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依舊處在新聞攝影最好的時代|由第62屆荷賽看新聞攝影的發展與變化

我們依舊處在新聞攝影最好的時代|由第62屆荷賽看新聞攝影的發展與變化

北京時間2019年2月20日19時,第62屆世界新聞攝影比賽(荷賽)組委會在其官網公佈了獲獎作品提名名單。遺憾的是,今年沒有中國攝影師入圍,也沒有中國題材的攝影作品入圍。

根據媒體統計,今年中國攝影師參賽人數較以往呈下降趨勢,媒體報道寥寥,幾篇第一時間發出的報道中,“被冷落了?!”“你看膩了麼?”荷賽在這個自媒體時代顯得愈發格格不入”等語句,似乎更讓這個令中國攝影人甚為關注的國際性賽事有了一絲落莫。荷賽揭曉的同時,還引發了更多攝影師對當下新聞攝影生態、報道攝影師轉型的發聲。荷賽光環已不再?新聞攝影、報道攝影何去何從?人民攝影報記者第一時間採訪了幾位荷賽的獲獎者以及一線攝影記者,看看他們是如何看待荷賽以及對新聞攝影當下與未來發展的觀察、思考。

我們依舊處在新聞攝影最好的時代|由第62屆荷賽看新聞攝影的發展與變化

李潔軍

我們依舊處在新聞攝影最好的時代|由第62屆荷賽看新聞攝影的發展與變化

陳杰

我們依舊處在新聞攝影最好的時代|由第62屆荷賽看新聞攝影的發展與變化

傅擁軍

我們依舊處在新聞攝影最好的時代|由第62屆荷賽看新聞攝影的發展與變化

吳俊松

我們依舊處在新聞攝影最好的時代|由第62屆荷賽看新聞攝影的發展與變化

郭立亮

我們依舊處在新聞攝影最好的時代|由第62屆荷賽看新聞攝影的發展與變化

朱駿

從一些國內媒體關注和攝影人的評論中,可看出今年的荷賽似乎在人們心目中的熱度降了許多,這是否緣於中國攝影師的榜上無名?還是荷賽的光環已不再那麼耀眼?

李潔軍(新快報副總編輯、廣東省攝影家協會主席、第52屆荷賽獲獎者):我認為有沒有中國攝影師獲獎或者說有沒有中國題材獲獎都不重要,重要是中國攝影師的國際範早已奠定了自己的地位。

陳杰(新京報首席記者、第59屆荷賽獲獎者):資訊如此發達的今天,即使是特別重大的新聞也不能像以前那樣在各大門戶網站或者社交媒體上存活多久,更何況僅僅是國際新聞攝影領域的一個獎項。我猜測,如果用大數據來統計,今年荷賽官網關於評選結果的閱讀量肯定是不容樂觀的。

另外,沒有中國攝影師獲獎,沒有中國題材獲獎,缺乏相關性和接近性,在國內的關注度自然下降。

當然,我們不能僅憑藉關注度來評價一個新聞攝影賽事的地位,荷賽依舊是世界新聞攝影較權威和公平的競技場,也是管窺世界的一個標誌性窗口。

傅擁軍(攝影師、策展人、浙江傳媒學院美術館館長、第52屆和第56屆荷賽獲獎者):荷賽需要與時俱進,顯然這些年沒跟上新媒體時代的節奏,熱度下降是必然。

吳俊松(資深報道攝影師):過去媒體興盛的時候,攝影記者的水平似乎得靠攝影比賽才能來證明,這是個怪圈,但中國攝影人也正是從參賽逐步成長,並與國際接軌的。其實好作品好攝影師並非完全靠獲獎才能得到肯定。如今網絡世界,評價體系不再一家獨大,某個獎項或某種價值觀也不可能覆蓋網絡時代。作為我們,更多的應該思考如何適應當下網絡環境、傳播環境,然後用攝影來做點有意思的事情。

郭立亮(湖南日報攝影記者):荷賽仍是國內關注度最高、參賽人數最多的國際性攝影賽事之一。時隔21年荷賽中國攝影師落空有點意外和遺憾,但這畢竟是一個世界頂尖攝影人的比賽,好作品太多了。比賽也有它的規則和條件,獲獎有時就像買彩票,也需要一點運氣吧。

朱駿(嘉興日報攝影記者):首先我認為與中國攝影師、中國題材沒有獲獎還是有一定關係的,其實,荷賽已經連續三年關注度比較低了,因為近三年來,中國的媒體從業者並未入圍。其次,媒體從業人員紛紛轉型跳槽,投稿熱情降低。第三,評價體系不再單一,新聞從業者有了更多選擇餘地。助力報道攝影師的一些攝影基金吸引攝影師的熱情,比如全球新聞攝影大獎POI,連續幾年都有中國攝影師獲獎。

從網上公佈的荷賽入選作品看,你認為荷賽還在堅持自己的價值觀麼?國內攝影人應該如何理性對待這一賽事?

