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中,你認為曹操怎樣做有可能扭轉戰局?

NINEPERCENT427


‘’東和孫權,北拒曹操‘’是諸葛亮為劉備制定的既定戰略方針。以逸待勞的吳蜀聯軍佔盡天時地利,故而赤壁之戰註定曹操敗走華容……。





曹操兵敗赤壁而不可逆轉的原因

第一、江東為孫吳幾代世家,基業根底堅實牢固,而且擅長於水戰為孫吳水軍之最大強項;第二、曹軍為北方人氏而不習慣水戰,而且南犯荊州佔樊城、克江陵時,因不少士兵感染疾患而導致作戰力銳減。第三、由於江面上風浪較大,從而使龐大戰船不停地晃動:習慣於內陸騎馬和步戰的曹軍很難站穩……。

以己之長克敵之短

曹軍的這些弱項不幸被孫吳所利用:用離間計借曹操之手除掉了懂得水戰的主將蔡瑁和張允;龐統假作獻計,忽悠曹軍將戰船用鐵鏈連接在一起(提升火攻效果);利用周瑜打黃蓋的“苦肉計”,讓黃蓋去詐降曹操。從而得以讓黃蓋帶去藏有火硝、硫磺、幹蘆葦的船隻在大霧掩護下,在東南風的吹拂中,很快將曹軍連接的戰船點燃。火乘風勢風助火威,羽扇綸巾的周瑜在談笑間,看到了曹軍檣櫓的灰飛煙滅,於是最終成就了火燒赤壁這一歷史上的經典戰例。曹軍號稱八十萬且兵多將廣,當曹軍伐吳犯荊州奪江陵佔樊城之際,以老臣張昭為首的一夥主和派向孫權不斷進言竭力主和。大將軍周瑜遂力排眾議,提醒孫權不能向主和派妥協,必須與劉備聯合抗曹。決定抗曹的孫權遂抽出佩劍砍掉桌案一角表明態度:‘’誰敢再言和即與此案一樣‘’!


Mrttlzz99


其實赤壁之戰曹操想打贏容易,想打輸比較難,但誰讓他被驕傲矇住雙眼了呢?

曹操南征帶了三十萬大軍,由於劉琮投降,基本上沒什麼損失就接收了荊州,還增加了八萬荊州降軍,這就是三十八萬人了。而他的對手才多少人,劉備二萬,周瑜三萬,加起來還沒有曹軍零頭多。曹操最大的問題在於水軍少且弱,因為劉表的大部分水軍——襄陽水軍和江夏水軍都落入劉備之手了,只有江陵水軍投降了曹操。



這就很麻煩了。

曹操大軍多是北方人,水土不服,容易得傳染病,所以需要速戰速決。而水軍不行又木辦法速戰速決。

荊南才是曹軍發揮步騎優勢的地方,應該作為主戰場,至於赤壁,就讓它見鬼去吧

所以曹操應該想辦法發揮自己步騎的優勢。首先,長江以南的荊州四郡已經向曹操投降,可以說長江之險已與東吳共有,那就別想著水戰了,趕緊徵發民間船隻,加上江陵水師,先送一部分陸軍渡江,部署到長沙,對東吳的豫章(南昌)形成威脅。

曹軍優勢在於兵力和陸戰,應儘量避免水戰,而劉備周瑜聯軍則正相反


這個任務並不難,江陵水師再弱,幾百艘戰船還是有的,再加上民船,上千船隻不成問題,一兩天就足以把五萬軍隊送上南岸,劉備和周瑜都反應不過來。

雖然從湖南進攻江西,依然是水網和山地,但相對於長江,哪有什麼難度?再說憑周瑜的三萬吳軍,大多數還是水軍,怎麼抵擋得住曹軍五萬步騎的進攻?

曹操始終沒想過進攻近在咫尺的夏口劉備,卻隔著長江與周瑜乾瞪眼,確實是令人不解

江北曹軍也不能閒著,立刻進攻夏口(漢口)的劉備。雖然有漢水相隔,但依然不能和長江相比,劉備的二萬人馬依然大部分是水軍,面對曹軍的大舉進攻除了放棄夏口逃往江東尋求庇護沒有其他出路。

接下來就簡單了,曹操只需要保持江陵渡江的運輸線,讓湖南曹軍可以沿著江西、江蘇、浙江一路打下去就行了。按照江東當時投降派遍地的尿性,只要佔領江西,大敗周瑜,自然孫權就會投降了,就算不投降也支撐不了多久。

就是這麼簡單。至於曹操為什麼要把簡單操作成地獄難度,我也很無奈啊。


海軍史研究會員


赤壁之戰中,曹操有很多次都可以扭轉戰局,我認為曹操只要做到以下三點就可以反敗為勝:

第一,不殺蔡瑁。蔡瑁是曹操手底下最最重要的水軍將領,蔡瑁與周瑜對峙多年,雖然沒有贏,但也沒有吃過什麼大虧,只要留著蔡瑁,蔡瑁一定會盡心盡力的為曹操訓練水軍,直到訓練出可堪一戰的水軍為止,到時候,曹操就可以完美的發揮出他的優勢,大兵壓境,寸草不生。

第二,拒絕龐統的計謀(醜拒龐士元)。曹操的旱鴨子軍隊在船上暈船暈的不要不要的,雖然知道幾個月以後就會適應,但是曹操還是非常的心急,想要一鼓作氣攻下孫劉聯軍,採用了龐統將所以戰船用鐵鏈連接起來,縱然可以如履平地一般,但是一旦著火,必定全軍覆沒。最終,黃蓋假意投降,將裝滿火油,材草的船隻點燃,撞上了曹操的艦隊,致使艦隊全部著火,赤壁之戰到此以曹操敗亡結束。

第三,穩定心神,徐徐圖之。曹操大兵壓境,劉表病死,荊州內亂,曹操不戰而勝,這樣的勝利讓曹操覺得攻打東吳和荊州一樣輕而易舉,事實上也的確應該如此,江東集團一聽曹操大兵壓境,立馬力主投降,但奈何孫權也是個硬骨頭,力戰,決不投降。而且,曹操得到荊州之後,沒有好好的消化荊州這塊肥肉,使得荊州集團矛盾重重,百姓怨聲載道,根本無法好好的為曹操效力,甚至還有點拖後腿。荊州不戰而降,使得北方軍人看不起水軍,兩方軍隊相處並不和睦,攻打江東主力就是水軍,曹軍上下普遍看不起水軍,認為他們是軟骨頭,如此一來,水軍怎麼可能為曹操盡心盡力的征戰。可惜啊!曹操本想趁自己壯年時分奪得天下,結果如此急躁,犯了兵家大忌,如果徐徐圖之,江山定能在有生之年到手,最終,三國鼎立,被司馬懿佔了大便宜。


盪漾飛劍356


其實,赤壁之戰中,曹操也不是完全沒有勝算,相反他手握優勢,但最終卻大敗而歸。那麼他該如何做才能扭轉戰局呢?

第一、認清局勢,穩定軍心,氣定神和。因為當時曹操剛剛南下收復荊州,曹操佔據了優勢,擁兵百萬,可以說氣勢磅礴。此時應該暫緩進軍腳步,一來穩定軍心,戒驕戒躁;二來就是操練水軍,打造一支鐵甲水軍,為一舉拿下東吳奠定基礎,從而為獲取勝利增加籌碼;三來給自己頭腦降降溫,保持清醒的頭腦,才能作出精明的決策。



第二、不殺蔡瑁,蔡瑁是荊州水軍都督,是統領水軍的上將之才。荊州劉表能夠與東吳對峙多年,而沒有讓東吳佔到便宜,蔡瑁居功至偉。蔡瑁雖然不及周瑜,但是荊州水軍實力也不遜色。如果給予充足的時間讓蔡瑁操練水軍,相信蔡瑁一定能夠為曹操打造出一支能與周瑜抗衡的水軍的。可以說,蔡瑁是曹操赤壁之戰取勝的重要決定因素,可惜的是曹操頭腦發熱,誤中周瑜的離間計,殺了蔡瑁,以至於喪失優勢。


第三、就是不應該把所有的水軍戰船捆綁在一起,這是一個愚蠢的做法,所有戰船捆綁一體,一旦對方放火,那將導致所有戰船同時受損無法自救,勢必全軍覆沒。所以說,即使北方的將士是旱鴨子,會暈船,那隻要加大訓練強度,投入一定的時間精力,一定能夠克服暈船等問題的,一旦時機成熟,曹操想不勝都難啊。

(全文完)


董慶江645


赤壁之戰曹操很難扭轉局面,因為除了水軍不如孫劉聯軍外,曹操的北方將士還因為水土不服,發生了大疫。

根據《三國志·武帝紀》記載當時曹軍中“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先主傳》也提到“時又疾疫,北軍多死”,而曹操給孫權的書信更是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斷然否認是敗給了周瑜。

雖然曹操說自己是燒船自退有給自己遮羞的可能,但是曹軍發生大疫卻是真事。大疫古時泛指一切快速流行的疾病,曹操手下多北方人,來到氣候潮溼的長江流域自然各種不適應,發生疫情不奇怪。

