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的一生到底是为了世族的利益还是只是汉室气节?历史上是怎么样的?

我理想的样子


从某种意义上说,荀彧就是魏国的诸葛亮。与诸葛亮相同的是,作为臣子,他们都坚持了自已的理想,与诸葛亮不同的是,诸葛亮为了建功立业,推举刘备代汉,而荀彧却是为了维护大汉皇室,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三国时代,论到正人君子,估计大多数人第一个想的就是诸葛亮,其实荀彧才是真正的正人君子,其道德、素质、忠心均不亚于诸葛亮,荀彧出身颍川荀氏,其祖父辈荀淑号称“神君”,其父辈八兄弟号称“八龙”,除了出身高贵,才能出众,有“王佐”之才,而且道德水平一流。



同时,荀彧是三国时期少有的有自已理想的人物,荀彧的理想是什么?我们似乎能从他的行为中找到答案。

荀彧最早投靠的不是曹操,而是袁绍,除了袁绍的为人让荀彧不屑一顾外,袁绍的政治态度也让荀彧所不耻,袁绍是立张另立皇帝以取代汉献帝,而另立皇帝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控制皇帝,让自已做权臣,这与荀彧的理想是背道而弛的,恐怕这才是荀彧离开袁绍的真正原因。



荀彧在自已29岁的时候,就投靠了时年37岁的曹操,荀彧为什么放弃强大的袁绍,而投靠在当时名不见经传的曹操?

这恐怕与曹操的理想及行为有关。

就在荀彧投靠曹操的前一年,十几路关东联军共同讨伐残暴不仁、祸害朝廷的董卓,十几路联军中,只有曹操和孙坚敢于不计个人安危,向董卓发动进攻,而其他的诸侯,包括名满天下的袁绍和袁术兄弟,除了争权夺利,就是无所事事,虽然曹操失败了,可是他的勇气及心向大汉的忠心让荀彧钦佩。



荀彧要投靠曹操,肯定会打听曹操身上发生的一切,我们来看一下曹操之前还做了哪些事情:

一、20岁的曹操任洛阳北部尉时,置五色大棒,打死不守法律的大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曹操的行为叫惩治不法权贵。

二、26岁的曹操任议郎,向朝廷上书平反之前被宦官冤杀的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不惜触动宦官的利益,曹操的行为叫直言不阿,敢于直谏。



三、30岁的曹操任济南国相,在任上大力惩治贪官污吏,打击腐败,一时搅得济南国内官不聊生,曹操的行为叫整顿吏治。

再包括曹操在关东联军委缩不前,而亲自率军攻打董卓的行为,并且曹操的这支军队是自已散尽家财召募而来,曹操的行为叫散家财、起义兵、匡汉室。

191年的曹操怎么看,都是一个对大汉忠心,一心为国家的忠臣良将,而且曹操当时的理想就是做大汉的“征西将军”,曹操的行为吸引了有着共同理想的荀彧,正所谓志同而道合,荀彧不计较曹操实力弱小,荀彧看中的是曹操这种为国的忠心,与自已心中的理想不谋而合,于是荀彧投靠了曹操。



从此两人开始了志同道合的合作,不要被电视或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所误导,在真实的历史上,早期的曹操对待汉献帝的态度与荀彧并没有两样,就连曹操到许都面见皇帝,都要接受虎贲交戟迎接仪式,这是一种大臣面见天子的仪式,由虎贲卫士带着兵器驾着大臣进入皇宫见皇帝,此举为了彰显皇权,结果曹操被这个仪式吓出一身冷汗,但仍然尊重了仪式。

而发生在199年底的衣带诏事件,则根本就是董承为了争权,而故意谋刺曹操,与汉献帝无关,只是董承的一意孤行,董承并非是什么好人,出身西凉,原是董卓女婿牛辅的部曲私兵。荀彧当然是站在曹操这一边了,这是大臣之间的权力斗争,不是什么汉献帝与权臣的斗争。



荀彧一直在协助曹操统一天下的情况下,坚持着自已心中的理想,荀彧一直做的是汉官尚书令,在汉献帝身边处理朝廷大小事务,而曹操则是在外带兵征战,一个主内,一个主外,如果两人就这么合作下去,那到实现理想指日可待。

可是荀彧没有想到的是,人是会变的,曹操在取得一系列的成绩后,打下的江山越来越大,手下的人才越来越多时,曹操开始变了,开始变成曹操自已年轻时最讨厌的模样,变成了大汉朝廷的权臣,变成了自已理想的对立面,于是曹操开始进一步纂权。



208年,曹操自称丞相,212年,曹操开始“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终于与荀彧公开爆发了矛盾,曹操想称公,派人去试探荀彧的态度,荀彧非常明确的表示反对,两人最终决裂。

曹操和荀彧由于共同的理想而走到了一起,又由于不同的政治态度公开决裂,最终导致了荀彧的身死。



而与荀彧形成强烈的对比的是:荀彧的侄子荀攸却选择了支持曹操称公,而成为曹操的心腹。荀彧如果真是为了世族的利益,与荀攸一样支持曹操称公不就行了,为什么要反对呢?这样家族不就保全了吗?

