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依旧处在新闻摄影最好的时代|由第62届荷赛看新闻摄影的发展与变化

我们依旧处在新闻摄影最好的时代|由第62届荷赛看新闻摄影的发展与变化

北京时间2019年2月20日19时,第62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组委会在其官网公布了获奖作品提名名单。遗憾的是,今年没有中国摄影师入围,也没有中国题材的摄影作品入围。

根据媒体统计,今年中国摄影师参赛人数较以往呈下降趋势,媒体报道寥寥,几篇第一时间发出的报道中,“被冷落了?!”“你看腻了么?”荷赛在这个自媒体时代显得愈发格格不入”等语句,似乎更让这个令中国摄影人甚为关注的国际性赛事有了一丝落莫。荷赛揭晓的同时,还引发了更多摄影师对当下新闻摄影生态、报道摄影师转型的发声。荷赛光环已不再?新闻摄影、报道摄影何去何从?人民摄影报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几位荷赛的获奖者以及一线摄影记者,看看他们是如何看待荷赛以及对新闻摄影当下与未来发展的观察、思考。

我们依旧处在新闻摄影最好的时代|由第62届荷赛看新闻摄影的发展与变化

李洁军

我们依旧处在新闻摄影最好的时代|由第62届荷赛看新闻摄影的发展与变化

陈杰

我们依旧处在新闻摄影最好的时代|由第62届荷赛看新闻摄影的发展与变化

傅拥军

我们依旧处在新闻摄影最好的时代|由第62届荷赛看新闻摄影的发展与变化

吴俊松

我们依旧处在新闻摄影最好的时代|由第62届荷赛看新闻摄影的发展与变化

郭立亮

我们依旧处在新闻摄影最好的时代|由第62届荷赛看新闻摄影的发展与变化

朱骏

从一些国内媒体关注和摄影人的评论中,可看出今年的荷赛似乎在人们心目中的热度降了许多,这是否缘于中国摄影师的榜上无名?还是荷赛的光环已不再那么耀眼?

李洁军(新快报副总编辑、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主席、第52届荷赛获奖者):我认为有没有中国摄影师获奖或者说有没有中国题材获奖都不重要,重要是中国摄影师的国际范早已奠定了自己的地位。

陈杰(新京报首席记者、第59届荷赛获奖者):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即使是特别重大的新闻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在各大门户网站或者社交媒体上存活多久,更何况仅仅是国际新闻摄影领域的一个奖项。我猜测,如果用大数据来统计,今年荷赛官网关于评选结果的阅读量肯定是不容乐观的。

另外,没有中国摄影师获奖,没有中国题材获奖,缺乏相关性和接近性,在国内的关注度自然下降。

当然,我们不能仅凭借关注度来评价一个新闻摄影赛事的地位,荷赛依旧是世界新闻摄影较权威和公平的竞技场,也是管窥世界的一个标志性窗口。

傅拥军(摄影师、策展人、浙江传媒学院美术馆馆长、第52届和第56届荷赛获奖者):荷赛需要与时俱进,显然这些年没跟上新媒体时代的节奏,热度下降是必然。

吴俊松(资深报道摄影师):过去媒体兴盛的时候,摄影记者的水平似乎得靠摄影比赛才能来证明,这是个怪圈,但中国摄影人也正是从参赛逐步成长,并与国际接轨的。其实好作品好摄影师并非完全靠获奖才能得到肯定。如今网络世界,评价体系不再一家独大,某个奖项或某种价值观也不可能覆盖网络时代。作为我们,更多的应该思考如何适应当下网络环境、传播环境,然后用摄影来做点有意思的事情。

郭立亮(湖南日报摄影记者):荷赛仍是国内关注度最高、参赛人数最多的国际性摄影赛事之一。时隔21年荷赛中国摄影师落空有点意外和遗憾,但这毕竟是一个世界顶尖摄影人的比赛,好作品太多了。比赛也有它的规则和条件,获奖有时就像买彩票,也需要一点运气吧。

朱骏(嘉兴日报摄影记者):首先我认为与中国摄影师、中国题材没有获奖还是有一定关系的,其实,荷赛已经连续三年关注度比较低了,因为近三年来,中国的媒体从业者并未入围。其次,媒体从业人员纷纷转型跳槽,投稿热情降低。第三,评价体系不再单一,新闻从业者有了更多选择余地。助力报道摄影师的一些摄影基金吸引摄影师的热情,比如全球新闻摄影大奖POI,连续几年都有中国摄影师获奖。

从网上公布的荷赛入选作品看,你认为荷赛还在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么?国内摄影人应该如何理性对待这一赛事?

