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的“四大都督”有怎样的职权?可以算是东吴军队的总司令吗?

重舟难过千重山


江东自古多才俊,“四大都督”未必领全军

三国话题的讨论中,常会说东吴有四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很多人以为这“都督”一职就是东吴全军的统帅或者说就是东吴部队的总司令。这就是有点想当然了,要说清楚“都督”一词的含义,我们需要理清这一职位的来龙去脉。

首先,都督起初并不是军队统帅的代称,职权相当于是军中的监察官。东汉光武帝建武初年,因为征战的需求,朝廷在出征前临时设置“督军都御史”一职,简称都督、督军。都督并没有直辖部队,也不归属出征将帅管辖,但却有着监督诸军的职权,讲白了,就是“监军”。监军名声一直都不好,前线军队打仗压力已经很大了,上面还派个人来指手画脚的,本来能打赢却常被搞成败仗。崇祯就是滥用监军,使得明军败仗连连,最后丢掉江山的活生生例子。这么说来,都督这个官职与军事主官是有冲突的,经常会妨碍作战。

刚开始的时候,“督军都御史”由于权力过大,所以只是一个临时性的官职,战争结束,这个官职也就随之解除,不过,到了东汉末年,朝廷为了镇压黄巾之乱,赋予地方更多民政与军政上的权力,虽然成功平乱,但也在全国各地产生诸多拥兵自重的军阀。这些军阀的官位有高有低,能给予手下的官位也有限,这样一来,都督这种临时性但权力极大的官职,就有着很大的弹性空间可以操作。驻一地者为某都督,攻城者为升城督,领某部者为某部督,都督逐渐成为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军事首长的正式官名。

那么什么是大都督呢,大都督的职权从名称上来看,意指它拥有“都督中外诸军”的职权,是全国最高的军事统帅。如果是这么个意思,东吴的四大都督都不具备这样的职权。

先说周瑜,周瑜虽然是孙策指定给孙权的辅政大臣,却没有一把抓东吴的所有兵权,这点可以从赤壁之战看出,孙权虽然拜周瑜为左都督,但同时也拜程普为右都督,所以周瑜实际职权为赤壁前线左翼军团的指挥官而已。

鲁肃也有同样问题,周瑜死后,吕蒙、蒋钦担任左右护军,孙皎为督护,这就是由吕蒙、蒋钦接替周瑜,孙皎接替程普。之所以说鲁肃是周瑜的接班人,主要是鲁肃接管了周瑜的部曲,但他并未实际接手周瑜护军和大督的权力。

吕蒙一样,鲁肃死时,朝中上下都以为是吕蒙接任,可是孙权却下令,由从事中郎将严峻代替。虽然严峻坚决推辞,但孙权随即打算让孙皎和吕蒙并列为左右督,一起攻打荆州。后来,还是吕蒙以周瑜和程普不合,差点耽误国事为由,这才打消孙权的念头,但孙皎还是担任荆州战区后援,仅次于吕蒙。

陆逊乍看之下,并没有太明显的掣肘,但实际上步骘和陆逊并列护军,诸葛谨、朱然、全琮则分别负责其他几个重要的军区,所以陆逊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都督。

严格来说,东吴的四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他们真正的职权,其实是东吴长江前线最高统帅,对于东吴在长江下游的部队,并无指挥调动的权力。

真的拥有大都督“都督中外诸军”权力的,曹真、曹爽、司马师、司马昭算是,东吴则只有诸葛恪一人。


重舟难过千重山


我们所说东吴“四大都督”即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其实真正的东吴都督雏形为赤壁之战时的程普与周瑜,即“与周瑜为左右督,破曹公于乌林”。而东吴每设都督一职,不同时期,不同战事,所统兵权也有很大差异。而大都督一职由魏国创立,吴同魏制。常设都督,行大都督职。



周瑜

周瑜被任命大都督一职是在建安十三年春,孙权欲讨伐江夏之时,以周瑜为前部大督。又根据《吴主传》记载,此战为孙权亲征,因此周瑜也只是作为阵前指挥的身份出征,并非三军总司令,统帅之权仍由孙权掌握。

“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三国志.周瑜传》

曹操夺得荆州以后,孙权在战与降的问题上问计于百官,周瑜是主战一派,先是请三万兵马,请往夏口设防,后得知曹操率众十五六万,又言“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但孙权还是以“五万兵难卒合”为由,只拨调三万精兵给周瑜,协同程普、鲁肃开往前线,并言“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因此,此时的周瑜大都督所能掌控的兵马也就只有三万余人,东吴多半兵马的调动还是孙权说的算。