可是,荀彧并不是为了家族的利益,而是为了自已崇高的理想,为了汉室的节气,与曹操进行最后抗争,最终失去了自已的生命,荀彧的死,就是自已崇高的道德素质的体现,宁为国家大义,汉室江山,不为个人生命,家族前途,这就是荀彧,翩翩君子的风度!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以下仅为个人愚见。

从史料记载来看,荀彧是汉室的忠臣,但他并非愚忠之人,他扶保汉献帝政治目的是恢复汉朝开国之初的政治形态,即“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所以荀彧一生的奋斗,既是为汉室,也是在为士族争取利益。



举几个实例。

董卓乱政时,荀彧当时没有以身殉职,没有管汉献帝的死活,而且直接弃官跑了。很有意思的是,他跑路之前让自己的侄子荀攸继续留在洛阳为董卓政权服务。很明显,荀彧这是在两面押宝,不管最后赢的是董卓还是关东联军,颍川荀氏一族都不吃亏。

值得一提的是,两头押宝这种事,荀彧干了不止一次。他后来投袁绍不受重用,选择举家投奔曹操之前,他让自己的弟弟荀谌留在袁绍阵营。也是很典型的为了家族利益,两头都在押宝。不管曹操和袁绍谁是最终胜利者,荀氏一族都不受损失。

还有汉献帝逃离关中,沦落关东时,荀彧劝曹操迎奉献帝。他当时对曹操说:“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

他说的这段话,懂点历史的人都知道:周襄王在位时,周王室的威严荡然无存,晋文公虽然帮助了周襄王,但毫无人臣之礼,只是把周襄王视为自己争霸的棋子,压根不放在眼里;秦末楚汉战争时期的义帝也一样,不管是刘邦还是项羽,都不拿他当人看,他只不过是诸侯争天下的棋子罢了。



你瞅瞅,说这样的话,做这样的比喻,有人臣之礼吗?真的是一个一心向汉室的汉臣能说出来的话吗?他这里分明是跟曹操说,皇帝是个奇货可居的宝贝,你要赶紧去抢,抢到了大家都能跟着沾光。

所以,我觉得荀彧一贯的政治主张,其实是非常清晰的——家族利益为上,匡扶汉室也是为了确保家族利益。

另外,我觉得包括《后汉书》以及近些年关于三国题材的电视剧,如《新三国》、《军师联盟》等,都把荀彧的政治理念过分拔高了,把他后来反对曹操称魏公的行为与当时匡扶汉室的理念挂钩,这明显是小看荀彧这个人。毕竟从荀彧一贯的思维来看,他好歹也是个一肚子的计谋的政治家,哪有那么天真无邪?还能让曹操牵着他的鼻子走?

综上所述,关于荀彧的理念,以及他一贯的处事风格,我觉得可以做两个总结:

第一,荀彧是个很复杂的人。他确实有向汉之心,但是如果把汉室利益和家族利益摆在他面前让他做二选一,他肯定会优先照顾到家族利益。只有当家族利益得到保障后,他才会考虑照顾汉室的利益。

第二,荀彧的政治主张,可能仅仅就只是保汉室而已。在他看来,皇位仍然交给刘家的人来坐,皇帝不用掌握实权,国家军政大事交给士大夫们处理就好了。恢复汉初皇帝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局面。



可能有人觉得,如果荀彧是这样的人,他的思想主张是不是太拧巴了?难道他希望皇帝不掌权,皇帝就不掌权?

实际上,持荀彧这样政治立场的人,历史上有案例,比如东晋时期的王导。

东晋的王导出身于琅琊王氏,跟荀彧一样也是二流士族。北方八王之乱时,王导第一时间跑路,完全不管皇帝的安危。(是不是跟荀彧很像?)

跑到江南后,王导积极联络江南士族,让他们支持琅琊王司马睿登基,为晋室在江南复国费尽心思。(是不是跟荀彧很像?)

不夸张的说,要是没有王导,江南士族根本不鸟晋室,统治岌岌可危的司马氏在江南也根本立不住脚跟。(功劳是不是堪比荀彧劝曹操迎奉献帝?)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晋室的大忠臣,当晋元帝司马睿与王敦爆发利益冲突后,王导在国家和家族之间,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以家族利益为重,帮助王敦打败了晋元帝。(王敦是王导的堂兄)

不过,当晋元帝战败后,王敦打算废掉晋元帝时,王导又表示坚决反对,始终如一的维护了司马氏的皇族地位。

从王导的政治态度可以看出,他就是属于很典型的扶保皇室,并以扶保皇室为基础,为家族争取利益的一个人。

天下可以姓司马,但是司马氏不能专权,司马必须与士族共治天下。我认为,这既是王导推崇的政治理念,也是荀彧当年一贯追求的政治模式。

只不过,王导和王敦是堂兄弟,而且王敦后来死的早,所以王导和王敦没有闹掰,王导最后成功了;而荀彧和曹操只是合伙人的关系,双方其实存在利益冲突(曹操和士族的矛盾),所以荀彧最后以身殉汉,以汉臣的身份自尽,没有实现他的政治目标。



