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聚人生
非常榮幸參與此次回答,下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赤壁之戰,孫權為何會跟劉備合作,原因有以下幾點:
1,東吳勢力沒有拿定主意到底是抵抗還是投降。
曹操統一北方之後,它的下一步就是統一全國。而在南方有孫權,劉備他們這些勢力。曹操非常的強大,東吳這邊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能夠打贏。甚至有很多臣子選擇投降。
孫權內心想著抵抗,可沒有太多的人支持自己。因為他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2,諸葛亮舌戰群儒,說服東吳勢力抵抗曹操。
諸葛亮出現得非常及時,甚至可以說是幫助了孫權,堅定了抗擊曹操的信心。
3,劉備方只是人馬不足,但實力雄厚。
劉備方面人才眾多,武將勢力強悍,而且有諸葛亮幫助。並且對東吳沒有太大的威脅。
君未言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在統一北方後便親率大軍南征。適逢劉表病逝、劉琮投降,曹操兵不血刃就拿下了大部分荊州。之後曹操更是不顧眾謀士的反對而執意繼續用兵,企圖趁勢拿下江東地區,完成統一大業。
然而,曹操強大的軍事壓力促成了孫劉聯盟。
劉備從新野一路敗退,幾乎到了走投無路的地步。劉備方面自然是希望結盟孫權,那孫權為何又會與劉備合作呢?
第一:東吳的戰略規劃。
魯肅曾經為孫權總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曹操、劉表、孫權)。魯肅建議趁著北方戰亂,先消滅劉表,與曹操形成對峙之勢。
《三國志.吳書.魯肅傳》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奪荊州一直是東吳的第一戰略目標,對於江東政權而言,無論是進伐中原還是固守江東,都必須要拿下荊州這塊戰略要地。
但是形勢在變,隨著曹操統一北方、荊州劉表病逝。魯肅就立即對當下形勢重新進行了判斷。
《三國志.吳書.魯肅傳》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輯睦,軍中諸將,各有彼此。加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魯肅把曹操設為第一大敵。劉表死後,荊州內部局勢不明,魯肅認為如果荊州內部不和,便可趁勢向荊州用兵,拿下荊州之後才能全據長江流域,形成有效的防禦體系以抵禦曹操。如果荊州內部一片和睦,就不宜用兵了,就只能與之結盟,共同抗敵。
為查明情況,魯肅還特意以弔喪為名,前往荊州打探。結果才剛到夏口,就已經收到曹操南下、劉琮投降、劉備逃走的消息。
情況緊急,魯肅來不及請示就決定與劉備提出結盟。
第二:打架,自然是兄弟越多越好。
曹操來勢洶洶,江東內部出現主戰和主降兩派意見。
《三國志.吳書.魯肅傳》眾人之議,專誤將軍...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魯肅表示:如果降曹,他個人倒是無所謂,大不了就是換個領導而已。包括其他投降派的損失都不會太大。但孫權卻不同,孫權一旦投降,運氣好的話頂多被軟禁;運氣不好就會被滅族。
魯肅雖是文人,卻是堅決的主戰派。他的戰略思想都是以孫氏集團利益為前提的。
即使當時孫權對是戰和降沒有明確表態、即使沒有魯肅的那番話,孫權心裡其實都是很清楚的,就是不能投降,拼死也要與曹操一戰。
孫權的猶豫只是因為信心不足,他之所以持觀望態度,是因為他觀望的是眾人的建議。他需要得到更多人的支持以堅定信心。
既然孫權早就決心要與曹操一戰,那自然是越多人幫忙越好。有人要加盟抗曹,自然是打開大門熱烈歡迎。更何況,劉備雖然落魄,但加上劉琦的部隊至少也有兩三萬。孫權自己也才只能拿出五六的部隊,所以劉備還是有些實力,完全可以在地面上牽制曹軍。
總的來說,孫劉結盟主要還是在曹操強大的軍事壓力下促成的。孫權和劉備都是有夢想的人,都是堅決的主戰抗曹份子。面對敵強我弱、寡眾懸殊,弱勢力之間唯有抱團結盟。先圖自保,再圖進取。
茶餘飯後歷史小話題,如有更多見解,大家一起探討、交流。
左將軍
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其故事情節,委婉曲折引人入勝。赤壁之戰的勝利得益於孫權和劉備的合作。
曹操大敗劉備,統領雄兵八十三萬屯兵江北,虎視眈眈意欲消滅東吳。東吳之主孫權,聞風喪膽、左右搖擺拿不定主意,多虧大臣魯肅,提出了聯合劉備共同抗曹的好辦法。魯肅過江找劉備商量此事,與諸葛亮不謀而合。魯肅為了說服東吳的投降派,以定孫權抗曹的決心,邀請諸葛亮過江共商破曹大計。
東吳大都督周瑜,也是雄才大略,巧用計謀“蔣幹盜書”借曹操之手殺死自己的水軍都督蔡冒、張允。此計之妙令人拍手叫絕!
