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忠于汉献帝,曹操为什么还要重用荀彧?

张看穿


东汉末年,何进引来董卓,惑乱朝纲,天下大乱,群雄割据,大汉朝历经四百年,威望日渐衰落,气数已尽,已经名存实亡,但是即便如此,忠于大汉王朝的人仍然不在少数,荀彧便是其中之一。



曹操自刺杀董卓失败以后,在父亲曹嵩的资助下,决意起兵在这乱世成就功名霸业。曹仁、夏侯渊兄弟等人听说曹操起事,纷纷从各地赶来投奔,于是乎曹操帐下,有了许多的谋士和武将。


荀彧就是曹操的谋士之一,曹操重用荀彧的原因之一是,荀彧的的才华,他不仅才华横溢,而且满腹经纶,深谙韬略。荀彧跟随曹操,也是希望在这乱世,辅佐明主成就功名霸业,匡扶汉室,为汉室尽忠。

其原因之二,曹操心里也明白,大汉王朝虽然名存实亡,但是汉朝并未完全陨灭,在这乱世要想取得成功,就不能疏远人才,他也希望自己的知遇之恩,能够感化荀彧,使之为自己服务,成为自己的心腹。



其原因之三,是荀彧对曹操的重要性,曹操每次出征,都是荀彧为其看家,做好后勤保障,他的作用相当于当年刘邦的萧何,成为萧何败也萧何,若不是荀彧在,曹操不但粮草得不到充足的补给,家里面也得不到安宁,无法专注于前方的战争。所以,曹操取得如此成就,荀彧居功至伟。


从而也可以看出曹操用人唯才是举,尺度把我的恰到好处,既使得人尽其才,又不会阻碍自己事业的发展。所以,曹操最后送给荀彧的空食盒,就是告诉他,他虽然忠于大汉,但到头来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而已。


董庆江645


这个问题的出现,充分说明小说巜三国演义》彻底颠覆了曹操的真实面目。从小说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提的好,不过,小说是可以艺术处理人物的身份、可以张冠李戴、可以移花接木、可以无中生有,所以小说、戏曲、评书、曲艺、相声,都把曹操视为大奸大恶的"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形象,我们如果"以史为镜"谈历史的话,就要小心求证,还历史本来面目了。

为什么曹操一直重用荀彧呢?

两人同朝为官、共同效忠汉献帝

荀彧一家三代都在汉朝做官,即使东汉未年天下大乱,各地军阀豪强拥军自重之时,荀彧都奉汉室为正朔。汉献帝还是小儿登位之初时,即永汉元年(公元189)荀彧就在朝庭担任指挥音乐的专职官史。

(荀彧图)

当董卓进京,大乱朝纲时,荀彧愤而离职,投奔冀州牧韓馥,结果袁绍取代韩馥,荀彧认定袁绍最终难成大事,经过反复徘徊、矛盾,决定投奔驻扎在东郡的奋武将军曹操。曹操闻讯大喜,抢步上前互揖谦虚道:"你就是我的张良啊"!这句话是曹操对荀彧在以后身份的始终定位,荀彧也始终以张良的身份地位,为曹操的䠇起和扫荡、平定北方立下汗马功劳!

"挟天子令诸侯"二人将相同心

曹操扶持的汉室迁到洛阳,这是荀彧在曹操拿不定主意时,荀彧颇有战略眼光地说:当年刘邦伐项羽时,为义帝穿丧服而天下归心,自从天子流亡,将军变卖家产率先起兵勤王,当你在山东作战而不能远赴长安护驾,然而还是派将帅冒险与朝廷联系,虽然在外作战,却心係汉室,这是将军匡护天下的夙願呵。今天子蒙难洛阳,那里一片荒芜(被董卓放火烧了)天下百姓无不痛心,将军此时如果拥戴主上以顺民意,天下豪杰定可招收于帐下,虽有不服的,但也成不了大事,应该立即办理此事,免得其他人也有此意,后患无穷,这个关键时刻,曹操恍然大悟,马上赶到洛阳,把献帝迎到许县。

