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慈禧不干预,戊戌变法是否能成功?

wenzi容谦


开篇明义,能成功!

如果慈禧提前十年真正退休而不是退而不休,或者干脆提前十年挂了,那么1898年的戊戌变法还是可以成功的。理由有如下四个:

一、从上而下的改革的操作性从来比从下而上的操作性更加有效,但它需要有一个雄才大略的领导人,光绪帝当时并不是。

但谁天生就是雄才大略?没有慈禧和清廷宗族守旧派的阻挠,袁世凯这种汉族实权势力的摇摆派势必将靠拢光绪帝;改革中将会得利的工商阶层是最坚定的支持派;工商阶层的壮大将会解决部分失去土地的劳动力就业问题,得益的贫民百姓也是支持的;士人阶层中,除了八股腐儒,也早就恨透了绵延数十年的落后挨打,希冀于改变社会现状,无疑也是持有欢迎变法的态度。

最抵触变法的,是清朝宗室和八旗子民。光绪帝借助袁世凯等人的汉族实权势力,可以平衡他们的反噬力量,能为光绪争取到足够多的宝贵的试错空间,但光绪帝不能在裁撤政府部门和保守官员的步子上迈得太大,保持好相对稳定的政府架构,发挥好舆论导向作用。

二、戊戌变法有足够的经验可以借鉴。

且不说二百多年前的光荣革命催生了近代化的君主立宪制度,单说近一些的君主立宪改革,1868年的日本明治维新和1871年德国统一后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距离戊戌变法的时间不过二三十年,他们取得的成功经验都可以借鉴,他们那边新鲜出炉的失败教训也同样可以吸取,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珍贵的现实参照物。

说到经验,肯定有人会置喙李提摩太和康有为的“中美英日合邦”一说太过挑战当时的世界秩序,这种想法自然有些超前,但假如你了解现在的“五眼联盟”的互动互通,仔细想想,李、康提议的超越时代的“四眼联盟”的前景,未必是个坏方向。

三、国际方面的支持。

除了对中国有领土野心的沙俄,其他欧美列强的态度无疑也是保证变法成功的基础。事实上,英国和美国对中国缺乏领土野心,他们从一开始最关心的正是通商利益,一个以“工商立国”的中国更符合他们的需求。

甲午战争后的日本对清朝的态度也在发生有益的变化,一方面,他们需要时间去消化经营既得的朝鲜和台湾,另一方面,日英同盟的结成和对沙俄的仇视使得他们对华领土的野心没有那么鲜明,哪怕做不成“四眼联盟”,他们也的确很想拉拢清廷,一致对付北边的凶邻。

所以,才有的八国联军中日军的“友善表现”,才有日俄战争中日军的前赴后继,才有的伊藤博文前来“支持”戊戌变法,才有日本国内的“东亚同文会”与中国汉族实权派的良性互动。

历史当然容不得假设,但如果这种势头发展下去,中日之间多一些互信,少一些误判,形成某一种同盟关系,共同对付沙俄(日俄战争事实就是这样做的),把沙俄势力挤压回欧洲的皆大欢喜的前景,未必很遥远。

四、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比较。

戊戌变法失败两年后,庚子国难降临,慈禧太后那种狭隘守旧的“爱国主义”最终碰在了历史发展的铁板上,自从两宫回銮后,慈禧也痛定思痛,开启了清末新政。

仔细研究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内容,你会发现,仅仅是短短两三年后,清末新政的步子迈得比戊戌变法更大!不管是从机构改革、军事改革、经济改革还是教育改革,甚至是八旗裁撤后的出路等等,慈禧不仅全面支持,还硬是答应了君主立宪制度,要知道,这是戊戌变法时,光绪曾没来得及同意康有为的不多的建议之一。

假如把清末新政提前几年“合并”到戊戌变法时期,多给君主立宪制度几年的预备时间,让立宪派最终如愿,清末的君主立宪制度能否发展成形,还真是不好说。清末新政下的清朝末年经济增长率能连续突破10%,本身就证明拖垮清朝的并不是经济危机,也不是民族矛盾(清朝早期诚然如此,但到了晚期,民族矛盾主要存在于革命党人的宣传之中),更不是屡战屡败的民党,实际是一次国进民退、与民争利的铁路国有化运动。

