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越来越少了

呼吁各位朋友关心一下身边的东北人,他们真的不容易。

上有老,下有小,中年人自我调侃的话已经在当代年轻人身上提早实现。而人口危机屡屡被关注的东北最为心酸。丁克家庭越来越多,延迟生一胎的年龄,对二胎兴趣缺缺……曾经被父母认为理所当然的人生大事,到了东北年轻人这里得打一个大问号。

生活负担这么重,能养活自己就不错了,更别说父母的养老问题迫在眉睫。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东北等部分省份已经出现了养老金收不抵支的问题,不仅如此,黑龙江省甚至还欠账232亿元。

简单来说,在东北交养老金的人越来越少,而等着这笔钱养老的人越来越多了。

但总体上来看,全国目前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已近5万亿元,可以满足17个月的发放。

于是有专家提议,用南方多年的滚存结余调到东北救燃眉之急。网友迅速炸锅了:凭什么我们交的钱要给别人补漏?东北的锅为什么不能自己背?

东北人也无奈:谁也不想占这种便宜,但人口危机也不能怪我们普通人啊。


东北人越来越少了


有人说,都是搓澡害的。东北人那么爱去澡堂子里泡着,高温对精子活力有很大影响,难怪生不出孩子。然而没有数据显示东北的不孕不育概率更高,而低出生率也并不能和生理难度直接挂钩。根据卫计委2015年的生育意愿调查,74.5%的人是因为经济上的沉重压力不想生二胎。

也有人表示,严寒地带出生率低的现象似乎放之世界皆准。北欧和俄罗斯,都以冰天雪地和极低的人口出生率闻名。也许是棉袄棉裤让人丧失了性欲?但东北的室内供暖热得让人只想裸奔,这种说法也站不住脚。

东北人真的在变少吗?

对比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从2000年到2010年,东三省人口数量从10655万人增长到10951万人,但在全国人口中的所占比重下降了0.2%。黑龙江、吉林的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增速从2011年开始五年内逐渐转为负增长,辽宁常住人口几乎是零增长。

新生儿少,老龄人口的比例自然就高。根据第一财经的报道,2015年,东北地区人口的中位年龄为43岁,比全国的38岁高5岁。

辽宁省的城镇居民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规模已经超过0-14岁人口。


东北人越来越少了


根据沈阳老龄办,预计2019年沈阳老年人口将突破200万,占总人口1/4。 图:视觉中国

这么多老人怎么养活?多搬两年砖吧。政府都急了,《辽宁省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中提出渐进式延迟退休,支持老年人才自主创业。没办法,年轻人都跑出去了,老人家只好自力更生。

东北地区的人口净迁出也早就不仅是近两年的事了,在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期间,净流出人口就有180万。发改委官员表示担心:流出的人口中,很大一部分是高层或技术骨干人员,许多出外打工经商的年轻人也是重要的劳动力。

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人才流失加重,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地把东北拉进东亚人口增长的低洼地带,甚至比日韩陷得还要再深一点。


东北人越来越少了


即使全面二孩的政策放开了限制,东北人也没有特别高涨的热情应和。毕竟一直以来都是计划生育政策的优秀学员,突然换了考试大纲,有点难以适应。

生于八九十年代的年轻人很少知道,建国初期,东北是被寄予厚望的“共和国长子”。这片黑土地物产丰饶,工业底子也很不错,非常适合发展现代化农业和重工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扛把子。

一汽红旗汽车、沈阳机床厂、鞍钢等大型工业企业,还有一五计划和若干苏联援助项目......能在国企上班,是那一代人特有的骄傲。


东北人越来越少了

哈尔滨电机厂,老工业基地的骄傲。 图:视觉中国

许多依靠资源开采发展起来的城市本身几乎就是一家大国企,街上的饭店都是机关食堂。国企里的东北人从来不用思考日常开销,福利全包,连家里的。学校澡堂食堂医院一条龙备齐,全民医保,刷卡套现。

一个在外地工作的东北朋友说,小时候家里连沐浴露洗衣粉都是父母单位发的,到自己独立生活才开始自己挑。

对那个时代长大的东北人来说,生活不需要自己做太多决定,单位就是衣食父母,体制就是生存信仰。集体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国家说不生二胎,那咱就精心伺候独苗儿。知名东北本土电视剧《乡村爱情1》里,六个主要角色除了谢永强有一个姐姐,其他都是独生子女。


