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司馬懿沒有中諸葛亮的“空城計“,強行攻城,將會發生什麼事情?

飛上天的小舵手


“空城計”“計”中有“計”,司馬懿真要攻城,百般招數等著你

《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將諸葛亮彈琴智退司馬懿的橋段描寫的非常精彩,這使得千百年來,講到“空城計”時,第一反應都會想到諸葛亮。不過歷史上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根本沒有遇到司馬懿,在其一生中,也沒有施展“空城計”的機會。

不過,既然是演義,我們可以按題目設定的條件來進行一番演義,那就是假設司馬懿沒有中諸葛亮的“空城計”,直接發兵攻打又會如何呢?諸葛亮會有什麼後手呢?

《三國演義》是這樣設定諸葛亮的處境,蜀軍在西城只有五千兵,其中一半還分去搬運糧草。而且諸葛亮的問題不只是缺兵,當時身邊都是文官,還缺少堪用作戰將領。而對手司馬懿這一邊,剛在街亭大敗馬謖,十五萬大軍士氣正勝,身邊還有張郃、郭淮等名將,兩邊完全無法相比。

乍看之下,在下心想大多數人都會認為諸葛亮必敗無疑。不過,雖然《三國演義》作為小說已經非常有趣,但其實諸葛亮這個處境,三國曆史上還真的發生過幾次。以下幾個將帥,都曾靠著“空城計”以弱勝強,敵人不管進城與否都曾獲勝。那是否諸葛亮除了嚇退司馬懿,是否還有著一線生機呢?看看下面幾個“空城計”的經典戰例,您一定就清楚了,諸葛亮會怎麼安排他的B計劃。

三國曆史上第一個使出“空城計”的是曹操,當他在和呂布交戰使出了這一計。某日,曹操將所有軍隊都派出城去割麥,突然呂布率隊來襲曹操。而曹操身邊剩不到千人,情急之下,曹操令所有人都上城牆備戰,連婦人也加入了防守。當呂布到來時,舉目望去滿城都是鶯歌燕舞,嬌聲嗲氣的女人在守城,而城外的樹林卻安靜無聲,一點動靜也沒有。

呂布生性多疑,認為曹操在林中有埋伏,一定是打算趁他攻城時偷襲,急忙退軍。可是,撤回去後,呂布左思右想,認為曹操沒有追擊,說明根本就沒有埋伏,所以隔天又來了。結果這次,曹操真的在樹林裡有伏兵,當呂布一攻城,就被樹林的伏兵夾擊,大敗而逃。

第二次是趙雲的“空營計”,那時劉備正和曹操爭奪漢中。某次曹軍運送軍糧,黃忠提議截糧,帶著蜀軍出擊。但黃忠出去後,卻久久沒有回來,趙雲只得親率數十輕騎前往接應。很不幸,遭遇曹軍主力,趙雲只能邊戰邊退回大營。由於主力都被黃忠帶走,趙雲想說守也守不住,乾脆下令營門大開,把旗幟收起來,所有人都藏了起來。

當曹軍追到趙營,看到營門打開,營旗不見,認為有埋伏,急忙撤軍。此時趙雲下令敲響戰鼓,鼓聲震天,又令蜀軍以弩箭射擊曹軍。曹軍頓時大亂,以為真中了埋伏,慌忙奔走,自相蹂踐,墜入漢水中淹死者甚多。


第三次是朱桓的“空城計”,那時曹仁率兵徵吳,曹仁目標直指濡須,卻先使出聲東擊西,率數萬兵馬佯攻羨溪。朱桓派出一半的軍隊五千人前往羨溪支持,但朱軍出發後,曹仁就調轉槍頭,直奔濡須而來。雖然朱桓立刻遣使召回援軍,但已經來不及了,援軍還沒回來,曹仁已兵臨城下。濡須城內只剩下半數兵力五千人,敵我相差懸殊,諸將都非常恐懼,士氣相當低靡。朱桓先是激勵部下,說曹軍遠道而來,吳軍以逸待勞,佔盡地利,根本沒有什麼好畏懼。然後朱桓下令將濡須城上的旗子都放倒,並停止擊鼓,城牆上也沒站多少士兵,對曹仁示弱。