回应题目,如果慈禧真的不拖后腿,甚至帮助光绪扫清宗室外围的阻力,当然大清朝多半还是会被历史无情或有情地(极有可能是类似和平方式)碾压故去,改革的人会有阻力,最大的阻力来自于统治者的内部无疑,但老家伙没准能扛着“总架构师”的名头搞出一段黄金经济二十年呢。


历来现实


我觉得戊戍变法是康梁与光绪的失败,不能单单认为戊戌变法失败了。

事实上慈禧对变法也是支持的,不然怎么会有百日维新呢?但是康梁特别是康有为,想借变法,助光绪夺自已的权力。这一点令慈禧不能忍受。康梁刺杀失败后,慈禧开始果断反击,屠杀异已势力。

所以与其说戊戌变法失败了,不如说戊戌变法只是一个手段,结果是光绪与康梁作茧自缚。戊戌变法该变的法也变了,算是成功吧,只是戊戌变法所变之法本就无法使中国富强。它推崇的是君主立宪制,而且是君权极重的君主立宪制,这根本救不了中国!国父孙中山能轻意推翻它,就是明证。康有为日后沦为保皇派已在反历史进程了,也是明证。

康有为的戊戌变法是保皇派的变法,慈禧是赞同的,也变了,但救不了衰弱的大清!


大圣彭长虎


老佛爷是有权威和震慑力的,老佛爷不干涉就等于默许,那戊戌变法成功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戊戌变法之后的庚子之变,对慈禧太后的触动是最大的。三个朝廷重臣被八国联军抓去,在直隶总督大堂当众宣布死刑。随后几天之内,皇亲贵胄大臣及其家属无奈自杀的将近1800人。而庚子赔款更是达到了四亿俩白银。这可是大清八年的财政收入啊!

所以,后来慈禧太后实行了“清末新政”,就是君主立宪、议会、宪法、三权分立等等,其实就是戊戌变法那一套。因为是慈禧太后主持,就没有哪个王公贵胄大臣敢公然出来反对。

本来,清末新政实施的时间表已经确定。但慈禧太后突然死亡,使中国社会失去了一次和平过渡到新时代的机会。


同成观史


对待康贼一党,慈禧多了份妇人之仁,少了份政治家铁腕剜癌割瘤气度,留下一帮亡国殃民废物贼寇,实属历史大遗撼。



不可能成功。人渣康有为忽悠光绪帝,没有计划,不顾实情,纯属想像的下诏改革。慈禧一开始并没有干预,而是康党把原来支持改革的封疆大吏,朝廷重臣全部赶到对立面。在改革受阻时,又不管不顾的想玩兵变,以为杀了慈禧改革就能成功。慈禧是得知康党要杀自己时,才出手干预。即使当时杀了慈禧,没有掌握实权的重臣大吏支持,没有军队,没有民意……改革怎么可能成功。


炎焱海风


不可能成功!几个儒生而已,出过国吗?精研过西方的政治制度和了解西方的科技革命吗?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建立在有一大批了解西方的人才并予以重用的基础上的。光绪皇帝身边没有这种人,没有对时代认识的高度对未来中国的展望,改革不可能成功!


燕子羽品历史


哈哈😄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file_sign": "dcdd6d50e3333c8e5c916539812fa0ae\

狮子岭的天空


个人认为即使没有慈禧太后也很难成功,其实在当时的社会困境下,变法能够觉醒民智已经算是很成功了,妄想通过一次纸面上的变法来实现强国无异于水中月镜中花,变法势必会触碰到除皇帝君主以外的统治阶级的利益!


捉蚂蚁的男孩


不可能成功,历史上朝代末期的变革没一件成功,这也是历史规律。


岁月如梭


可以,担有难度,利国不利私有掌权者,贵族主义思想还很顽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