这是荀彧对曹操最大的战略策划,双方都表现了相当高的素质和眼光。

(曹操图片)

平定徐州吕布和军阀袁绍,荀彧可谓军中张良

曹操委荀彧留守主持兖州时,陈宫反叛,暗迎吕布,周围城池都响应吕布,荀彧顿时感觉形势严峻,因为兖州是曹操的后方基地,犹如刘邦之于汉中,稍有闪失,曹操将无路可退,所幸荀彧经受住考验,坚守兖州,直到曹操回师打败吕布,兖州保住了,荀彧用实际行动赢得了曹操的信任。

当曹操准备乘徐州的陶谦去世之机,进攻徐州时,荀彧劝住了曹操,认为仍然要巩固兖州的稳定,扫荡周围敌对势力,曹操从谏如流,坚守巩固,终于在建安三年(公元198)打败张绣后,又向东擒杀了吕布。

汉献帝到许县后,升荀彧为汉朝侍中,代理尚书令,而曹操升到大将军,荀彧居朝中承担重任,曹操在外征战,曹操问计荀彧:"我在外征战,有谁能为我谋划呢?荀彧说:"荀攸、钟繇",又举荐郭嘉为谋士,曹操甚是欣赏荀彧的识人眼力。

当曹操曾被张绣打败,又要面对强悍的东边吕布时,袁绍以为曹操败定了,写信对曹十分傲慢骄横,曹操气得手发抖,头风又发作了,这时荀彧站了出来,语气坚定地对曹操说:"自古以来较量胜负的人,如果有才能的人,即使当时弱小也必然能强大,如果没有才能,强大也会弱小,方今能够与你一较高下的只有袁绍,袁绍外表宽容,内心却嫉贤妒能,用人又疑人,军纪松驰,没有法规,人多等求于零,而你能决断大事,随机


应变而不拘泥于形式,法令又严,赏罚分明,兵力虽弱,但你以仁义待天下,对人忠诚务实,所以天下归心,袁绍虽强又怎么样呢?

建安三年,平定了张绣和吕布后,曹操与袁绍对抗,孔融这时忧心仲仲,认为袁绍有许攸等良士,颜丑、文良又勇冠三军,荀彧却毫不动摇坚定的必胜信心,祥细分析敌我态势,推论出许攸必定叛变,文丑、颜良乃匹夫之勇,一战即可擒获他们。

建安五年,曹操固守官渡,在粮草将尽,准备退回许县,又是荀彧阻止了这个计划,并断言一退就是溃退,必须坚持,又派出人马袭击袁部粮草车队,果然不久许攸因家属问题,一气叛离袁绍,颜良、文丑被阵前斩首,田丰被袁绍杀了。一切如荀彧预料。


建安六年,在荀彧的坚持下,始终把斗争矛头对准心腹大患的曹操再次进驻黄河,袁绍终于坚持不了,一病之下去世。

曹操又连续打击袁绍残部、打败高幹等人,支持攻击刘表,佔据荆州。至此,北方平定,荀彧居功至伟、封侯赐户。

综上所述,曹操与荀彧同朝为官,共尊献帝,曹主外征战,荀主内朝政,关键的战略大计,曹操均採纳荀彧的方针,故能齐心合力统一北方大业。

这是二人"将帅和"的密切合作阶段,堪称完美。






良人执戟2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朝廷威望日益减弱。战乱中地方实力派逐渐转化为了军阀,但是汉室的大义名分仍然存在。荀彧出身颍川名门,胸怀大志,满腹韬略,年少时便被称为“王佐之才”,面对这乱世荀彧选择了辅助明主匡扶汉室的道路。

