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钟情也有“潜规则”

一见钟情,相信你不会对此感到陌生的。从字面意思来看,说的是互相不认识的两个人,经过一段很短时间的相处,一方对另一方产生了“喜欢”的感觉。虽然听起来是“缘分天注定”,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一见钟情”的背后推手其实是众多的“吸引力法则”。

让我们来看看吸引力是如何产生的?

吸引力是否会产生的基础,取决于对方能不能够让自己获得奖赏。你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当你被一个人吸引的时候,这个人身上一定有一些你自己想要的东西。这种奖赏可以是物质上的,可以是地位上的,可以是情感需求上的,也可以是感受层面的,比如像是愉悦感、满足感,等等。

根据这个吸引力产生的基础,讲一讲推动一见钟情发生的三条最为主要的吸引力法则。


一见钟情也有“潜规则”



第一个吸引力法则是我们更容易对和自己相似的人一见倾心。

相似性可以带来熟悉感,让两个人有更多的话题,更容易建立起联系,增加对彼此的吸引力。比如说,你在一个几乎全是陌生人的聚会上,发现某一个人是你的校友,这个时候,你们的话题可能瞬间就打开了。你们可能会一起聊聊当年一起上过的课、学校里有名的人物等等。在这个共同回忆美好岁月的过程中,你对ta的好感是否悄悄地在上涨呢?

这些相似的地方,可以是各个方面的。比如人格特质、价值观、经历、背景、兴趣品味等等。还有可能,你会喜欢和“理想中的自己”有相似之处的人。不知道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你常常会觉得,那些拥有自己渴望具备但还没有具备的品质或特点的人,很有吸引力,从而更容易在初次见面时,就产生怦然心动的感觉。

第二个吸引力法则是我们会更容易喜欢上那些喜欢自己的人。

也就是说,在对一个人产生好感时,我们其实会在内心,不自觉地去衡量对方接受自己的可能性,并且基于这个,去判断对方对自己的吸引力有多强烈。比如说,当有个人在初次见面的时候就对你尤为关注,非常明显地对你示好,这个时候,你就接收到这个信号,并且判断出,自己可能被ta接受的程度也是高的,从而产生出一种“唔,好像我也挺喜欢ta的”感觉。但这其实并不是真的喜欢,而是一种自我保护和追求安全感的本能。

试想一下,假如你遇到了一个明显看起来对自己很冷淡的人,你可能反而会和ta保持距离,更不用说产生好感了。又或者是,你遇到了一个明显不可能和自己发展出感情的人,你也更可能会止步于此,而不是怦然心动了。


一见钟情也有“潜规则”


第三个吸引力法则就是“颜值”。

要知道,美好的事物总是能够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受。因为愉悦感本身,就是一种“奖赏”。“外貌”确实会影响我们对另一个人的印象,这在心理学里被称为是“外貌吸引力刻板印象”。并且,这种“外貌吸引”还是先天形成的。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研究者们就做过这么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挑选了一组女性面部照片,先请成年参与者们对照片上女性对自己的吸引力打分,然后再把这些照片展示给新生儿们看。研究结果发现,被成年参与者评价吸引力较高的女性照片,新生儿们目光停留的时间也更长。由此可见啊,人类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在基因里注定了喜欢长得好看的人,并且在长大之后,持续地影响着我们对陌生人的评价。

那么,如何去运用这些吸引力法则呢?


一见钟情也有“潜规则”



首先,你可以运用这些法则去分辨和明确自己真实的心意。

问问自己,你对ta的好感是因为ta和你之间的相似性和熟悉感吗?在ta身上,是否有你某个好友的影子?是否有一些和自己很相似的地方,甚至是自己想要又没有的品质?对方是否有给你一些示好的信号?自己是不是因为这些信号而产生了心动呢?你还需要分辨,自己对ta的好感是因为对方的颜值吗?等等。

其次,你还可以利用这些吸引力去推动“好感”的发生。比如说,当你希望对方增加对自己好感时,你可以利用“相似性”法则,去挖掘一下彼此之间的共同点。比如说,你们都看过的某一本书,某一部电影,去过的同一个城市,同一家餐厅,某一个共同爱好等等。然后基于这些相似性,对方不仅会觉得和你非常有共同语言,你们两个人还可以因此有更多的机会去交流和沟通。好感也就慢慢地产生啦。

除此之外,在人际交往方面,吸引力法则同样有用武之地。你可以通过主动表达对别人的喜爱来增进关系的发展。

比如说,在一场聚会中,你希望认识一些新朋友。那么你就可以主动去和对方展开对话,表达你对ta的好奇心或是好感。


一见钟情也有“潜规则”



最后,我想说,

一见钟情确实经常被描述成是美好的,浪漫的,可遇而不可求的,让人不自觉地向往、憧憬。然而,也正是因为对它的美好刻画,很容易让我们在遇到一见钟情的时候,忘记去看清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从而踏进一段“误以为爱”的感情之中。

这不仅可能会让你在感情中受挫,还可能会让你错过真正适合自己的人。所以,只有了解了这些可能影响一见钟情的潜规则,才能够让你更加明白自己的真实感受,从而更好地去爱和被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