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 多才多艺萧劲光


[红色记忆]  多才多艺萧劲光


[红色记忆]  多才多艺萧劲光

《海疆万里图》局部


萧劲光大将60年戎马生涯中,担任海军司令30年。以枪炮轰鸣、军号、汽笛为音符的军事乐章,是他人生的主旋律,但这绝不是他生活的全部,现实生活中的萧劲光,慈祥、宽厚且多才多艺。

精通音律的萧劲光

大革命时期,萧劲光曾与刘少奇等同台演过话剧。长征途中,他在行军间隙用委婉的洞箫为官兵们消除疲劳,鼓舞士气。1951年,中苏两国在大连举行关于收回旅顺口的谈判。联欢会上,萧劲光一曲《喀秋莎》技惊四座, 令苏联代表团欢呼雀跃。乐器,除洞箫外,萧劲光还会拉二胡,弹月琴,到海军后又向著名作曲家吕远学会了演奏曼陀林。

萧劲光自己懂乐器,更支持子女学乐器。萧家子女多,山南海北,各有自己的事业,相聚的机会并不多。“文革”十年动乱期间,大家相聚更难。1971年9月,林彪叛逃身亡,长期遭受林彪一伙打击迫害的萧劲光,从沉闷、压抑中解放出来,心情是“文革”以来最好的。儿女们理解父亲。这年中秋节,兄弟姐妹七人在北京相会了。加上儿媳、女婿等,大人就有十几个。晚上,风清气爽,月光明媚。全家在萧劲光居住的院子里赏月。突然,小女儿楠楠提议:“今天月亮又大又圆,我们全家多年来难得这么齐全,开个晚会吧?”“好哇!”不等萧劲光点头,大家便各自回房间拿出了乐器。

不用主持,晚会开始了。首先是合奏。有的拉二胡,有的弹三弦。先是一曲《我爱北京天安门》,接着是《人民海军向前进》,一曲又一曲。然后,每人唱一首歌。萧劲光坐在一旁,慈祥、和蔼地望着他们,听儿女们忘情地吹、拉、弹、唱……最后是萧劲光的压轴戏----洞箫《春江花月夜》。深沉低回、婉转悠扬。

喜好绘画的萧劲光

萧劲光爱好绘画。早年在长沙读中学时,他曾与同窗好友任弼时尝试过利用为人画像谋生。由于很快有了去苏联学习的机会,这种尝试没有继续下去。

战争年代,萧劲光把对绘画的喜好运用到军队教育中,把所属部队的报纸、墙报、板报办得生动活泼。围困长春时,他亲自指导部队美术工作者画了宣传画,用大炮发射到敌人的阵地上,瓦解敌军的士气。

调任海军司令员后,他更重视部队的文化工作。机关一组建,萧劲光就点名从十二兵团把青年画家江平调入海军,并由他主持组建了海军美术创作组。很快,江平等人就创作出了一大批好作品。1952年4月,萧劲光率团访苏时,把江平创作的油画《毛主席来到军舰上》作为礼品赠送给苏联海军司令员。

20世纪50年代末,海军“搭架子、铺摊子”的创建工作基本结束,萧劲光开始有了节假日。此后一段时间,他与全国各地著名画家李可染、高冠华、李苦禅、周怀民、唐云、谢稚柳,部队的画家黄胄等,都有交往。有时多位画家相约到萧家,萧劲光热情招待。大家一起论作品、谈见闻,俨然一个高水平的艺术沙龙。

一个星期天,萧劲光在琉璃厂荣宝斋看画时发现了多幅历史久远的名画,其中最著名的是四幅明朝的画:明代画坛四大家之首的沈周的《松荫对话图》;明代院体花鸟画中变格的代表画家林良的《雪景稚鸡图》;万历年间以笔力峭拔、墨色湿润为特色的山水画高手张宏的《泰山松色图》;明末皇室宗亲朱翰之画的《远浦风帆图》。萧劲光清楚,这些画经过几百年历史变迁,尤其是近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掠夺,连年战火,这样的东西已不多了。他问了一下价格,每张只几十元。但萧劲光一下拿不出来。

