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請保護元代名士張養浩故居遺址,保留泉城最後一片荷塘!


濟南,請保護元代名士張養浩故居遺址,保留泉城最後一片荷塘!

風景如畫的元代著名文學家、政治家張養浩故居遺址

諸君:

在這金秋時節,請欣賞600年前流傳下來的千古名曲:

《山坡羊·潼關懷古 》

一一一一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一一一一

遙想600年前,張養浩先生在賑災途中,策馬行走在華山道間,他舉目四望,只見山峰從四面八方會聚,黃河的波濤像發怒似的洶湧而來。

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實為山河之表裡。潼關乃戰略要地之咽喉要衝,山河雄偉,地勢險要。千年征戰,白骨累累,百姓離散,民怨多少?作者遙望古都長安,撫今追昔,思索前世今朝,感慨不已。

張養浩,在600年前的歷史煙雲中,從齊魯大地走到關中黃土高坡,他從秦漢宮闕遺址前經過,無限傷感。

曾經雄偉壯麗的萬間宮殿早已化作了塵土。

一朝興盛,百姓受苦;

一朝滅亡,百姓依舊受苦!

《山坡羊·潼關懷古》是張養浩赴陝西救災途經潼關時所作。作者從歷代王朝的興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難生活,一針見血地點出了封建統治歷代王朝與人民對立,剝削階級壓榨人民的歷史輪迴,表現了作者對歷史的深沉思索和對人民群眾的無限同情。

這種同情與關懷的出發點是儒家經世濟民的思想,這種情懷和思想在傳統的五七言詩歌中很常見,但在元代散曲中卻是少有,極具個性和價值。

而且,全曲在創業手法上頗有特色,採用的是層層深入的方式,由寫景而懷古,再引發議論,將蒼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辭的議論三者完美結合,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字裡行間中充滿著歷史的滄桑感和時代感,既有懷古詩的特色,又有與眾不同的沉鬱風格。

欣賞了名曲,讓我們回到現實:

據9月17日(昨天)的齊魯晚報報道:

張養浩,這位元代著名文學家、政治家,本是山東人和濟南人的驕傲,他的故居理應得到更好地保護。然而,根據濟南市建築規劃,他的故居遺址上卻要填平荷塘,將建起一片安置房。近來,歷經專家和當地居民反對卻劫難未逃,安置房勢在必建,甚至已經讓居民選了房號。

殊為可惜的是:即將被填平的荷塘,在“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泉城,據說是市區景區外的“最後一片荷塘”。

更為荒唐的是:相關部門說要填平這裡然後異地再復建張養浩遺址。如果確是如此,那麼這種先拆了再籌劃“復建濟南老火車站”一樣的思維方式,豈不是和老火車站舊例一樣,是“一蠢再蠢”,公然肆無忌憚地偽造“歷史遺址”!

每念至此,赴民夜不能寐,乃賦詩一首:

濟南,請保護元代名士張養浩故居遺址,保留泉城最後一片荷塘!

張養浩故居遺址上的石雕和牌坊,已歷經六百年風風雨雨。

《濟南,你不要太任性!》

一一一一

濟南,你拆了城牆,只殘留解放閣一隅。

濟南,你拆了老火車站,經典建築遠去。

濟南,你在五龍潭邊建起突兀的辦公樓,

猶憶某國有銀行領導得意於施工不受勸阻。

濟南,你屢遭非議,因為譭棄名勝遺蹟。

濟南,你罔顧傳承的價值,因為無知的權力。濟南,我為了歷史不再被堙滅發出吶喊,

為了歷經滄桑後這座城市依然堅強和美麗。

濟南,你不要太任性!

你是泉城的名字卻不是她的主人。

泉城,屬於熱愛她呵護她的人民。

歷城是她的大名,歷下是她的乳名。

濟南,請保護元代名士張養浩故居遺址,保留泉城最後一片荷塘!

