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左良玉是南明王朝灭亡的罪魁祸首?

流泪谷


说左良玉是南明灭亡的罪魁祸首,相当于说陈圆圆 吴三桂是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貂蝉是董卓集团灭亡的罪魁祸首。在历史进程中,首先是历史趋势大势潮流的影响,顺之者昌,顺应历史潮流,自然可以时来天地皆同力,叱诧风云,同时加速历史进程,反之个人逆潮流而动,都无法阻挡历史进程,最多是延缓。左良玉作为南明的军阀,同其他军阀争权夺利,要挟控制南明皇帝,影响的只不过是南明灭亡的进程,快与慢之分。南明灭亡的原因,在于原来支持明朝皇权的官僚资本已经抛弃了皇权,对于官僚资本来说,走了一个朱姓政权,来了一个满清政权,并没有什么区别,因为满清入关依然要依靠官僚资本进行统治,保障他们的利益,因为区区满清几百万人口是无法统治中原地区的。南明无法得到中原和江南官僚资本支持,而类似左良玉那些军阀和官僚,也无法想在支持南明中投机取巧追名逐利,获取功名利禄,在满清和南明之间脚踏两只船,投机取巧,至于忠于南明皇帝,那就是一个笑话。得不到官僚资本支持,但跟随南明的军阀官僚又无法获取利益的时候,南明的灭亡自然而然了。


公子天行健


左良玉这个人,并非名将,但却是南明政权拥兵最多的将领。他曾在辽东与清军战斗,一度功劳排在第一位。后又多次与农民军李自成部、张献忠部发生战斗,重创张献忠,在多年的战斗中扩大军队,拥有八十万大军,号称百万。左良玉全家在许州兵变中被灭族,只有他自己和儿子左梦庚侥幸存活。

明朝崇祯帝上吊自杀后,左良玉成为南方最大的军阀。南明政权朱由菘为了收买左良玉,加封其为太子太傅,加官封侯。但朱由菘政权内部并不和,一部分人认为朱由菘不配得天下,比方著名的抗清名将史可法就认为:朱由菘“在藩不忠不孝,恐难主天下”。东林党人大多持此观点。左良玉在仕途上,东林党人侯恂是他的伯乐,因此左良玉也持此观点,与拥立朱由菘的马士英、阮大铖意见相左,左良玉在监军御史黄澍的鼓动下,以“清君侧”为名,不但没有起名抗清及打击农民军,反而率军进攻南明朱由菘政权,并在战事胶结之时病死。左良玉死亡后,其子左梦庚率部降清,极大地消弱了南明的抗击满清及农民军的力量。有史家认为,左良玉内战、降清,成为南明王朝灭亡的罪魁祸首。

不过,实事求是地讲,南明政权的灭亡,也不能全怪左良玉,朱由菘本人就是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沉缅酒色的败家皇帝,而他重用的马士英、阮大铖也非善类,灭亡是早晚的事。


陆弃


南明的彻底覆灭,左良玉只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东林党,这些自称为正人君子的人,与马士英为首掌权者的官场内斗,才是南明灭亡的罪魁祸首。

(东林党)

崇祯死亡,北京失守,大明江山只剩下江南了。但东林党人史可法,仗着自己的文人气节,不顾政治大局,依然与马士英内斗。

而马士英,是一个不错的领导人,不像明朝晚期许多无用的才子,马士城政治才能还是不错的,而且做事务实,依据明朝政治先例,很快决定拥立在崇祯的堂兄。

(马世英)

本来这也没什么错啊,但这个时候,以史可法为首的东林党人又变了,说拥立君王要立贤不立长,拥立潞王。一时之间,关于储君的问题,南明搞的焦头烂额。

为了尽快解决问题,史可法私底下结交马士英,约定了一个折中的方法,拥立桂王。最后大家,终于达成了共识。

但史可法虽然以清流自居,但政治手腕却较差,最后拥立桂王的消息走漏,福王、潞王的支持者纷纷来讨个说法。此时,只要史可法据理力争,以国家大义为主,自然能平复南明的分裂,但史可法却遮遮掩掩,啥也不说。

最后,大家各怀鬼胎,南明的皇权争端就此埋下了!

