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大一统封建王朝在三百年中虽有中兴却还是逃不掉灭亡的命运?

taooolu


王朝更替的背后其实是资源的再次分配。解决不了资源的过度集中的王朝注定迟早有被推翻和颠覆的一天!

为何会出现改朝换代呢?随着一个朝代对这个国家社会各种资源的长期把控,在外部,官僚集团和皇亲贵族的不断增多,对社会索取越来越多,民众负担越来越重,各种土地、财富等资源逐渐聚集在权势阶层,民众能得到的资源越来越少阶层间的斗争越来越尖锐。即使在权势阶层内部,也存在着权利和土地等财富的流向不平衡,大地主和大官僚间的勾心斗角和争夺。

当资源分配不平衡达到一个临界点时候,制度框架下,社会分配失灵,统治阶层内部和社会外部就会爆发斗争,以争取资源再次从新分配,缓和各阶层矛盾。

所以,在西方就产生了税收制度和国民福利待遇,国家通过税收杠杆来调节财富流动和再次分配,让富人不能垄断财富,穷人不能因为失去资源而挨冻挨饿而失去生存基础;又通过三权制衡,制约了权力的集中以及引起的腐败,让权力分散而受民众授权的议会监督。从而保证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正常运作。跳出独裁国家的历史怪圈,杜绝以暴治暴的社会变革。




人文潞泽


这个得从土地和人口说起了,不全是君主自身的问题。每一个王朝到了末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土地兼并现象越来越严重,多数的土地掌握在极少的人手中,很多农民反而无地可种。其次是人口因为接近三百年的发展,较于建国初期有很大的增长,超过了当时土地、生产力的能承受的峰值。

第一个原因:开国以来分封的各个功臣成为勋贵,皇帝的子孙成为土地兼并的第一批人。我国古代王朝皇帝就像一个最大的地主,他下面还有无数个小地主组成,共同构成了国家的统治阶级。一个新的王朝建立后,往往意味着将前朝的秩序推翻,重新分配这个国家土地,资源财富。以明朝为例子,建国后明太祖朱元璋分封开国功臣爵位,让他们成为世袭的勋贵阶级。第二个分封自己的子孙为王,以周秦时的各诸侯国的国号为名。以上这两批人成为土地兼并的第一批人。尤其是分封到各地的宗室平时便低价囤积粮食,每逢到天灾时便哄抬物价,灾民无以为生只能将土地卖给这些宗室用以换取生存所需的口粮。数以代计,一代代人下来他们获得巨额的田产,然后再以极高的价格租给百姓,往往百姓耕种一年所产交完租子以后便所剩无几。



这第二批人便是士大夫阶级,指的是通过科举获得不同层次功名的读书人,最低的是秀才,最高的是进士。因为明朝自土木堡之变后对读书人很是优待,读书人一旦考取功名后便可不用交商税,田税。那么便有一大批人将土地挂于读书人名下,每年向读书人交付一定量的金钱。像嘉靖时期的内阁首辅徐阶,他退休后纵容自己家的子弟非法大量购置田产,据统计其非法所获达到二十四万亩之多。明朝有多少个首辅,有多少个有功名的读书人,可想而知他们中间的人侵吞的田产有多少亩,又有多少人失去自己赖以为生的土地。



第二个原因:人口的增长超过土地的承载量,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无法满足如此多的人口需求。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较与建国初人口有了很大的恢复,加之土地兼并现象愈加的严重,越来越多百姓开始无地可耕,或者就是交不起地主每年规定的租子,交不起租子便拿其他值钱的东西抵租,比如儿女,比如房屋。长此以往,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到了只差振臂一呼,各地响应的程度。倘若恰逢干旱,洪灾,地震之类的天灾,那更是加速了揭竿起义的过程。李自成便是个典型的例子,陕西一带干旱了很多年,赤地千里,庄稼颗粒无收,可是朝廷的赈灾粮食还被层层盘剥,地方官吏贪得无厌,地主阶级并没有因此减租,粮食没有收获,又被追交租子,陕西的灾民便愈来愈多,李自成一起义马上跟风起义,只为有口饭吃。





第三个原因是:末代皇帝昏庸无道,逢天灾时赈灾不力且不施行轻徭薄赋,反而增加税金的科目和额度,传达到地方,地方官员又再次巧立名目征收各种苛捐杂税,激化了阶级矛盾。这样一来本就没有活路的老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一路哀鸿遍野导致民怨四起。同时各级官员贪污腐败,连最基本的公正秩序都维持不了,法律便真的成为“有钱人”的法律。


第四,王朝兴衰是正常规律,中兴没有解决问题实质的话,还是会衰亡。毕竟人治总会出现错误,是个人总有犯错误的时候,更何况站在顶峰的皇帝。虽说期间有中兴之主,如弘治中兴,但毕竟这个朝代弊端已经是积重难返,朝廷每年岁入要拨给宗室很大的一部分,国家的商税还是开国时期的三十税一,税收少开支大,土地兼并现象也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这些问题他都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他的中兴虽说能缓解这个过程,但也只是缓解而已,衰亡的过程还是在继续。像唐宣宗的大中之治,藩镇割据的问题仍然存在,各地只是臣服中央,宦官专权的病因也没有解决,虽说中兴,结果也是一样的,只要衰亡的问题没得到有效解决,衰亡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最后,我们中国的老百姓真的是很淳朴的,只要你让他们吃饱肚子,穿的暖,他们就会认为你是圣君。可是就是这么简单的要求统治阶级都满足不了,甚至还要抢光他们生存的最后一点粮食,这样的王朝不推翻还留着干嘛。

