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身为太子,手下兵多将广并且有李渊支持,为什么会被李世民所杀?

溪尾



太子语齐王:今汝得秦王骁将精兵,拥数万之众,吾与秦王饯汝于昆明池,使壮士拉杀之于幕下,奏云暴卒,主上宜无不信。

这是《资治通鉴》里面的一句话,当时李元吉要代替李世民出征,并且把李世民的亲信全部带走,之后想着刺杀李世民,然后这天下基本上就可以安定了。但是这件事被王晊泄露给李世民,李世民知道以后就想着提前动手,并且秘奏李渊告发李建成和后宫妃子有淫乱。当时张婕妤已经把这个秘密泄露给李建成了,但是李建成自持玄武门禁军总领常何是自己亲信,所以并没有觉得李世民能在玄武门刺杀他,然后第二天就和李元吉去见李渊了。

万万没想到的是常何已经是李世民的人了,李世民早就在玄武门埋伏好了,虽然埋伏的人不多,但是完全可以打李建成一个措手不及。此时所有的支持者基本上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这个时候李世民死了,那么李世民的部下也会树倒猢狲散,反之李建成死了,那结局也是一样。他们的随从是决定谁输谁赢的关键,就算你有再多的支持者,老大死了你还拼个毛啊。

《旧唐书·尉迟敬德传》(《新唐书·尉迟敬德传》略同)亦云:六月四日,建成既死,敬德领七十骑蹑踵继至,元吉走马东奔,左右射之坠马。太宗所乘马又逸于林下,横被所繣,坠不能兴。元吉遽来夺弓,垂欲相扼,敬德跃马叱之,于是步走,欲归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杀之。

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李元吉射箭并没有射死李世民,反而李世民一箭射死李建成。根据历史记载,李元吉也算是一个骁勇善战的人,没有射死李世民只有两个解释,一个是发挥失常,一个是李世民的运气真的好。李世民部下射伤李元吉,此时李元吉并没有死,而李世民则是仓皇坠马。李元吉原本想要勒死李世民,但是被赶来尉迟敬德所杀。这个时候已经成为定局,李建成部下也无法反抗了,毕竟自己老大都死了。


在这场政变中你会发现运气真的很重要,如果李元吉一箭射死李世民,那么历史就会发生改变,但是历史没有如果,他永远按照既定的轨迹行走,任何人都无法更改历史的走向。


江郎说史


这个问题如果真有个汉朝陈平这样的人在太子李建成手下,也不至于身死玄武门。

李建成手下的魏征,其实就是太子手下的陈平。太子不用魏征之计,这再好的计划也是等于零。

李建成,什么优势都占了。地位是合法太子,宫中尽耳目,老头子也看好,又有小弟李元吉支持。这些都该是胜出的基础。但他还是输了。司马迁有句话适用这太子和齐王"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时至不行,必受其殃"。

在玄武门事变之前,李元吉奏明皇上想要代替李世民出征前线,趁此把李世民的军队和亲信带走,以此孤立之,以后找个机会刺杀李世民,这样一来,大事可定,天下基本上就可以安定了。不巧的是这件事被一个叫王值家伙泄露给李世民。李世民吃了一惊,找心腹密谋提前动手,当天夜里李世民入宫伏在李渊面痛哭,之后回奏李渊,告发李建成和后宫妃子有淫乱行为。李渊就说明日早朝调查这件事。当时张婕妤在帷幕之内窃听,急找人把这个秘密传递给了李建成,但是李建成自持玄武门禁军总领常何是自己亲信,所以掉以轻心并没有把这紧急的死生决斗当回事,一厢情愿地觉得李世民不可能刺杀他。兄弟仨都连夜布置了应对办法,带了亲随都去见皇上早朝。

遗憾的是他们在玄武门相遇。而李建成的心腹临阵倒戈。常何就是李世民的人了。李世民早就在玄武门埋伏好了,人不多但精悍。这是一场机会均等的较量,运气在这场争斗中青睐了秦王。太子及齐王被杀死。李渊的几个儿,刹那去了两个。而元昌元霸不在此列,但后来还是谋反受诛。众人见太子及齐王己死,便一哄而散。

