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我能反杀”最后却失败的例子?


凡事有因果,当初那下江人蒋介石先生在降服四川势力和抗战时期,对川人的过度压榨役使致川省民穷财尽几近崩溃,龟儿子耍起那下江人手段骗哄骇诈,至人心尽失,骂声盈野……四九年共军取川,川中各势力纷纷起事借机捅老蒋最后一刀,断他娃后路。无力持刀者皆座看高屋失火,品头论足,精彩之处众皆喝彩连连,至此党国之势亡矣,那急秃了头的下江人老蒋只得苍惶远遁,率众将官台湾岛上啃木瓜去也……阿弥陀佛!



蜀山老蛮子


1949年6月,刚刚完成整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准备发起解放大西北的战役。盘踞大西北陕、甘、青、宁、新五省的是以胡宗南为首的国民党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和宁夏、青海的地方军阀马鸿逵、马步芳等部,总兵力约30余万人。

而第一野战军总兵力虽然近40万,但是所属第18、19兵团近20万人仍然从远在千里之外的山西向陕西开进途中,而在西北的解放军各部正规军部队只有第1、2兵团总共不过15万人,而且兵力分散。

于是,马步芳变向蒋介石请命集中二马的部队与胡宗南合力趁着解放军主力尚未集结完毕突然发起全面攻击,一举拿下刚刚被解放军占领的咸阳和西安,然后越过泾河在三原以北与第一野战军决战。

于是,青马(即马步芳)部的第82、129军约4万人组成陇东兵团,由马步芳之子马继援指挥,沿着兰州至西安公路向咸阳进军;宁马(即马鸿逵)部第11、81、128军约4万人组成宁夏兵团,由马鸿逵之子马敦静指挥,随后跟进;青马部的119军作为陇南兵团集结于千阳、陇县,待命出击。胡宗南部第18兵团4个军配合作战。以上胡马各部统由马继援指挥。

面对来势汹汹的胡马大军,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一面部署现有部队阻击,且战且退,诱敌深入,一面命令第18、19兵团加快开进速度,力争将远离巢穴、深入关中平原的胡马军歼灭。

胡马三方对这一仗可以说是志在必得,特别是前敌总指挥马继援,在发现解放军各部后退时,误以为是怯战而退,于是指挥所部陇东兵团全力向咸阳、西安方向攻击前进。马继援亲自率领3个师打头阵,直扑咸阳。当兵临咸阳城郊时,马继援兴奋的对部下说:“3个钟头到西安城里吃饺子。”此时,胡宗南部的一个师也开到西安城郊的大雁塔附近,其余各部也都在迅速推进中,在他们看来,咸阳和西安已经在掌握之中了。

但是他们显然低估了解放军的实力!

就在马继援抵达到咸阳前,解放军第18兵团的第61军已经先他一步赶到,并且构筑好了阵地,严阵以待。而坚守咸阳的是第61军的181师,这个师前身是当年中原突围时的皮定均旅,解放太原时时尖刀部队,现在齐装满员,总兵力在1万人以上,不可一世的马继援碰到这个王牌师,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马继援原来想着3个小时拿下咸阳城,结果厮杀了13个小时,马家军在咸阳城下丢下大批尸体,咸阳城依旧岿然不动。而解放军第18、19兵团已经全部到达指定地域,第1、2兵团各军也都集结完毕,数十万大军马上要开始对深入关中腹地的胡马军实施一场围歼战了。

就在马继援受阻咸阳城下时,宁马部队组成的宁夏兵团见势不妙,先是停止前进,然后干脆调头撤退。胡宗南发现解放军大部队抵达后,匆忙下令推进至咸阳和西安的部队迅速收缩至原防地。马继援见胡宗南和马敦静都溜了,自然不敢去招惹解放军找抽,随即收兵而还。

这样一来,胡马联手制定的反扑咸阳、西安的企图就以失败而告终。


大将军威武K


当然是著名的东山岛保卫战了,这场战役就是国民党“我能反杀”最后失败最经典的代表!