起先他来到了袁绍身边,袁本初那时刚夺取冀州,势力如日中天。袁绍本人出身于“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更兼仪表堂堂、折节下士,四方豪杰纷纷归顺。面对荀彧的到来,袁绍更是待之以上宾之礼,尊敬有加。而荀彧却用惊人的智慧看破袁绍非成大事之人,转投了曹操。当时曹操地少兵寡,实力根本无法同袁绍相比,面对荀彧这样名士贤才的投奔喜出望外,直呼“吾之子房也。”就这样二十九岁的荀彧成为了曹操阵营的首席谋士,并在此后二十一年中都是曹魏最重要的谋臣。

荀彧的到来对于曹操的崛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曹操前期的文臣班子就是荀彧建起来的。他先后推荐了戏志才、郭嘉、荀攸等一大批颍川名士为曹操所用。这极大填充了曹操的文官空白,为日后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再有在曹操势力最危险的兴平元年,又是荀彧力挽狂澜。那时曹操大军东征陶谦,张邈和陈宫反叛,并连结吕布要夺取曹操当时唯一的根据地兖州。荀彧当时坐镇兖州,面对危机形势当机立运用手中极为有限的兵力守备要害之地,驰招夏侯惇等人诛杀了一批叛乱者,稳定了军心。豫州刺史郭贡见兖州大乱领兵数万想来分一杯羹,荀彧单骑入郭贡营中陈说利害,让郭贡保持了中立的态度。并且与程昱一到奇谋百出设计死守城池,终于撑到了曹操回师大败吕布。如果没有荀彧,曹操很有可能在兴平元年就退出来历史舞台。

此后在曹操南征北伐时,都是荀彧坐镇中枢,调度军资,足兵足食。屡屡在曹操拿不定注意的关键时刻,分析利弊,促使曹操做出重大战略决断。使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徐州之战等战役的胜利。在对待汉室的问题上,荀彧首先提出了奉天子以讨不臣,说动曹操迎奉天子。这个时候汉朝中央和曹操是有共同利益的,汉室需要一个地方实力派在经济、军事方面的扶持。而曹操需要汉室的正统名分。所以一开始双方是有蜜月期的,可以看做一种合作关系,合作的纽带就是荀彧。荀彧在迎奉天子后被朝廷委任为了中书令,也就是天子的秘书。荀彧是即忠于汉室,也忠于曹操。这种二元忠诚在三国时代很普遍,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名义上都是忠心于汉室的,这时三国时期的政治正确。而曹操也不是一开始就野心勃勃的人物,董卓祸乱朝堂,是曹操首倡义兵讨伐董卓。关东联军逡巡不前,又是曹操独自率军勤王,曹操自己也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自己当初只想做到汉佂西将军,封个侯爵就知足了。

但是人是会变的,随着权势越来越大,昔日那个执五色棒震慑权贵的少年终于也变成了一个野心勃勃的权臣。昔日共同扶助汉室的这位战友、同志现在成了汉室最大的威胁。是什么时候自己与他渐行渐远了呢?悠悠半生,面对空无一物的食盒,荀彧知道自己今生再无汉禄可食了。


建宁李俊阳


荀彧为什么选择曹操,曹操为何重用他



三国的时候,有一个很有能力的人,这个人叫荀彧,他很有本事,很适合给帝王出主意想战略,而三国的名人这么多,可以让他选择的人也很多,为什么他偏偏选择了曹操呢?荀彧这么聪明,他是有自己的一些想法的。

荀彧的出身很不错,出自一个名门大家,还是荀子的后代。他爷爷的名气非常的高,他爷爷有八个儿子,个个都很有出息。荀彧好几个叔伯都是大官,他的父亲也是个大官,荀彧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很有名了,因为他很有才,当时一位很有名的人见到了荀彧,十分惊讶,说荀彧将来一定是一个辅佐帝王的人,荀彧因为从小就很优秀,年轻的时候就被推荐当了官。后来荀彧把官辞了,回到了家里,他很能看清当时的局势,于是他判断马上会有战争在自己的家乡发生,就劝乡亲们赶快撤走不要在这里待着了,但是很多人不愿意离开。荀彧就带着自己一家人迁到其他地方去了。果然没过多久,那里就开始打仗了,很多人都在争那个地盘,没有离开家乡的那些人也被杀了,所以荀彧用自己的聪明的判断救了很多人。后来袁绍听说了他的才华,很客气地去请荀彧想让他为自己服务,但是荀彧却拒绝了他的邀请,选择了曹操,要知道当时曹军的实力非常的弱,跟袁军比起来差了太多,但是荀彧为什么没有选择一个实力比较强的队伍而是选择了曹操呢?