濟南的冬天,被一條路隔開的張養浩故居遺址

一首散曲《潼關懷古》,讓他的思想從一個文學家上升到政治家的境界。關於時代更替的歷史週期律:張養浩比黃炎培早發現了600多年。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歷史週期律”是指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政權都會經歷興衰治亂,往復循環呈現出的週期性現象。極端的不公導致社會的崩潰,從而達到新的相對公平,週而復始。

中國的歷史週期律問題,早在公元1300年前後就被張養浩所發現,直到1945年,民主人士黃炎培先生在延安窯洞裡,向中國共產黨的領袖毛澤東正式提出了這個問題。

當時,黃炎培先生問毛主席,中國共產黨能不能跳出歷史上"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週期律。毛澤東同志對此回答說:行,這就是(靠)民主。

而今,有關張養浩故居遺址的存留或是堙滅問題,濟南坊間爭議聲聲。這個問題似乎不僅關乎濟南市政建設規劃,也關乎城市發展大政方針和一地社會治理方法論中的民主集中制。

其實,關於張養浩故居遺址的命運,早在數年前就在專家和普通百姓中引起熱議,對此,山東本地的《齊魯晚報》《山東商報》《生活日報》三大媒體曾經作過多次報道。

且看齊魯晚報2018年9月17日的報道一一

《張養浩故居遺址上將建安置房,不少人認為沒了太可惜,呼籲對原址進行保護》:

張養浩故居內雲錦池,已經規劃成北湖片區安置區。

▼故居遺址目前已經沒有過去的建築物,只有文獻資料和挖出的物件,證明這裡曾是張養浩故居。(而這,已經成為相關部門執意要填平荷塘的依據)

濟南,請保護元代名士張養浩故居遺址,保留泉城最後一片荷塘!


“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濟南有著眾多的歷史文化資源,其中諸多歷史名人更是豐富了濟南的歷史文化底蘊。生在濟南、葬在濟南的元代著名文學家、政治家張養浩便是其中一位。

張養浩墓文忠園目前已經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但是在目前片區開發中,一路之隔的張養浩故居遺址卻面臨著被徵收的尷尬。

墓地故居一路之隔,面臨命運大不同

12日,天橋區柳雲社區雲錦池內已經沒有盛放的荷花,但是荷葉仍很茂密。“八月十五前後就到採藕的日子了,以前北園藕可是非常有名的。”說到這兒,柳雲社區居民張宗旺嘆了口氣,“現在咱們還能看到這片荷塘,以後這荷塘存不存在還不好說呢!”

雲錦池位於張養浩故居雲莊的範圍內。與雲錦池一路之隔,就是張養浩的墓園文忠園,這裡原來是張氏家族墓地,保存有張養浩墓葬1座、張氏族人墓葬6座,還有明清所立墓碑4通、石獅1對、四奇石之一的“麒麟石”1塊、贔屓1尊、石坊1座。墓園內道路平整,綠草茵茵,已經成為周圍居民休閒玩耍的好去處。

“門口的那塊‘麒麟石’和池邊的贔屓都是從路西的張養浩故居範圍內挖出來的。”張養浩第23代孫張宗舉說。同樣,張宗旺也是張養浩第23代孫,他還記得張養浩故居所在地曾經是個學校,南邊的那排房子有一排高臺,應該就是原來老房子的地基。在他們看來,這都是證明路西就是張養浩故居的最直接證據。

從史料上看,也能印證這一點。張養浩《雲莊記》有記載:“餘性雅嗜涉水,弗克如志,謝政來日與之七年處,凡七年,無厭意。吾鄉多名山,泉靈異者尤多。違治城西北十數里為先塋,其西百舉武為別業。”山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趙繼顏分析,這句話說明,在墓地西側百餘米外,就是張養浩的雲莊舊居。張養浩去世後,將雲莊舊居遂閒堂改建成張文忠祠堂。

“根據文獻記載及地塊內出土的‘麒麟石’與石龜等文物判定,位於水屯路以南、西濼河以西、生產路以東的地塊,就是雲莊遺址所在地,這一點已經成為張養浩眾多研究學者的共識。”

“原來這兩個園子是連在一起的。”張宗旺強調,“當年不都說要想富先修路嗎?這路還是我參與墊起來的。”但是這一路之隔,卻讓兩個園子走向不同的“命運”。路東的文忠園在1992年6月12日就被山東省政府公佈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而路西的雲莊遺址則在2016年7月公佈的北湖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中,被規劃成了居住商業混合用地。