那我们就分析一下,为什么把这场战役来作为典型。

抗美援朝刚刚结束,我军正是战后疲乏阶段。

1953年,我军在朝鲜半岛抵抗联合部队取得重大胜利,维护了我国周边地域的安定团结,但也损失巨大。

我国赴朝鲜志愿军伤亡人数达四十多万,经济损失有60个亿。这个数字对于刚刚建立的新中国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在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我国元气大伤。

▲东山岛保卫战

这正是同年的七月份,国民党部队发起反攻,在福建东山岛登陆,意图以此为根据,扩散至全国。

这个时候,我军刚刚经过一次大的战役,对于国民党来说是十分有利的。

国民党事先做了充分准备

早在战役爆发的前几个月,任职金门防卫司令的胡琏就已经接到指示,严密探查我军在福建沿海的军事部署。

▲胡琏

那个时候,国民党的侦察机、侦查舰队一批批地徘徊在我国沿海,探查周边地区所有的军事部署、战略防御力量。甚至抓捕了大量出海渔民,逼迫他们交代自己的所见所闻,当时被抓的渔民就有二百多人。

在掌握了大量信息后,国民党火速建立武装指挥部,并聘请多位美国高级军事顾问,就作战计划进行周密的商榷,最终敲定在福建的东山岛登陆。

▲美国顾问训练部队

为了保证计划的顺利进行,军队进入紧急战略部署,胡琏亲自坐镇,指挥、观摩了多次偷袭演练与登陆演练。

国民党偷袭部队数量多于我军

根据此次的战役记录,国民党军队共计一万三少余人,出动军舰13艘、空军有三个大队一个中队、两个中队的伞兵和数十驾战斗机。

而解放军的防御力量只有一个连的兵力,与对方的战斗机、军舰想必自然是处于弱势。


▲东山岛保卫战老照片

在这样的实力对比之下,我军明显是打不过国民党偷袭部队的。

凡事都有然而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民党上演了一场“我能反杀”却最后失败的战役。

战斗打响之后,我国解放军战士做了殊死抵抗,凭借着区区一个连的兵力抵抗了国民党军队飞机、大炮的二十多个小时、18次的进攻,最终等来了援助部队。

▲东山岛保卫战老照片

这场战役的结果就是解放军取得胜利,粉碎了国民党重返大陆的不正之心,取得了我国东南沿海的长治久安。

毛主席曾评价这场战役“东山岛保卫战的胜利,不光是东山的胜利,也不光是福建的胜利,而是全国的胜利!”

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我能反杀”最后却失败的经典例子。

如果您对我的回答感兴趣,欢迎评论点赞或关注,不胜荣幸!

土豆夜谈


1936年6月1日深夜,大批荷枪实弹的川军埋伏在重庆北校场周围,他们的攻击目标是近在咫尺的“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重庆行营”,同一时间,在成都也上演了同样一幕,目标则是成都中央军校,南京政府驻川渝各部也进入一级戒备,火药味甚浓。这是“四川王”刘湘准备发动的“反杀行动”,用以抗争蒋介石对四川的逐步控制和吞噬。



(刘湘剧照)

当然,这些川军部队是不敢轻举妄动的,他们也在等刘湘的决定和最终命令,重庆行营和成都军校没有多少警备兵力,攻进去倒也不是什么难事,但这将意味着川中军阀公开用武力对抗南京政府,可不是闹着玩的。

刘湘在等待什么?他为什么选择这个日子动手呢?原来,当天发生了著名的“两广事变”,广东军阀陈济棠与广西新桂系李宗仁、白崇禧联合,以“北上抗日”的名义通电全国准备武装讨蒋,国内形势一片大乱。刘湘感觉时机已到,决定解决掉南京政府锲入四川的钉子:军事委员会驻川参谋团和后来的重庆行营,但又必须观望一下军事形势的发展。



1935年,蒋介石利用中央红军长征进入四川的机会,任命刘湘为川省主席兼“剿总司令”,同时派遣贺国光率领的参谋团协办军事,鉴于两年前曾经惨败于红四方面军手下,刘湘深知川军战斗力难以匹敌红军,也只能答应。

按照刘湘与蒋介石的约定,参谋团只负责军事筹划,不得过问和干涉川政,岂料跟随参谋团到达的,不仅有宪兵一个团,还有康泽的特务“别动纵队”2000余人,他们担负着对付红军和刘湘的双重任务,刘湘大呼上当。

(贺国光)

蒋介石同时利用参谋团大肆拉拢川军将领,委任状和支票满天飞,刘系大将王瓚绪和唐氏遵等都得到10万元,连范绍增也得了5万元,这是“挖墙角”。同时又在峨眉山开办康川滇黔军官训练团,蒋介石亲任团长,以心腹陈诚为教育长,轮训西南各路军阀4003名,期间进行洗脑和拉拢,这叫“掺沙子”,开始对刘湘步步緊逼。