最后说说荀彧为什么不直接辅佐汉献帝,而是要跟曹操合作,以及最后荀彧和曹操最终为什么会闹掰。

荀彧和曹操,两人早年都非常不得志。曹操需要荀彧的辅佐,荀彧也需要曹操这个平台施展抱负。后来的事实证明,荀氏家族在曹操阵营中的发展非常好。不仅荀彧能身居高位,由他提拔的荀攸、郭嘉、程昱、钟繇等人也是深受曹操的信任。

这也就是说,荀彧跟着曹操创业,直接把颍川荀氏从汉末的一个普通士族直接拔高到了一等一大士族的地位。(王导联合王敦辅佐司马睿也是一样的结果)

这种至高的地位,曹操能给荀彧,但汉献帝给不了。从汉明帝之后的七任皇帝来看,皇帝实际上更信任太监和外戚,对士族子弟是一万个不放心。如果让汉献帝掌权,他肯定是优先重用自己的妻族。荀彧这种士族就得靠边站。比如汉献帝迁都许昌后,献帝其实最信任的人是外戚。(只不过当时汉献帝没权了,外戚也跟着没权了,所以才显得当时的外戚没有何进那种外戚那么“坏”)



所以,荀彧帮曹操建立霸业,甚至还不反对曹操成为权相,这都是因为帮助曹操符合他的利益,符合他们家族的利益。

但是当荀氏家族的地位被无限拔高,对曹操构成威胁后,曹操却想摆脱荀彧,降低他对荀彧的依赖度。比如赤壁之战后,曹操发布了求贤令,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求人才,让荀彧提拔的人才靠边站。

后来曹操对法家思想的追求越来越明显,企图恢复秦皇汉武式的皇权制度。这导致他与士族的矛盾越来越大,与荀彧幻想的“士族与皇帝共治天下”的政治理念越走越偏,直接导致了荀彧后来对曹操称魏公一事的极力反对。

在荀彧看来,你曹操现在就已经如此之蛮横无理了。让你把汉室灭掉,我们士族岂不是会更遭殃?你曹操一生都在打压豪强,迟早是会打到我头上的。你曹操怕不是要先灭汉室,再打士族,打算把皇帝给士族给一锅端了吧?如果让你得逞了,那士族还算个什么玩意?所以我一定要反对你!保汉室就是保士族,维护皇帝就是维护士族利益。



最终,荀彧以身殉汉,吓到了曹操,让他收敛了对士族的打压。曹丕篡汉后,对士族进行拉拢,极大程度的保留了士族的特权。这不是曹操希望看到的结局,但这是荀彧希望看到的结局。


Mer86


如果荀彧只是为了自己的世族利益,他完全可以支持曹操称王称帝,完全可以跟着曹操安享晚年。

但是荀彧没有这样做,他为了阻止曹操篡汉自立,他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来捍卫大汉王朝的尊严。无论史书上记载荀彧是“以忧薨”,还是曹操威逼而死,都可以证明荀彧是为了汉室气节而死的。

荀彧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和刘备的诸葛亮一样,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同时荀彧也是一个有正义感和理想抱负的人。

荀彧出生名门,他始终感恩大汉王朝对自己的恩德。当所有诸侯都在犹豫是否要迎奉(或者说是营救)落难的汉献帝时,是荀彧主张奉天子以令不臣。

注意,荀彧的初衷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也就是说,让曹操把天子侍奉起来,然后号令和讨伐那些怀有不臣之心的诸侯。

荀彧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匡扶汉室!曹操一开始也是按照荀彧的方案在走,但曹操后期的做法慢慢就变味了,变得日益利益熏心。

建安17年,以董昭为首的大臣想拥立曹操封魏公,加九锡。曹操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荀彧,因为他的意见太重要了。

可荀彧给曹操的答复是:

“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荀彧对曹操派来询问的人说:“曹公兴义兵、除暴乱、平天下,是为了匡扶汉室,维护大汉王朝。曹操是一个忠臣,不应该为此坏了一世英名。”

可荀彧不知道,此时的曹操已经变了,曹操已经不再是自己当初心中的英雄。曹操在权力的诱惑下,他想封魏公,想建立魏国,甚至有称帝的想法。

在得知荀彧的答复后,《三国志》中记载曹操的反应是:

“心不能平”。

也就是说,曹操很生气,后果当然就有点严重。曹操借机解除了荀彧的尚书令职位,最终荀彧50岁的时候在寿春神秘去世。

荀彧自始至终都忠于大汉王朝,他认为曹操也应该是大汉的臣子,能够做到丞相的位置已经登峰造极,不应该有得寸进尺的想法。

所以,我认为荀彧的一生并不是为了世族利益,而是为了他心中崇高的汉室气节。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我是醉爱谈历史,分享有趣有料的原创历史趣闻和观点,欢迎指点和关注我!


