一些專業機構和專業人員,還有相應的保障的政策、籌資的政策等等一系列的政策。

通江資本醫療產業分析師認為,未來,“互聯網+護理服務”模式還可進一步與社區醫院等基層醫療機構攜手,提升基層醫療護士服務範圍同時,亦能對護理服務的及時性與全面性形成雙向背書,進一步滿足老齡化護理服務需求,打造更為完善的日常護理服務內容。

在醫護到家公司人士看來,促進互聯網+護理服務的發展,實現醫保覆蓋或有利於行業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