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好性格的孩子,是用愛“嘮叨”出來的

李玫瑾,女,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形成了一套獨有的育兒理論,被大眾所認可。

李玫瑾教授:好性格的孩子,是用愛“嘮叨”出來的

“有愛的撫養一定是有“嘮叨”的”

李玫瑾教授在一次採訪中,談到了兒童的性格養成,大量真實案例表明,語言能力好、善於表達對孩子的性格養成起著關鍵的作用。那麼,如何培養出一個善於表達、積極社交的孩子呢?,現將李教授的精彩論述整理如下:

大家都發現,不是親人帶大的孩子,跟人不是那麼親,也不是那麼愛說、愛表達。那麼,為什麼只有親人帶大的孩子才那麼愛說、愛表達呢?

李玫瑾教授是這樣回答的:

在人初生的前三年,在人最無助的前三年,需要別人為他完成所有生存的事情。除了吃喝拉撒、翻身以外,孩子還需要經常看到“人臉”,聽到“人聲”,尤其耳邊要有不斷地愛的嘮叨。

李玫瑾教授:好性格的孩子,是用愛“嘮叨”出來的

事實上,有愛的撫養一定是有“嘮叨”的。

只有真心愛孩子的人才會邊陪伴孩子邊嘮叨,即使寶貝拉了很臭的屎,撫養人也是愛意濃濃,在嘮叨之中換尿布和清洗。

這種嘮叨,儘管寶寶聽了當時沒有什麼反應,但不可小看這種嘮叨,這可讓孩子早早地冒出話語,因為所有的“說”都是在“聽”之後,聽得多才能說得多。

李玫瑾教授:好性格的孩子,是用愛“嘮叨”出來的

所以,如果一個孩子說話早,小嘴伶俐,往往是因為他在一歲半至三歲前主要生活在家庭內,並且身邊總有愛他的親人嘮叨。相反,孩子到了四五歲,見到熟人還不愛張嘴,不愛叫人,這往往是因為他在三歲前缺乏這種“嘮叨背景”。

李玫瑾教授:好性格的孩子,是用愛“嘮叨”出來的

如果我們遇見一個青年人或成年人,他能在短時間內很自然地與人說話,愛說、善說,這種人往往沒有社會交往(即與人交流)的困難或障礙。我們可以由此推斷,他在早年,即三歲前,應該是在愛意濃濃的背景下被撫養的。

相反,當我們遇見一個青年人或成年人,他不太愛說話,也不太擅長表達或表現自己,那麼,此人早年一定有父母上班時將他交給家庭之外的人照看,或者父母忙於生計、工作而將孩子置於獨處的背景。

李玫瑾教授:好性格的孩子,是用愛“嘮叨”出來的

不愛說話的人,有注意力穩定、內向等特點,這在某些科研領域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不愛說話,不善表達的人總是伴有缺陷,不是那麼容易讓人親近的。他們的內心往往是孤獨、寂寞的,這對他們的社會性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李玫瑾教授:好性格的孩子,是用愛“嘮叨”出來的

不善語言表達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會有什麼心理問題呢?

李玫瑾教授提到:

言語表達是人在社會活動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不善言語表達的人,往往在人際關係上、在社會活動中都表現得較為消極,甚至出現口訥、語遲、自卑等。這種人在需要與人交流或溝通時往往會有障礙。

李玫瑾教授:好性格的孩子,是用愛“嘮叨”出來的

這種障礙出現在幼年,但是當人進入青春後期至婚戀期(一般20至29歲)時會帶來更多的問題,尤其是男性。

若有這種困難,他會在與異性交流時因無話而僵持,因不知說什麼而顯得興味寡淡,因不知怎樣讓人開心而自身緊張,尤其是當他遇到自己喜歡的異性時,他會更加焦慮……

李玫瑾教授:好性格的孩子,是用愛“嘮叨”出來的

這種障礙如果再伴隨其他方面的缺陷,如貧困、長相差、身材不好、能力弱……他就會自怨自賤,進而出現退縮性的心理障礙,出現更加內向、出現幻想,嚴重者還會出現較為明顯的心理變態問題,例如:

黃勇(河南平與縣殺17名少年的主犯)、馬加爵(雲南大學殺4人的主犯)、趙承熙(美國校園槍擊案殺32人主犯)、楊佳(殺害上海6名警察的主犯)等殺手都存在這類的心理問題。

因此,我們不要輕視人早年的言語能力的培養,不可忽視人在言語表達方面的障礙和人際交流方面的障礙。

那麼怎麼才能培養孩子表達能力,使孩子充滿說的慾望呢?

李玫瑾教授給出了以下建議:

對於年輕的父母來說,在孩子幼小的時候(尤其1歲半之內)只有物質撫養是不夠的,不管他是否有反應,也不管他能否聽懂,父母在照顧孩子,表達愛的時候一定要多嘮叨些……讓他耳邊留下媽媽的細語,父親低沉的音質。

李玫瑾教授:好性格的孩子,是用愛“嘮叨”出來的

因為這時所有的嘮叨聲音都和父母照顧他,讓他產生滿足而形成的快樂記憶相聯繫。那是他今後不需要理由愛父母、戀父母的緣由,也是他幸福、滿足的源泉。

李玫瑾教授:好性格的孩子,是用愛“嘮叨”出來的

孩子的言語發育需要愛的嘮叨,愛的嘮叨不僅使孩子聽懂了語言,學會了語言,還會勾起他說話的慾望,使他喜歡說話,善於交往。這是那些受僱於人的人無心、也無力達到的效果,只有孩子最親的親人才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達到這樣的效果。

李玫瑾教授:好性格的孩子,是用愛“嘮叨”出來的

您覺得李玫瑾教授說的有道理嗎?歡迎發表您的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