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弘是傳統官場和學界的一個傳奇

公元前200年,公孫弘出生在薛縣一個平民的家裡。年輕的時候做了縣裡的公務員——監獄的獄吏。但不久就因為犯法而被免職,丟了差事。丟了差事之後幹什麼,替人家放豬。直到公元前159年,也就是他四十一歲的時候,聽說朝廷任用一些儒學之士做官,於是拾起書卷,開始學《春秋》。這一年跟他同歲的賈誼已經死去九年了。

十九年之後,也就是他六十歲的時候,以“賢良”之名被推舉做官,這賢良最有力的證據據說是對後母孝順。這官只做了很短的時間就結束。結束的原因外派執行任務結果讓領導(漢武帝)不滿意,於是稱病,大概是覺得丟人;然後就被免職,回家。按理說這該完了,都六十多歲了啊。但這個人還有回來了——

又經過十年之後,也就是他七十歲的時候,再一次被以賢孝的名義推舉做官。賢就不用說了,“孝”據說是因為他的後母死了守孝三年換來的。這一次也有一點挫折。朝廷讓跟他一樣被推薦來的人都寫一篇文章,當時這叫“制書策問天人之 道”。是皇帝出的題。這應該算是一次考核選拔。結果第一次篩選他被排在最後。但當皇帝看中了,於是他的命運開始逆轉。

先是文章被排在第一位。接著面試認為他雖然年邁卻長得一表人才。於是就成了博士,待詔金馬。

此後很快升官為左內史。四年後,即公元前126年,也就是他七十四歲的時候做御史大夫。六年後,即公元前124年,也就是他七十六歲的時候,封平津侯,拜漢丞相,九年(前121年)七十九歲時死去。

公孫弘有兩點很特別。一是四十一歲開始讀書,被後世稱之為漢代大儒。也就是說大家認為他是大學問家。但這個大學問家沒有著作,也沒有專門的學術性文章。

二是這個人正式做官的經歷只有九年,升官之快歷史罕見,六年之後就以平民出身拜相封侯。但在政治上、國家重大決策等方面都看不到他的“貢獻”。他生活特別是做官的時代可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英雄輩出的時代。在他的同時代,武將周亞夫,衛青,霍去病,李廣……一個比一個戰功卓著。文臣賈誼、晁錯、主父偃、朱買臣、董仲舒……一個比一個傑出。公孫弘算是文臣,至少跟上邊幾位文臣比起來,我們看不到他究竟做了什麼。甚至,主父偃和董仲舒這兩個,他還都曾置之死地而後快,而且,事實上,這兩個的死、倒黴的主要責任人還真是他。

就這麼個人,這麼個官 ,他做了漢武帝的丞相,封了侯,成了後世封建社會官員學習的典範。

學問上沒有任何建樹卻成大儒——這大儒恐怕主要是他的官做得大。

政治上沒有任何建樹卻成儒家官員典範——這大概應該還是他官做得大。

他至少是一個傳奇。一箇中國封建官場的傳奇。

在他的同時代,他的同行、同僚對他非議不少(朱買臣、汲黯、董仲舒等-阿岔),但他依然官運亨通。

他的主張被漢武帝否定的不少,甚至可以說在重要的事務上他的主張幾乎都有問題,但這也沒有影響他在僅僅九年的時間裡走到權力的頂峰邊(因為上邊還有皇帝漢武帝)。

為什麼會這樣?他靠什麼做到這些的?阿岔下回再說。(2019、2、1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