东北人越来越少了


具有时代特色的计生宣传画。 图:视觉中国

这也就不难解释东北能成为计划生育政策执行最到位的地区。“共和国长子”的觉悟当然高了。

也不敢不高:敢超生的话,罚款、扣奖金、停工、开除……对于许多双职工的东北家庭来说,单位是一双看不见的大手。准确地说,不是手,是温柔的宇宙。东北人的生育愿望,就在这包揽生老病死的宇宙里适可而止了。


东北人越来越少了


在生育这件事上,女性地位是关键。其他地区的女孩子会晒男朋友给买多少杨树林口红,但在东北老妹儿自己花钱买的貂面前都会败下阵来。无论多么珠光宝气的港台女明星,嫁入豪门后就得放话“生到有男孩为止”,立马输了。敢这么要求东北老妹儿?信不信人一板砖削死你!

一个真相:东北老爷们的大男子主义基本都是烟雾弹,在外可以装逼,对象也会给面子,但回家必须老实,工资卡都得上交。赚了钱不给老婆花就算家暴了,《哈尔滨妇女权益保障条例》里明确说,经济封锁也属于家庭暴力范畴。

豆瓣一位网友说,我爸连约朋友喝酒都得提前跟我妈打电话,批了200块经费,还是从窗户扔下来的。家暴这种事放在东北,起码也是男女对打,干仗的大多数情况下男人只有光吵吵的份儿,不被媳妇儿打就不错了。


东北人越来越少了


穿貂的东北女人是行走的弹药库。 图:视觉中国

东北女性堪称东北亚地区的女权之光,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相对于全国大多数省份来说,东三省的男女比例相当均衡。这当然有计划生育的影响,但东北的历史决定了,无论是劳动力需求还是文化氛围,东北老妹儿的地位不可撼动。

从原住民族的萨满信仰开始,到闯关东的人口迁移,再到近现代的工业建设和城镇化发展,女性实实在在能顶半边天。即使个别地区或许还有重男轻女的意识残留,但既然一家只能生一个,女孩的成长过程也不会受太大委屈,很少有“扶弟魔”,肥水总不能流外人田吧。

在婚姻中,女性的经济地位也决定了话语权的多少。东北城镇率高的直接结果是家庭主妇少,双职工家庭多,婚姻双方的实力相对持平。实在过不下去就拉倒,不硬凑。十几年来,东北离婚率持续处在全国领先水平。


东北人越来越少了


群众印象中的东北家庭地位对比。 图:网络

如果一个社会中女性地位高,赚钱能力强,那么她们就很难被传统角色定位中的生育价值捆绑了。社会学者发现,女性教育、经济地位的上升包括女性的劳动参与都被认为是影响生育率下降的重要因素。生育二胎对城镇女性的工作影响最大,如果缺乏系统配套设置,升职加薪养娃同时闯关,哪一项都不容易实现。

有头脑、有实力、有脾气,东北老妹儿的人生总是踩在风火轮上往前冲的,即使开放了二胎政策,她们也多半在北上广打拼事业。不在北上广的东北老妹儿也有三件人生大事,分别是:砍价、认哥、买貂儿。生孩子这种事,随缘。


东北人越来越少了


“全面二孩”政策一放开,最高兴的是山东人民,最不屑的是潮汕人民,最淡定的就是东北人民。山东人民表示:终于可以生了?以前吃的亏赶紧补上!潮汕人民表示:不就是二孩吗?我们这三孩四孩都有,谁敢管?而东北人民抬了抬眼皮:哦。

东北人民对生不生这件事看得很开。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化外之地,受到正统的汉族儒家文化影响很少。而现在的主要人口是当年闯关东过来的移民后代,对于生男生女并没有特别强的执念,生男孩还要准备房子,生女孩的嫁妆至少可以量力而行,女性不当家庭主妇也就不用看脸色。


东北人越来越少了


跟同样忠实贯彻了计划生育的山东相比,山东是憋着一口气,东北是真的无所谓。在传宗接代的意义上,东北人民就更佛系了,对比动不动就是一整个大家族的潮汕地区,东北人都是“漂一代”,想在独生子女政策下开枝散叶?憋整景了。

这种群众基础特别利于开展计划生育的工作。大象公会的文章分析过,全中国最爱生的就属潮汕,超生都不用上报。进村的计生干部要面对的可能是一整个宗族同仇敌忾的对抗。

但东北的情况刚好与潮汕相反,想超生的人势单力薄,因为他们心里很清楚:抓到被罚是小两口的事,侥幸生下来养活大也是小两口的事。背后没有宗族的势力支持,也就没人帮你对抗或资助,所以少生孩子不仅是出于单位职工的高觉悟,也是基于现实的清醒决定。