張養浩故居遺址已列入徵收範圍

“2015年我們就瞭解到了這一規劃,從那時候開始,我們就不斷地找相關部門反映,希望能夠保留張養浩的故居遺址。”張宗旺說,“這不僅是我們張家的念想,張養浩也是生在濟南、葬在濟南的名人,保留了他的故居,也是留下了文化。”

但是留住路西張養浩故居的建議,最終卻沒有落實到規劃上。2016年6月20日公佈的北湖片區社會公告意見落實情況中提到,“針對擴大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性用地的申請——北湖片區柳雲地塊歷史文化保護規劃建議,規劃部分採納,按照北湖核心區兩側安置用地規劃條件落實,只保留西濼河路東側的張公墳公園。”

“今年上半年,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專門進行了調研,向市委、市政府打過報告。”9月12日下午,濟南市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但打了報告之後,下一步會怎樣,該負責人表示並不清楚。

記者採訪瞭解到,目前,故居遺址要進行土地徵收的計劃仍然沒有改變。“張養浩墓地西側的這一片區,的確是列入了北湖片區西安置片區A地塊的範圍內,需要進行土地徵收。”12日下午,天橋區國土分局徵地收購中心工作人員表示,目前之所以還沒有徵收,是因為拆遷還未完成。

據該工作人員介紹,根據《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嚴格規範徵地管理工作的意見》魯政辦字〔2017〕76號規定,在實施土地徵收時,涉及集體土地上居民住宅、工礦企業及其他建築設施成片拆遷的,應當由市、縣(市)政府確定的拆遷機構或相關街道辦事處、鄉(鎮)政府與產權人簽訂拆遷補償安置協議,拆遷補償安置協議視為徵地清點、確認材料。而目前簽訂拆遷補償協議這一步尚未完成,因此還未走到土地徵收這一步。

雖然還未完成徵收,但這一片區即將建設的安置房已經完成了選房。“我們是近兩年前選的房子。”市民黃先生選的安置房就位於這一片區,“當時我要選的那個面積,都集中在這一片。我們每一戶的樓層、位置,都已經選妥了。”

破壞再想重建就不是原汁原味了

黃先生上世紀90年代起就住在文忠園附近。“雖然以後我的安置房在這裡,但是我也反對把張養浩的故居遺址蓋成高樓大廈。”黃先生說,“破壞了之後要再想重建,就來不及了。”

“我們現在聽說了一個新的方案。”張宗旺說,“相關部門表示,要在小清河景觀帶的五柳島上建張養浩的紀念地,同時把北湖改名為雲錦湖。”對於這一方案,張宗旺不認可,“本來已經有真的遺址和真的雲錦池,為什麼要毀掉到別處建一個呢?那樣建成了也不是原汁原味的了。”

對於張養浩故居的保護,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認為,關於張養浩故居的遺址,史料的確有所記載,因此在進行處理時一定要慎重。“這一故居遺址再結合文忠園這一文物保護單位,可以很好地對張養浩的相關文化進行保護,最好在這一位置建紀念館或者紀念堂,弘揚傳統文化,而不應該草率地建設樓房,不要再留下遺憾。”

在李銘看來,擴大張養浩的影響力,也有助於擴大濟南的影響力。濟南有著這麼好的歷史文化資源,應該更好地保護利用。“濟南在對名人故居的保護上有著非常先進的理念,也有很成功的樣板。”李銘說,老舍故居就是濟南拿出資金從私人手中回購,再進行修繕、展示,效果非常好。“對於張養浩故居的保護,也應該採用這樣先進的理念,讓‘濟南名士多’名副其實。”

此外,雲錦池中生長著大片荷花,連同文忠園中的荷塘,常被人們稱為濟南市區景區外的最後一片荷塘。作為濟南的市花,荷花的生長區域已經不多,如果故居遺址內的荷塘被填平,那麼這最後一片荷塘的面積也會大幅縮小。“從北園乃至濟南整體的情況來看,這樣的藕池、水面已經非常少了,為了保留濟南的原有生態,也應該保留這一片水面。”李銘說。

