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早年不得志,晚年创作一首诗,诗中处处是悲凉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伟大诗人,或许古代诗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一开始都希望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也非常想为人民百姓做些贡献,但又总是得不到当政者的重用和喜爱,之后就归隐山林能为一代文豪,古代的诗人或知识分子很多有这样的经历,也许是封建社会容不下他们这样胸怀天下的人吧,这也是封建社会独有的弊端,接下来我们说说陶渊明的一首诗。

陶渊明早年不得志,晚年创作一首诗,诗中处处是悲凉

这首诗词也体现了陶渊明晚年的无奈,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这句诗词的意思是说:陶渊明晚年的时候非常希望儿子们能够成才,但是儿子们却让陶渊明非常的无奈,因为陶渊明的五个儿子当中,基本上都是文盲级别的,儿子们非常厌恶读书,更别提写作或者作诗了,这时的陶渊明心灰意冷,想到自己的后代没有一个知识分子分子,从而十分担忧,就写这句诗词。

陶渊明早年不得志,晚年创作一首诗,诗中处处是悲凉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这时陶渊明形容自己大儿子的诗词,大家能够看得到,这个时候孩子已经成年了,但是却十分的懒惰,还十分喜欢吃喝玩乐,陶渊明认为当时社会上的懒惰分子,没有一个比自己的儿子更厉害,或许也是陶渊明家境条件比较好吧,要不然也容不下这样懒惰的儿子,不过可喜可贺的是,这个儿子也就懒惰仅此而已,并不违法乱纪,人品还不错。

陶渊明早年不得志,晚年创作一首诗,诗中处处是悲凉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意思是说:陶渊明的二儿子什么都喜欢玩弄,唯独不喜欢读书,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这句就很好理解力,意思就是说:三儿子四儿子都这么大了,居然数字都认不全,据悉陶渊明的这个儿子并不弱智,三儿子和四儿子与二儿子一样,就是不喜欢读书而已,相反这几个儿子还非常聪明,但都是纨绔子弟的性格,这就必然导致贪玩不喜欢学习。

陶渊明早年不得志,晚年创作一首诗,诗中处处是悲凉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这是陶渊明形容自己小儿子的诗词,意思是说:自己的小儿子九岁了,但是什么也不会就会吃喝,本来陶渊明还想把小儿子培养成孔融那样的人才,因为孔融四岁就知道让出食物给别人分享,但是小儿子都九岁了,想让他能够孔融这样的人,那简直比登天还难,整首诗都是在批评自己的儿子,诗中处处都是悲凉和无奈,陶渊明一首诗道破他晚年凄凉的玄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