周瑜的大都督一职虽兵马调动的数量有限,但是东吴在大战时期,正式设立的兵马总指挥,虽未有假节之权,但有生杀权宜之实,即都督之令代表孙权之令,只是这种战时职位设置时间不长,赤壁之战得胜以后,此职位延续到与曹仁对峙于江陵,随后曹仁退军,周瑜的大都督一职虽仍有名,但已无实,以南郡太守之职屯兵于江陵,此时的所统兵力也大大削弱。

鲁肃

“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周瑜《三国志》

鲁肃也是赤壁之战前的主战一派,并是孙刘联盟的撮合者,并以赞军校尉之职协助周瑜的赤壁之战。周瑜病重之时上书孙权推荐鲁肃接任其军职,孙权即拜鲁肃为奋武校尉,代替周瑜领兵,但“瑜士众四千馀人,奉邑四县,皆属焉。”又令程普接任南郡太守,这里首先能看出鲁肃能够调动的兵力在四千左右,而且孙权将周瑜之职一分为二,军权由鲁肃掌管,而政权由程普接管,因此,鲁肃的所谓“大都督”一职实际并非有实,在史料里也未提到孙权封其为大都督这一记载。

建安十九年,鲁肃“从权破皖城,转横江将军”。如果说鲁肃为大都督,按照周瑜之先例来看,军师行动当自行做主,又怎用跟随孙权一道参与战争。因此,“代瑜”之说被演义冠名为东吴第二任大都督实为杜撰。

吕蒙

鲁肃卒,蒙西屯陆口,肃军人马万馀尽以属蒙。——《三国志.吕蒙传》

吕蒙从赤壁之战一直跟随周瑜建立军功无数,后得孙权提点,又自学研书,有“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的美赞。直到鲁肃去世,吕蒙成为东吴军中第一人。并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白衣渡江,袭取荆州故地,被封南郡太守,这也是当年周瑜的职位,但封爵未下,会蒙疾发,不就便病死。


从吕蒙向孙权请示后,独立发动的夺取荆州之战从性质上来看,有自主调动兵力,发动战争的权力,这一点上是具备大都督之职的影子,但史料也未提及孙权拜其为大都督,因此,第三人大都督一说也显得论据不足。

陆逊

陆逊于黄武元年,刘备东征之时,被孙权拜为大都督,假节,督五万人拒敌。这也是东吴大都督一职发展为顶峰并且成熟的一个标志,陆逊享“假节”一权,因此对于孙桓被围于夷道不管不问也显得很有底气,并且在掌兵数量上,已经能够独自调动东吴全国三分之一的军力,这也是前任大都督所不具备的。


黄武七年,曹休进攻皖城,孙权再拜陆逊为大都督,假黄钺,抵抗曹休。这里说明陆逊在赢得夷陵之战以后是没有再挂大都督一职的,否则此时不会多此一举再拜为大都督,由此可见,东吴的大都督一职是战时设置,且是危及国家安全之时才会设立,赤壁之战的周瑜,夷陵之战的陆逊,都是面对敌国举众伐吴而设立,因此更好的说明了鲁肃和吕蒙未设大都督的原因。

都督一职是由战时设立,常督一个战区,如陆抗后期“都督西陵”等,掌管整个战区的兵马调配和军事部署,而在面临国家危难之际,周瑜这样的大都督是代行君主权力,具有调配全国军力和资源的权力,但孙权依然是最高统治者,周瑜所有行动要报孙权同意,陆逊虽假黄钺,但实际上与周瑜相同,凡事还是要上报,得孙权同意才能实施执行。


棍哥观史


因为受演义和影视剧的影响,东吴四大都督的说法流传甚广,不过诡异的是,在正史中,东吴四英将只有陆逊担任过大都督一职。但是四大都督都属于前敌总司令,而东吴军队的总司令只能是孙氏父子。

周瑜在孙策时代先后为建威中郎将、中护军领江夏太守,孙权继位后以中护军与张昭共掌众事。唯一与大都督沾边的是208年孙权讨伐江夏黄祖时,以周瑜为前部大督,同年曹操南下荆州,孙权分别封周瑜程普为左右督,但无论前部大督还是左右督都是临时差遣,属于战时官职,事后就卸任了。周瑜大破曹仁后,被孙权封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屯聚江陵,而偏将军成为周瑜的最高军职(此时刘备为左将军领荆州牧,关羽为荡寇将军领襄阳太守,张飞为征虏将军领宜都太守,赵云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而孙权的正式官职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孙权自己才是杂号将军,不可能任命大都督的)。

