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七十二名泉之一的老龍灣在作家的眼裡是什麼樣的呢

天下七十二名泉之一的老龙湾在作家的眼里是什么样的呢

春季出遊

天下七十二名泉之一的老龙湾在作家的眼里是什么样的呢
天下七十二名泉之一的老龙湾在作家的眼里是什么样的呢

早春二三月,草長鶯飛間,冬天的寒意已開始慢慢消退。帶著對春天的熱愛和思念,背上行囊去踏青吧!

天下七十二名泉之一的老龙湾在作家的眼里是什么样的呢

尋 夢 老 龍 灣

天下七十二名泉之一的老龍灣在作家的眼裡是什麼樣的呢天下七十二名泉之一的老龍灣在作家的眼裡是什麼樣的呢
天下七十二名泉之一的老龍灣在作家的眼裡是什麼樣的呢

張克奇


天下七十二名泉之一的老龍灣在作家的眼裡是什麼樣的呢

清代冶泉圖

享譽“天下七十二大名泉之一”的老龍灣,是臨朐大地上的一道脈,既是水脈,更是文脈。域內的諸多靈氣,有不少發源於此。

天下七十二名泉之一的老龍灣在作家的眼裡是什麼樣的呢

世人多善誇大,譁眾以取寵。鄉人卻是謙虛,偌大一個水面,竟然叫做了灣。“灣”字雖顯小氣,好在有“龍”則靈,氣象果然非凡。灣底遍佈泉眼,小如針眼,大如雞蛋,水泡晝夜不息漂浮而上,猶如了一串串穿連成線的珍珠。水溫四季恆著,終年18攝氏度,盛夏時節,清涼甘冽,遊人至此不知酷暑;數九寒冬,霧氣蒸騰,成“冶源煙靄三冬暖”之奇觀。今人美其名曰“十八度小鎮”。


天下七十二名泉之一的老龍灣在作家的眼裡是什麼樣的呢

對於老龍灣,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有記載曰:老龍灣古稱薰冶泉,為齊魯大地名泉之一,水自地下熔岩裂隙中湧出地表成湖。民間傳說老龍灣直通東海,有神龍潛居其中,故名。老龍灣的水,極為清澈,水中游魚草植清晰可見。又因為水的密度較大,每一棵水草都在浮力作用下徑直向上。如果拋一枚硬幣下去,飄忽飄忽好長時間才能落到水底,大人小孩常常樂此不疲,徒增不少樂趣。尤其是在濯馬潭。濯馬潭呈不規則“S”形,有好幾處拐彎,原叫“八角灣”。據傳說,戰國時期齊宣王的妻子鍾離春曾在八角灣洗濯戰馬,故名“濯馬潭”。濯馬潭之水注入老龍灣的交匯處,橫著一條水線,靜如震裂玻璃紋分明,動似風送遊絲虛無中,若擊破水面,又瞬息復原,堪與濟南趵突泉公園裡的金線泉相媲美。大自然的造化,著實令人稱奇。


天下七十二名泉之一的老龍灣在作家的眼裡是什麼樣的呢

老龍灣主泉薰冶泉,處於公園最西首,湧出地表之水匯成一個約700平方米的橢圓水池。傳說春秋冶工歐冶子曾在此鑄劍淬火,因之曰“鑄劍池”。池西南側磐石壁上,鐫有明代大書法家雪蓑道人所書“鑄劍池”三個斗方大字和“天丁呵護陰陽劍,鬼斧鑿開混沌池”。後跋數語:“為海浮山人(馮惟敏號海浮山人)索,雪蓑漁者並題。用筆奇特,字體剛勁飛動。池上罩以嶙峋怪石,兩隻龍頭從中探出,口吐清涎,觀散珠飄灑,聽泉響佩環,置身雪化橋(雪落其上即化得名),如夢如幻,飄飄然猶入蓬萊仙境。