虽然袁绍对自己很好,还把他当做贵宾对待,但是,荀彧很会看人,他觉得袁绍的性格是不会取得最后的胜利的,所以他去了另一个人的队伍。曹操看到荀彧来找自己也很意外,也非常的激动,他知道这个人是个很有能力的人,有他在能够帮自己很好的出谋划策了,自己的实力也会增强。果然,荀彧一来,他家族里好几个厉害的人都跟着她来了这里,这下曹操更加高兴了,一下子多了这么多厉害的人。曹操给了他一个很高的职位,曹操为什么对他的到来如此重视,这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曹操要发展壮大,曹操的出身很不好,跟其他几个势力比起来,自己的力量太小了,有些人还因为这个嘲笑他,所以他很想拉拢一些大家族的人,最好是有名望的一些家族。由于他不是出自大家族,士兵也不愿意到他这里来,为了招兵,他必须得招一些有名气的人才来吸引士兵。而荀彧的到来,解决了曹操的这个心事,荀彧的家族就是很有名望的家族,而且,荀彧有着很广的人脉,他的妻子也是名家的大家闺秀,另外他家肯定还有很多厉害的门生,荀彧一来,很多他的亲戚门生看在他的面子上有些也跟来了,这样一来,曹操的实力马上就增强了好多,也因为这样,很多以前嘲笑曹操的人也不笑他了。



荀彧选择曹操也不是盲目的,也是有自己的原因的,荀彧对已经灭亡的汉代很有感情,毕竟自己的家族是汉代很有名的家族,他们的名望都是汉代给他的,所以他很想恢复汉代。虽然曹操后来是想自己当皇帝,但是曹操在刚开始起兵的时候,也是不满意其他人推翻汉室,想要重新建立汉代的统治才独立的。所以荀彧正是看中了他们两个这一共同的目标,这也是荀彧选择他的最主要的原因。另外,荀彧也很会看人,他知道曹操是很有能力的一个人,跟其他的集团比起来,他很会打仗很会用人。而对他也很好的袁绍是一个不果断也不是很会打仗的人,所以他综合考虑就选择了曹操。

荀彧做了自己的选择以后,就很尽力地在帮助曹军,曹操很听他的话。在跟其他国家打仗的时候,荀彧想了很多计谋,还给曹操规划好了线路,曹操也很相信他,每次曹操有什么想法,都会先跟他讲一下,让他给自己找错误。就这样,荀彧立过很多大的功劳,帮着曹军打了很多的胜仗。除了打仗方面,荀彧在用人方面也很优秀,他推荐过许多有能力的人才给曹操,曹操都听他的。慢慢地,荀彧的功劳越来越突出,他在魏国的地位越来越高,官职也一直往上升。但是后来,他不满意曹操要重新建立王朝称自己为魏公,极力地反对曹操,曹操就把他调走了,不让他在自己身边了,后来荀彧就在抑郁中慢慢老去了。

荀彧曹操两人之所以选择对方就是因为两人利益价值观一致,后来有了分歧荀彧才被派走了。利益是促使两个人合作最重要的东西。


福缅科历史发明


因为,一开始的曹操根本没有想到要篡汉自立

他是想拥立汉献帝从而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实现自己的抱负。这一点儿和一开始荀彧的想法是很契合的。

因此,荀彧一开始的时候是真心真意的辅佐曹操做事业的。胸有大略的“王佐之才”荀彧荀文若凭借自己的能力和自己后面深厚的关系——颍川荀氏都一直坚定不移的支持曹操,是曹操前期事业的重要助力。