且看《山東商報》2016年12月16日的報道一一

《文物保護何去何從:張養浩故居遺址將建樓盤》:(中華古玩網 http://www.gucn.com,來源:山東商報)

聽說位於柳雲社區的張養浩故居遺址將建樓盤?近日,濟南市政協常委孫建軍,濟南市政協委員、市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濟南市政協委員王海峰得知這一情況後,馬上來到張養浩故居遺址調研。

“規劃是北湖項目回遷安置用地,將建設住宅用房。但徵地大約是在後年,我們也希望舊村改造中能給歷史文化傳承留一片地。”柳雲社區居委會黨委副書記張宗旺說。

文忠園和張養浩故居遺址一路之隔,這裡已成市民休閒健身之所

12月9日,記者和三位委員孫建軍、李銘、王海峰,在柳雲社區工作人員的帶領下,來到張養浩故居雲莊遺址和其墓地文忠園。這兩個地方僅一路之隔,均位於省城天橋區柳雲社區居委會轄區。

當天天氣不錯,文忠園裡,不少附近居民在其中活動。還有居民圍成一個圈,在踢毽子。張養浩故居遺址,有散步的居民,也有居民在打撲克,一座張養浩的塑像給這個地方打上了“標籤”。

“這兩個地方,現在都是附近居民休閒娛樂的場所。”柳雲社區居委會黨委副書記張宗旺介紹道。“這就是張養浩的故居雲莊以及其過後的祠堂遺址所在地,這兩個池塘為雲莊的雲錦池遺存。”張宗旺說自己是張養浩第23代孫,他給記者詳細描述了歷史上雲莊的整體風貌。 

王海峰告訴記者,張養浩是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他不僅出生於濟南、葬於濟南,他的散曲作品中描寫濟南的作品數量最多,其中有大量關於濟南地方文化歷史名勝的文稿、序言、墓誌、碑文等。“談到唐詩宋詞元曲,就不能不說說張養浩,他的作品藝術價值極高。”

遺址的確被規劃成回遷安置用地,徵地大約後年進行

張宗旺告訴三位委員,隨著北湖片區拆遷的一步步推進,張養浩故居遺址的確被規劃成為“北湖項目回遷安置用地”,將建設住宅用房。

“北湖片區是濟南泉城特色風貌帶與濱河新區的交匯點,其生態意義和文化傳承意義重大。”張宗旺表示,柳雲社區有800多名居民為張養浩後人,在拆遷的過程中不曾將這片地作為私產要求個人利益,希望北湖片區在開發建設中,能夠結合張養浩墓地以及故居的現有資源,將該地塊打造成為“歷史文化公園”。

但規劃打破了他們的願望。“徵地工作將在後年進行,我們目前就是希望該地塊兒得到妥善的保護性重建。建議將該地塊與東鄰的張養浩墓整合,營造成為紀念張養浩歷史文化的博物館;如果真的建設了高密度住宅,這將是濟南市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不可逆的永久性損失。”張宗旺說。

委員建議:不僅要保護遺址,還要擴大保護範圍

“這已經不是我第一次來,我認為不僅要保護遺址,還要擴大保護範圍,提升保護檔次。”濟南市政協委員、市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告訴記者,在名人故居保護上,我們需要學習一下兩個“樣板”:一個是張學良故居,一個是蕭紅故居。

據他介紹,最近幾年,張學良故居的面積和規模較最初擴大了一倍,且規劃保護面積還在逐年增加,瀋陽市將原張學良擁有的銀行等資產建築都劃歸到張學良故居的整體保護規劃範疇之內,使其成為一個獨特的“張學良故居文化圈”,從而十分有力的帶動了城市經濟和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

“哈爾濱市為紀念這位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文化巨匠、新青年婦女,當地政府積極挖掘蕭紅事蹟,將原本只有五間北屋的蕭紅故居建設成佔地3500平方米的故居,在故居旁建2000多平方米的蕭紅紀念館,有力帶動了當地區域文化和經濟的發展,已成為哈爾濱最著名的歷史文化類人文風景旅遊區。”