马士英当机立断,率兵直接拥立福王,成立弘光政权。一个统一的南明政府成立,大家就算为了大局,也要和平相处吧,但东林党人还是没有歇息,继续内斗,想要取缔福王。

很快,南京城内,爆发了南明三大疑案,这些案子真伪难以说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考虑的,这些前来谎称是崇祯太子、污蔑福王皇位的人,很有可能就是各地反对势力、联合东林党人做的。

这一切,只因为弘光政权掌权的人,是马士英,不是东林党的人,曾经犯过罪。还是党争!

这三件疑案一出,南明内部发生了巨大变化,党争已经逐渐白热化,各地将领要动刀动枪了。

这时,有东林党人一手提拔起来的左良玉亮剑了,以讨伐马士英为名义,直接派兵攻打南京,准备夺权;而马士英为了应付左良玉,调集前线军队对抗;清军得知前线没有守兵,大军开进,直逼南京!

(左良玉发兵 剧照)

最终南京失守,自此南明开始逐渐灭亡。

细看南明弘光政权覆灭的过程,结局的左良玉只是一个导火索,彻底点燃了南明的党争,让南明的守军,从防守清军到防守自家人;

左良玉也是糊涂至极,自己用兵,摧毁了明朝,以为夺权就可以解决问题,熟不知自己、已经成了南明最直接灭亡的原因。


岁七夸父


南明王朝灭亡的罪魁祸首这口黑锅……左良玉还真是背不起……因为这口锅太大了……

崇祯十七年(1644年)十月二十四日,清朝发布了征讨明朝的檄文,公开宣布要问罪征讨。二十五日,清军任命和硕豫亲王多铎为定国大将军,南下江南。到了弘光元年(1645年)三月初七,多铎部开始兵分三路大举南下。

结果三月二十五日,左良玉在与马士英有旧怨的黄澍的极力鼓动下,扯起了“清君侧”救太子的大旗,结果导致南明防线出现了大漏洞。

这也是有人说,左良玉是南明王朝灭亡的罪魁祸首的由来。

不过,不过左良玉针对的不是南明,而是当时在南明朝廷里掌权的马士英。那为啥左良玉要针对马士英呢?因为左良玉是东林党一派的。而很不巧,日后这位殉国而死的马士英是东林党的政敌……

所以哪怕大敌当前,那些士大夫们想得第一件事情还是内斗。比如马士英终于证实了左良玉东下的确切消息后,他要面对的是一个深受东林党支持的、在中部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一个老资格军头。根据记载,马士英跺脚骂道:“袁继咸、黄澍二竖儒(辅助左良玉起兵的谋士)坏了我的大事,早晚我会取这两竖儒的脑袋挂在藁街上,就是放弃江北我也愿意。”这说明,马士英只想着怎么收拾这些反贼给他们一个教训。至于清军南下?我就是被清军干掉也要先收拾你们这群反贼啊!正是这个心态,让清军在后面几乎没遇到多少抵抗。

此时,东林党一派的史可法则忙着上疏要求入朝,结果被朝廷中人给挡了下来。有旨称:“如今寇警很急,爱卿应该专心料理,待奏凯后朝见。”史可法接旨后叹:“‘奏凯’二字,谈何容易!面君真不知道在哪一天了!”这说明,史可法也知道自己能力有限,很难打赢敌军。同时对无法面见圣上而感到惋惜。这句话也可以看出史可法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能力有限。历史上的史可法也确实是能力不够。明遗民山村樵夫就曾评价他:史公好贤而不能择,用人而不能任,外无良将,内无智士,又哪儿是拨乱之才呢?