玄武门事变的时候,李元吉射箭并没有射死李世民,反而是李世民满亏一箭射死李建成。根据历史记载李世民部下射伤李元吉,此时李元吉并没有死,李世民则是仓皇坠于马下。李元吉夺弓张弦想要勒死李世民,被拍马赶来尉迟敬德挥刀斩于地上。兄弟己死大局既定。李渊在船上心悲而不敢哭。


劉一千五


玄武门之变,成就了一代帝王唐太宗李世民,但也埋没那个嘴硬希望成为下一代皇帝的李建成。当时的李建成是李渊立下的太子,不仅有李渊的支持,还有弟弟李元吉,大臣魏征的协助,然而事实却是李建成最终还是被李世民所杀,这是为,何?李建成既然有那么多的优势,为什么还会被李世民杀掉?

李建成是太子,有太子父皇李渊和弟弟李元吉的支持,有魏征等大臣的拥戴,稳操胜券当皇帝,可最后罗得喋血玄武门的下场。究其原因,还是篱园、魏征等人误了他。

李建成和李世民一个是文臣的代表,另一是武将的代表。在平定群雄时,两人还是手足,可等到天下归唐,李建成自恃太子√李世民自然是居高临下,而李世民自感功高盖世,互不相让。作为父亲的李渊,站在太子一边,更因为有李元吉的支持,大多数文臣的拥戴。李渊深知打天下靠武将,治天下靠文臣的道理。尽管李世民在大唐建立中,立下不世功劳,但在李渊眼里,天不过是个武夫,根本成不了治理天下的明主。所以,她开始就打压秦王府的势力,并在天星官汇报天星出现异常对太子不利就想杀了李世民。

正是有了这些有利条件,李建成放松警惕,此时李建成根本不会对李世民起杀心。至于史书记载,李建成给李世民下毒,完全是李世民杜撰,是为自己发动玄武门之变赵的借口而已。

李建成身边的高人不少,最突出的是魏征。李建成能在与李世民明争暗斗中得到李渊的支持,魏征功不可没。但是魏征只有阳谋,没有阴谋。天既无房玄龄的阴谋,也没有杜如的绝断,更不会用阴谋诡计置李世民于死地。这样的人,在国家治理方面堪称栋梁之才,但在你死我活的争权夺利中,实属愚才。

李建成有李渊的支持,有魏征出谋划策,李建成早已麻痹大意,戒心全无。当李世民磨刀霍霍之时,李建成海朦在鼓里,还沉浸在太子梦里,一点察觉都没有。而当李世民诬陷他与后宫嫔妃私通时,她还全然部醒悟这是一场阴谋,还天真地和弟弟李元吉奉旨上殿与李世民理论,殊不知,这一去竟是一条不归路。

李建成败于李世民不是他无能,也不是他善良。三因为他得到了李渊的支持,得到了魏征等文臣的拥戴,从而被表面的胜利冲昏头脑,最后招致杀身之祸。


海纳百川233699882


李建成之所以会输因为三个人:李渊、李世民、他自己!

先来说李渊,虽然李建成他们最终兄弟相残最根本的原因是为了皇帝宝座,但李渊在处理儿子问题上的不断失策也是极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尽管我并不认为李渊是个废物,但是与其他的开国皇帝相比,李渊显然更依赖他的三个儿子,也更宠他的三个儿子!在李渊治下,李唐不像一个组织严密的帝国反而更像一个家族企业,举个例子,在李家李渊的圣旨、太子令、秦王令、齐王令具有同等效令,各地官员面对各种手令无所适从只好以时间顺序作为执行的标准,谁的先来就执行谁的,而不是以李渊的圣旨作为最高的命令,这种事情放在其他任何朝代都是不可思议的,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李渊的纵容造成的!

对于李元吉还好,论长幼有李建成,论功绩有李世民,除非除掉他们两个否则李元吉没有继位的希望,李渊对其的纵容只是造就了一个恶少,影响力有限。但是他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两个儿子中间的摇摆不定却是往一堆火上浇了一桶又一桶油,看起来他是要按封建礼法的标准立李建成的,但是他对李世民的数次许诺恐怕也未必全是李世民编出来的,李世民消灭王世充窦建德凯旋归来时,李渊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位在其他诸王之上。更奇葩的是他居然让李世民组建天策府,天策府不是一个玩票性质的玩具,而是一个拥有权力的小型政府,李渊把李世民拔高到如此程度却还幻想他们兄弟和睦简直就是个笑话了!而最后他打算让李世民到洛阳,两兄弟各管一半江山的烂招已经是一个老人自己安慰自己的宽心药!当李世民穿着耀眼的黄金盔甲,带着数万大军浩浩荡荡的进入长安城接受长安百姓的膜拜之时,李家兄弟的相残就已经杀青,只待上映了!