醉爱侃足球


世家豪族的利益与汉室的利益是一致的,汉朝的存在有赖他们的扶持支撑,世家的利益只有在汉朝的国策中才能得到保证。而气节,则是世家豪族这些中上层核心人物的标配,因为汉朝的世家豪族是服膺儒家名教的,重视正名定份,而君臣父子,是儒家名教的根本,这些是并行不悖,并驾齐驱的。


荀彧,出身颍川荀氏,是荀子的后人,其祖父荀淑名闻天下,人称神君,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妥妥地官宦世家,他初时心仪的英主并不是曹操,而是世家望族的代表人物,四世三公的袁绍,但接触后大失所望,认为此人不足以扶持汉室,恐怕自保还成问题,于是从河北回到中原,碰到曹操,一见心折,而曹操正当壮年,有凌云之志,正痛恨天下倾颓,有扶汉的心意,二人相见恨晚一拍即合。(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人的行为有时是互相矛盾的,荀彧就是这样,后来曹操要进位魏公,荀彧力阻,认为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对曹操野心勃发的要重置九州,也坚决反对,认为会触发内乱,更会助长了不臣之心,可看出确是对汉室有耿耿忠心。(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可是在创业初期,却又多次用词不当,用毛氏父子等人的评价是“启操贼心”,在曹操失兖州欲夺取徐州时,荀彧以刘邦和光武帝刘秀的事迹劝说他“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劝喻曹操迎立献帝时,也以晋文和刘邦的故事“昔晋文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

或者这些,正体现荀彧当时的矛盾心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到最后死于寿春,没有见到曹操登上魏公位和魏王位,也算幸事,不然恐怕死不瞑目,一世努力,付之流水,用力越大,离目标越远。曹操创业初期,若没有荀彧,是不可能如此成功的,在吕布据兖州,袁曹大战时,荀彧都是曹营的核心人物,有时比曹操还重要,在曹操疑惧忧心之际,也是他一锤定音,推着曹操往前走,自己常居中持中,处理内政后勤,一切井井有条,是曹操打胜仗不可或缺的大后方。(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在战略方面荀彧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比如南征荆州时要曹操“今华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一出兵刘琮束手投降。在进人方面尤有建树,进荀攸、锺繇、戏志才、郭嘉、陈群、杜袭等,连老奸臣滑的司马懿也曾佩服的说“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是一位才德足以和诸葛亮比肩的人物。


南方鹏


应该如何评价荀彧这个人呢?此人真的一言难尽!

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或十二年之间,大儒朱熹在一封信中对一位古人大加挞伐,言语甚可谓刻薄:“考其议论本末,未见其有扶汉之心也,其死亦何足悲?”

从“扶汉”一词可以看出,朱熹笔下的人物应当是汉朝衰微之际的汉臣,而且死于非命,朱子认为其死不足惜!朱熹在信中还说此人“则或之失其本心久矣”。

究竟是什么人,能令道学家如此言语刻薄,死了近千年之人,还是不肯放过呢?这个人就是汉魏之际的名臣、曹操麾下著名谋臣荀彧。

近期,电视剧《军师联盟》和《三国机密》的热播,让很多人再次注意到了荀彧这个人,在剧中,他通常被称为“荀令君”。“令君”是因为他担任过“尚书令”,有关这个官职,笔者可以另文探讨,在此先不展开。

荀彧

与朱熹同时代,被称为“功利主义儒家”的陈亮则对荀彧非常欣赏,称其“盖明于天下之大势而通古今之变者也”。

朱熹所处的南宋时代,赵宋王朝首迫于北方女真金朝压力,故而倡言春秋大义,尚忠孝节义之类儒家价值伦理。圣人朱熹论人论政不免过于理想主义,亦多迂腐刻薄。陈亮身为浙东事功学派领军人物,臧否人物自然更为务实。

抛却评价视角不谈,历史上的荀彧究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究竟是汉臣,还是魏臣呢?

身历蜀汉、曹魏、西晋更迭的陈寿,在其《三国志》中为荀彧做传,《荀彧传》在《三国志》卷十,位于《诸夏侯曹传》亦即曹魏宗室开国诸将专传之后,而与荀攸、贾诩同卷,而且将荀彧放在曹魏开国文臣诸传之首。可见,在陈寿眼中荀彧是魏臣。

荀彧

但是,南朝刘宋范晔的《后汉书》则将《荀彧传》置于全书卷七十,位于外戚窦武、何进传之后,镇压黄巾的皇甫嵩、朱儁传之前,与郑泰、孔融同卷。

对于两部史书中荀彧的不同位置,清朝史学名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六《后汉书三国志书法不同处》条云:

惟荀彧一传,陈寿以其为操谋主,已列魏臣传内。蔚宗以其乃心王室,特编入汉臣,此则其主持公道处。

陈寿视域中的荀彧已然是曹氏谋主,称其““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必然是魏臣;范晔则认为荀彧心在汉室,“察其定举措,立言策,崇明王略,以急国艰”,故而为其正名,将荀氏列入汉臣列传。

廿二史札记

史家之所以会对荀彧评价有如此歧论,只是因为荀彧最终的非正常死亡。

荀彧出身于颍川荀氏,是货真价实的世家豪族。颍川郡地处中原腹地,东汉时期隶属豫州,自古属于“四战之地”,同时也是人文荟萃之地,毗邻帝都洛阳,地理位置优越。《汉书·地理志》记载:

颍川、南阳,本夏禹之国。夏人尚忠,其蔽鄙朴······颍川,韩都。士有申子、韩非,刻害余烈,高仕宦,好文法,民以贪遴争讼生分为失。

颍川郡在先秦时曾为韩国都城,秦灭韩后,置颍川郡,两汉沿袭。颍川郡在汉代是一个遍布豪强,很难治理的地方,“颖川多豪强,难治,国家常为选良两千石”。

颍川郡

颍川荀氏出于战国的荀子,其真正崛起是在东汉后期。荀彧的祖父荀淑是第一个进入正史的荀氏人物,《后汉书·荀淑传》记载“少有高行,博学而不好章句,多为俗儒所非,而州里称其知人。”荀彧后来回忆祖父,说“祖父淑,······当顺灵之间,知名当世”。正因为荀淑名声在外,品行高洁,所以在汉安帝时被征召为郎中。

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官至司空。荀彧本人少而聪敏,被当时名士何颙誉为“王佐才”。永汉元年(189年)举孝廉,任守宫令,后转亢父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荀彧政治生涯的初期,正好碰上了董卓之乱,颇有政治智慧的荀彧选择了急流勇退,辞官返回家乡颍川。颍川在军事地理上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它必定成为各方争夺的焦点,出于风险规避考虑,荀彧带着族人迁往冀州。

后汉书

荀彧在冀州得到两任冀州牧韩馥和袁绍的礼遇,但是他断定袁绍“终不能成大事”,即毅然离开,改投当时势力还比较弱小,只据有东郡的奋武将军曹操,做了他的司马。

荀彧对曹操是有期待的,尚不强大的曹操成为荀彧心目中一统天下、恢复秩序的理想领导者。荀彧在曹操阵营,规划的第一件大计便是迎奉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自长安经河东返回洛阳,陷于极度困危之中。在很多人不赞成迎奉天子的情况下,荀彧力主迎接汉献帝:

昔晋文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而将军首倡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逞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若不时定,使豪杰生心,后虽为虑,亦无及矣。

曹操

迎奉汉献帝,是曹操集团政治合法性塑造的关键一步,而走出这一步荀彧是关键人物。其实,对于荀彧来说,迎奉汉献帝,也不仅仅是出于曹氏政治利益的考虑,“忠汉”的政治价值观似乎更是根本所在。

曹操迎奉天子之后,拥有了别人军阀集团难以企及的政治资源优势,一统北方的霸业加速实现。建安三年(197年),曹操破张绣,擒吕布,解除了后顾之忧,即挥军北上,欲与称霸冀州的袁绍决一雌雄。建安五年(200年),曹袁双方赌命运的官渡之战揭幕,双方都倾全力以求战胜对方,这场大战最终的结果是曹操完胜,袁氏集团开始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在曹操的霸业之中,荀彧功不可没。由于功勋卓著,建安八年,荀彧被封为万岁亭侯,曹操还主动与他家联姻,将女儿嫁给了他的长子荀恽。建安十二年(207年),汉廷增他封邑千户,曹操还打算委以三公的重任,“太祖欲表或为三公,或使荀攸深让,至于十数,太祖乃止”。

官渡之战

出身于世家大族的荀彧,“忠汉”是他天然的政治正确,而选择与曹操合作则是他们认为恢复政治秩序的一种途径。曹操本人最初的政治理想也不过是成为齐桓、晋文那样尊王称霸的人物,《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武故事》中有一段曹操后来的自白:

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扰能奉事周室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

荀彧和曹操的合作,其政治基础是“尊汉”,哪怕是虚君的霸府政治。但是,如果曹操集团真的显露出“革命”的政治迹象,荀彧就会陷入进退失据的困惑之中,是随波逐流,还是保持操守,如何抉择都是难题。

曹操

建安十七年(212年),司空军祭酒董昭上疏称曹操宜人“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晋爵国公,或许不是什么问题,但是“加九锡”则有着强烈的篡逆色彩,历史上的王莽、董卓也都有过“加九锡”的步骤。曹操也没有抵抗得了“九锡”的诱惑,以此事秘密咨询荀彧,得到的回答却是一番苦口婆心的劝阻:

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振汉朝,虽勋庸崇者,犹秉忠贞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一句“不宜如此”,决定了荀彧悲剧性的结局。当时,曹操南征孙权,荀彧“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太祖军至濡须,或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但是,《三国志》注引《魏氏春秋》中模糊的“以忧薨”则有一个详细的死因解释,“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后汉书》亦称荀彧“饮药而卒”。

悲剧的荀彧

荀彧之死,是因为他不同意曹操称魏公并加九锡,而曹操在荀彧自杀的问题上也的确起到了逼迫的作用。在曹氏集团内部“革命代汉”动向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位高权重的荀彧进退失据,“忠汉”的政治理想决定了他不可能加入“劝进”潮流之中。

如此一个重臣,日后可能会成为曹氏阵营的反对派,他的死或许就成为曹操乐意促成的事情了。根据《后汉书·荀彧传》记载,荀彧死后,““帝哀惜之,祖日为之废䜩乐,谥曰敬侯”。祖日为祭祖神之日,应有䜩乐,然而汉献帝因荀彧之死而在最具神圣性的祭祀仪式上“废䜩乐”,足见其对荀彧“哀惜”之情。

霸气的曹操

荀彧之死,确实为曹操扫清了晋爵魏公的障碍。无论是《三国志》,还是《后汉书》,都在此事之写上了一句“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曹操晋爵魏公,事实上就已经开始了“代汉”,而世人所说的那句“吾愿为周文王”并非意味着曹操不想篡汉,而是想将鼎革的机会留给儿子,自己则为之做好准备。

建安十七年,汉王朝已经进入了曹氏鼎革预备期,旧人物荀彧无法自处,昔日他心目中匡正汉室的英雄曹操,很快就要成为第二个董卓了,除了一死,可能别无法?