濟南市政協常委孫建軍實地考察後表示,他感覺濟南市對土生土長的文化名人還是重視不夠。鑑於張養浩在中國歷史上文化、廉政等諸方面的歷史性貢獻,“不僅要保護,擴大保護範圍,還應該建一個張養浩紀念館。如果真能實現,不僅能提升濟南的文化品位和社會影響力,更為以後緬懷、紀念前輩,激勵廣大青少年傳承優秀民族文化提供平臺。”

孫建軍表示,通過雲莊遺址的發掘以及保護性重建可以提升張養浩墓地公園的文化價值,帶動周邊地區的文化產業發展。濟南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北湖地區的發展也需要歷史文化的注入,張養浩故居與墓地的生態文化資源整合,將成為未來北湖片區,乃至濟南市的一張歷史文化名片。

“張養浩是唯一的,居民安置房可以有很多選擇,本著為歷史負責的態度,相關部門應實地走走,聽聽當地百姓的意見和呼聲,為歷史文化名城留一點東西。”濟南市政協委員王海峰說,張養浩晚年在濟南留下大量文化作品,多是描寫濟南風景名勝的文章,不保護會留下歷史遺憾。“我們在做規劃的時候,應該多一些文化情懷,不要等著破壞了,再說後悔和遺憾的話將為之已晚。”

且看《齊魯晚報》2017年1月14日的報道一一

《元代張養浩故居遺址或被建樓盤,切莫貪眼前利》:

摘要: 北湖片區拆遷搞開發,張養浩墓公園得以保存,可與之一街之隔的張養浩故居遺址以及仍保存的雲錦池,卻要被推了填平蓋成樓盤?

1月13日,記者在張養浩墓所在的柳雲社區採訪拆遷居民再回家慶新年活動時,卻從社區和老居民的口中聞得這一說法。而據悉,當地的老居民特別是眾多張養浩的後人正在為此事積極奔走。

北湖片區拆遷搞開發,張養浩墓公園得以保存,可與之一街之隔的張養浩故居遺址以及仍保存的雲錦池,卻要被推了填平蓋成樓盤?1月13日,記者在張養浩墓所在的柳雲社區採訪拆遷居民再回家慶新年活動時,卻從社區和老居民的口中聞得這一說法。據悉,當地的老居民特別是眾多張養浩的後人正在為此事積極奔走。

濟南,請保護元代名士張養浩故居遺址,保留泉城最後一片荷塘!

諾大的泉城濟南,容不下元代名士張養浩遺蹟的一方荷塘?

還有,《生活日報》同一時期的報道一一

《張養浩故居所在地的池塘會被填平蓋成回遷樓嗎?》:

生活日報記者王僖 攝影

家園拆遷,雲錦池去留引鄉愁

春節臨近,因為北湖片區開發已經拆掉大半的天橋區柳雲社區,1月13日邀請多位柳雲走出去的書畫名家,也是柳雲社區的老居民回家辦筆會,老居民以此形式,提前回家過個年。

過程甚是熱鬧,幾位老居民揮毫潑墨,書畫下他們記憶中的老北園、老柳雲,其中不少題材和柳雲這裡歷史上最著名的名人——張養浩脫不開關係。

張養浩是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他出生於濟南、葬於濟南,張養浩墓就在柳雲社區內,並於1992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山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張養浩墓公園不僅是附近居民休閒散步的好去處,也是當地居民家園記憶的關鍵點。

自從北湖片區開發進入到拆遷階段以來,柳雲社區作為回遷安置片區所在地,拆遷進度很快,其中社區自管地塊拆遷率已超95%。大部分當地居民都陸續搬離了世代居住的家。

不過,讓當地居民最揪心的是,雖然張養浩墓公園即文忠園被保存了下來,可與文忠園一街之隔的相連的兩個池塘,卻有可能在北湖片區的拆遷建設中被填平蓋成回遷樓。而據柳雲社區居委會黨委副書記張宗旺介紹,這裡恰是張養浩的故居雲莊以及其後的祠堂遺址所在地,這兩個池塘也與文獻中雲莊的雲錦池遺存位置大體相當。