但史可法也对明军的不抵抗行为进行了抨击:“清兵分兵南下,李成栋放弃徐州南逃。镇将平日里花费众多,但在关键时刻却完全靠不住!”

四月初九,朝廷在接到史可法的报警后,回复称“上游急则赴上游、北兵急则御北兵。”对此,史可法又回奏道:“上游左良玉不过是清君侧之奸,根本不敢与君父为难。但北兵一到,宗庙社稷可就危险了。不知辅臣为何会如此遮掩。”然后他又给马士英写信。然而马士英根本不予理睬,他只关心左良玉的事情,对清军的威胁根本置之不顾。

可能有人问了,国难当头,为啥双方不能同舟共济?问题是就算马士英想,东林党也不干啊!

对于这个马士英曾说过:“不是我要背叛东林,而是东林拒绝我。”复社的陈子龙也表示:“马士英对门户斗争并没有多少研究。”中间派的李清也说:“马士英开始的时候也有意为君子,后来在廷臣的刺激下才铤而走险。”夏完淳甚至毫不客气地说:“马士英本想为君子,但史可法一走,天下人(东林)都纷纷群起而攻,斥他为奸雄。马士英见满朝都是政敌,遂和内侍宦官以及江北四镇结为统一战线。”

所以,恶性党争才是毁灭南明王朝的罪魁祸首!


冷兵器研究所


明之亡,将锅甩给任何一个人都是不公平的,南明之亡将左良玉定为罪魁祸首更不合理。

我们先来说说左良玉在明末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左良玉是山东人临清人,同年的遭遇颇为凄惨,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的左良玉十岁出头便往辽东投军,在辽东和满清的作战中左良玉逐渐升迁,好不容易一刀一枪的熬到了军官级别,却在“宁远兵变”中被免职,左良玉只能继续拼杀来积累战功,后来左良玉遇到了他的贵人,时任兵部右侍郎的侯恂,才真正开启了升迁之路。

1632年左良玉入关来到中原腹地河南开始镇压农民军,正式开启了做大做强之路,由于童年的遭遇以及一刀一枪拼出来的前程,左良玉深知这一切得来不易,随着实力越来越大左良玉开始学会保存实力。

明末名将井喷式诞生在孙传庭、曹文诏、卢象升等人面前左良玉的战绩并不亮眼,在和农民军的战斗中左良玉互有胜负,但是凭着保存实力的精髓左良玉的部队越打越多实力越来越强。

崇祯十一年左良玉全家在“许州兵变”中被灭门,仅剩下唯一的儿子左梦庚。虽然遭遇劫难但是左良玉在仕途上却非常顺利,崇祯十三年左良玉大败张献忠并擒杀张献忠妻妾,因此功左良玉被加封为太子太保。但是在与李自成的作战中左良玉却大败亏输躲在九江不敢露头,趁着张献忠入蜀后才收复趁机收复武昌并盘踞于此。

1644年,大明王朝最后一年,朝廷数次命令左良玉出兵剿贼,左良玉磨磨蹭蹭拟定了出兵报告递交朝廷,但是还没有收到回复就得到了京城被攻破崇祯上吊的消息。

左良玉之所以背上南明灭亡罪魁祸首的罪名主要是因为左良玉曾借“假太子案”率大军顺江东下,发布檄文讨伐弘光政权首辅马士英,加速了弘光政权的灭亡。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京城虽然丢失但是明朝政府还有大量军队,而且占据江南富庶之地,划江而治似乎不成问题,但是左良玉为一己私利挑起内斗,借用顾诚先生的一句话“左良玉心目中既无朝廷,也无百姓。其直接后果是导致弘光朝廷加速瓦解。”

左良玉本人则在“清君侧”的路上病逝,其子左梦庚最终降清。

但如果将南明灭亡魁首安在左良玉头上也太不公平了,虽然左良玉加速了弘光政权覆灭但是此后几个南明政权还有数次恢复中原的机会,最终几乎都是亡于内斗,所以南明灭亡这个大锅左良玉被不住。