李洁军:这是个互联网全民话语权时代,有关荷赛的观点舆论可以是碎片式的,摄影师们无须随波逐流。

陈杰:我赞扬评委的眼光,在国际冲突没有那么多刀光剑影的2018年,今年的荷赛水准还是保持了一贯的水平。遗憾的是,对于今年年度大奖照片我比较看弱,个人认为没有跳脱出来的。

摄影师参加荷赛是对自己一年来图片的整理和审视,获奖很高兴,不获奖也会失望,这是人之常情。但最重要的是能够看见自己的不足。

傅拥军:今年的入选作品直观印象依然保特着传统的荷赛味。

吴俊松:“荷赛”也好,新闻纪实摄影也好,其功能都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从早期的“决定性瞬间”为主流的报道摄影,到近些年各种摄影风格融入新闻纪实摄影,国际化的摄影语言已全面普及到新闻传播体系,其摄影语法的丰富,也正是现代新闻摄影价值观的国际化。所以再回头看“荷赛”水准和热度的“降低”,正是我们摄影观看水平的提高。从比赛结果来看,也说明了这一趋势。一方面专业摄影人正在分化,而“荷赛”影响的似乎也仅是新闻圈,或更小的新闻摄影圈。

郭立亮:荷赛作品的核心还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人性的关怀。虽说荷赛光环正在褪色,但毋庸置疑它仍是新闻摄影的风向和灯塔。摄影人要以平常心对待比赛,不要太浮躁,真正沉下心去认真拍照。

朱骏:从入选作品看,荷赛还是很优秀的,始终坚持自己的价值观。荷赛也是开放包容的,不断接纳新的摄影语言和表达方式以及业内的新变化,并通过新闻摄影这一手段吸引更多人关注一些世界性话题。如那张关注新闻记者的照片入选年度作品,还是有它的价值导向的。

任何比赛都有其局限性,摄影师要理性对待荷赛,年轻从业者可以通过这个奖项激励自己,但不能为获奖而拍摄,既要争取又要保持克制。摄影记者应该通过报道传递信息表达立场,不要因为获奖而影响自己的职业规划。

为更好地应对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表彰新闻工作者耕耘故事的能力,今年的荷赛新增年度图片故事、年度交互作品、年度在线视频三个奖项。这些设置映射出当下新闻摄影的什么走向与变化?

陈杰:摄影记者要善于运用新技术丰富新闻摄影的表达,没必要抱守仅是凝固影像的概念。

已故的英国战地摄影师蒂姆·赫瑟林顿曾是荷赛大奖的获奖者也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提名。布列松也是一名优秀的电影导演。国内,焦波先生不仅拍出了《俺爹俺娘》等一系列优秀摄影作品,近年还拍出了一部部优秀的纪录片。

我个人也在大量拍摄视频,做田野调查,视野得到了更大拓展。而且,我丝毫没有降低自己对图片拍摄的要求,反而能汲取其它表达方式的营养,提高摁下快门那一瞬间的表达水平。

无论照片还是纪录片,抑或电影,都是个体思想的表达方式,追求专业卓绝和尝试表达方式的丰富性并非天然的冲突。最终,看自己如何最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傅拥军:这是发展的必然,力度可以更大一点,还可以细分,奖项应与静态图片对半。

吴俊松:从新闻和报道摄影专业的角度看,不管是网络还是纸媒,核心还是我们要用“摄影”来做什么,碎片化信息的生态中,这点显得尤为重要。未来一专多能的摄影师才有出路,考验的是视觉语言的应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若不具备知识、技术、价值判断等综合能力,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摄影师,这也是区别于业余摄影和大众摄影的根本所在。

郭立亮:当下整个世界新闻摄影形势面临新的挑战和变化,适者生存,荷赛也在适应和改变中。但新闻摄影人首先要做到“永远对人类自身的困境发声”。新闻摄影的意义是传达观点,记录人类所处的这个时代和历史的见证。

朱骏:媒体的表达方式随着科技的进步一直在转变。作为对一个行业综合考量的比赛也要与时俱进,增加图片故事、在线视频和交互设计的类别,融入多元题材和表达方式,可以更好地完善赛事的价值导向。

作为摄影记者,面对新的语境和表达方式,我们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接受新的事物,去了解和吸收,进而以丰富的方式讲好故事、传递信息表达立场。

从近几年的一些数字或报道的消息可得知,报道摄影师的数量在不断减少,国内新闻摄影行业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摄影记者纷纷转型或改行,你认为新闻摄影人如何应对当下的业态?