曹仁以為朱桓兵力不足,於是將兵力分成三份,兒子曹泰負責攻城,常雕、諸葛虔和王雙等人則乘船攻打吳軍將士妻兒所在的中州,自己則留在橐皋作後援。曹軍一分兵,壓力大減的朱桓,善用吳軍的內線水軍優勢,自己領兵牽制住曹泰,並遣別將去包夾常雕等人。最終常雕、諸葛虔被殺、王雙被俘,曹泰和曹仁則被朱桓用火船燒掉大營,只能慌忙撤軍,魏軍不善水性,好幾千人就這樣活活溺死。

最後一次是文聘迎戰孫權,曹丕篡漢稱帝后,孫權率領五萬大軍親征文聘所在的石陽。那時連日大雨,石陽的城牆都被沖毀,百姓又散佈在城外,根本無法修補。於是,文聘下令全城百姓都藏起來,自己則在家睡覺。孫權到了,看到城牆破爛不堪,並且一個守兵和百姓都看不到。孫權認為文聘向來驍勇善戰,這一定有埋伏,不敢攻城,隨即撤退。



四個空城計,文聘那次最像諸葛亮,同樣都是兵力不足,嚇退敵人。可是如果從曹操、趙雲和朱桓來看,“空城計”還可以夾雜計中計,敵人進城會遭到埋伏,撤退也會被追擊。所以司馬懿就算不撤軍,堅持攻城,打到一半,城中擂鼓大響或是旁邊有伏兵出沒,都有很大機會讓魏軍自亂陣腳,不戰自潰,司馬懿的下場不會比呂布、曹仁好到哪裡去。

“空城計”講到底,其實就是心理戰,只要心生猶疑,那不管怎麼選,遇到曹操等大師級的人物總歸逃不掉落敗收場。按照《三國演義》的故事套路,諸葛亮這樣的謀略大師,除了“空城計”這樣的A計劃,一定還有B計劃在等著司馬懿落網呢。


重舟難過千重山


司馬懿看不看穿諸葛亮的“空城計”,都沒有必要強攻了,街亭一戰,司馬懿士氣高漲,拿下這座空城,易如反掌而已。為何司馬懿不攻,當然有他的道理。

當時諸葛亮守城之兵不足萬人,還分了一半去運糧,城中可守得兵不足3000人,如何對陣司馬懿的十多萬人馬。再者諸葛亮能戰的將領不足以和張郃等等名將是一個級別,諸葛亮不會讓這幾千人送死,面對司馬懿的大軍,如何退敵?

諸葛亮的謹慎,司馬懿是知道的,而司馬懿的顧慮,諸葛亮也瞭解。所以對方都是什麼棋子,大概都知道。只不過誰更冒險,大膽一點,就能止住對方。

諸葛亮擺空城計之時,是司馬懿在街亭勝了,又面臨最難的一次,按照司馬懿的性格,這一次司馬懿會猶豫不前,因為他怕諸葛亮報街亭之仇,所以司馬懿認為諸葛亮給自己下套了。

司馬懿自己雖然佔據街亭,曹魏對他可是防備著的,小勝可以解曹魏的疑心,接連取勝,司馬懿就可能危險了,諸葛亮空城計如果被強攻,蜀國就危險了,本來曹魏最大的敵人是蜀,司馬懿打敗了蜀國,回去肯給是加官進爵,然以後就該司馬懿著急了,因為曹家,夏侯家決定會收拾這個對魏國貢獻很大的人,他們不希望被司馬懿壓制。曹丕雖然很信任司馬懿,但為了魏國,還有什麼不能做的。

司馬懿知道,打完了蜀國,自己也該靠邊了,如果還有蜀國,曹丕就可能還要用到他,所以,給諸葛亮機會,也是給自己機會。


歷史戲語


羅貫中先生為了捧神諸葛亮,又用了移花接木之神筆,把空城計嫁接到了諸葛亮身上,真是天衣無縫,看過的我們都信了!今天,悟空又來問,如果司馬懿不中計,會是什麼後果呢?在假的事實上再作假設,權當是思維訓練了。


馬謖兵敗失街亭,讓諸葛亮心慌,派出了關興、張苞作疑兵,馬岱、姜維斷後,自己帶兵五千到西城搬運糧草去了。孰料,司馬懿算計老到,率十五萬大軍直奔西城而來,諸葛亮於是上演空城計。

司馬懿兵臨城下,城上諸葛亮裝模作樣焚香撫琴。司馬昭質疑地對他老爸說,諸葛亮沒有軍隊在裝樣吧?司馬懿說,對,先圍了他!大旗一招,十五萬兵馬裡三層外三層,把個彈丸小城圍了個水洩不通。

