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为人,必须有趣:马伯庸《显微镜下的大明》

生而为人,必须有趣。——马伯庸

生而为人,必须有趣:马伯庸《显微镜下的大明》

马伯庸

前段时间阅读了《美的历程》,因为特别喜欢,且收获颇多,并推荐给了各位。今天要推荐的这本书是马伯庸的新书《显微镜下的大明》。

首先,说说阅读这两本书的相同的感受:文笔之流畅、内容之丰富,阅之畅快淋漓、一气呵成。

同时,这两本书也风格迥异,差别巨大。如果说马亲王的是显微镜下的大明,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细节;那么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就是对美的历程的一次航天巡游与摄影,出来的是一幅美的卫星影像图,结构清晰,板块分明。

从结构上来说,《美的历程》以时间为纬,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一直讲到明清工艺,宏观地描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发生、形成和流变的历程。本书的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

生而为人,必须有趣:马伯庸《显微镜下的大明》

《显微镜下的大明》则完全是另一种方法,书中的六个故事聚焦于一府一县乃至一村之内,是中国政治生态中的最细小的单位。从小处着手,然后通过一个又一个细节,层次清晰、逻辑严谨、风趣幽默的将故事讲透、道理讲穿,进而由小及大、管中窥豹,最终反映出大明的整体的政治生态。

一个是高度的概括,一个是详实的细节。但二者均是胸中有丘壑,眼中不仅有森林,还有树木。因为没有对细节的掌握,不可能这样有这样凝练的高度概括;而研究细节的最终目的,也不仅仅是在细节本身。

生而为人,必须有趣:马伯庸《显微镜下的大明》

打这样一个比方吧。在地学研究领域,有两种手段,一种是通过遥感的方式,对遥感影像中的纹理、光谱等特性进行解译;还有一种手段是,通过采集岩石、矿物、化石标本,然后通过切片,在显微镜下对微观结构、矿物组成等细部构造进行观察研究。最终的目的都是指向地学研究,只是采用的手段和方式不一样而已。

《显微镜下的大明》研究的虽然只是最底层的如蝼蚁一般的、微不足道的细小尘埃,细小故事,但所呈现出来的绝不仅仅是显微镜下的那一方世界。

推荐给你,同时向马亲王致敬~~

生而为人,必须有趣:马伯庸《显微镜下的大明》

马伯庸:作家。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银河奖得主,有“文字鬼才”之誉。被评为沿袭“‘五四’以来历史文学创作的谱系”,“文字风格充满奇趣”。代表作:《显微镜下的大明》《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三国机密》《风起陇西》《草原动物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