欢迎大家批评斧正。


墨韵清苑


谢头条!分析历朝历代最后走向灭亡的教训,有客观和外因方面的原因,也有内因和主观方面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皇帝的权力没有受到制度的制约。



中国大一统封建王朝,由于皇权至上,皇帝的特权得不到制约,这就决定了皇帝若是一代明君,天下就会出现盛世和中兴,皇帝若是暴君、稚儿或傀儡,江山社稷就会出现动摇和灭亡。

世袭制不可能让每位皇帝都是一代明君。太子出于皇帝嫡长子,更让每个皇帝成为一代英主的可能性大打折扣。



终身制,决定了只要是一代帝王,不管有没有能力,也不管干得好坏,皇帝的位子没有人撼动,只要是败家皇帝,就必然把江山社稷毁于一旦和拱手让人。



隋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科学制度,但由于隋炀帝破坏了隋文帝所制定的各项制度,搞个人独裁和残暴统治,把隋朝送上了灭亡的道路,唐太宗汲取隋朝灭亡的教训,继承和完善了隋朝政权的组织形式,建立和很好地坚持了"三省六部"制,开创了贞观之治辉煌局面。

但没有几个皇帝能象李世民那样将自己置于法规制度之下,因而即是有的一统王朝出现过中兴,但也最终逃脱不掉被灭亡的命运。


知未是也


第一个原因,开国以来分封的各个功臣成为勋贵,皇帝的子孙成为土地兼并的第一批人。这第二批人便是士大夫阶级,指的是通过科举获得不同层次的读书人,最低的是秀才,最高的是状元。

第二个原因,人口的增长超过土地的承载量,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无法满足如此多的人口需求。可是朝廷的赈灾粮食还被盘剥,地方官吏也贪,地主阶级并没有因此减租,粮食没有收获,又被追交租子,陕西的灾民便愈来愈多,李自成一起义,马上跟风起义,只为有口饭吃。

第三个原因是,末代皇帝昏庸无道,逢天灾时赈灾不力不施行轻徭薄赋,反而增加税金的科目额度,传达到地方,地方官员再次巧立名目征收各种苛捐杂税,激化了阶级矛盾。

第四,王朝兴哀是正常规律,中兴没有解决问题实质的话,还是会哀亡。


京川6


在中华洋洋五千年历史之中,出现过众多的王朝中兴,众所周知的有西汉“昭宣中兴”,商朝的“武丁中兴”,唐朝的“元和中兴”以及明朝的“弘治中兴”等等不一而足。由此我们惊奇地发现:历代王朝创造繁荣的过程大体相似,衰亡的轨迹也基本相同。每个王朝的开国到鼎盛再次到衰落之至中兴及衰亡都有着必然因素。第一,盛极必衰的原理是亘古不变的。“守业更比创业难”,当王朝稳定下来之后,君王们居安思危,兢兢业业地耕耘自己的国家,这时候国家会慢慢到达鼎盛。第二,鼎盛时期的君王便是不思江山,懒惰懈怠,玩物丧志,不顾黎民百姓了。第三,江山此时出现动摇状态,这时会出现开明君主,亲贤臣,远小人,励精图治,打算复兴祖宗的基业,带领王朝出现鼎盛。但此时的王朝犹如泄了元气,总有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想打仗没大将,思复兴无良相,纵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也是无能为力了。此时王朝的命运犹如PID控制器控制的曲线一样,只能趋于平淡之至灭亡。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政治层次常态,封建王朝的弊病正是在此。


历史维基


中国历史的王朝无非是这几种情况灭亡的:

1:内部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无地可种,农民被迫造反巡口饭吃。

2:外部外族入侵。

3:内部外部共同的结果。

4:人口规模太大,人口赶不上生产资料的增加。

结论:但凡一个国家(政权)的全部民众有口饭吃都不会发生全国规模的造反情况的,如宋朝和明初,最可悲的是这四种情况全让明朝赶上了。


乐释经典


既然灭亡是规律,明明知道最终的结局,为什么会前赴后继,永远跳不出独裁专制家天下的窠臼,而去釆取非暴力避免流血的制度体制呢?历史的惯性,权欲的诱惑,对财富的贪婪,说白了就是人性的弱点。灭亡是封建专制王朝的归宿,也叫历史的周期律或者是中华民族的宿命。这个死结不解开,历史会反复重复,人民始终会遭殃受罪。日本多封建,蒋氏多独裁,他们都情愿或不情愿地跨出了这一步,从而避免了周期律。良方:民主。


文学者277


从根本上说,统治者不代表人民的利益,只代表他自己、自己家族、统治者特权阶层利益。他们可以内斗,但对人民是一致的欺骗或镇压。官僚阶层是上面让他当官的,只要巴结好上级就行,必然走向买官卖官。买官是需要大规模钱,必然贪污成风,无官不贪,这时你再想中兴,只能用贪官打贪官。这一切都要人民买单,结局可想而知!


温馨港湾呢


主要原因有:

1.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且不可逆。

2.统治集团不愿放弃既得利益。

3.独裁者越来越走向保守反动。

4.集权社会缺乏平衡调整机制。

5.专制结果跳不出历史周期律。


自来道人


为什么美国兴旺不衰呢?因为他一套长期连续性民主决策优越性体制。那独裁政权当然慢慢悦变最终灭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