天下七十二名泉之一的老龍灣在作家的眼裡是什麼樣的呢

自薰冶泉南順流前行數十步,有一白龍行宮,也就是人們俗說的龍王廟,規模雖不算恢弘,但建築精緻,至今香火繁盛。白龍行宮對面,矗立著一座青磚鑲嵌的石碑,有工筆竹畫刻於其上。其畫枝葉勁峭,搖曳多姿。碑竹作者陳榮,號小嵩,清道光二十年歲貢,為縣內嵩山腳下馬莊人。陳榮自幼喜愛畫竹,尤其善畫墨竹,師從明朝郎中馮青方。據說,陳榮的畫非常難求,即使達官貴人、王公貴族也很難輕易獲得。有一次陳榮去女兒家做客,女婿趁機求畫,他不好推辭,提筆畫了一幅墨竹圖,誰知墨跡未乾,鳥雀便紛飛而至,竟把畫上的竹子當成真竹了。由此可見其藝術造詣之深。老龍灣碑刻畫竹即為其代表作。在這幅圖畫上面展現了竹子在風、晴、雨、露四種氣候下的不同形態。畫的右下角題寫著跋文,意思是:凡作畫者必先有成竹在胸中,然後才能下筆如有神。此竹刻迄今已近200年,雖飽受風雨之侵,卻依然清晰可見,成為龍灣一寶。臨朐享譽全國書畫之鄉美名,歷史淵源深厚,絕非憑空而出。


天下七十二名泉之一的老龍灣在作家的眼裡是什麼樣的呢
天下七十二名泉之一的老龍灣在作家的眼裡是什麼樣的呢
天下七十二名泉之一的老龍灣在作家的眼裡是什麼樣的呢

賞罷陳榮墨竹繼續前行,不遠處就是一片茂林修竹。一棵棵相擁相簇,竹幹墨綠筆直,有擀麵杖粗細,齊刷刷箭一般射向天空,足有二三十米高,讓人不禁會想到生命的蓬勃力量。竹林蔓延達十數畝,內有鵝卵石鋪成的小徑曲折通幽,清新靜雅,如脫凡塵之外,每每讓人沉醉其中不想出去。若是早上去到那裡,數不清的小鳥在裡面歡呼雀躍、不停叫啼,聲音如泉水一般清澈,更是讓人心生眷戀。我曾多次身臨其境,感覺一顆心不僅讓泉水洗濯了,也讓鳥鳴過濾了。其中爽味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天下七十二名泉之一的老龍灣在作家的眼裡是什麼樣的呢

穿過竹林,即著名的“秦池”。相傳齊國釀酒大師田無忌為尋找佳釀之源,踏遍了天下江河山川,屢試無果,一日來到老龍灣,見此水溫且甘冽,大喜曰:天賜神水,原隱於此,踏破鐵鞋,終遇佳源。遂於一泉之側,砌灶蒸制。漿成,芳香四溢,入口清爽,香徹肺腑,回味無窮。數里之遙百姓聞之,紛紛前來品嚐,飲之一升醉百日,過飲一斗,三載方醒,故稱名“千日醉”酒,一時名震齊魯。公元219年,嬴政統一六國,自稱始皇,浩蕩東巡。到達沂山後,地方官獻上一罈“千日醉”用做祭品。當始皇在玉皇頂祭拜時,祭壇上金樽散發出的陣陣酒香使他沉醉。祭拜完畢,秦始皇立即命地方官“快快取來與朕飲之”。酒至,秦始皇淺嘗之,感到濃香絕佳,爽徹心肺,遂一飲而盡,頓覺五腑舒泰,氣血舒暢,龍顏大悅。當聞知此酒產於老龍灣後,始皇起駕直奔而去,一飲而醉後揮毫“神池”。因泉名為秦始皇所賜,後人就把“神池”改稱為“秦池”,把“千日醉”酒改稱為“秦池酒”。宋朝賀元道人飲此酒後揮毫稱讚:“一杯秦池長歌狂,三載東鎮遊夢鄉。”然而世事滄桑戰亂無情,很長一段時間裡田無忌釀造之術竟然被棄置。直至1940年,由軍工企業發展而來的秦池酒廠經四方尋訪,終於在《老龍灣散記》和《東鎮述遺記札·雜說》中尋得秘方,幾經試釀,秦池古酒才得以復得新生。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秦池因連奪兩次央視標王被一些不負責任的媒體推向了風口浪尖,教訓慘重。危急之時,縣裡調派沉穩豁達、儒雅睿智的胡福東掌舵秦池。胡福東和大家痛定思痛,頂著巨大壓力臥薪嚐膽,“歷練成熟之美”,憑著精益求精的品質實現了鳳凰涅槃、東山再起,秦池酒重新贏得了青睞,依舊源源不斷地向人們奉獻著瓊漿玉液,顯現著王者歸來的氣象。