諸葛亮一看形勢不妙,琴是彈不下去了,逃也無路可逃了。司馬昭率軍一擁而入,短暫的激戰後,不曾走掉一個兵,諸葛亮卒。司馬懿於是大軍入城,將計就計,守城官兵穿蜀軍衣服用蜀軍的旗幟,派兵假傳號令,召回了關興、張苞、姜維、馬岱,於城中一網打盡,蜀國北伐完敗。

魏主曹睿得知後,封賞司馬懿,並令乘勝追擊,直驅滅蜀。司馬懿派出郝邵守陳倉,仍由曹休拒東吳,而後準備率軍伐蜀。東吳此時也沒閒著,吳將周魴設計騙過曹休,被陸遜大敗於石亭,司馬懿火速分兵救援,穩住局勢,東吳亦收兵自保。

此時楊儀任蜀漢丞相,趙雲己病亡,大將僅剩魏延。然楊儀與魏延素來不和,楊儀主張加強防禦,魏延主張進攻伐魏,將相不和,劉禪亦是乾瞪眼。於是,魏延率軍前出陳倉,與郝昭相遇,在郝昭有力抵抗下,魏延敗歸。此時司馬懿藉機率重兵而來,攻打蜀國。

一番惡戰,司馬懿先取陽平關,又與魏延對峙在劍閣。此時的司馬懿,深知勝負已定,卻不急於滅蜀,開始與魏延打起了拉鋸戰。在魏主曹睿病重時,司馬懿派出兒子司馬師,率軍偷渡陰平取江油,合圍斬殺魏延,合兵取成都,蜀國劉禪自知不敵,投降。司馬懿率兵獨佔蜀國地盤。

此時曹睿病重時,司馬懿讓司馬師守成都,自已率重兵歸朝接受託孤之重。司馬懿這次沒給曹爽機會,直接藉口滅門。後又派司馬昭率兵南下,司馬師東出荊襄,兩面夾擊,平定東吳,天下皆歸司馬氏。

一派胡言亂語,望友不喜勿噴!


星下靜思


只要司馬懿沒有老糊塗,這個空城計他必須中,而且還要中的舒舒服服的。雖然空城計是改編的故事,咱們也來分析一下為什麼司馬懿必須中計和如果司馬懿不中計會怎麼樣。



諸葛亮北伐時,曹叡命司馬懿率軍抵擋,作為戰略重地的街亭被馬謖給丟掉了,於是司馬懿便長驅直入,來到了諸葛亮所在的西城。這個時候諸葛亮手中沒有多少士兵,如果棄城逃竄必定會被追上,所以諸葛亮走了一步險棋:大開城門,焚香撫琴。

這是諸葛亮抓住了司馬懿的心裡弱點。當時的司馬懿雖然統帥三軍,但是曹叡並不信任他。其一是因為司馬懿執掌兵權太久了,國有權臣必定是帝王之家的不幸;其二是因為司馬懿太狡詐,心眼太多,皇帝拿不住他。但是當時國內的情況是隻能仰仗司馬懿抵擋蜀軍,曹叡叔父輩的能臣死的死老的老,剩下的都是些酒囊飯袋,而張頜雖然武力高強但是讓他做統帥抵擋臥龍諸葛亮顯然是差一大截,無奈之下只好選擇了他。



這些精明一世的司馬懿怎麼會不知道,司馬家族能夠苟活到現在,自己又掌握兵權,全都是因為諸葛亮這根釘子紮在了邊境上。所以如果自己把這顆釘子拔了,曹叡自然就高枕無憂,自己和全家老少必定遭殃,兔死狗烹這個道理司馬懿還是曉得的。

所以城下的司馬懿跟諸葛亮交換了一個眼神,“妙哉!”兩人達成共識,你司馬懿只要不進城,那你們家肯定平安無事,進了城那就是沒有了兔子捉的狗,早晚燉成狗肉湯。

所以司馬懿將計就計,率軍撤退了。



那麼司馬懿不中空城計的話,將會發生的事情就是諸葛亮被殺,蜀國終止了北伐的腳步;司馬懿凱旋歸來,慶功宴之後全家被賜死,也就沒有了後來的晉;曹叡一下子除掉了兩個心腹大患,高枕無憂,曹魏政權國祚數百年!