李潔軍:這是個互聯網全民話語權時代,有關荷賽的觀點輿論可以是碎片式的,攝影師們無須隨波逐流。

陳杰:我讚揚評委的眼光,在國際衝突沒有那麼多刀光劍影的2018年,今年的荷賽水準還是保持了一貫的水平。遺憾的是,對於今年年度大獎照片我比較看弱,個人認為沒有跳脫出來的。

攝影師參加荷賽是對自己一年來圖片的整理和審視,獲獎很高興,不獲獎也會失望,這是人之常情。但最重要的是能夠看見自己的不足。

傅擁軍:今年的入選作品直觀印象依然保特著傳統的荷賽味。

吳俊松:“荷賽”也好,新聞紀實攝影也好,其功能都是關注人的生存狀態。從早期的“決定性瞬間”為主流的報道攝影,到近些年各種攝影風格融入新聞紀實攝影,國際化的攝影語言已全面普及到新聞傳播體系,其攝影語法的豐富,也正是現代新聞攝影價值觀的國際化。所以再回頭看“荷賽”水準和熱度的“降低”,正是我們攝影觀看水平的提高。從比賽結果來看,也說明了這一趨勢。一方面專業攝影人正在分化,而“荷賽”影響的似乎也僅是新聞圈,或更小的新聞攝影圈。

郭立亮:荷賽作品的核心還是一種價值觀的體現:人性的關懷。雖說荷賽光環正在褪色,但毋庸置疑它仍是新聞攝影的風向和燈塔。攝影人要以平常心對待比賽,不要太浮躁,真正沉下心去認真拍照。

朱駿:從入選作品看,荷賽還是很優秀的,始終堅持自己的價值觀。荷賽也是開放包容的,不斷接納新的攝影語言和表達方式以及業內的新變化,並通過新聞攝影這一手段吸引更多人關注一些世界性話題。如那張關注新聞記者的照片入選年度作品,還是有它的價值導向的。

任何比賽都有其侷限性,攝影師要理性對待荷賽,年輕從業者可以通過這個獎項激勵自己,但不能為獲獎而拍攝,既要爭取又要保持克制。攝影記者應該通過報道傳遞信息表達立場,不要因為獲獎而影響自己的職業規劃。

為更好地應對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表彰新聞工作者耕耘故事的能力,今年的荷賽新增年度圖片故事、年度交互作品、年度在線視頻三個獎項。這些設置映射出當下新聞攝影的什麼走向與變化?

陳杰:攝影記者要善於運用新技術豐富新聞攝影的表達,沒必要抱守僅是凝固影像的概念。

已故的英國戰地攝影師蒂姆·赫瑟林頓曾是荷賽大獎的獲獎者也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提名。佈列松也是一名優秀的電影導演。國內,焦波先生不僅拍出了《俺爹俺娘》等一系列優秀攝影作品,近年還拍出了一部部優秀的紀錄片。

我個人也在大量拍攝視頻,做田野調查,視野得到了更大拓展。而且,我絲毫沒有降低自己對圖片拍攝的要求,反而能汲取其它表達方式的營養,提高摁下快門那一瞬間的表達水平。

無論照片還是紀錄片,抑或電影,都是個體思想的表達方式,追求專業卓絕和嘗試表達方式的豐富性並非天然的衝突。最終,看自己如何最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思想。

傅擁軍:這是發展的必然,力度可以更大一點,還可以細分,獎項應與靜態圖片對半。

吳俊松:從新聞和報道攝影專業的角度看,不管是網絡還是紙媒,核心還是我們要用“攝影”來做什麼,碎片化信息的生態中,這點顯得尤為重要。未來一專多能的攝影師才有出路,考驗的是視覺語言的應用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若不具備知識、技術、價值判斷等綜合能力,就不可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攝影師,這也是區別於業餘攝影和大眾攝影的根本所在。

郭立亮:當下整個世界新聞攝影形勢面臨新的挑戰和變化,適者生存,荷賽也在適應和改變中。但新聞攝影人首先要做到“永遠對人類自身的困境發聲”。新聞攝影的意義是傳達觀點,記錄人類所處的這個時代和歷史的見證。

朱駿:媒體的表達方式隨著科技的進步一直在轉變。作為對一個行業綜合考量的比賽也要與時俱進,增加圖片故事、在線視頻和交互設計的類別,融入多元題材和表達方式,可以更好地完善賽事的價值導向。

作為攝影記者,面對新的語境和表達方式,我們要以開放包容的態度接受新的事物,去了解和吸收,進而以豐富的方式講好故事、傳遞信息表達立場。

從近幾年的一些數字或報道的消息可得知,報道攝影師的數量在不斷減少,國內新聞攝影行業也發生了很多變化,攝影記者紛紛轉型或改行,你認為新聞攝影人如何應對當下的業態?

