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胤禛籌款歸來,老八百官宴設套接風,為何老三胤祉卻與他打趣?

青燈問史


這是一段十分精彩的戲,想必大家一定都還記得。其中的梗真是多之又多。

老四胤禛江南籌款勝利而歸,不想朝廷裡面,在老八、太子等的慫恿下,又讓康熙給他安排了新的燙手山芋,追比國庫欠款。這是比籌款更為複雜的差事。因為江南籌款有功,康熙加封了胤禛為雍郡王,引起眾皇子的不安。

大概是老八兼管著禮部,讓禮部的堂官姚典用迎接皇上的儀式來為胤禛接風,給胤禛下套。同時擺下百官宴,希望通過那些欠著國庫銀兩的官員來給胤禛一個“鴻門宴”,看胤禛的笑話。

這沒有蒙過胤禛,當即拆穿了禮儀的陰謀,隨即,胤禛一行才向百官靠攏。

這時候,戲劇性的一幕開始了,待胤禛與眾兄弟打完招呼,老三胤祉卻首先和胤禛打起趣來。

胤祉:居士,從何而來啊?
胤禛:來處而來。
胤祉:從何處去?
胤禛:去處而去啊。
胤祉:堪破味識,不飲酒,汝能持否?
胤禛:能持。

胤祉:餓著肚皮,不吃飯,汝能持否?
胤禛:不能持。
胤祉:那我也不能持。

完罷,從魏東亭開始,眾人因欠款希望老四手下留情的責任輪番給胤禛敬酒,都被胤禛一一拒絕了。這一段敬酒理由和拒絕理由也頗為精彩。敬酒者無一獲得好處,皆失敗而歸。此處不表。

問題是,老三胤祉為什麼在這裡和胤禛扯起了鹹淡,或者說不是扯鹹淡,就是話中藏話,他說這番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大家知道,老三胤祉這人,是朝中清流的靠山,有智慧有頭腦,可能唯一的缺點就是政治魄力不足。此番追比國庫欠款,他也是債務人之一,且多達四十餘萬兩,不過他不是把錢拿去揮霍浪費掉了,而是在修書立撰。所以,他急也不急。

說他急,是因為康熙有指令,必須要清查追比欠款,這是推不掉的。

說他不急,是因為他幹了正事兒,估摸著康熙不會把他怎麼樣。

所以,在這堆欠著國庫欠款的官員裡面,老三胤祉之所以來接風,大概是應勢而為,不是真的要老四手下留情。既然如此,依照老三的為人,豈能看不透老八一干人等的陰謀,所以,他還得為老四提個醒兒。

他知道老四是信佛教的,於是一開始就給老四打起了佛語,稱胤禛為“居士”。二人也甚是默契,一應一答,便把其中的奧妙全都抖出來了,眾官當然還在雲裡霧裡。

一是相互作了交流,提醒胤禛又攤上燙手山芋了。胤祉問他的來去情況,胤禛回答“從來處而來,去處而去。”表明雙方都已經知道追比國庫欠款這事兒的情況了。緣何,因為來去都一樣,差使一樣不好乾,這次或許比江南籌款更險惡複雜。

二是提醒百官宴用心險惡,提醒胤禛小心從事。“堪破味識,不飲酒,汝能持否?”胤祉是想告訴他此刻百官宴的險惡用心,讓胤禛有所防備,胤禛心知肚明,回答曰:能持。

三是表明自己的立場,間接為自己伸張。要說胤祉有沒有私心呢?有,因為他自己也欠著國庫的欠款,但是胤祉卻月其他官員不同,他也寄希望通過提醒胤禛來給自己伸張情面,表明自己的立場,這就是他比其他人高明的地方。所以他說:“餓著肚皮,不吃飯,汝能持否?”,胤禛回答:不能持。這個回答和很靈活,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胤禛還是回答“能持”,那就太浪費胤祉的一片好心了,所以說胤禛也不是全然毫無情面,他得還了胤祉提醒他的這個人情,故回答“不能持。”胤祉心領神會地回答“那我也不能持”。

胤祉的這段不經意之間的打趣,十分耐看精彩,如果大家還有其他更好的補充分析,歡迎一起互動。


青燈問史


集會朝陽門,這是雍正王朝中比較經典的一段。欽差雍正回京,有文武百官設宴接風,又有王公貝勒集體迎接,看清前因後果,就能發現這裡邊潛伏著的五大危機。

在雍正王朝第三集一開始,就是康熙皇帝褒獎在江南賑災有功的是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胤禛順利提拔為雍郡王,此時他便引起了其它皇子的危機感,十四阿哥不自覺的瞄了眼康熙。

八阿哥瞧向了三阿哥:“老哥,咱們得想辦法先打壓一下老四”。三阿哥會意眨了眨眼表示同意,轉頭與大阿哥眼神相撞“大哥,先一起幹老四。”“老三吶,這次你我可想一起去了,就這麼定了。”