鲁肃在孙权时代为赞军校尉,周瑜病逝后先后为奋武校尉,汉昌太守、偏将军,破皖城后为横江将军(此时孙权为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

吕蒙在孙权时代先后为平北都尉领广德长、横野中郎将,随周瑜破曹仁后拜偏将军领寻阳令,曹操出濡须时,孙权以吕蒙为督以拒曹操,之后被封为左护军、虎威将军。鲁肃去世后,吕蒙又兼任汉昌太守。夺取荆州后,吕蒙被封为南郡太守孱陵侯。(此时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兼荆州牧,封南昌侯。)

陆逊在孙权时代先后为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吕蒙称病时以偏将军右部督代蒙主持西线军事,破关羽后为宜都太守,抚边将军,封华亭侯。平定荆州后权以逊为右护军、镇西将军,进封娄侯。刘备东征伐吴时,孙权封陆逊为大都督、假节(此时孙权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节督荆、扬、交三州诸军事)。孙权称帝后,陆逊先后被封为上大将军、丞相、荆州牧、右都护、江陵侯等。四大都督中真正担任东吴大都督的只有陆逊一人。

事实上,在汉末三国时期,无论是前部大督、左右督、左右部督,还是大都督,都是临时加官。而大都督做为节制诸军的统帅,需要大王或者皇帝才能任命。之所以周瑜、鲁肃、吕蒙未曾获得此号,是因为当时孙权官爵过低,不可能任命比自己官爵还高职位;而陆逊之所以能当上大都督,是因为孙权已经成了大将军、吴王,有资格去册封大都督。

虽然周瑜、鲁肃、吕蒙未曾获得大都督之职,但他们和陆逊的作用一样,都是东吴的前敌总司令,至于东吴军队的总司令,当然属于孙坚、孙策和孙权了。你觉得呢?


靖远0204


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崛起于江东,与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四位都督的运筹帷幄密不可分。那么都督是一种什么样的官职,算不算东吴军队的总司令呢?


在东汉武将职位以将军为主,共分六品,其中一品大将军,地位最高,掌管朝廷的实际军权。如《三国演义》中的何进就是独断朝纲的大将军。到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出现了将军滥置的现象,也就是说,将军越来越不值钱了。为了明确职权,各势力便设立都督一职。

孙权所任命的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位都督,是东吴荆州防线的总指挥,其实,他们还有另外一种称呼:荆州太守。其主要任务是负责与刘备,曹操集团作战。而荆州战事关乎东吴的生死存亡,自然有孙权的肱骨之臣担此大任。没有孙权点头,这四位都督是调动不了其他地方的驻军。

史书赞美四人:为一时英杰,真所谓社稷柱石,与国为存亡之臣也,据守荆州三四十年,为威名将。这四位都在史书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周瑜火烧赤壁定三分,鲁肃提出联刘抗曹的战略,吕蒙白衣渡江袭荆州,陆逊火烧连营。四人前后虽皆为都督,周瑜权力最大,鲁肃次之,吕蒙,陆逊则完全在孙权控制之中。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大都督一职,在三国中仅吴和魏设,但有所不同。赤壁之战时,为对抗曹操,周瑜为主帅,孙权封其大都督,督制各军。后夷陵之战,刘备伐吴,孙权拜陆逊为大都督,并假节,以督制朱然潘璋等一批老资格将领。大都督一职在东吴完全可以算作是总司令之职。魏的大都督与吴有所不同,主要都督地方军事,实际上就是地方军事长官,魏按照西、中、北、东四线防线设置大都督,就好比现在中国的几个战区,所以魏的大都督权力没吴那么大,但后来,司马懿大权独搅,其大都督之职应该是总督全国兵马了。蜀汉未设大都督一职,而设了中都护,同样是总督全国兵力,刘备死后,李严任此职,后军权为诸葛亮所夺,诸葛亮以丞相之职领兵,自然不需要再封大都督之职。实际上,按照汉朝武官官制,大都督一职并不高,从高到低为,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中郎将(曹丕曾任此职),校尉,四将军(即前后左右),四征将军,四镇将军,四安将军,四平将军,大都督,都督,下面是牙门将军,偏将军,裨将军等一些杂号将军。诸葛亮死后,姜维以大将军之职总督蜀军务,这倒是货真价实的。


梁溪居士陆建荣


督都就是被授与上尚宝剑的总司令,有先斩后奏的特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