採用龐統的“連環計,”將曹操的船舶連在一起形成一個大水寨。曹操高興的不得了,認為這樣不但人可渡,馬也可以自由來往。
使用“苦肉計”,黃蓋詐降放火燒曹操的連營。
諸葛亮“草船借箭”、“借東風”。
周瑜、諸葛亮各展奇才,妙計連珠相互配合,曹操八十三萬人馬,被燒的人仰馬翻,鬼哭狼嚎所剩無幾,狼狽逃竄。
孫權與劉備合作大敗曹操,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勢。
學生張某人
沒有什麼可以奇怪的呢。
就好像黑社會一樣,老大想要幹掉老二,還想順便把老三也幹掉。結果老二老三害怕了,於是老二和老三就聯合起來,最後把老大幹掉了。
當然現實肯定要比這個複雜,但是其實性質是差不多的。當時曹操已經統一了北方,成了中原大地的霸主。孫權還在東吳做著土皇帝,劉備還在流竄作案,沒有自己的根據地,像打游擊隊一樣。
因此,當曹操想要幹掉孫權,順便還要打擊劉備的時候。孫權和劉備還有別的選擇嗎?他們只能聯合起來,跟曹操幹一仗。
幸虧他們運氣好,打敗了曹操,於是就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史話中國
這個問題相當複雜!回答起來比較困難。我試著回覆:
首先,從《吳主傳》中,“荊州牧劉表死,魯肅乞奉命吊表二子,且以觀變。肅未到,而曹公已臨其境,表子琮舉眾以降。劉備欲南濟江,肅與相見,因傳權旨,為陳成敗。備進住夏口,使諸葛亮詣權,權遣同瑜、程普等行。”
看,因傳權旨?就是問題!孫權有什麼旨意?明明是魯肅“且以觀變”,借吊念劉表之機,看看荊州方面的變化,孫權沒有任何旨意!!!無疑,這是陳壽自己或者是《江表傳》裡的杜撰。此時孫權沒有招周瑜回來,商議對抗曹操的事,孫權有什麼旨意呢?就是有旨意,魯肅猜到了孫權的旨意,怎麼能保證魯肅一定會遇到劉備???魯肅臨行並沒有告訴孫權要去見劉備。我認為,這一段與事實不符。
其次,從《先主傳》中,“先主遣諸葛亮自結於孫權,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併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呵呵😊!這兩個《傳》如此天衣無縫?太假了吧!!!只有一種可能,陳壽的依據是同一個資料即《江表傳》。關於《江表傳》的內容,裴松之注中,援引東晉歷史學家孫盛的話“《江表傳》之言,當是吳人慾專美之辭”。就是告訴劉裕和劉義隆父子,轉而告訴現在的我們,不能信!
《吳主傳》不能信、《先主傳》也不能信?信誰呀!總得自圓其說吧,我的根據是什麼呢?
第三,《武帝紀》中,秋七月,公南征劉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陽,劉備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備走夏口。公進軍江陵,下令荊州吏民,與之更始。乃論荊州服從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劉表大將文聘為江夏太守,使統本兵,引用荊州名士韓嵩、鄧義等。益州牧劉璋始受徵役,遣兵給軍。十二月,孫權為備攻合肥。公自江陵徵備,至巴丘,遣張熹救合肥。權聞熹至,乃走。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
沒有辦法,沒有資料。只有《武帝紀》,雖然也是有謳歌曹操的成分,但是,總比《江表傳》靠譜!注意,是12月孫權為了策應劉備,進攻合肥,孫權的戰場在合肥,上哪裡去弄數萬人給周瑜、程普和劉備一起開戰?孫權為什麼要策應劉備呢?因為,曹操自江陵征討劉備,不是征討孫權!!!孫權沒有必要在赤壁方向上投入兵力,而是另外在合肥開闢戰場,策應劉備,也就是說,孫權只是策應劉備,沒打算與曹操真幹!曹操派張熹支援合肥,孫權聽說張熹來了,就撤兵了……
劉備與曹操在赤壁交手了,曹操出師不利,打得不順利。一場大疫被孫權巧妙地利用了,於是就有了“赤壁之戰”。把曹操因為疾病而死亡的將士全都歸功於周瑜在長江上放的火🔥!我就納悶了,周瑜怎麼能在長江上放起那麼大的一團火……
公明淏
曹操將廣兵精糧足,業已統一中國北方,並乘勝利之強勢,率八十萬大軍南下,欲與孫權、劉備會獵於赤壁。
當是時也:一強二弱,強者決心包舉宇內、吞併四海,一統天下!而作為二弱者的孫權與劉備,為生存計,要麼投降以保全性命財產,要麼結成團結抗戰聯盟以共拒強敵,除此別無選擇。
於是,具有雄心壯志的孫權和劉備,頂住投降派的壓力,選擇合作,形成了廣泛團結的抗戰聯盟,調動一切有利因素,憑藉長江天險,抵禦曹操大軍於赤壁。
最終孫劉巧借東風,採取火攻,打敗了曹魏大軍,致使三國鼎立之格局得以形成。
相反,弱小的孫劉如果不合作而各自為戰,強大的曹操必定對劣勢的孫劉各個擊破,一統天下而改寫歷史。
所以,弱小的力量合作而聯合起來,是被動不利形勢下得以保全並反敗為勝的生存之道。
傳承純中醫
曹操是當時天下最有實力的,且曹操又是個十分有野心的人,一心想要滅掉劉備、孫權,完成霸業。而孫劉當時相比曹操而言實力相差懸殊,無法單獨與曹操抗衡,若不聯合只有逐個被滅的下場。但若聯合則完全不同,兩國的實力相加則可與魏國抗衡,(這一點和戰國時的合縱有些類似)還有就是諸葛亮早就計劃好聯合孫權共抗曹兵,滅曹後在滅孫的戰略總方針,且東吳也有大臣計劃滅曹操後滅劉備,這一切的先決條件就是孫劉聯合。總之,對於兩國而言合則兩利,分則兩害。
就像你的005
就像現在的美國和中國俄羅斯一樣,超級大國和強國之間,強國是需要聯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