用宿命论来说明朝灭亡是气数已尽,而客观的分析则是各种原因的集合,要详细阐述估计能写一本书,在这里就不加赘述了。


一点点历史


明朝灭亡,左良玉应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说他是罪魁祸首确实是不公平。

看看明末清初的那段历史觉得最让生气的人就是左良玉,觉得这个人能力是有的,作战勇敢,多次打败农民军,但人品不怎样,居功傲慢,不听用,心胸狭隘,一点大局意识也没有,好多大好局面都坏在他的手里。以下件事可以作证:

一、从崇祯元年至崇祯七年,这段时间是他一身最努力的效力的时段,战绩颇多。也就在这期间他曾因辽东兵变受到朝廷处罚,被撤职留用,戴罪立功,后来不久恢复原职,但因此心怀不满,经常闹情绪,开始滋生私心杂念,消极怠战,不听调遣,私自招降民军扩充势力,渐渐显示骄横自恣的端倪出来。

二、崇祯九年,总兵汤九州从嵩县深入,与左良玉夹攻剿农民军。左良玉中途逃回,汤九州乘胜追击四十里,由于孤立无援,战败而亡。左良玉却把此役当作捷报递呈朝廷。陕西总督洪承畴知道此人骄横、傲慢,难得听用,于是,尽可能不用他,但他的兵力最强,在开封之战中左良玉故意回避敌人,受到巡抚杨绳武弹劾,朝廷责令他立功赎罪。

三、崇祯十年,越来越跋扈,胆子也越来越大,多次不听命令,不肯救援,还纵兵掳掠妇女,甚至暗中指使中州的士绅联名上书挽留自己。朱由检知道是左良玉自己的意思,也拿他没办法。因为朝廷正是用人之际,现在朝廷要求着他,这也是他敢放肆的缘由。

四、崇祯十三年(1640年),督军杨嗣昌荐左良玉有"大将之才,兵亦可用"杨嗣昌虽拜左良玉为平贼将军,打败张献忠,取得了很大战绩,又越加恣狂,杨嗣昌觉得此人傲不可用。暗许贺人龙取代他,但由于左良玉又大胜民军,又语贺人龙取代之事后议。贺人龙因此怀恨在心。并将此事告诉左良玉。左良玉记恨在心,张献忠进攻襄阳,杨嗣昌九令左良玉,左良玉就是袖手旁观,置之不理。由于左良玉观战不至,致使,张献忠从容攻占襄阳,农民军大胜,杨嗣昌一气之下汤水而亡。崇祯十四年(1641年)又将左良玉削职戴罪立功自赎。

五、崇祯十七年,更牛,崇祯已经穷途末路了,现在只有左良玉手握重兵,是明朝最后的希望,崇祯对其不敢怒,不敢骂,更不敢杀,只能向其祈求讨好,期望他发兵北上勤王,下诏封左良玉为宁南伯,给他的儿子左梦庚平贼将军的大印,并许诺大功告成以后就让他们父子世代把守武昌。还没等北上,听说北京被李自成攻下。

六、福王继位后,晋升左良玉为侯,荫封他一个儿子为锦衣卫正千户,把长江上游的事专门委托给了左良玉,不久又加封他为太子太傅。当时李自成在山海关战败了,左良玉利用这个时机收复了湖北西部的荆州、德安、承天。又立大功,可每一次立功他的脾气就长一次,崇祯都没放在眼里,你福王算什么,根本不甩你,坐镇武昌,拥有八十万兵力,号称百万,不去北伐收复中原,反而在长江上架起大炮不许部下顺江东下,整日在武昌歌舞升平,通宵达旦,《桃花扇》中有对他的精彩描写。