天下七十二名泉之一的老龍灣在作家的眼裡是什麼樣的呢

飲秦池,過雲橋,濯馬潭北邊,即為舊時老龍灣第一代私家主人馮惟敏的書房—“江南亭”。書房修建於1572年,當時名為“即江南”,1912年修葺時人們根據當地習慣改為“江南亭”。江南亭三面環水,四周景色清幽雅緻,一年四季水碧竹綠,當年,馮惟敏就是在這裡寫出了大量的膾炙人口的散曲作品,被譽為“明代散曲第一大作手”而進入中國文學史。“四面琅玕三面水,一亭風雨半亭山”便是當時江南亭的真實寫照。如今江南亭雖經戰亂之禍及風雨剝蝕,但仍保存完好,古色古香,已被定為省一級保護文物。清乾隆年間,大學士於疏敏曾為這裡題書“碧波雲潭”。江南亭東面,又是一大片竹林,形態與前面所遇竹林相同,聯袂形成江北第一竹林。竹林裡,一尊馮惟敏石雕背東面西,和藹地注視著每一位遊人,人們在此拍照留念者眾多,崇敬之情溢於言表。


天下七十二名泉之一的老龍灣在作家的眼裡是什麼樣的呢

歷史上的臨朐馮氏家族在明清時期可謂名門望族。其先世原居臨朐縣盤羊(今作盤陽)。明洪武初年,詔簡山東之民三戶徙一人戍遼,馮思忠在徙列,始居遼東廣寧左衛(今遼寧省北鎮縣)。馮氏由臨徙遼,五世百餘年間,僅存馮裕一人。馮氏自馮裕起家進士至馮溥,前後六代間共出過八名文進士、一名武進士,另外還出過11位舉人。另有貢生33人,庠生、監生280餘人。這其中,官居由宰相至知縣,代不乏人,以著作傳世者,亦十餘人。臨朐世稱文學之鄉,明代江北第一制科狀元馬愉啟於前,馮裕繼於後,而馮氏文學,傳播更為深遠。清朝詩人王士楨曰:“二百年來,海岱間推學者,必首推臨朐馮氏。”足見其聲譽之尊。


天下七十二名泉之一的老龍灣在作家的眼裡是什麼樣的呢

1527年,馮裕上任平涼知府途中轉道臨朐,祭先祖之墓,為家鄉秀麗山水所迷,即請有司,將籍貫由遼返臨,並命長子馮惟健、五子馮惟訥、七子馮惟直陪同其母以眷屬身份暫居於府城益都(今青州市),以便在臨朐經營家園。自古紅顏多命薄,薄命蓋因紅塵裡色濃情淡;從來才子命多舛,舛多緣於俗世中媚多諍少。馮裕第四子馮惟敏,自幼聰穎,才華非凡。“八歲問奇字,十歲諧宮商,十二受遺經,十五意飛揚”,可鄉試中舉人後,會試竟屢考不中,心灰意冷中到海浮山下老龍灣畔尋田問舍,寄情于山水,自此在冶源定居。後晉京謁選,走馬知縣,卻因不附權貴,得罪勢要,屢屢遭謫。更因修《保定府志》蒐集前兵部員外郎楊繼盛遺文,條陳保定利害十六事,得罪當道,被貶“王官”之地,怒而不赴,棄官回到老龍灣修心養性,並建“即江南”亭,致力著述,頤養以終。其著述主要有《海浮山堂詞稿》《山堂輯稿》《石門集》,此外還主纂了《嘉靖臨朐縣誌》。馮惟敏的最大成就在散曲上,他的4卷《海浮山堂詞稿》中,共集有散曲49套,小令170首,被尊為“明代散曲第一大作手”。上海古籍出版社在馮惟敏《海浮山堂詞稿》出版說明中說:“最可注意的是他的作品題材廣泛、內容豐富,一反前人大都只是寫景言情,往來贈答,弔古傷今,談禪詠物的路子,而把歌詠民間疾苦,揭露社會弊端,鞭撻政治黑暗,諷刺官場醜惡等積極的社會內容注入散曲中去,從而極大地增強了散曲的生命力,提高了散曲的戰鬥性。在這一點上,馮惟敏不僅遠遠超過明代諸作家,甚至比元代一些著名散曲作家也有過之而無不及。”《散曲概論》評價曰:“馮惟敏的《海浮山堂詞稿》4卷,生龍活虎,猶詞中之有辛棄疾,有明一代,此為最有生氣最有魄力之作矣。”