像《歷史的拐點:改變中國歷史的偶然事件》一書裡就認為曹軍是感染了血吸蟲病。荊州一帶本來就是血吸蟲病高發的地區,從來沒有遇到過這種疾病的北方人一來抵抗力差,二來也沒有防範知識,短時間內大量感染是很正常的。也有一些觀點認為曹軍感染的是傷寒,在漢末有多次大規模的傷寒爆發,赤壁之戰是冬季,正是傷寒爆發的高峰期。

無論如何,當時曹軍在爆發疫情以後不僅戰鬥力大打折扣,同時也意味著繼續呆在荊州是一件危險的事情,所以雖然赤壁之戰曹操損失最大的其實是收降的荊州部隊,曹軍的主力損失不大,但是曹操依然未留下多少部隊保衛南郡,因為他的主力部隊都是北方人,水土不服。

在這種情況下,曹操能選擇的餘地其實就很有限了,北方將士水土不服,而荊州軍雖然已經歸降,但是軍心不穩,畢竟劉備和劉琦對他們還是很有吸引力的。所以比較好的辦法避免和孫劉決戰,而是加強對已經佔領的荊州地區的掌控力度,以江陵為中心,逐步將荊南四郡收服。待收服荊州一帶的人心以後,再慢慢進攻江東。


不沉的經遠


1、曹操的軍隊構成。他的軍隊中,忠誠度和戰鬥力很強的都是從北方帶來的,北方的戰鬥其實並沒有過去很長時間,導致軍隊會比較疲憊;北方的軍隊根本就些旱鴨子,水戰和人打就是被打的;而善於水戰的就是剛接手的荊州軍,可是這隻軍隊戰鬥力不強,在與東吳的幾次戰鬥中全是戰敗,會對東吳存在陰影,而且荊州剛發生權利的交替,會讓底下的低級軍官和士兵產生迷茫。此外,北方軍隊會與荊州軍產生矛盾,北方軍隊會因為荊州軍投降而看不起對方,荊州軍會嘲笑北方軍隊沒法下水,這會讓軍中矛盾重重。

2、天氣原因。在曹操得到荊州後,氣溫已經降下來的,開始進入冬季,而曹操並沒有準備過冬的衣物。

3、水土不服。北方士兵不僅僅水戰不行,因為氣候溫度等各方面因素會讓北方士兵水土不服,好像還在軍中發生了傳染病。

4、人家的主場。在赤壁,東吳佔盡天時和地利,同時因為是反抗曹操的侵略,東吳上下一心,又佔據人和,所以東吳方面三要素齊全,必勝無疑。

如果說,曹操不去選擇打赤壁之戰,而去好好經營荊州,或者等東吳來進攻,由水戰為主的戰場變為由陸戰為主的戰場,那麼曹操必勝,而且荊州腹地地勢低緩,極其適合騎兵衝鋒。這樣老曹就可以贏得。就算不打仗,光靠經營,去打通東吳內部,最後也都是可以贏的。簡單地說,只要在奪下荊州就收兵,老曹就會處於不敗之地。但就是老曹驕傲了啊。


heart秋心


赤壁之戰本來是個幾乎毫無懸念的以強勝弱的戰爭,曹操戰勝袁紹後,兵勢正威,兵鋒所指,所向披靡。

然後曹操攜得勝之軍全力攻打孫劉聯軍,當時曹軍主力近十五萬,再加上荊州降軍近十萬人,合計二十五萬人,而孫劉聯軍加到一起也不足十萬人,這是曹操最大的優勢,在古代冷兵器時代,幾乎是人多勢眾,勝算較大。

然而,最終的結果是曹軍大敗,退回北方,從而喪失了一次統一全國的最佳機會。

曹操失敗後曾哭念郭嘉,認為如果郭嘉在必不會讓他兵敗如此,其實,曹操身邊不乏謀士高人,他們的計謀也絕對不是下策,只可惜此時的曹操已為勝利衝昏了頭腦,當他以不足十萬之眾打敗袁紹集團,統一北方後,他的驕傲情緒早已充斥大腦,甚至其手下的將領們也和他一樣,整個軍隊都被勝利的氛圍所籠罩。因此,即使郭嘉在,他的話曹操也未必聽得進去。因此,如果曹操仍然像攻打袁紹時那樣小心謹慎的話,如果曹操仍然能保持一顆冷靜頭腦的話,如果曹操能聽進謀士們的建議的話,曹操不至於失敗,這是其一。

曹操戰勝袁紹統一北方後,緊接著揮師南下,犯了急躁冒進的錯誤,因為正是曹操的進攻促成了孫劉結盟。因為在曹操進攻之前,荊州集團早已分崩離析,劉表本地軍團和外來劉備軍團幾乎到了火併的地步,而當時的孫吳集團內部更是分為兩大派別,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曹操先做足政治攻勢,分化瓦解,靜待其內部變化,然後以軍事做後盾施以壓力,政治和軍事雙管齊下,會比單純的軍事冒進效果更好,因為打仗不論何時都是三分軍事七分政治,誰忽略政治戰誰肯定要失敗。如果曹操在軍事進攻之前能把政治功課做好,不急於軍事冒進的話也不至於失敗,這是其二。