規劃確定:明年徵地建回遷樓

張宗旺告訴記者,隨著北湖片區拆遷的一步步推進,張養浩故居遺址的確被規劃成為“北湖項目回遷安置用地”,將建設住宅用房。記者也查閱了濟南市規劃局公示的北湖片區控制性規劃,這裡的土地性質的確為居住用地。

張宗旺說,北湖片區是濟南市泉城特色風貌帶與濱河新區的交匯點,其生態意義和文化傳承意義重大。本身即為張養浩第23代孫的張宗旺告訴記者,柳雲社區有800多名居民為張養浩後人,在拆遷過程中,卻從沒有將這塊地作為私產要求個人利益,因此特別希望北湖片區在開發建設中,能夠結合張養浩目的以及故居的現有資源(挖出的贔屓碑、奇石等),將該地塊打造成為“歷史文化公園”。

但是,北湖片區的規劃卻打破了他們的願望。張宗旺說,按照拆遷計劃,徵地工作將在明年進行,而為了能夠讓此處得到妥善的保護性重建,最近柳雲社區和多位當地老居民也在為此事積極奔走。“如果真的建設了高密度的住宅,這將是濟南市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不可逆的永久性損失。”

記者從柳雲社區居委會了解到,為了能推動保護性建設張養浩遺址歷史文化公園的建議,社區這兩年一直在積極奔走,還專門邀請了同濟大學的園林規劃設計團隊,設計形成了“印象雲莊”的歷史文化保護建議。張宗旺說,就連項目建設的投資費用都可以無需政府投入,“張養浩的後人眾籌,都可以最完美地把公園建好。”

委員建議:莫為眼前利益再留遺憾

前不久,柳雲社區關於保留張養浩故居遺址建設歷史文化公園的建議,也引起了不少專家學者和政協委員的關注和重視。

“張養浩不僅是濟南人,他的散曲作品中描寫濟南的作品也非常多,有大量關於濟南地方文化歷史名勝的文稿、序言、墓誌、碑文等,藝術價值極高。”濟南市政協常委孫建軍考察後表示,目前濟南市對土生土長的文化名人還重視不夠,鑑於張養浩在中國歷史上文化、廉政等諸方面的歷史性貢獻,“不僅要保護,擴大保護範圍,還應該建一個張養浩紀念館。如果真能實現,不僅能提升濟南的文化品位和社會影響力,更為以後緬懷、紀念前輩,激勵廣大青少年傳承優秀民族文化提供平臺。”

孫建軍認為,通過雲莊遺址的發掘以及保護性重建可以提升張養浩墓地公園的文化價值,帶動周邊地區的文化產業發展。濟南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北湖地區的發展也需要歷史文化的注入,張養浩故居與墓地的生態文化資源整合,將成為未來北湖片區,乃至濟南市的一張歷史文化名片。

“安置房的規劃可以再做調整,可張養浩的文化價值卻是唯一的,他是咱濟南人的驕傲,我認為應該通過復建雲莊遺址,建設張養浩紀念堂等,結合北湖片區改造好好做強這個真正存在的文化名片,我們在做規劃的時候,應該多一些文化情懷,不要等著破壞了,再說後悔和遺憾的話將為之已晚。相關部門應實地走走,聽聽當地百姓的意見和呼聲,為歷史文化名城留一點東西。”(生活日報 記者王僖 實習生杜超)

還有,《山東商報》2018年6月21日的報道一一《張養浩故居遺址是拆是留,濟南市規劃局這麼說》:

濟南,請保護元代名士張養浩故居遺址,保留泉城最後一片荷塘!


張養浩故居遺址

前段時間,關於張養浩故居遺址將建住宅的規劃引起熱議,名人故居該如何保護成為了大家關心的話題。

對此,記者採訪了有關部門及專家學者瞭解到,此事並沒有塵埃落定。關於張養浩故居遺址的未來,濟南市規劃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市裡還在研究,近期應該也會結合各部門的意見之後發表一個聲明類的東西。”

濟南,你的核心內容是泉城。泉城,是濟南人民的泉城。“愛我泉城,保護環境”更應該包括歷史傳承下來的不可複製的名勝古蹟。

泉城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需要這城裡每一個人的呵護。保護張養浩故居遺址,期待您的參與!

謝謝。

來自十萬加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