而一个人的野心是随着地位的不断变化而不断膨胀的,曹操从一开始真心辅佐汉献帝到后来慢慢的做到了公、最后做到了魏王,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就差一步就能登上权利的顶点,虽然这时候的汉献帝名存实亡,但是作为一个个人品德高尚的君子,一直都是拥护汉朝统治,如果曹操篡汉自立,那荀彧必然誓死不从。

这一点上,曹操和荀彧的想法不同,自然会造成两者的决裂。

曹操前期重用荀彧是真心,毕竟他还是需要找很多助力来协助自己;而后期拥立汉献帝荀彧成为了曹操更进一步的阻碍,因此两人的分道扬镳也是必然。

希望大家多多关注我,我会不定期的推送关于三国的小文章。


暮雨夜行归何处


其实荀彧的想法很简单,只不过很多人把它搞复杂了。荀彧的想法就是终于他所在的势力的名义上的老大。

荀彧代表的不是他个人,而是代表一个家族,他可以不要脸,但他的家族要脸,她可以说帮助曹操去谋朝篡位,但是这样的无名最终会落在他自己的家族身上,那他的家族肯定恨死他了。

如果说曹操的领地里面没有汉天子,只有曹操是老大,荀彧这一辈子都会帮助曹操帮助他,一心一意的辅佐他成就霸业,但是谁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把天子接到自己家了呢?

这样的话,对于曹操来讲,他领地那名义上的老大是谁?汉献帝,普通老百姓来讲,自然知道跪拜的不是朝着曹操跪拜的,而是朝着汉献帝跪拜的,这个潮挺仍然姓刘不姓曹。

作为朝廷内部大家来讲,自然知道曹操是老大,曹操掌握着军权,掌握着政权,各种各样东西,他不是老大谁是老大,但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汉献帝就是老大,而荀彧的家族要招揽人才,或者是收取税赋,他都必须得去向着老百姓收,老百姓一旦不吃他这一套的说你荀彧这个家族七君罔上谋朝篡位,甘当小人当奸臣,那这么多的罪名落在荀彧这个家族的头上,荀彧这个家族还起得来吗?

这里我就要说到一个在三国时期比较奇怪的谋士,叫做徐庶,《三国演义》里面在有位仁兄出场方式稍微美化了一点,说刘备跑到水镜先生家里面,然后遇见了他,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上面,这位仁兄可以说出场方式有一些与众不同,披头散发当众狂歌,然后吸引了刘备的主意。

如果徐庶这一招不成功,他将一辈子都没有人用他,古代的名是古代的家族,最讲究的是那张脸。脸不在了,谁敢用你,没人用你,你如何进入权力的中心,没有进入权力的中心,你挣再多的钱,你都是社会的最底层,商人是农工商,这个商就是代表着你是社会的最底层。

徐庶,他可以不要脸,他家里面没其他的人了,自己又是光棍儿一条,荀彧她不行。荀玉她背后有自己的家族,他时时刻刻都要替自己的家族去考虑究竟要不要保住家族的脸。

死了他一个,他得罪了曹操。(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可是荀彧这个家族没有得罪大众,没有在大众的视线里面烙下一个期君罔上,甘当奸臣的这样一个形象。

但是说实话,这个孽还是他自己造下的孽,当初曹操内部关于迎接汉天子可以说争执了很久,是荀彧站出来拍板子决定说去迎娶汉献帝。也许在荀彧说这个建议的时候,他就已经想到了这种可能性,但没有办法,为了曹操,他必须要这么做。可汉献帝来了以后,他就不得不去效忠汉献帝,荀彧这一辈子是替家族打工的料。

他才是整个三国里面最可怜的那个人,明明成功已经近在咫尺了,可是为了自己的家族,只能够放弃眼前的成功,甘心的去当一回罪人,跑超市给他一个空饭盒,可是曹操没对她说要死,但荀彧最后自杀,表明了自己的决心,曹操也表示尊重。