朱言文史


荀彧一生,就是为曹操的事业,贡献了一生。没有为汉献帝出谋划策过一次,更没有为刘献帝的爹汉灵帝出谋划策一次 ,他是守宫令,虽然天天在汉灵帝身边,也没有,更没有为那位在世时曰不多的刘辨少帝。更不要说有一次。

荀彧为曹操是终身服务而死的。死时比曹操早八年,是二一二年。病死在老家。一生十几次曹操给三公,他都不要,家无余财清贪廉洁,一生为曹操事业 ,作出具大贡献。是中国历史唯一能改正主人错误,给主人指示方向,制定战略宏图,决定前进的步伐,拨乱指正的历史超人。一生在全面追求尽善尽美的伟大战略家和政治家。

历史上荀彧死前,曹操并没有要当魏公。曹操成为魏国公,是荀彧死后二年后,才当上魏国公,与荀彧的之死没有关系。就是有点关系。曹操一生始终还是在听荀彧的话,他当上魏公,那是荀彧死后二年后的事情。

曹操那时正是赤壁之战失败之后,曹操回来下《求贤令》。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提出不拘品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目的是尽量把人才,收罗到自己身边。这时荀彧举荐了陈群,杜畿,司马懿,徐庶,都是当时名土历史名人。

211年十月,曹操开始向关中用兵,这两年是曹操一生,最为复杂多变惊险时候,曹操率钟繇,夏候渊以讨伐汉中张鲁为名,进兵关中。关中马超,韩遂,杨秋等羌氐十部兵马,心生疑惧,一时叛乱俱反。

曹操舍弃南郡,立即把守江陵,大将曹仁的大军调回,合力进攻关中,马超,韩遂,据潼关。曹操率大军亲征关中。先败后胜,大败关中联军。马超等因此欲割地求和,曹操不允,再战他们再败。请求再次割地并送子以求和。曹操采纳了奇人贾诩的建议,假装允许,并用离间计,再次大败韩遂马超军团十部大军,使韩遂马超败走凉州。杨秋逃回安定。曹操乘胜进军安定。陇右杨秋投降。曹操率军撤回,而夏候渊将继续西征,在二年内,逐马超,韩遂灭宋横,扫羌氐,得虎步关右,凉州以东广大地区,基平定中国北方的西北。

二一二年,荀彧这时却回老家病死身亡了。曹操在征战激战西北。

而曹操是213年(建安十八年)曹操起兵四十万大军,亲征孙权,次年攻破孙权,设在江北军营,将其捣毁擒获公孙阳。

孙权亲率大军七万人。前来至濡须口,抵御曹军,两军相持月余,各无所获,又天热蚊多虐发,曹军退回,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于邺城。

曹操想征孙权时,就比荀彧死晚一年,回来成为魏国公,晚了二年多了。

荀彧之死历史与历史名家讲演,根夲有巨大差错,他们斗争不是在一个空间里。

曹操一个在战争前线最为激烈,生我两忘关头。差点马超给灭了。是曹洪再次救了曹操生命,曹操想成王成皇时机,也不会是那样失云箭雨之中吗?曹操想成王那会在荀彧死后。那样死在两年之后吗?

曹操当上魏国公已是二一四年。是董昭提出的,曹操还谦虚说,建设五等爵位的圣人。又不是做大臣所能到定的。我怎么能担当得呢?

董昭说,自古以来大臣辅佐天下,谁也没有建立过像今天您这样功绩,那便有您这样功绩的,也没有长久,居于臣子的地位的。你为自己德行尚有缺陷,未达到尽善尽美境界而感觉羞愧,为能保守名誉节操,没有承担更大的责任而快乐。……处在大臣的地位上。让别人在大事上,怀疑自己品德,实在是要重新更加思虑啊。明公您虽然威信德行超越前代,又深明法度,然而如果不能在此时奠定根基。为子孙万世考虑,还是没有做到家啊。尊定基础的根夲在地和人,应该在两方面逐渐有所建立。以便自我保障和护卫。明公您忠诚的节操,已经脱颖显露出来,天子的威仪也显现在容貌上。当年耿弇在床下对光帝说的“天下无比重要,不可被他姓之人得到的“朱英对春申君说的,处在不可预期的时代,奉事不可期望的主人,怎么又以没有出于意外的人呢,“的话,却无法听到。董昭我受您的恩惠,非比寻常,所以不敢不如实讲出。董昭上下联系,多次鼓吹,才让曹操推上魏国公地位。不是荀不是菖操想要更没有荀彧斗争曹操更为荀彧着想,在为自己在战略方面规制定了统一北方的兰图和军事行动计划和办法多次修正战略方针改变错误提出深根固本以制天迎奉天子挟子令诸候一人下城谈判全三城鼓信心奇谋扼袁绍官渡先消吕布平刘备擒关羽出奇不意席卷荆州等很多具功曹操十几次要任三公而不要赞为吾之子房。是相互理解对方的。