曹操進攻荊州時機的選擇有誤,曹操評定北方後於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正月返回鄴城,就開始了準備南下用兵,於同年七月率軍南下,九月就到了新野,而此時正是南方多雨季節,瘟疫橫行,這對曹軍是極為不利的,直接影響曹軍戰力,雖然戰爭爆發於十二月已是隆冬季節,但此時曹軍戰鬥力已因疾病而大大降低,事實證明這是曹軍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曹操選擇的時機有誤,如果曹操選擇一個良好的時機揮師南下,也不至於失敗,這個良好的時機就是初春,因為初春時節對南方來講少雨水,少瘟疫,這是最關鍵的,因為曹軍北方人多,選擇初春能使曹軍避免瘟疫困擾,能保持較強戰力,勝負還真未可知。公元1949年解放軍橫渡長江選擇的時機是四月份就很能說明問題。

綜上所述,如果曹操沒有驕傲自滿的情緒、如果曹操不急於軍事冒進、如果曹操能選擇最佳南下時機,那麼赤壁之戰失敗的就不一定是曹操了,或許曹操還真能一統天下,建立起強大的王朝。

學史以明智,我是小卓聊三國,敬請關注,期待留言評論。


小卓聊三國


赤壁之戰,曹軍的劣勢早已被孫劉看破,估計曹操自己也清楚。但曹操依舊開戰,陸戰敗於劉備丟了一血,又於水戰敗給了東吳......


曹操如何能扭轉戰局?

以當時的天下形勢來看,北方總體實力雖強於南方,卻無法一口氣將其吃掉【因為曹操統一北方前的群雄逐鹿階段使得整個北方飽受戰火摧殘。整體經濟、人口、產業、發展等急劇下降,相反南方卻處於一個相對較柔的狀態,加上北方許多百姓及士人為避戰亂而逃到南方,被南方政權收編利用。此消彼長之間,所以北方雖強卻無法在短時間統一南方】

赤壁之戰對於曹操來說幾乎就是一個死局,北方軍強大的軍事壓力促使孫劉抱團,北軍南下劣勢盡顯【曹操可以說是戰略不明確、戰術失誤、戰鬥力發揮不出來---沒法贏】

所以,曹操扭轉局面的唯一方法就是聽賈詡的建言:穩,穩定荊州,虎視孫劉。打一家、哄一家,皮中帶穩,穩重求勝。

荊州位於長江中上游地區,佔盡地利優勢。若曹操拿下荊州後,求穩的話:劉備方面被堵在江夏地區根本發展不起來。孫吳方面的內部是戰是和或是降的思想鬥爭將越加激烈。待時機成熟,方可用兵

【只可惜,賈詡之計未被採納】


左將軍


只有消滅病毒,沒有任何辦法。

當時的流行病蔓延,極大的影響了曹操的軍事行動,他不得不撤軍 。與戰爭沒有半點關係,所謂的赤壁之戰就是徹頭徹尾地謊言!曹操不過是與劉備稍微接觸了一下,不順利,於是大疫。流行病就蔓延開了……

根據當時的患者們的病情,無外乎頭疼、咳嗽、渾身難受、發冷等等症狀。如果有百日咳菌苗、傷寒菌苗、流腦菌苗、霍亂菌苗等疫苗,曹操就能夠扭轉局面。

順便說一句,周瑜正是死於這次流行病……就他沒有躲過去。‘’赤壁之戰‘’?將領只有周瑜死了,誰都沒死!


公明淏


主要敗在以下幾個方面,如果能避免、特別是第一條,就不會敗了:

一、當陽長坂坡後放棄追殺劉備,反倒掉頭向南奔江陵奪取物資。劉備一路向東匯合了關羽和劉琦,然後又有諸葛亮出使東吳。如果繼續追擊幹劉備就沒後面這麼多事了。

二、水戰是曹操短板。雖有玄武湖訓練和劉琮投靠的水軍,但一個在湖中訓練與江水是完全不同的,一個新投靠人心不穩戰鬥力下降嚴重。

三、水土不服。當時曹操的軍隊中水土不服,已經發生了瘟疫,這也是一個重要的點,所以才有後來的一觸即潰。

四、得意忘形過度自信。兵不刃血收復了劉琮,獲取了荊州在江陵存放的戰略物資,曹操膨脹了,以為天下在手。給孫權寫了封信,說:想與你會獵東吳。這對孫權來說就是戰書了,所以曹操也是促成吳蜀聯盟的重要推手。東吳的詐降、火攻等,對戰爭起了決定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