八、最大罪过是临死前参与了与马士英、阮大铖的党争,并且竟然带兵东下造反,同室操戈,此时被袁继咸质问以及部下的焚掠场面而愧恨交加气绝而死。死年是清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后来其子左梦庚率余部投降清朝。

可惜,白白的浪费了这支庞大队伍,不能为国效力,坐视大明亡国,就这么便宜了清朝。纵观左良玉的所作所为,多少次飞扬跋扈,丧失了多少良机,一点团结意识也没有。可见此人,素质太差,胆大妄为,明朝的灭亡他要负有很大的责任,虽有才能也不堪大用,如若不是国家危难之际,就冲他怂恿河南士绅上书要挟崇祯一事,崇祯一定会杀他一百回,灭他九族。如果崇祯不死,等缓过劲来也不会饶过他。凌迟他一万刀也不为过。可是,这件事不用崇祯做了,早有人帮崇祯做了,崇祯十一年底,许昌兵变,左良玉被灭了门,这就是报应。








东海龙王


中国经历两千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的约束,改朝换代是必然发生的事情。

正统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祟祯帝自缢殉国后,农民起义领袖,大顺皇帝李自成入京后在面对清军和吴三贵的斗争中旋即战败,一路西逃至陕西老家,于是清军就这样入关了,而明朝的首都北京也落入清军之手。清兵一鼓作气准备统一中国,于是清兵兵分两路,一路向西追击逃跑的李自成,一路剿灭在南方立足未稳的南明政权。



而这个南明政权,实际上是明朝的延续,崇禎帝死后,明朝实际上还控制着全国大部分的国土.,尤其是长江以南,全部是大明的国土。于是大从北方逃难到南方的很多大臣拥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为帝,称为南明,年号弘光。史料记载,这个弘光帝喜欢吃喝玩乐,没有领导能力,是个典型的昏君。


南明政权起初讨论拥立谁当皇帝的时侯,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文官集团认为福王素质太低,不适合做皇帝,而武将集团为了所谓的"拥立之功,积极迎立福王。于是福王登基之后,武将的地位盖过文官,这导致武将直接一方面势力膨胀,另一方面互相倾轧,

乱成一锅粥。

与此同时,祟祯帝殉国时,鎮守在武汉重镇的左良玉兵团拥兵达到20万,但是这个左良玉却为敌不前,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他害怕自己打败仗之后兵力损失导致失去自己现有的地位,因此他非但没有去迎战清兵或者是农民军,反而却顺着江东去攻打自己宣誓效忠的南明政权,企图挟持弘光帝确保自己的地位,因此,他也成了罪魁祸首的人。



就这样,南明王朝看似拥有半壁江山,拥兵50万,结果皇帝昏庸,文武不和再加上大将反判,南明政权彻底辜负了老百姓的期望,成为一盘散沙。而此时,西征的清军已彻底消灭了李自成的农民军,闯王本人也在湖北九宫山被杀,于是这一路请兵也将锋一转将矛头对准了南京。


而南下的清军虽然遭到了明朝忠臣史可法的阻击,无奈史可法守孤城,南明将领居然没有一个人前来救援,最终扬州城被攻破,史可法殉国。扬州百姓遭到屠城,扬州城成为一座空城。扬州城被破后,南京城直接暴.在清军的铁蹄之下,建立不到一年的弘光政权也即将迅速覆灭。


清军很快攻破了按兵不动的南京市镇的军阀势力,此时左良玉也在东进的途中病死,他的20万大军也在部将的率领下一夜之间全部投降了清朝,听着这一个一个的恶耗,洪光帝感觉大势已去,他顾不上通知群臣,自己仅仅带着几个心腹就连夜出逃。不过,随着南京城被攻破,清军也很怯抓住这个狼狈的弘光帝。



弘光帝在安微芜湖被清兵抓获,送|往北京。第二年,这个南明首任的皇帝朱由崧在北京被处死。就这样,拥有50万兵马的南明弘光政权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被彻底击垮,皇帝也被擒杀。而之后,南明的地盘越来越小,继任的几个皇帝也没逃过清军的屠刀。南明随着最后一位皇帝永历皇帝被抓而彻底宣告灭亡。


手机用户60429491149


南明王朝灭亡这口黑锅太大了,左良玉在崇祯十八年不过是一个不算大的宁南伯,手底下有三万左右的战兵(然后加上老弱病残、吃空饷、随军杂役等等水多加面愣是吹到了二十万大军),这么大的一个历史命题,怎么可能是他一个小小的左良玉能背得起的?