刘湘自知如此下去,四川早晚军政权力统归“中央”,他当然不甘束手交权,于是暗地里开始反击,痛骂与中央军来往的川军将领,限制康泽的特务活动,双方剑拔弩张。恰好两广事变爆发,刘湘开始活动心眼,准备将中央势力一扫而光,蒋介石此时也来电要求他表态,刘湘只好一边派出伏兵一边敷衍南京,以两手准备静观局势变化。

(唐式遵)



不料余汉谋和广东空军倒戈,蒋介石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陈济棠,刘湘的部队只好偃旗息鼓,蒋介石电召刘湘“上庐山避暑”,刘总司令琢磨琢磨没敢去,派去的代表被蒋介石臭骂了一顿。年底西安事变爆发,刘湘再次站错了队,极力为张学良杨虎城开脱,彻底激怒了蒋介石,中央军和川军在重庆浮图关一线各挖战壕形成对峙,战事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1937年春节,重庆和成都历史上首次禁燃鞭炮,不是为了环保,而是怕双方军队误判而互相开火。



这是刘湘第二次准备翻脸反杀,拟将中央军势力赶出四川,然而川军再不是铁板一块,他的反对派刘文辉邓锡侯等借机“投效中央”,内部大将唐式遵等也秘密向蒋介石输诚。南京政府则以胡宗南部为主力加大军事压迫,并故意拖欠四川军饷,终于使刘湘的势力分崩离析。内忧外困之下,刘湘放弃了挣扎,于1937年初接受了南京方面的整军方案,权力上交中央,四川王的“反杀”终告失败。

抗战爆发后,刘湘赴宁参加最高国防会议,宣布川军出川抗日,并亲自建议蒋介石西迁重庆,国民政府1937年11月16日正式宣布迁都。然而蒋介石眼看川政已经到手,为防止刘湘有所反复,趁其生病期间解除了他第32集团军总司令职务。

1938年1月20日,刘湘病逝于汉口陆军医院,心腹邓汉祥坦言,刘湘一半是病,令一半是被气死的。

(蒋介石和川军将领)


度度狼gg



刘峙和杜聿明应该是比较适合这个问题的答案。

济南战役之后,国军在中原战场败局已定,各部队都成了惊弓之鸟,必须大兵团猬集才敢行动,甚至单独一个兵团也已经不敢行动了,必须要五个军组成的主力兵团才敢单独行动,否则都有被华野粟裕突然消灭之虞。

这种情况下,委员长已经在做退守江南的准备,但却有人漫天吹牛,说济南在王耀武手里丢了,要在我手里夺回来。而且,吹这个大牛的不是别人,就是徐州剿总司令,著名的国军福将刘峙。

但刘峙只是说说而已,究竟应该怎么做,他也心里没数。这时候,国军高层已经意识到要在江淮之间和共军进行战略决战,必须要给刘峙配备一个指挥能力比较强的副司令,来指挥决定党国前途命运的决战。最后,选中了杜聿明。


杜聿明在后来的回忆文章里自称,在济南战役之后他的心态是觉得别人都不行,自己还行。所以,杜聿明给蒋介石出了上中下三个方案,最后决定的方案是,将中原和华东地区的国军主要兵团集中起来,进行战略决战。

这就包括孙元良兵团,李弥兵团,邱清泉兵团,黄百韬兵团,李延年兵团,五个大兵团,共计六十余万人的军队,沿着陇海路一字排开,准备对山东进行战略反攻,夺回一部分地区,同时争取能够歼灭一部分共军。

但这个一字长蛇阵行摆开架势,就出了意外情况。因为辽沈战役情况恶化超过预期,有全军覆没之虞,所以委员长临时抽调杜聿明去东北,让他能够指挥撤退,尽可能减少国军在东北的损失。因为事发突然,所以完全没有来得及兼顾华东战场的问题。


这样,就造成了一个很糟糕的局面,华东战场的国军已经沿着陇海路一字排开,正准备向北反攻的时候,原定的指挥者却突然被调走了。刘峙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指望等着杜聿明尽早回来。结果,就在这个档口,黄百韬兵团被共军包围了,淮海战役也开始了。

等到杜聿明结束东北战场的任务,好不容易将侯镜如兵团撤离东北战场,再回到华东战场的时候,她面临的问题已经不是如何反攻山东的问题,而是黄百韬兵团已经被歼灭,从华中调来的黄维兵团又被包围了,杜聿明的选择变成了要么彻底放弃徐州,继续南撤,要么全力解救黄维兵团。

