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把十歲到一百歲稱為什麼?

  • 10歲:

1. 幼學、幼10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

2. 外傅之年:兒童10歲。外傅是指古代貴族子弟至一定年齡出外就學所從之師。

  • 20歲:

1. 加冠:指男子20歲。古時男子20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

2. 結髮:束髮,紮結頭髮,古人男20歲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別為“加冠”、“加笄”。

3. 弱冠:年滿20歲的男子。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

4. 桃李年華:女子20歲。

  • 30歲

1. 而立(而立之年):出自孔夫子名言,不多解釋。

2. 始室:30歲。《禮記·內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3. 克壯:正當壯年。古代三十歲為壯。唐·魏徵《是漸不克終疏》:“貞觀之初,時放克壯。”

4. 半老徐娘:女子30歲。

  • 40歲

1. 不惑(不惑之年):出自孔夫子名言,不多解釋。

  • 50歲

1. 艾:古稱五十歲的人為“艾”。《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

2. 半百:很好理解,一百歲的一半。

3. 知天命、知命之年:出自孔夫子名言,不多解釋。

  • 60歲

1. 耳順、耳順之年:均指60歲。出自孔夫子名言,不多解釋。

2. 高齡:敬辭,稱老人的年齡,多指六十歲以上。

3. 花甲、花甲之年:我國古代用干支記時間。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順序搭配成六十個單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稱“花甲”。把這種記時間的詞語移用到記人的年齡上,就以“年屆花甲”或“花甲之年”來指人到60歲了。

4. 下壽:古人以六十為下壽,對應的90歲為上壽。

5. 耆:古稱六十歲的人為“耆”。

  • 70歲

1. 從心之年:出自孔夫子名言。

2. 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杜甫有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人就多依此詩,稱70歲為“古稀之年”。

3. 耋[dié]: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

  • 80歲

1.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歲。

2. 中壽:指80歲以上。

3. 傘壽:80歲壽辰。因“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故稱“傘壽”。

  • 90歲

1. 上壽:九十為上壽,對應的60歲為下壽。

2. 鮐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皮膚。又人到暮年,皮膚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

  • 100歲

1. 期頤、期頤之年:指百歲高壽。《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鄭玄注:“期,猶要也;頤,養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歲,飲食、居住、動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養,所以“百歲”稱作“期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