李洁军:报道摄影师转型和数量的减少是因为移动互联网直接威胁传统纸媒造成的。在媒体和视觉融合的过程中,一部分传统媒体的摄影记者在坚守,一部分在转型。

从新闻摄影的特点来看,目前,报道摄影需要向纵深发展,需要向深度调查方向发展。毕竟公众影像是快餐式的,稍纵即逝迅速淹没在点赞和流量阅读之中,这类影像信息廉价。我认为真正能够为历史留存的影像必须是厚重的,有思想、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的。

陈杰:或许在传统媒体工作的摄影师数量在减少,但其他各行各业,也包括自媒体,中国整体摄影师的数量其实在增加,一些年轻摄影师颇具潜力。

在国际上,由于资讯更加发达,公众对影像的水平鉴赏能力不断提升,优秀媒体从事新闻摄影的门槛要求越来越高。未来,媒体应该是不断追求专业进步的,所有的媒体人应该汇成江河的能量,提供源源不断的有价值的内容。

傅拥军:看到自己喜欢的行业出现状况,非常遗憾。好在有些人还在坚守,而且更加职业化更加专业化,比如极光视觉,一年深挖一个摄影项目。

吴俊松:专业新闻从业人员,一定程度上有网络所带来的新闻操守、社会意识和价值观的沦陷。由于没有引导或者过度引导,当这个度达到某个峰值的时候,必然会扭曲。任何一种平衡被打破,必然带来恶果。同时,给我们报道摄影人带来的则是另一种觉醒和机遇。

郭立亮:近年来,我认识的许多摄影记者纷纷转型和转行,现在很多摄影记者(包括我在内)都在拍视频,适应媒体变化和传播需要。面对网络媒体的发展,当下新闻摄影主要是拍摄短视频,没有人能预测到将来的新闻摄影到底是什么样子。

朱骏:面对新技术和新媒体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很多记者从原来单一的从业态势成立自媒体或转型各大内容生产平台或规划自己的工作方向,但也依然有坚守本行业领域的记者。不管媒体平台如何变化, 优质内容的生产还是有它的价值和呈现空间的。同时,摄影记者也要与时俱进,掌握新的技术,根据不同的平台生产新闻摄影产品,加强自我竞争实力。

有人因此也得出报道摄影或新闻摄影衰落的感慨,你怎么看这一观点?针对新闻摄影的未来发展,你有哪些思考?

李洁军:纵观摄影史,真正属于历史的影像不是消费式的影像。报道摄影师是时代的瞭望者,肩负使命与责任,生存还是毁灭永远都是一对矛盾体,你的选择很重要。

陈杰:其实我觉得中国摄影师整体队伍更加庞大,水平出色的也在增加,一些有价值的、观察更加深入的影像,被更多拿起相机的有思想的人更广泛地记载。

如今,一些中国摄影师的思想理念已经与国际接轨,在影像表达水平和讲故事的水准上,与其他国家优秀摄影师并无显而易见的差距。

我们依旧处在新闻摄影最好的时代,作为摄影师,如何把勤于思考和审慎拍摄结合起来,拍出更深邃的作品才是唯一需要关注的事情。

傅拥军

:如果你对此有兴趣,必须要有理想。这个时代特别需要有人去探索,无论用何种方式。

吴俊松:信息爆炸,对优质内容更显得稀缺和珍贵,只是形态和存在的空间变了。过去几代摄影人早就把种子种下了,未来其实是看他如何遍地开花的过程。网络时代还会加速这个过程,而淘汰的只是该淘汰的那一部分,新的会更加优秀,并符合潮流趋势。

郭立亮:报道摄影或新闻摄影没有衰落,只是所呈现和传播的方式在改变,受众的阅读习惯也在变化。作为一线的摄影记者,始终要保持一腔热情,不断学习和挑战自己,适应未来发展,与时俱进,多创新多出好作品。

朱骏:虽然当下报道摄影的表达 空间在压缩,人员在减少,但依然有很多优秀的以及年轻的报道摄影师在坚守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规划。无论形势如何变化、面临新媒体挑战的我们只有不断努力,以优质的深入报道为拓展空间而努力。相信这一行业并不会衰落,媒体人也不要自己唱衰,还是要以我们深入的调查、专业的报道、独家的观点赢得关注进而建立起相应的内容评价体系。

在这篇采访结尾,记者摘编了南方周末图片总监李楠曾在两年前的一篇文章中几句话,与所有依然在报道摄影路上执着前行的记者和摄影师共勉:“信息的采集、发布已经不是新闻记者的优势和特权,分析、判断以及公信力才是他们的强项。而照片,不仅仅是现场,而且是观点。这也是我们的影响力——信息、真相、观点和信任源头的地位——一种媒体应该具有的价值观的体现;或者说,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张照片得以有效传播的根本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