天下七十二名泉之一的老龍灣在作家的眼裡是什麼樣的呢

老龍灣北岸,有萬寶泉,是過去附近居民主要飲水泉之一。每逢春節佳日,前來擔水者必先焚香燒紙,投以銀錁、銅幣,更有富賈投以小元寶,以示敬泉,故得名萬寶泉。有芳洲亭,由馮惟敏的侄孫,時任禮部尚書的馮琦修建。清漪亭探入老龍灣中,陽春看澄潭清泉,岸柳吐綠;秋日綠水映藍天,秋高氣爽;酷夏揮汗而至,暑氣頓消;嚴冬霧靄蒸騰,如入仙境。還有今人遍請當代名家題寫的百“龍”石刻,各有各的神韻,成為老龍灣獨特新景緻。而一座報恩亭,則流傳下一個美好的傳說。據說某一天有人從薰冶湖中捕得鮮活一條紅鯉魚獻給馮惟敏,馮惟敏不忍食之,便在此魚左腮處系一金環,後放於池中讓其復生。後來馮公去世時,竟有一美貌少女披麻戴孝參與喪禮,其情尤其哀切,馮氏族人和鄰人卻皆不識。非親非故,為何參與喪禮,且如此傷心悲慟呢?殯葬既畢,有好事者悄悄跟在此女身後,想看個究竟。不料那少女走到放生池邊,似欲彎腰洗手,卻倏忽不見了。那人此時猛然想起馮公曾將紅鯉掛金環放生的事,於是恍然大悟:這少女乃美人魚也!為報馮公放生之恩,特化人形,以子女之情為其送葬。後人為紀美人魚報恩之意,特建“報恩亭”。


天下七十二名泉之一的老龍灣在作家的眼裡是什麼樣的呢

可以說,因為老龍灣,馮惟敏有了自己最終的精神家園;因為馮惟敏,老龍灣在自然山水之妙中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因子和神秘氣息。如今的老龍灣,奇泉、翠竹、美文、佳釀、碑刻以及各種傳說故事交相融合、相得益彰,高雅風韻和浪漫情調在水霧中飄渺瀰漫。身置綠竹叢中,行在白雲深處,每次走進老龍灣,我都懷著朝聖般的情感在馮惟敏的塑像前久久佇立。人活一世,尋夢一生。超然塵世之外、承載一方文脈的老龍灣啊,請允許我,一個小小的困頓書生,在你文氣氤氳的懷抱裡,安妥一下自己的文學夢想吧,連同一顆時常感到茫然的靈魂。


天下七十二名泉之一的老龍灣在作家的眼裡是什麼樣的呢

摘自《濰坊日報 臨朐新聞》

作者張克奇

張克奇,山東臨朐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濰坊市首批簽約作家。現任臨朐縣文聯副主席、作協主席。在《散文》《散文百家》《散文選刊》《散文海外版》等百餘家報刊發表文學作品100餘萬字,作品入選《散文中國精選》《山東作家作品年選》等多種選本,獲“讀者雜誌原創版最受讀者歡迎的文章”“山東省五一文化獎”“山東散文三十年創作新銳獎”“風箏都文化獎”等文化獎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