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著名金屬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事業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

陳能寬(1923.4.28--2016.5.27 ) 著名金屬物理學家。湖南省慈利縣人,男,中共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能寬歷任第二機械工業部北京第九研究所(中物院前身)實驗部主任、副院長、院科技委主任、院高級科學顧問,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科技委副主任等職。曾任第三、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至八屆全國政協委員。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陳能寬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6年5月27日12時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陳能寬同志的遺體告別儀式於2016年6月2日上午十點,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

他是著名金屬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事業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

1923年5月,陳能寬出生於湖南省慈利縣江埡鎮一個山溝裡。

1942年,陳能寬從雅禮中學畢業,被保送到唐山交通大學礦冶系,1946年畢業。

1947年,考上了由政府資助的自費留學,赴美國耶魯大學。

1949年,獲碩士學位,1950年獲美國耶魯大學研究院物理冶金博士學位。曾任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威斯汀豪斯公司(西屋電氣)研究員。

1955年,回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應用物理所研究員,二機第九研究所理論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長、院科技委主任、院高級科學顧問等職。

1964年起,先後任第3、4屆全國人大代表,第5、6、7、8屆全國政協委員。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

1982 年,陳能寬領導進行的"聚合爆轟波人工熱核反應研究",獲得全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1984年,獲國家發明獎二等獎,同年榮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1985年,獲三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1986 年,同鄧稼先一起作為國家級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的領獎代表登上主席臺,接受國家的最高獎勵。

1986年,任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

1987年2月,任國家863-410主題專家組首席科學家。

1988年,兼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1996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進步獎,當選為中國科學院主席團成員。

1999 年,被授予研製"兩彈一星"有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並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求學生涯

陳能寬1923年5月出生於湖南省慈利縣江埡鎮一個山溝裡。陳能寬自幼好學,且刻苦努力。在常德雋新中學讀初中,他對幾何學十分著迷,受到該校一位幾何老師的很大影響,為他日後進行金屬結構的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礎。1939年初中畢業後,他以最高總分考取有獎學金的長沙內遷沅陵的雅禮中學。高中期間,他的英語和理科成績都很好,1942年以優異成績被保送入國立交通大學貴州分校(含當時遷到平越的國立交通大學北平鐵道管理學院和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入唐山工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礦冶系。留學考試剛恢復,他和妻子裴明麗(唐山交大,現西南交通大學土木系畢業)考取了有政府支持的自費留學,於1947年到美國深造。

愛國情懷

旅居美國期間,他藉助獎學金只用了3年時間就在耶魯大學獲得了物理冶金系的碩士和博士學位。正當他學成準備回國時,中國被迫進行抗美援朝戰爭,使他有國難回。他先受聘於美國巴爾的摩的霍普金斯大學,後又到匹茲堡的西屋電器公司作研究員。在美期間,他經常與進步學生聯繫,1949年被選為留美科學工作者協會第一屆幹事、留美科協學術小組聯絡人和耶魯區會的負責人,為動員留美人員回國做了大量工作。陳能寬多次受到美國移民局官員的盤問,並對他施加壓力。在壓力下,陳能寬更積極參加許多留美華人愛國聯誼活動。直到1955年秋,中美兩國在日內瓦達成"交換平民及留學生"協議,他才真正有了歸國的希望。有些美國朋友對他急於回到貧窮落後的中國不解,他說:"新中國是我的祖國,我沒有理由不愛她。這種誠摯的愛,就象是被愛神之箭射中了一樣,是非愛不可的!"。陳能寬終於在1955年11月25日,帶著全家大小乘威爾遜總統號輪船,從舊金山經檀香山、日本、菲律賓、香港,於12月16日抵達深圳,實現了回國願望。

淡泊名利

1956年起,陳能寬先後到中國科學院應用物理研究所(後改名物理所)和中國科學院金屬所任研究員。1960年6月,經中央批准,陳能寬與其他科技骨幹奉命選調到二機部參與原子彈、氫彈的攻關事業,由於工作的特殊性,陳能寬在這一專業領域中默默無聞地工作了30餘年。

有的發明創造和科技成果在報獎時,大家公認陳能寬應該排名第一,他卻"利用職權"把自己的名字勾掉,將榮譽讓給一起攻關的年輕人。最後公佈名單時,他比列名的人更感到欣慰和歡悅。

科技領袖

20世紀80年代早期開始,陳能寬就積極組織了院內外專家的跟蹤研究,動態消化分析,參與了中國跟蹤世界高科技發展的863計劃的前期論證、綜合分析和評估;863計劃有關領域的起草、制訂和實施工作。1988年,陳能寬兼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從核到非核,從軍用到民用,對中國國防科技領域的發展戰略研究提出了新的見解,為90年代,中國建立軍民結合新體制作出重要貢獻。陳能寬於1997年6月15 日在第4屆全國激光科學技術青年學術交流會上提出:"科學的任務是揭示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探求客觀真理,作為人們改造世界的指南。時至今日,面臨著"複雜"的環境中的挑戰,促進學科間的碰撞、交叉與融合,促進整體性認識,激發科學新思想,已是中國科學家需要再思三思的問題"。

學貫始終

陳能寬一生謙虛好學,無論對學友、長輩或年輕人,他均能平等待人,不恥下問。到了晚年,他依然把學習放在首位。他在書本中學,也在實踐中學;他向專家學,也向平常人學;他鑽研他的科學專業,也研讀中外名著;他讀正規報刊,也讀街頭小報。他還有個習慣--凡他認為新穎的、有用的觀點或詞句,都記在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凡一時讀不懂或認不準的,他都要記錄下來,直至讀懂弄通為止。

時至1997年,陳能寬還在和著名固體物理學家葛庭燧院士書信切磋年輕時自己提出的關於"用內耗測量滑移帶與亞晶粒界面的動態性能"的物理方案。

詩詞情緣

陳能寬和彭桓武都有一個愛好就是喜好格律詩詞,談詩賦對是兩位大科學家一生的樂趣。1996年,陳能寬寫了一幅對聯,上聯是:"回顧三十年過去,彈指一揮間: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他對自己的下聯不滿意,就把上聯寄給了彭桓武,彭桓武回應:"俯瞻洞庭湖內外,乾坤日夜浮:洞庭湖湧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

工作到底

陳能寬說:"曾作為'863'計劃項目的首席科學家,當然地要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項目的研究中;作為總裝備部科技委、九院科技委的顧問,理所應當地既顧又問;作為院士,除積極參加有關院士的活動外,還要利用各種方式培養年輕人,參加他們課題的討論研究,接受他們的諮詢探討;'兩彈一星功勳獎章'頒發之前完全在幕後,很少有人來找;而今到幕前了,各種新聞媒體的記者、作家,多少年未聯繫的同學、友人、以及一些大專院校學者等等,都來找。來找就說明我還能起點作用,因此,只要力所能及,我都盡力而為。我的故鄉湖南省及我工作單位所在地四川省,都聘我為科學技術顧問,無疑地也要召之即去了。我們國家實行院士不退休制,那麼就要愉快地工作到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