李潔軍:報道攝影師轉型和數量的減少是因為移動互聯網直接威脅傳統紙媒造成的。在媒體和視覺融合的過程中,一部分傳統媒體的攝影記者在堅守,一部分在轉型。

從新聞攝影的特點來看,目前,報道攝影需要向縱深發展,需要向深度調查方向發展。畢竟公眾影像是快餐式的,稍縱即逝迅速淹沒在點贊和流量閱讀之中,這類影像信息廉價。我認為真正能夠為歷史留存的影像必須是厚重的,有思想、有深度、有溫度、有力度的。

陳杰:或許在傳統媒體工作的攝影師數量在減少,但其他各行各業,也包括自媒體,中國整體攝影師的數量其實在增加,一些年輕攝影師頗具潛力。

在國際上,由於資訊更加發達,公眾對影像的水平鑑賞能力不斷提升,優秀媒體從事新聞攝影的門檻要求越來越高。未來,媒體應該是不斷追求專業進步的,所有的媒體人應該匯成江河的能量,提供源源不斷的有價值的內容。

傅擁軍:看到自己喜歡的行業出現狀況,非常遺憾。好在有些人還在堅守,而且更加職業化更加專業化,比如極光視覺,一年深挖一個攝影項目。

吳俊松:專業新聞從業人員,一定程度上有網絡所帶來的新聞操守、社會意識和價值觀的淪陷。由於沒有引導或者過度引導,當這個度達到某個峰值的時候,必然會扭曲。任何一種平衡被打破,必然帶來惡果。同時,給我們報道攝影人帶來的則是另一種覺醒和機遇。

郭立亮:近年來,我認識的許多攝影記者紛紛轉型和轉行,現在很多攝影記者(包括我在內)都在拍視頻,適應媒體變化和傳播需要。面對網絡媒體的發展,當下新聞攝影主要是拍攝短視頻,沒有人能預測到將來的新聞攝影到底是什麼樣子。

朱駿:面對新技術和新媒體的挑戰,在這種形勢下,很多記者從原來單一的從業態勢成立自媒體或轉型各大內容生產平臺或規劃自己的工作方向,但也依然有堅守本行業領域的記者。不管媒體平臺如何變化, 優質內容的生產還是有它的價值和呈現空間的。同時,攝影記者也要與時俱進,掌握新的技術,根據不同的平臺生產新聞攝影產品,加強自我競爭實力。

有人因此也得出報道攝影或新聞攝影衰落的感慨,你怎麼看這一觀點?針對新聞攝影的未來發展,你有哪些思考?

李潔軍:縱觀攝影史,真正屬於歷史的影像不是消費式的影像。報道攝影師是時代的瞭望者,肩負使命與責任,生存還是毀滅永遠都是一對矛盾體,你的選擇很重要。

陳杰:其實我覺得中國攝影師整體隊伍更加龐大,水平出色的也在增加,一些有價值的、觀察更加深入的影像,被更多拿起相機的有思想的人更廣泛地記載。

如今,一些中國攝影師的思想理念已經與國際接軌,在影像表達水平和講故事的水準上,與其他國家優秀攝影師並無顯而易見的差距。

我們依舊處在新聞攝影最好的時代,作為攝影師,如何把勤于思考和審慎拍攝結合起來,拍出更深邃的作品才是唯一需要關注的事情。

傅擁軍

:如果你對此有興趣,必須要有理想。這個時代特別需要有人去探索,無論用何種方式。

吳俊松:信息爆炸,對優質內容更顯得稀缺和珍貴,只是形態和存在的空間變了。過去幾代攝影人早就把種子種下了,未來其實是看他如何遍地開花的過程。網絡時代還會加速這個過程,而淘汰的只是該淘汰的那一部分,新的會更加優秀,並符合潮流趨勢。

郭立亮:報道攝影或新聞攝影沒有衰落,只是所呈現和傳播的方式在改變,受眾的閱讀習慣也在變化。作為一線的攝影記者,始終要保持一腔熱情,不斷學習和挑戰自己,適應未來發展,與時俱進,多創新多出好作品。

朱駿:雖然當下報道攝影的表達 空間在壓縮,人員在減少,但依然有很多優秀的以及年輕的報道攝影師在堅守自己的職業理想和規劃。無論形勢如何變化、面臨新媒體挑戰的我們只有不斷努力,以優質的深入報道為拓展空間而努力。相信這一行業並不會衰落,媒體人也不要自己唱衰,還是要以我們深入的調查、專業的報道、獨家的觀點贏得關注進而建立起相應的內容評價體系。

在這篇採訪結尾,記者摘編了南方週末圖片總監李楠曾在兩年前的一篇文章中幾句話,與所有依然在報道攝影路上執著前行的記者和攝影師共勉:“信息的採集、發佈已經不是新聞記者的優勢和特權,分析、判斷以及公信力才是他們的強項。而照片,不僅僅是現場,而且是觀點。這也是我們的影響力——信息、真相、觀點和信任源頭的地位——一種媒體應該具有的價值觀的體現;或者說,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一張照片得以有效傳播的根本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