结果是黄维兵团没能救出来,杜聿明的三十万人也在陈官庄被共军包围了,别说是解救黄维兵团,就是杜聿明兵团自己,也已经没有能力突破共军包围圈了。最后,黄维兵团被歼灭,杜聿明从徐州带出来的三个兵团也被歼灭,杜聿明本人也被俘了。只有刘峙早早跑到了蚌埠,算是逃出生天了。


萧武


历史上能反戈一击,最终却俯首称臣,进而一触即溃至溃不成军的,莫如抗战前期的东北军了。

东北军创于晚清末期,长于张作霖之手,经二十多年的整合重组,已然出落成民国时期,中国唯一一支海陆空齐备的军队,简称奉军。

论及武备,别说是直、鲁、皖、浙等地方军阀,就是面对日后成为国军的北伐军队,也是不遑多让、不落下风。不说其他,东北军有“镇武”号水上飞机母舰,鲁、直、皖、浙军阀有么?

所以,1928年,张学良“易帜”臣伏国民政府之时,东北军正有巅峰时期的30万之众。这30万之众,正是张作霖到处苦苦兼并而成,并靠其一直在与日本人虚与委蛇、偷机耍赖、发狠硬扛之中。硬是让日本控制东北、染指华北的黄梁美梦,梦碎一地。

业已完成工业近代化武装的关东军,虽一直对东北军虎视眈眈,却无奈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由此日本人不禁恼羞成怒,在皇姑屯暗杀了张作霖。这位离日本最近,却站得最溜直的中国人,终于玩不过倭寇被灭。

日军之所以用这种方式除掉张作霖,除了侧面反映东北军是一支武备不错、战力不错的军队之外。日人深知,如果东北军与关东军玩真的,即便落点下风,也可用兵员众多之优势怼走关东军。

没有了关东军,日人如何控制满蒙,如何控制朝鲜,又如何在将来,殖民上千万平方千米的中华锦绣河山?

就是这支实力钢钢的东北军,传到小张手里,没几年便被玩坏了。大帅在时,东北虽偏居一隅,经济之上进,却不比富庶的江南差多少。先期的对日军不战自溃,未战已败退至关内,大好东北数省江山拱手易人,就不再赘述了。

就说后期的热河保卫战,东北军汤玉麟部,一见日军第6师团,便闻风而逃、擅自撤守,留下个孙殿英部杂牌孤守赤峰,苦战竟日。幸亏孙将军这人,也是兵匪杂交出身,对谁下手也是“黑滑凶悍”四个字(包括盗清陵),十几天两战日军劲旅,正奇乱合,竟也大量杀伤日军,逼使日军由孟浪狂奔转由谨慎推进,比之东北军,战力又高出了许多。

东北军上下,之所以畏日军如虎,究其根缘,毛病却出在小张身上。小张太寄期望于各列强的调停,以使日人知难而退;而且,也太寄期望于国民政府,会替其顶缸或做有力之奥援。

由此,小张便心存轻信鲁莽,至东北军败退至关内,被国民政府拆分,调于其他战场。致力不能逮、势不能控之时,小张又心志废驰、面壁吁叹。正所谓将帅无能、累及三军。

东北军只用几年光景,由当初叱咤风云于关外、关内,能助张大帅竞足登于北洋政府的首脑之位。到蜕变成对外防边无能,对内威慑不足的废柴军队。

正合一只狮子带着一群绵羊,远胜于一只绵羊带着一群狮子之论断。彼时的东北军,在小张的糟蹋下,已嬗变成一支没有灵魂的军队,如此造孽,张大帅若泉下有知,岂不是泣不成声、悔不当初……!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穿越历史的迷雾,检视历史的足迹,仰望历史的辉煌,感怀历史的沧桑。“剑雄品评文史经济”与您同学同行,同喜同叹。您的关注,是我奋笔疾书的动力,您的阅读,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剑雄品评文史经济


区寿年国民党中将兵团司令,参加过北伐战争、围剿中央苏区、南昌起义、粤桂战争、中原大战、一二八事变、福建事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建立大别山敌后抗日根据地,可以说是阅历无数、身经百战、左右逢源。

1948年6月,华野西线兵团发动豫东战役,华野兵临河南首府开封城下。国军没有想到共军会主动攻击开封(我军第一次攻击大城市),被打了个猝不及防,开封失守后国民党中央震怒,急调区寿年第七兵团、邱清泉第五军、黄百韬兵团赶赴开封前线,决心与共军在开封地区决战。