可惜了这一对死傲娇啊,最后时刻估计连面都没见上。


漩涡鸣人yy


从演义的剧情就可知晓。

关羽投降的三条件,其中一条是降汉不降曹。

曹操欣然同意,理由很简单,他是汉丞相,即是汉朝。

由此可得出一条结论,曹操并不是赤果果的摆明架势要篡汉,干的不是和袁术,甚至袁绍同样的勾当,只是尽可能地壮大自已,至于日后能否篡位成功,还得再等候时机成熟。

所以嘛,荀彧就算忠于汉献帝,无妨,碍不着曹操的全盘大计,事实证明,曹营很多过去被曹操以匡扶天下,重修汉室旗号召集而来的贤能英豪亦阻止不了曹丕篡汉。

先生存,再发展,然后徐图大计。

很关键的三段论,主次分明。

无法生存,没得发展,多么美好的大计都是空。

演义中就有多次提及曹操如何修正与肃清内部那股忠于汉室的势力,尽管是出自演义,但很贴切和真实。


鸿哥iouyh福小铺


首先,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总的目标下,两人的总抱负是一致的。最终是以保护汉献帝,匡扶大汉为主。

在建立曹魏政权后,曹操的抱负目标开始开始变化,不再是单纯的匡扶汉室,听命于汉献帝,而是由保护变成控制。

荀彧身为以听命效忠于汉室的士族代表,他的初心始终没变过,即使后来曹操势力一手遮天,他也没有动摇过。

曹操每次出征,荀彧就会留守后方,稳住大本营。帮助曹操解决后顾之忧。在当时,要把自己的补给,以及大本营维护好是很需要能力的一件事情,也更需要信任。

而后来虽然说两人政治观点不一样,但是荀彧对于曹操来说,他虽然忠于汉献帝,也忠于自己,荀彧人品很好,办事能力强。面对他对于汉献帝的愚忠,曹操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面子上,两人都是在为汉献帝做事,实际上也是在为曹操自己做事。曹操也就继续重用荀彧了。


奋斗喵趣味历史



枫叶满山4


曹操是丞相,是明主,是爱才如命有能力的人,是可以兴复汉室最有可能的人!是为英雄,是最有才能最会用人的人!

荀彧,另一个诸葛亮,心在曹营身在汉的人,以兴复汉室为己任的人,他不是将,他需要辅佐一位明主才能实现自己兴复汉室的己任和梦想,放眼天下,只有曹操可能帮助他实现应付汉室的梦想!袁绍,不是他理想中的明主,而且袁绍是不支持汉献帝这个皇帝的,很明显不是他的明主!公孙瓒,刘表,刘备之流更是相差甚远!

正所谓君择臣,臣亦择君!曹操这个明主需要人才,会用人才!荀彧需要明主来辅佐才能兴复汉室!实现他的理想和梦想!

说说,

荀彧其人,

荀彧也是另一个诸葛亮,另一个管仲!

他是真正的身在曹营心在汉!他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的理想和抱负不是建立一个新王朝!而是兴复汉室!

曹操早期的时候虽然是挟天子以令不臣!这也是荀彧提出来的!曹操开始一直执行的也是很好的!度量也是很大的。尤其官渡之战烧毁缴获的通敌竹简的时候,付之一炬,何其大气,荀彧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但是,曹操晚年的时候,要称魏公魏王的时候,这时候已经不是兴复汉室了,这已经不是荀彧的理想了,他和曹操在这个上面的分歧也注定要分道扬镳!分道扬镳的结果就是荀彧自杀!

他是真正的身在曹营心在汉!是要食汉禄的人!!

自杀的诱因就是曹操送的一盒空盒的饭菜!曹操是要告诉他,“你已经无汉禄可食了”!无汉禄可食,只有魏禄了。怎么办,伯夷叔齐就是荀彧的归宿,饿死或自杀!自杀仍可保子孙平安!这也是荀彧最好的结局!

结语

荀彧在早期是即忠于曹操,又忠于汉室!当曹操要建国称魏公的时候,荀彧就选择了汉室而不是魏公的欲望更大的曹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