回到家中,萧劲光心里一直放不下这几张画:会被谁买走吗?不懂行的人买走毁坏了怎么办?近日常有外国人到那里去,会不会被外国人弄走?……第二天,他凑够了钱,和秘书一起把四幅画买了回来。当天晚上,他就把这件事电话告诉了黄胄等几位军队画家。几天后,他们一起来到萧劲光的住处。大家品评、欣赏再三,一致认为这四幅画都是极难得的上品、珍品,非常佩服萧劲光的眼力。

时过不久,萧劲光又从荣宝斋买回了一张元代的名画《芦雁图》。

1964年夏,几位画家到萧劲光家中观赏。谈话中讲到,为了迎接建国15周年,故宫博物院搜集、整理了一批书画、艺术品,拟于国庆节前展出。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几位画家走后,萧劲光在子女们面前提出,要把几幅名画捐给故宫博物院,作为全家献给建国15周年的礼物。

明白了爸爸的意思,大家惊讶了。女儿萧凯是中央工艺美院的高材生, 她知道这些画的价值,便问道:“爸,你不是很喜欢这几幅画吗?这可是国宝。”

“是很喜欢哪。喜欢才捐出去让大家都看啊!----国宝自然应归国家。”

就这样,四幅名画捐给了故宫博物院。几十年过去了,这几幅画依然在接受来自全国各地群众及五大洲宾朋的观赏。

另一幅名画,元代的《芦雁图》结局是令人痛心的。

四幅明代的画捐出后,那幅画便一直挂在萧劲光的客厅里。“文革”期间,海军院校的造反派到萧劲光家中抓人,把《芦雁图》作为“四旧”一把火烧掉了。对于这幅名画的被烧,萧劲光一直耿耿于怀,直到去世前也没有忘记:“本来想挂几年,年龄大了再捐的,没有想到结果会是这样。太可惜了!这是孤品,没有办法弥补的。”

文采飞扬的萧劲光

萧劲光上过私塾,有很扎实的文字功底。戎马倥惚的战争年代,并没有太多的诗作问世。

1949年秋,萧劲光回到了阔别近30年的家乡长沙市郊区岳麓山乡天马村赵洲港。在离村庄还有一里多路时,萧劲光就提前下了吉普车,一边和乡亲们热情地打招呼,一边向村里走去。来到村头一棵大树下的土地庙前,见庙门上仍保留着一副老对联“土生万物,地降吉祥”,遂幽默地对大家说:“这副老对联,小时候我们看不懂,现在才明白,土地爷净说半截话。万物不会自己生,吉祥也不会平白无故降。人民得解放,过上幸福生活,都靠共产党的领导,靠自己劳动。所以说这副对联应改为:‘土生万物靠劳动,地降吉祥在人为’。”乡亲们开心地笑着,称赞改得好。

萧劲光再次回乡已是1970年底了。初至家门,萧劲光发现门牌上写着“红旗港”,遂对当地党政陪同人员说:“这里原叫‘赵洲港’,远近都知道,其实不一定要改。如果改,我认为还是将姓赵的‘赵’字改成照耀的‘照’字为好。毛主席的光辉照九州嘛!”一字之变,既保留了原名,又增加了新意,同时也满足了群众当时的心理。萧劲光的话刚讲完,在场的乡亲们就热烈鼓起掌来,齐声说“改得好,改得好”。从此以后,“照州港”门牌便钉在了乡亲们的门楣上。

1980年l月,萧劲光被免去海军司令员职务。在1985年6月初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上,邓小平郑重宣布裁军100万。这年八一前夕,海军司令员刘华清到家中看望,向萧劲光简要汇报了海军精简整编的计划和进程。萧劲光高兴地说,养兵是为打仗的,既然近期无大仗打,精简一下很有必要。减少了人省下钱,才能有条件发展装备。现代条件下,兵贵精不在多,关键是要训练好,要把装备建设搞好。刘华清走后,萧劲光依然兴致不减。稍加沉思,吟得七绝《为纪念八一建军节而作》一首:

从来养兵为征战,卫士戍疆老少安。

宜将剑戟多砥砺,不叫神州起烽烟。

党的十三大,是一次重要的新老交接的历史性会议。萧劲光等一批开国元勋退出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会,大批新人入选各级领导机构。1987年11月1日晚,中央电视台报道了十三大胜利闭幕的消息。看罢新闻,萧劲光挥笔写了《贺党的十三大胜利闭幕》一诗:

大乐一曲响高音,盛会促人长精神。

纪程丰碑前程远,宏图长卷画图新。

富国强国好国策,顺人动人悦人心。

改革开放花似锦,一年四时都胜春。

1988年1月4日,是萧劲光85周岁寿辰。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海军及驻京军队各大单位首长前来祝寿。

送走最后一批客人,萧劲光兴致不减地赋诗一首《八五抒怀》:

八十五岁不等闲,春光依旧在眼前。

堪笑白发似瑞雪,常怀丹心祝丰年。

阅世已阅险中险,识人又识天外天。

几番潮涌心底事,犹自神驰浪里船。

热爱海疆的萧劲光

萧劲光爱海。这种爱,如同他在部队提出的“爱舰、爱岛、爱海洋”口号一样,初始带着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成分,随着对海洋、海军学习、研究的深入和海疆战斗风雨的磨炼,已深深渗入到他生命的血液里。30年间,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万里海疆。战略地位重要的海岛,海军部队集中的军港、码头,他去过的次数、宿住的时间,难以计数。世界各国海军、海洋的一切信息,都吸引着他的注意力。

萧劲光的大女婿李海涛是北京画院教授,一级美术师。由于出生于青岛海滨,他自幼酷爱大海,从艺后热衷于以中国画表现大海的壮观气势。20世纪80年代初,李海涛的作品已在国内外多次获奖,成为中国画坛颇有名望的海洋画家。

1984年末,有了多年画海实践的李海涛产生了一个大胆的创意:以中国万里海疆为题材,画一幅大型的中国画长卷。一天,他向岳父讲了自己的想法,立即得到了萧劲光的支持。

经过充分的准备,1985年5月1日,李海涛从中朝边境的鸭绿江起步,开始了他艰苦而漫长的创作之旅。他沿海疆徐徐南行,有时坐一段汽车,有时乘一段渔船或海军部队的小艇,更多的时间是徒步跋涉,或以自行车代步。一路走一路拍照、写生,搜集创作素材。5年时间里,他在夫人萧凯的陪同下,行程3万多公里,走访了不可胜数的海岛、渔村,参观了沿海各地的名胜古迹,拍照片800张,画写生稿20多本近千张。

1986年底,李海涛完成《海疆万里图》小样稿时,萧劲光已患了白内障。他拿着高倍放大镜费力地看完了小样稿,对几个重要景点提出了修改意见,然后嘱咐说:“现在有一种说法,叫海洋国土。属于我们的海域同样是我们国土的一部分。这个说法好啊!我们的海洋国土辽阔,差不多占大陆国土的三分之一。一定要将这幅画画好,唤起人们的海洋意识,唤起人们寸海必争的海疆意识。”并明确表示,“画好了我给你题字”。以岳父绝无仅有的30年海军司令员身份、苍劲朴拙且小有名气的颜体行草书,能为《海疆万里图》题字,自是锦上添花。李海涛当然高兴。

1988年末,萧劲光肿瘤转移,再次住进了301医院。在外地深入生活、搜集素材的萧凯、李海涛,闻讯匆匆赶回北京,直奔医院。见到海涛,没等问过几句话,萧劲光就急切地问:“工作还顺利吧?长卷完成到什么程度了?”稍停,又遗憾地苦笑着对李海涛说:“为画题字,写不了啦。”海涛随即问道:“可不可以请人代笔?”萧劲光轻轻摇摇头:“关键是把画画好。”

李海涛牢记岳父的嘱咐,历时整整五年,终于在1990年12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创作工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