而第二个人是李世民,都说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但其实还是怕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短短八个字就告诉你李世民是个什么样的对手!我对李世民的评价是三个字:稳准狠!无论从哪方面看李世民都是顶尖的,既长于治理又善于带兵,既宽厚待人富有领袖魅力又阴狠毒辣绝不心慈手软。他的部下对他都忠心耿耿,别人的部下跟了他却又一个个心悦诚服,这是李建成难以企及的个人魅力!

而且李世民气运在手,这是撇开个人能力的重要因素。可能有人看了会想笑,但气运不仅仅是运气,如同刘邦,屡次差点被项羽活捉但他总能逃出生天。如同刘秀,昆阳城下的狂风暴雨或许是偶然但也是他的气运!李世民也是如此,他经常亲自带兵冲锋陷阵,好几次差点被捉,洛阳城下更是差点被单雄信一枪刺死,但是到头来他竟然没受过一点伤!玄武门之变差点被李元吉勒死,但尉迟敬德却能拍马赶到,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这就是气运!

第三个人自然不必说,正是李建成自己!

近年来在替历史人物洗白的大背景下,李建成自然也成功摆脱了废物的头衔。我从不认为李建成是废物,相反,从一开始我就认为李建成是个出色的人才,如果不是李世民他会是一个出色的继位者!但是人才归人才,你得看对手是谁。以游戏数值来举例,统帅武力魅力政治,他的四维属性均远逊于李世民。他所依仗的最大优势只有嫡长子这个身份,不幸的是这个身份在和平年代或许足以保证他登基,乱世之中却什么都不是!而他,又恰好拥有一个野心勃勃且实力雄厚的弟弟!

李建成最大的问题是四个字:优柔寡断!他并不是没有机会赢,虽然李唐军队大部分支持李世民,但在长安城内李建成的势力并不比李世民弱甚至还胜过李世民,他本有机会先下手为强除掉李世民,但在最后关头他放弃了!有人觉得他是念及兄弟情义舍不得杀李世民,我却认为他不过是没有十足的把握所以退缩,以及他害怕因此触怒李渊,他并没有李世民杀兄逼父的决绝!在这一点上李建成更像一个好人,但皇冠很重,一低头就会掉!


石敬瑭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的先发制人之举。

历史上的李建成并非是奸诈小人,也是各项能力不输李世民之人。

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极为稳固,不仅有李渊支持,更有后宫、大臣及各地都督的拥护,外加齐王作为坚定盟友。

李世民一直与李建成争夺太子之位,曾诬太子造反,被称为“杨文干事件”。并且除秦府兵外,募养了近千名勇士,同时还收买李建成手下,如玄武门守将常何,正是常何的里应外合,李世民才得以埋伏精兵,击杀李建成和李元吉。

“傅奕星谏”事件算是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索。太白金星白昼划过长空,被誉为政权更迭的征兆,太史令傅奕密奏:“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李渊大怒,但不忍处死李世民,要求他自杀。但李世民密奏李建成、李元吉,具体事件不详。由此李建成、李元吉进宫对质,李世民先发制人,实施伏击。


五味社


凡是做大事的必须果断,有魄力,对敌人心狠手辣,对有用之才积极收纳,这就要使他们的个人性格绝不可唯唯诺诺,思前恐后,缺乏心机城府。就像主治医生一样,在治理患者病痛时,看似不顾伤者的疼痛,一顿操作猛如虎,快速果断处理好,实际上这是最好的减轻痛苦的方法。如果唯唯诺诺,瞻前顾后,永远下不去手,只能让患者心里更加恐惧。似乎有相通之理。

我认为李世民有以下几点优势:

第一,李世民从小跟随父亲征战沙场,唐朝的大半个江山都是在李世民的带领下打下来的。战场上见惯了生死离别,自然就没有了儿女情长。所以在战场上造就了李世民的雷厉风行,做事有勇有谋,果断的性格,也练就了他坚韧的意志,成就了他与众不同的气质。相反李建成作为太子,在李渊在外打仗时,太子就进行监国,也不是不学无术,凡事有一定的实力。其次李建成也在外领军打过仗,但鉴于太子的身份,与李世民相比可谓九牛一毛,不值一提。

第二,对于人才的重用。当年太子李建成手握重兵,又是太子的身份,李渊的支持,手下谋臣众多,其中包括魏征。当年魏征就感觉情况不对,意识到李世民不会善罢甘休,建议太子李建成先下手为强,杀掉李世民,李建成顾及儿女情长,或者王孙子弟对他的看法,根本就没有吧,李世民当作威胁,感觉自己会顺理成章的成为皇帝。对于手下其他谋臣给取的建议,他大多不采纳,刚愎自用,不承认自己的不当之处,这反而是他不足的表现;李世民则就不同了,太子府上的人多背李世民收买,掌握了太子的一举一动,他反而会采取谋臣的意见,直接导致玄武门政变,杀兄杀弟,逼迫李渊退位。

虽然李世民的皇帝身份有些不文明,但他做皇帝之后察纳雅言重用魏征等谋臣,开创了贞观盛世的局面,为中国历史添加了浓墨的色彩。


蚜虫掉牙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因果关系,历史无数次证明:官职和背景不能解决一切,

制胜法宝只有一样,那便是实力。

李渊接起了反抗隋朝的旗帜,却没有坚持到最后。

只因为他有一个非常争气的儿子------李世民。

整个建立大唐的过程,全程参与进来的只有一人,也就是后来玄武门之变的皇帝,李世民。

这其中,包括许多硬仗、难仗,往往都是李世民身先士卒。

这样的直接后果是,他在军队中有了超高的人气。

好了,这是一个前提。

李渊在立李建成为太子的时候,就有一双眼睛在暗中盯着这一切。

凭什么?大唐天下是我打下来的,就这么平白无故的送给这个大傻子?

我在军队中拥有至高无上的指挥权,拥有极高的威望,他呢?他配么?

此时李世民的怒火,正慢慢燃起,而且越烧越大。

更要命的是,李建成也在慢慢行动。

他动用一切手腕和力量,开始慢慢瓦解李世民的手下。

时间长了,李世民必成光杆司令。

此时,已不是能不能反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反的问题。

军队中拥有自己的势力,皇宫中有自己的眼线,大臣中也有自己的部下,想造反,似乎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一场轰轰烈烈的玄武门之变就此展开。


虾仁儿谈历史


也不是吧,李建成手里的兵权很有限,秦王李世民当时有多少人跟着平乱,秦府旧将在凌烟阁就有10多个,你能列举出来跟随李建成的名人有几个吗?是不是一时间说不出来呢?按照记载,李建成也算是一个不错的太子了,但是李世民实力太强了,他一旦有野心,那是绝对挡不住的。李渊当时既是父亲,又是皇帝,不一样阻止不了吗?这个可以说是绝对实力,根本没有一点侥幸的因素。而且李世民当皇帝以后,确实不负众望,带领大唐子民走向了盛世,这就够了,至于说李世民杀兄杀弟之类的事情,就不必太过介怀,因为他没有影响老百姓的饭碗。——历史与影视


相声与历史


李建成兵多将广谈不上。李渊建唐后很早就确定了太子之位,基本上是太子留京,秦王主外东征西讨。秦王兵权在握,招降纳叛,他才是兵多将广。太子随有父皇支持,论势力与秦王相差太大,根本不能相提并论。弟兄们为争上位势同水火,你死我活是早晚之事。秦王计设玄武门挺而走险,争得先机。杀兄殊弟笑到了最后。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涤尘20


粗话有枪就是草头王,能拥兵自重可割据一方。李世民,李渊次子也,功高震主史之名言。李渊因是父,一无大功,二无大德,三沉醉酒色,跟本不知战迹与功过。他立成建为太子没错,長嫡为先么。但虎狼之师他就不懂了,故有玄武之祸。你想太子以正统路线走,秦王以革命路线走,何況早先相人说世民贵不可言,促使他成业。再加上后来凌烟阁上的文治武功之臣,他们是地地道道的政变动乱分子。但成者为王,与前者后来为一统,烧餅永远翻不过来的,一边香另一边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