曹操才终于想通,接受了魏公魏王的称号,曹操并不是急着,要当魏国公的是董昭,成为曹操心腹以之后事情。不是曹操夲身想,当更不会为此,迫害荀彧。都是董昭在后边行动与曹操和荀彧天关的。更不是曹操在西还马韩联军时候。





ww3721王建文


荀彧出身世家望族,从小被誉为王佐之才,开始给袁绍打工,但是发现袁绍不是成才的料,于是转投了曹操,曹操称赞他是自己的张良。荀彧给曹操出的最有价值的谋划就是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有了汉献帝这张帝牌,就能以汉献帝的名义东征西讨,这就叫师出有名。孔子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曹操需要的就是名正言顺。正是有了汉献帝这张牌,全天下的文武豪杰才会纷纷出山投奔到曹操麾下,因为他们的口号是,我不给曹操打工,我给汉献帝也就是大汉王室打工。就连关羽被曹操俘虏时谈条件都说,我降汉不降曹。其实也就是找个台阶下,曹操大笑,搞这些没用玩意干啥,我就是汉,降汉就是降曹,听你的。

荀彧给曹操举荐了好多人,比如郭嘉陈群司马懿等等,由于荀彧做事谨慎,曹操还跟他结成了儿女亲家。建安十七年,曹操五十七岁,荀彧五十岁。曹操看看时日无多,就想进爵国公、加封九锡(九锡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等,周公萧何霍光王莽都得到过这个待遇)。但是一向唯曹操马首是瞻的荀彧罕见的对曹操此举表示了反对,他说: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就是让曹操低调点,不要慕这些虚名。加不加九锡,你不还是大汉王朝第一人么。加了就显得咱们德行有亏。其实荀彧是为曹操考虑,但是曹操会错了意。

不久曹操征讨孙权,让荀彧随军。荀彧走到寿春,病了,不能随行,曹操到了合肥,就给荀彧送了一个空食盒。汉代食盒有两种,一种是用竹子制作的提篮,比较透气,一般用于夏天,饭菜不容易坏。还有一种是用瓷做的,圆桶形,一层层叠放在一起,一般用在冬天或者稍凉一点的天气,有保温作用。曹操征伐孙权是在正月,所以送给荀彧的是陶瓷食盒,也就是加盖的碗。荀彧打开食盒,看到里面空无一物,立马服毒自尽了。

那么荀彧见了空碗为啥要自尽,其实空碗是个寓意。古代官员领的工资叫作俸禄,也叫薪水,薪是柴禾,水是喝的水。意思干了活才能烧柴喝水。喝水用的器皿就是碗。现在曹操给了荀彧一个空碗,意思准备把他辞退,我用不着你了,你另谋高就吧。再赖在我这里,连饭都吃不上。但是当时荀彧除了曹操这里根本没地可去,因为孙权和刘备都是曹操的敌人,不能去,去了就是叛逃。曹操的盟友都被曹操干掉了。所以荀彧只有死路一条,其实就是曹操变相逼他自杀,荀彧跟了曹操那么多年,知道其中含义,因此服毒自尽了。荀彧死后谥号敬侯。何谓敬?夙夜警戒曰敬,合善典法曰敬,意思荀彧是个非常遵守游戏规则的人。第二年曹操加封魏公,再过一年加封魏王,奏事不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名义上还为汉臣,实际上已是皇帝。所以荀彧为啥死掉了,就是没有积极帮助曹操篡汉,其实他也没反对,就想置身事外。但是曹操身为奸雄,一生雄猜狐疑,根本不给他机会。

荀彧的死还有个原因,就是离开了曹操的掌控,曹操上前线他没跟着去。唐太宗李世民征伐高句丽,李靖已经病的爬不起来了,想跟李世民请病假,李世民说行啊,想当年司马懿病成那样,都能给曹魏再立新功,你比司马懿强多了。李靖一听差点吓死,赶紧爬起来表示我还行,身体倍棒吃嘛嘛香。跟着李世民走到半路,李世民看他的确是病的不行了,不是装的,才把他放回去。所以荀彧走半道跟曹操称病,纯属自己找死。


唐风宋月


荀彧,字文若,他是曹操账下的重要谋士,他在曹操统一北方时,是极其重要的谋士,有着很高的功劳。同时荀彧也被称为“王佐之才”。


荀彧在投靠曹操后,帮助曹操制定统一北方的策略,同时他又多次献计曹操,荀彧又在帮助曹操时,向曹操举荐人才。

所以荀彧曾受曹操极度的信任,荀彧也因功被封万岁亭侯,他也被任命为尚书令,他处理朝政大事十余年,有着极高的政绩。

但是随着曹操平定北伐、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诸侯,他的地位、威望也越来越高,因此曹操就想要魏公的爵位,并还要加九锡。然而这时一直辅佐曹操的荀彧却反对此事,认为这是不合礼制。

因为荀彧反对曹操封为魏公,所以曹操对荀彧也开始有所猜忌和不满,他们之间和谐的关系也被打破。


后来荀彧就因病去世,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荀彧是受到曹操的猜忌而被迫服毒自尽而死。荀彧死后,谥号为敬候,后来荀彧又被追赠为太尉。

虽然曹操封魏公受到荀彧的反对,但曹操并没有因为荀彧的反对而放弃,之后曹操不仅封为魏公,而且后来曹操又由魏公晋位为魏王。

那荀彧辅佐曹操,后又反对曹操进封魏公,他的一生是为了世族利益还是为了汉室气节呢?

