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清朝的瓜皮帽和元代帽子很像?

歷史大變局


瓜皮帽就是從元朝開始,歷經明朝,然後流傳下來的。

長袍、馬褂、瓜皮帽,這是大家看清朝劇的時候必須能看到的。直到民國建立,辮子都剪了,這三樣都仍然保留著,看民國的一些老照片,很多名人都穿著。

瓜皮帽從元朝時候就有,咱們看下面這張古畫。


這是《太平風會圖》,元朝時候的。大家可以看到,那個時候就有瓜皮帽了。所以說,這不是清朝的發明。

元朝是多民族交匯融合的朝代,各個民族的服飾和生活習慣都互相影響,漢民族在穿戴方面也有向少數民族汲取的部分。

明朝時候,明太祖朱元璋把這瓜皮帽做為服裝的定製,這時候,瓜皮帽有了個很高大上的名字:六合一統帽。這就流行開來了。

看下面這個古畫:


這幅畫是明朝嘉靖年間的,叫《皇都積勝圖》。

大家可以看到,圖中很多人都戴著瓜皮帽。但是,也可以發現,明朝的瓜皮帽比清朝的要高。原因很明顯,那時候人們的髮型是豆包型的,有髻,而到了清朝,髮型是剃髮梳辮,太高了就成空心的了,不貼合。

帽子這東西,民族之間的影響很多,不僅僅是民間,皇宮中也受影響。

咱們看下面這個圖:


這是我截取的一個畫面。如果我不說,是不是很多人會大罵一聲“達子!”,憤怒地摔掉了手機?

然而你錯了,這個人的名字叫朱見深。往下看:
這幅畫叫《四季賞玩圖》,剛才那是個局部,是明朝的宮廷畫。明憲宗朱見深頭上戴著的就是胡帽,少數民族風格的。

下面這幅畫叫《明宣宗宮中行樂圖》,是朱瞻基那個達子。

如果沒有旁邊的侍從,像不像是個元朝或者清朝的皇帝?


說了帽子再說說衣服,先說說馬褂。

馬褂也是明朝的,常用在軍隊中。咱們看看下面這幅畫:

這是明朝的《關公退倭圖》
,又叫《太平抗倭圖》,說的是倭盜來侵,明朝軍與民共抗,關公顯聖,把倭盜嚇跑了。

放個局部看看:
有點模糊,但是要搞清楚,確實穿著馬褂,但這真的不是八旗兵,這可是明朝軍隊。

最初是明朝軍隊穿,後來努爾哈赤的後金軍也穿,到清朝坐了天下,就成了象徵性的衣服了。

再說說長袍廠領馬蹄袖。

咱們看下面的古畫:
這是南宋陳居中的《羌胡出獵圖》
。圖中人物是蒙古人。

放大一個局部看看:
看到了長袍、廠領和馬蹄袖沒有?


眼熟不?

這可不是清朝的滿族人,這是南宋時期的蒙古人。說明在那個時代,這些服飾特點就已經具備了。

通過上面的這些不同時期的圖畫,我們可以知道,瓜皮帽、長袍、馬褂和馬蹄袖早就有了,並不是清朝發明的。

再看看下面這張圖:
這誰呀?是哪位漢族士紳嗎?

他的名字叫愛新覺羅·胤禛。這是他在搞擺拍呢。

其實,被很多人耿耿於懷的所謂“剃髮易服”在清朝到了康熙年間就已經不再嚴格執行了。誰有功夫隔三岔五地去理髮店啊!光溜溜的腦門,油亮亮的辮子那是有頭有臉的大人物的象徵,所以真沒必要自做多情。

看下面這張圖:
這是《康熙南巡圖》
的殘卷。看這些老百姓們,這不是明擺著不給大清皇帝面子嘛?

咱們討論歷史,要以事實為依據,而不是抱著偏執狹隘的思想信口胡謅。


饞嘴肥貓鏟史官


清代的瓜皮帽,其皮帽分成六瓣,形狀如半個西瓜皮,故俗稱瓜皮帽。瓜皮帽無簷、窄簷或包有裝飾窄邊,多為黑色的綢、呢絨或紗製做。頂上可飾有各種顏色和材料的結子,前面釘飾物以辨別前後。

但實際上清代被廣泛穿戴的瓜皮帽其實源自於明代的小帽,因其帽瓣為六瓣縫合也稱六合一統帽,形制大致與清代相同,只是從外形看,清代的瓜皮帽高度要比明代的矮上許多,這是因為清代為滿族所立,全國推行剃髮易服,男子都沒了髮髻,帽子自然不用設計的那麼高。

對於瓜皮帽的源頭說法,民間有明太祖朱元璋創制的說法,不過這很明顯是附會名人的說法,但是在明代開始出現無疑。至於它與元代的帽子有些相似,也不難理解,明朝上承元代,在恢復漢家典章服制時多少會承繼一部分元代的遺風,比如曳撒服,就是承襲自元制,融合了漢服發展而來的服飾。六合一統帽也是一樣,明代筆記《事物紺珠》中載: "小帽六瓣金縫,上圓下綴簷,國朝仿元制。"所以題主會感覺瓜皮帽多少與元代帽子相似,就有這樣歷史傳承緣故。


雲談青史


少數民族服裝簡潔,因為要打獵,放牧。


阮景東


不一樣。元人是後來禮帽型的帽子。元代不是什麼好朝代,韃子?殺韃子,原來也是一場烏龍,為啥,原來是民國一幫玩藝胡謅出來的,元代沒有殺韃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