緊接著就是康熙提到國庫虧空1000多萬兩,於是追比國庫欠款就成了當務之急。康熙皇帝並沒有當場解決這個問題,而是給了所有人一個準備時間。



在這個準備期內,第一個鏡頭就是一群官員聚集在八爺府中,他們想請八爺出面擔任追比國庫欠款的官員,好給自己開綠燈。老八其實早已清楚這個事是費力不討好,還是個得罪人的苦差事,所以躲起來先不管他們。躲在書房裱畫。

老十是個愣頭青,因為自己欠了銀子所以他想讓老八去擔任這個差事好給自己開綠燈,同時他也想讓八阿哥幹好差事當上這個親王。十四阿哥在那兒不言不語,胤禩一直對他有所提防,所以他先打探胤題的口風,讓他說說接不接,誰去接。

胤褆是個聰明人,知道這是老八的套兒,所以他分析了一下局勢,連說了兩個難,又點出了關鍵問題“就算欠款追回來了,還不得把人都得罪了。”

八爺島內部試探討論完畢,得出的結論是八爺黨不接,那麼隱含的結論就是讓老四去接,因為這是個得罪人的苦差事。

而想到一群大臣真的等著自己,便去支招兒,什麼呢?集會朝陽門。(當然這鏡頭是在朝議之後,只為便於分析才拉到此處)

第二個鏡頭一轉,是太子宮。太子宮內太子鎮與心腹商議,因為太子也有欠款,所以他們打定主意這個差事要讓自己人接。緊接著就是第二日的朝會。



皇帝的內心對於誰去追比國庫欠款其實已經打定了主意,但他還是要測試一下皇子以及上書房大臣的態度。



因為康熙皇帝對皇權十分重視,所以他對皇子們的行為以及對皇位的態度也在密切關注,從那個30年沒有掌握重要權力的太子就能看得出來。而此刻康熙皇帝並不是追究官員如何去欠款,而是要找到切實可行的辦法去解決這一問題,所以候選人成了當務之急。



此刻八阿哥胤禩直接跳了出來,第一步他先承認自己的錯誤,然後說自己才幹不足遞交了一份辭呈,他的推辭正好迎合了太子的心意,因為太子也欠了國庫款,所以他想讓這個追比國庫欠款的事情落老在四胤禛的手中,好給自己開綠燈。


而胤禩又把這個得罪人的差事拋給了還未歸來的四阿哥胤禛,迎合了太子的心意。但康熙皇帝對他這種行為感到不滿,他也不想在胤禛沒有回來前,提前給他準備一個新的苦差事,所以轉頭把這個問題拋給了太子希望太子能夠理會自己的意思。

但太子已經做好了決定,況且他不會揣摩聖意。立馬迎合了老八的建議,推舉了四阿哥胤禛,給了康熙一個措手不及。康熙見太子沒有理會聖意,起身問向了大阿哥,我們說過老大老三和老八已經打定了主意要整老四,所以老大直接了當推舉了胤禛。

康熙明白了,這些人都不一樣去得罪人,都把這燙手的山芋交給了老四,內心已經隱隱作痛,但為了印證一下,又問了問其餘眾人,但都是眾口一詞。


皇子一結束,緊接著就是上書房。康熙帝從上書房大臣第一位佟國維開始問起,想得到中肯的建議,佟國維揣摩聖意已經爐火純青,立刻提出了中肯方案,先說胤禛鐵面無情不合以適撫慰帝心,(康熙帝也是臉色變好,微露笑意)緊接著說胤禩仁義加之胤禛雷厲風行才是最好的方案。


一翻回答雖然不可能中肯,卻不是施行方案,因為他知道皇帝心中自有定數,自己只要權衡朝堂,穩定議事過程同時迎合聖意就好。而馬齊習慣於裝作個糊塗宰相,便逢迎了佟國維。

緊接著就是重要人物張廷玉。他明白迎合聖意比不過佟國維,做個糊塗宰相沒位置,所以是辦實事的主,他切切實實做了個臣子的本分,開口一句“知人之明,無過皇上”。這就是他做官的原則,謹慎小心盡職盡責,隨即提出了追比人必需要有能力。

而上圖這句話是點睛之筆, 他一下子推翻了佟國維的觀點,我們注意劇中他說此話是在看康熙臉色,而佟國維一聽頓時心生不滿,眼神向後飄了一眼 ,同時這句話迎合了康熙的心思。

隨即關於追比國庫欠款的大臣,基本上就是胤禛了,而集會朝陽門,便由此拉開序幕。(關於胤祉胤禛對話之玄機 ,且聽下回分解。)


王朝通史


《雍正王朝》中,雍正同十三爺江南籌款回京,八爺黨則鼓動百官在朝陽門碼頭設宴接風,暗藏著巨大的陷阱。

雍正和十三爺胤祥圓滿完成了籌款賑災的任務,康熙為了表彰他們的功績,加封胤禛為雍郡王,同時也提出了希望有皇子能承擔追比戶部欠款的職責,並且在事成之後願意加封其為親王,表達了追款的決心。