其实,多半还是为了汉室气节。因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权臣相继掌权,汉献帝犹如傀儡,汉室也很势弱,作为汉臣的荀彧是很希望看到汉室中兴的,他也想有一番作为,因为他是忠于汉室的。


然而荀彧知道自己只适合做个谋士,却不是那个中兴汉室之人,同时那时天下诸侯割据严重,虽然很多人都有势力,但荀彧却觉得那个中兴汉室之人是曹操。

所以荀彧才会尽心辅佐曹操,征讨各地割据势力,帮助曹操统一北方,在这一路上,曹操还真的平定了很多诸侯势力,荀彧也看到了汉室中兴的希望。

然而正在荀彧看到希望的时候,因为曹操征战有功,地位越来越高,他就想进封魏公,这让荀彧很不认同,他认为曹操进魏公不合时宜,所以就反对曹操进魏公爵位。结果因为荀彧的反对,让曹操对荀彧就有所猜忌。


荀彧人为了汉室所以才辅佐曹操的,同时他也是为了汉室才反对曹操封位公的。荀彧是汉臣,所以也是为了汉室气节。


中孚鉴


荀彧之死一方面在于曹操,或许曹操在荀彧之死的问题上,具有一定的责任,但却不应承担主要责任。曹操调荀彧来前线其实是别有用意,因为荀彧在称公这件事情上表明了立场,就不免会有潜在的反曹势力会试图联络荀彧,虽然曹操对荀彧依旧非常信任,但为了断绝一切可能潜在的风险,把荀彧带在自己身边是最好的选择。此外,曹操送“空盒”让荀彧自裁,笔者认为可信度不高,因为即使像杨修那样一再触及曹操底线的人,曹操也一直到最后才借“鸡肋”事件杀掉了杨修,何况荀彧这样的肱骨重臣,曹操对于贤士的胸襟是十分宽广的,他连祢衡那样的人都能容忍,何况是荀彧。

另一方面荀彧之死根本原因或在于他自己。荀彧对于曹操忠诚的根本原因在于对汉室的忠诚,他相信前期曹操无论是剑履上殿还是诛杀国舅,都不涉及到颠覆汉室统治的问题,但是一旦曹操称公建国就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代汉自立的风险,因此荀彧与曹操政见分歧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荀彧忠于的汉室不是汉献帝或者说是东汉王朝,而是汉朝代表的士族制度,东汉时期豪族掌握国家重要的政治权利,但是曹操这个人用人不拘一格不问出身,这与出身颍川大族的荀彧的人才观是相悖的,我们看荀彧为曹操举荐的一些人:荀攸(荀彧侄)、钟繇、戏志才、郭嘉、陈群、杜畿、司马懿等人,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些人不是社会名士,就是世家大族子弟,因此荀彧与曹操出身不同所造就的国家层面的价值观差异,或许才是导致荀彧之死的最终原因。


金陵有点儿美


为了汉室,他的梦想是为了兴复汉室


荀彧,要兴复汉室就必须依附一位强人,而曹操就是这位强人,而且曹操是承认汉室承认汉献帝的!而袁绍和刘表就不承认汉献帝,因为当初董卓要立汉献帝为帝的时候,袁绍就是反对的,还因此跑出中央,回到冀州,割据一方,割据冀州之时他还是不承认汉献帝,就是在董卓死后,袁绍和刘表都是不承认汉献帝的!


而曹操就不一样,曹操知道这已经是既成事实,汉献帝的哥哥刘辩已经被废,已经是既成事实,所以这个时候必须承认汉献帝,他就是中央,汉献帝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央!


所以曹操才接受了荀彧的计策,挟天子以令不臣,迎接汉献帝到许都,汉献帝结束了流浪的生活,曹操对待汉献帝,比董卓和李傕、郭汜等人对待汉献帝好多了,而且曹操给汉献帝很多物品,还说是当初先帝赐给曹家的东西,现在再还给皇帝,汉献帝就很有面子,非常感谢曹操,也支持曹操!


在这种情况下,加上曹操的人才策略非常好,发了好几次求贤令,就有很多的人才来到曹操身边,应该说即使投奔曹操又是投奔汉献帝,皇帝,天子在此,当然不同,当时很多人才来了之后,都要以皇帝的名义进行任用的!


荀彧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是要帮助皇帝兴复汉室的!在曹操要称魏公之前,可以说荀彧是很支持曹操的,但是当曹操要称魏公要建国的时候,这就不一样了,这就是不是兴复汉室了,汉室要建立魏室了,这就让荀彧接受不了了!


曹操也咨询荀彧的一件,当很多人支持曹操称魏公的时候,荀彧表示了反对!


这时候,曹操就不开心了!


送了一盒空的食盒给荀彧!荀彧明白看,不食魏禄,汉禄你是没得吃的,没得食的!


于是,荀彧自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