说左良玉要为南明王朝的灭亡负责(而且还是为南京弘光政权的灭亡负责,之后南明还有隆武与永历两个政权与鲁王朱以海的舟山小朝廷),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左良玉在一个错误的时间掺合进了极其敏感而让南明政权撕成一团的立储之争——左良玉并非如江北四镇一样属定策元勋,同朝中大佬马士英等人本来就尿不到一个壶里。现在有部分研究倾向左良玉同部分在朝清流有沆瀣一气之嫌,清流们想倚重左良玉的这三万战兵在南明朝廷重建影响力,抵消江北四镇与马士英的势力,左良玉也想玩一把富贵险中求,没准老爷我干成了也能过一把定策元勋的瘾呢?于是就出现了多铎大军从河南过皖北动地而来、刘良佐刘泽清部纷纷南逃的时候那头左良玉却扯着“清君侧”的旗号打上门来的奇葩事件,分散了南明王朝的兵力。

讲真,就算左良玉不来这么一下子,实际上从军事角度来看,南明弘光政权也完全抵挡不住满洲军事贵族的南进兵团——江北四镇那个烂样子,完全不可靠也不可用,而传统的守江必守淮的格局在大运河开通及长江中下游成为鱼米之乡后实际上也失去了意义。指望筑垒防御卡住传统的濠河、涡河河口来增加南进兵团后勤困难的传统战法,在拥有强大攻坚能力的满洲军事贵族面前也是完全无效的。就算左良玉在多铎部队南下的时候不公然搞事,就算江北四镇这群作战无方扰民有术的军阀能尽到最后的责任,最好的结果也无非就是把满洲军事贵族的作战难度从1提升到2,没有本质区别。

实际上,你要说南明政权真正的罪魁祸首是谁,个人觉得从军事角度来看何腾蛟与孙可望的责任反而更大一些。在守江必先守淮的传统战法破产后,南明政权真正的机会应该是以武夷山/仙霞岭、南岭、巫山/大巴山/川东高原为基础,重新构筑起关河防御体系,同时,着力经营湖南、江西、湖北三省,依托这三省的复杂丘陵与水网地形以及每年5-9月的溽暑炎夏提升满洲军事贵族的作战难度,同北方的南进兵团在这一线长期缠斗,等待时机。结果,何腾蛟把湖南经营得一泡污,还把真正有战斗力的大顺军余部忠贞营直接气走(大顺军余部在湖北西部一直打到1664年)。至于南明政权最大的叛徒孙可望,真的是……这口黑锅还是他娘的让他来背一下吧。


军武次位面


嗯嗯,确实这话说的有点重。

在崇祯死后,明朝实际上的牛人已经没几个了,诸如卢,袁等,左也可称为明朝最后为数不多的猛人!但是,是最终偏安一隅,拥兵自重,保存实力,对于明朝来说,是罪人也是不假的!

但在历史的大潮下,以一人之力扭转乾坤这就有点滑天下之大稽了……毕竟历史大潮不可抗,其也只不过是明末的跳梁小丑一般吧!



StayfocusBepresent


那是从军事角度来看。左良玉顺江东下,南明被迫将江北四镇部分力量抽调迎战左良玉,导致江淮一带布防空虚,清豫亲王多铎几乎没遇到什么抵抗就直抵南京门户----扬州城下,扬州陷落,南京政府就投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