东北人越来越少了


2018的新年伊始,东北是媒体竞相讨伐的靶子:雪乡的宰客乱象终于被游客的血泪自诉引爆,最常见的一句话是“投资不过山海关”,人人感叹东北的衰落与秩序混乱,个个化身闯过东北酒桌见过社会狠人的外地老板。

那段时间里,社交平台上的东北人不是忙着撇清跟雪乡的关系,就是叹口气表示:我们那儿也挺坑的,可咋整。

一年过去了,社交媒体上暂时还没出现第二个雪乡。但已经平息的讨伐也难掩时不时泄出的叹息:东北衰落了。曾经的“共和国长子”拉扯着家庭迈进现代工业化发展,但步子跨得太大,防护措施没做好,扯着了。

有段子说,现在的东北,重工业靠烧烤,轻工业靠直播。东北话洗脑,东北喜剧赛高(厉害),东北人总是引领着全国人民的精神文明建设。甚至连社会发展形态,东北地区也为明天的中国做了一次预演。

德国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在《极权主义的起源》中,把现代社会中的人形容为“原子化的个体”(atomomization)。而社会原子化就是指集体和组织的力量逐步弱化,而个人越发孤独,专注物质享受,彼此之间的联系松散而疏离。

没有比东北社会的现状更能解释这一概念的了。一百年前,受黑土地诱惑和战乱影响的移民们在新的环境里落地生根。无论是进入国企体系的城镇居民还是靠地吃地的农村居民,本质上都是独立的个体,就像一个个原子。他们曾经是集体中的一员,集体瓦解了,只能靠自己。


东北人越来越少了


东北人越来越少了


2014年大庆油田招工辅导班,油田子弟曾经可以“接班”父母的岗位,现在需要通过考试。图:视觉中国

国企改革,大批职工下岗,失去了组织又没有宗族的关系网,东北人的安全感迅速折半。脑筋活的跟上了互联网风口,上直播做kol,把个人特色发挥到极致。

有闯劲的东北人都出去了,在外地上大学的多半都留在了大学所在地。相较于其他人口外流大省,东北输出的都是高素质高学历的年轻人。东北人到哪儿都能认到老乡,但他们还是单打独斗地面对未知的一切,不会回去了。

对东北年轻人来说,回去要面对的是另一个世界,工资不高,房价却没有配合着降一降。做什么事都得找熟人,托关系。在东北,餐厅和会所等社交场所中,包厢数量之多算是一大特色。小空间方便私下交流,不足为外人道的话都可以放在这里说。


东北人越来越少了


小品《牛大叔提干》经典台词:“事儿没办成,尽学会扯蛋了”。 图:网络

这种“圈子”风气的盛行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原子化,围绕着权力和利益的核心抱团,而那些不属于这个小圈子的人则会被迅速孤立,成为社会边缘人。越是小的城市,越是缺乏资源的人,越是要靠关系解决问题。

不是不生,是年轻人都离开了东北再生,留下的人本来就少,还要操心生计和养老。面对人口危机,东北人心里也苦,只是无处倾诉。


东北人越来越少了


曾经的集体意识是有强大惯性的。大多数东北家庭早已习惯了集全家之力培养一个孩子的模式。老龄化的阴影已经逼近,却没有单位福利再来接盘。两个独生子女组建的小家庭要供养四位老人,生活压力陡增,在这种负担之下,年轻人可能连婚都不想结了,谁还顾得上生二胎。

也不是全无好处。当代的东北年轻人虽然要承受七大姑八大姨的催婚催生,但他们的孩子就可以躲过这种烦恼——没有姑和姨了。下一代年轻人长大后如果翻到今天的自媒体选题,看着各种“过年回家防亲戚催生指南”,可能会像读历史小说一样啧啧称奇。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也可以这么理解。

经历过重工业发展辉煌的东北人,面对今天的家乡,多半是心酸而委屈的。他们的祖辈亲手建设了这里,却在时代的浪潮里搁浅,有些人上了新的大船,有些人去了新的领域,而留在原地的那些人都老了。像在荒岛上彷徨的鲁滨逊,等风再来的时候,还有足够的力气出航吗?


监制 | 梗梗

策划 | 艾玛

东北人越来越少了

想看更多,请移步咋整微信(id:howtozhe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