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臺能否超越百威英博

茅台能否超越百威英博

(全景圖片)

經濟觀察網 覃宏昌/文10月16日,貴州茅臺(600519)再創歷史新高,盤中觸及高點566.66,總市值超過7000億人民幣。如果從2015年10月16日的200.74元/股開始計算,貴州茅臺這隻大牛股已經保持了兩年的上漲態勢,漲幅達到181%,而同一時期的上證指數卻由3391點下跌至今天的3372點,基本持平。

在如此強勢的增長之下,不免令投資者開始暢想茅臺能否超越百威英博(BUD)。

公開資料顯示,百威英博,全稱為安海斯·布希·英博,脫胎於三家大型釀酒廠的合併,他們是比利時的英博集團Interbrew,美國的安海斯·布希公司Anheuser-Bucsh(即百威品牌擁有者),巴西的AmBev。百威英博總部位於比利時魯汶,系全球首屈一指的啤酒製造、銷售企業。旗下有超過500個啤酒品牌,包括百威、科羅納、貝殼、哈爾濱等,銷往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

如果深入研究茅臺與百威英博兩家公司,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現象。在市值上,茅臺10月16日最高市值曾達到7000億人民幣,約1058億美元,已經超越了另一酒業巨頭帝亞吉歐(DEO),但營收卻僅為它的40%。百威英博市值則為2122.65億美元,是茅臺的一倍。在營業收入上,茅臺半年報營收為241.90億元人民幣,約36.57億美元,百威英博為177.04億美元。雖然茅臺的營收僅為百威英博的20.65%,但其接近90%的毛利率卻是百威英博難以望其項背的。

在產品上,嚴格來說茅臺只生產兩種酒,茅臺酒與系列酒。茅臺酒包含了飛天茅臺、五星茅臺等烈酒,主要的營業收入也來自這些烈酒。另外的系列酒則包括了葡萄酒與其他果酒,但這部分只佔到其營收的10.54%。百威英博則擁有眾多的啤酒品牌,相對於茅臺較為單一的產品,百威英博則有著更廣闊的消費人群。

因為三公消費的影響,茅臺股價一度下挫,但很快茅臺就走出了三公消費的陰影,這部分的消費由過去的30%降至1%,在眾多白酒廠家中率先突圍。但茅臺的主力消費人群並沒有太大的改變,茅臺集團總經理李保芳認為,茅臺酒的主要消費群體為全國1.09億中產階層,今後,茅臺醬香系列酒的主要消費群體也將定位在小康人群。

而百威英博主要產品為啤酒,消費人群上至老年人,下至年輕人,並且不乏女性消費者。啤酒的售價比較低,每個人都能消費得起,而茅臺酒售價較高,一瓶500毫升的43度迎賓酒售價為99元人民幣,53度的飛天酒更是達到1299元。因此,在銷量上茅臺不僅趕不上百威英博,也超不過帝亞吉歐,卻憑藉超高的毛利率笑傲酒行業。

白酒的製作過程比較長,一瓶茅臺酒的製作週期至少要5年時間,因此常常出現供不應求的場面,甚至催生了不少“炒酒族”。較長的製作週期也令茅臺很難隨著市場的變化而靈活調整生產數量。如果無法很好地解決茅臺酒的供給問題,茅臺的營收也會受到制約,畢竟啤酒的生產週期只有一個星期左右。

在銷售渠道上,茅臺有三種模式,第一種為傳統的經銷商模式,即茅臺酒廠——經銷商——零售商——消費者。在市場供不應求的情況下,經銷商很容易囤積居奇,擅自漲價。2017年,茅臺已經兩次對違反規定的經銷商做出處罰,有的還直接終止了合作。為了拓寬銷售渠道,茅臺開設了網上商城與直營店。另外,茅臺有2770個經銷商,其中2681個為國內經銷商,這直接導致了茅臺對國內市場的過度依賴,國內營收佔比為96.52%。雖然近幾年茅臺在積極向外擴張,也謀求進入國外的酒吧,但是效果至今沒有太明顯。3.48%的海外營收佔比與茅臺的目標10%相去甚遠。

百威英博則不同,啤酒作為一種快消類商品,製作工藝早已標準化,在全球設有多個生產廠家,其產品在150個國家和地區銷售,沒有任何地區銷售收入佔到總收入的40%以上,沒有對某個市場產生過度依賴,其中中國區就有哈爾濱啤酒、雪津啤酒等品牌。

雖然在對比之後,茅臺與百威英博還有一定的差距,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繼續向前發展,中產階層不斷壯大,消費升級的進程也會加快,意味著茅臺酒的消費群體在增多,在巨大消費潛力釋放之後,茅臺未來會發展成一傢什麼樣的企業,只能讓市場給我們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