区寿年第七兵团赶到龙王店附近发现大量共军,老区不知道共军的厉害,指挥下辖五个师主动和共军打对攻,共军突然集中兵力包围第七兵团并迅速完成分割,手下人知道形势无法逆转劝他率部突围,老区对大家说不要怕,我以前围剿过中央红军还和彭德怀交过手、参加过南昌起义、大别山敌后抗日共事过八路军、被贬到后方新四军军长叶挺天天陪我下棋,我对共军很是了解,只要坚守我们胜算很大。6天后第七兵团核心阵地被攻破,突围中被解放军战士俘虏,老区很镇定,潇洒的对解放军战士说:带我去见粟裕,战士们一听火大:你算老几?上去一阵暴打。

后来见到粟裕司令员,粟裕问他对时局的看法,老区劝粟裕赶紧收手再打下去很危险,粟裕没有听他的意见,回头把黄百韬兵团击溃了。其实老区还是人品还是不错的,建国后还在广州当大官。


志士仁人S


“冲上孟良崮,活捉张灵甫”!

↑张灵甫将军

张灵甫率整编74师后被我军包围,最初他就认为自己能够反杀,来一个“中心开花”,没想到最后却是“原地爆炸”!

全面抗战爆发后,在南京“模范监狱”服刑的张灵甫被释放,被任命为第74军第51师第153旅第305团上校团长。同年八月随军参加淞沪会战,淞沪会战之后随即转入南京保卫战中,在战役中张灵甫率一团兵力阻击日寇的18师团一昼夜,张灵甫自己受伤不下火线,战后被送往西安养伤,并升为153旅副旅长。

1938年春,张灵甫归队,之后随部队参加了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上高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第四次长沙会战和抗战中最后一个会战—雪峰山会战,正面战场的22次会战,张灵甫差不多参加了近八成,张灵甫也从上校团长升为中将军长,从施中诚手中接过74军的大旗,他也成了一个跛子将军。


↑行军中的七十四军

张灵甫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没得说的,他在抗战期间应该根本没想到自己能够活到抗战胜利,他肩上的花是用自己命换来的。有些无知者在网上污蔑别人,真是下贱!

抗战胜利后,张灵甫的74军奉命卫戍南京,张灵甫兼任南京卫戍司令,被时人称为御林军统领。1946年初,蒋介石对陆军进行整编,74军被整编为74师,虽是师的名号,但是军的人数,整整有三万多人,全师清一色美械装备,是蒋介石嫡系中的嫡系。

1946年蒋介石撕毁和平协定,命令部队向解放区发动进攻,张灵甫的74师是其中的急先锋,74师主攻苏皖解放区,张灵甫前期进展很顺,但之后拿下涟水付出了较大的代价,电视剧《红日》的第一集就是张灵甫率部攻打涟水。

↑(有些人表面是张灵甫,背地里却是李云龙)

1947年2月,蒋介石的全面进攻策略失败,只好改为重点进攻,张灵甫的74师作为主力向山东解放区发起进攻。

同年五月,张灵甫等部进入孟良崮地区,同月14日,张灵甫部天马山、马牧池等地被我军攻占,74师随时有被围歼的危险,张灵甫急忙命部队向孟良崮、垛庄等方向撤退,垛庄之后被我军占领,截断了张灵甫的退路,74师被逼到孟良崮,蒋介石、顾祝同等人非常吃惊,命张灵甫利用地形等待救援。

张灵甫看到解放军一波一波地朝他涌来,心里不免紧张起来,但之后他发现,他的兄弟部队都在解放军的外围,自己则在山上,有地形优势,他之前也有固守孤山的经验(张古山),他随心中渐喜,如果自己来个“中心开花”,那么解放军就危险了。

↑粟裕将军

他给蒋介石发电报,告诉自己的想法,蒋介石也大喜,急令其他部队向张灵甫靠拢。

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张灵甫“中心开花”失败,74师在孟良崮被歼。

↑李天霞

这场战役的细节很多人都比我清楚,所以我不在此班门弄斧了。

这场战役不是没给张灵甫机会,而是对手太强了,而且自己的队友也很“强”!


司马长史


上古时期蚩尤与黄帝之战,蚩尤一方可以说是兵强马壮,按道理来说赢得战争应该问题不大,可惜蚩尤选错了坐骑——食铁兽,emmmm也就说我们现在的国宝,大熊猫,结果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历史一样,蚩尤,卒……


小楼浅谈


回首掏,鬼刀一开看不见,走位,走位,手里剑,吼吼,难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