而康熙的決心則愁壞了欠款的官員,紛紛跑到八爺胤禩府上求助,至於為什麼要到八爺府上,原因非常簡單,如果沒有主管戶部的八爺開綠燈,他們怎麼借到戶部的銀兩呢。

而八爺黨一眾也給這些大臣們出主意,讓他們在朝陽門碼頭設宴為雍正等人接風,而實際上,這卻是給雍正設下了一系列的陷阱。

陷阱一:雍正回京前已經知道了皇上冊封郡王的旨意,既沒有請旨謝恩,也沒有面聖叩首,而直接先行接受百官朝賀,這種自恃驕傲的行為必然會引起康熙的厭惡;

陷阱二:百官宴請的理由非常明確,希望雍正在追比戶部欠款的時候能有所寬限,而此時,康熙還沒有最終下旨確認擔綱追比戶部欠款大臣的皇子人選,一旦雍正大言不慚,談及此時,必然落得揣測聖意、妄言朝政的口實,同樣也會得到康熙的反感;

陷阱三:以雍正的個性,百官們的這次擺宴行為肯定是要碰一鼻子灰的,這樣一來好人“八爺黨”來做,而四爺來唱這個“黑臉”,必然讓雍正得罪這些官吏。


三爺胤祉的到場則與八阿哥等人的“陰謀”無關,而他則是參與了現場的“另一個陷阱”。

朝陽門碼頭的現場,除了百官設下的“鴻門宴”,還部下了另外一個陷阱,就是帝王的儀仗禮儀,龍旗、宮燈、奏樂以及整個的排場,處處都是“僭越”之舉。

難道這些也是八爺黨設下的麼?

當然不是。這項罪名太大了,風險太高了,並且沒有絲毫的隱蔽性,只要一查就能查到是誰主使,而所要承擔的後果也是非常嚴重的,就連太子也不敢如此行事,精明的八爺必然不會如此的暴露自己。

所以,安排這一出的人也就只有一個了,那就是康熙皇帝本人安排了這些,而具體的執行人,便是現場的另外兩位阿哥——大阿哥胤禔和三阿哥胤祉。這一點,從他們兩個面面相覷,然後指揮禮部官員姚典就能看出。

康熙這樣做,實際上也是在考驗剛剛冊封為雍郡王的胤禛。

一來,考驗他有沒有居功自傲,有恃無恐。

被加封了郡王,康熙擔心雍正會得意忘形,因而看看此時的雍正是否清楚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這是對他心態和性格的考量。

二來,康熙也是在考驗此時的雍正有沒有對皇位的覬覦之心。

被冊封郡王體現了康熙對於他的關注與認可,但是也讓人很容易產生膨脹的情緒和自我滿足的錯覺,這也是就是觀察他對於皇位的態度,同時面對百官的朝賀,有沒有藉此進行拉攏,培植黨羽,都是康熙關注的重點。

三來,康熙也要看看雍正對於接收追比戶部欠款差事的態度。

此時的康熙希望雍正去追比欠款,但是康熙更希望看到的是雍正主動扛下這個責任,也要看到雍正去完成這件差事的決心,而現場的雍正的表現,一方面決定了雍正對於接手和辦理這件差事的態度外,另一方面也體現著雍正的做人做事的品性。


三阿哥胤祉與雍正的這番對話,實際上是對雍正善意的提醒。

有個小插曲,頗有深意,就是四阿哥胤禛同三阿哥胤祉的那段對話。


三爺:“居士,你從何而來?”

雍正:“來處而來。”

三爺:“從何而去?”

雍正:“去處而去。”

三爺:“勘破味食,不飲酒,汝能持否?”

雍正:“能持。”

三爺:“餓著肚皮,不吃飯,汝能持否?”

雍正:“不能持。”

三爺:“我也不能持。”


實際上,這是與雍正關係不錯的三爺,用旁打側敲的方式再向雍正提醒:

你要知道你這個郡王是怎麼來的,所以先去哪兒後去哪兒你自己要明白,趕緊去謝恩才是要緊的。

雍正也聽出了他三哥的意思,也通過這樣的方式告訴三爺胤祉:

我自己知道該怎麼做,酒是不會喝的,飯可以吃一點,要給諸位皇子和大臣一點面子。

只不過八爺黨的幾位阿哥們步步緊逼,四阿哥只得帶著十三阿哥憤然離場,揚長而去。


康熙對於雍正在朝陽門碼頭的表現則是非常滿意,雍正也順利通過了康熙的這次考驗。

離開了朝陽門碼頭的雍正進宮面聖,已經知曉了一切的康熙並沒有召見,而是御賜了一席御膳給兩位阿哥,這是對兩位阿哥在江南辦差的嘉獎,同時也說明了,康熙對於兩位阿哥,特別是雍正在朝陽門碼頭上的表現,是非常滿意的,對於雍正的認可也又增添了一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