土豆夜談


之前我回答過類似問題,也分析過司馬懿為什麼沒有攻破西城,感興趣的可以去翻閱哦,在次我就不再過多敘訴了。

我現在就主要談談如果司馬懿強行攻城會發生什麼事情吧!

強行攻城的結果很明顯將會是諸葛亮被司馬懿生擒,蜀國損失一位天才軍師、丞相,三國統一的局面或可被提前。分析原因就是西城當時只有三千殘兵,於司馬懿十萬大軍,可謂螳臂擋車,這是顯爾易見的。



其二便是,司馬懿也會很快被殺,要殺的人是魏國皇帝和宗親。


可以說,歷史的一丁點改變,其影響也是極其大的。


海馬歷史


司馬早已看破諸葛亮的空城計,當時若司馬懿強行攻城,諸葛亮必敗無疑,司馬將天下無敵;再無對手!但曹魏都很忌憚司馬懿,曹操臨死前告訴曹丕,司馬可用,但永遠得防著!曹丕臨死前告訴曹睿,要利用曹休、曹真與司馬懿相互制衡!到了曹睿時代,更加忌憚司馬懿,曹睿用司馬,是曹魏無人能夠抵擋諸葛亮,不得已才用。司馬也看破了這一點,才沒有強行攻諸葛亮的空城計,若諸葛亮死了,在曹魏等待司馬的,將是明升暗降,削減兵權,找機會滅掉司馬家族。


許多年以後的women


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馬謖失街亭,司馬懿大軍直坻西城,西城是一座空城,當時關興,張苞,馬岱,姜維,都外出底御魏兵,這就是諸葛亮用了空城計,是兩手打算,他叫兩個童兒,一個棒著古琴,一個棒著劍,跟他走上城樓,孔明坐在城樓前,心平息氣,安安靜靜地彈起琴來,司馬懿仔細聽了,琴聲絲毫不亂,因為司馬懿知道諸葛亮一生謹慎,他IL子司馬照說要殺進城去,司馬懿說,不行他好向看見西城城門有空軍的影子。據瞭解羅貫中在世的時候,就制定了空城計的實施計劃,為保障空城計的完美進行,以安排空軍兩個師的兵力,空降誰時應戰,司馬懿自己知道,自己是陸軍打不贏空軍,所以司馬懿不敢功城。


卿烈鋒1


兩敗俱傷呀!結果很明顯的啦,就算是諸葛亮有回天乏術也救不了他自己的。而司馬懿賣個人情給諸葛亮,把自己隱藏起來,這個韜略可以說前無古人呀!司馬懿明明知道衝進去就能贏了,但是回去等他就是從此不再被錄用。要麼像山羊公一樣,要麼就得歸根落葉。再也沒有出山的機會了。

諸葛存司馬藏,後來諸葛亮死後,司馬懿的兵權被搶了。好就好在經過多年的經營,大多將士都聽從他的韜晦安排。軍權是大了,也是要管理人的,人不聽話給你再大的軍權有用嗎?明顯沒有,不然歷史上就沒有那麼多的失敗將軍了。劉備就是最好的例子嘛,前幾年韜晦養得很好,關羽,張飛接連出事就不談定了。完完全全暴露了,等他就只有失敗了。

空城計可以說的我最愛研究的一個計謀之一了。作者能在這裡面用空城計,很多讀者以為是司馬懿不敢冒險,其實不是。曹操早就看穿司馬懿了,認為他是隻會隱身的老狐狸。必須隨時提防他,三馬食曹,這些故事怕就是曹操弄出來的。告訴他的族人此人必防的意思。

所以說司馬懿要是進攻了,一定能勝;但是在軍隊裡他就敗了,敗得一塌糊塗。剛剛掌上的軍權又落空了。司馬懿弄死曹真的時候暴露了他的野心,那時他已經在告訴魏軍,成敗在於司馬家族。


懶惰手錶


《三國演義》所描寫的“空城計”,是古典小說中非常精彩的一個奇妙故事,傳播很廣,其實,有一種分析,或許能作為理解當時“空城計”玄妙的很好的解釋。

有人認為,“空城計”深藏玄機,這一計策之所以能實施,是因為魏、蜀兩軍的統帥,心意是相通的,他們默契地共演了一出妙劇。

下面仔細傳述“空城計”故事,並評論各種分析,供讀者領略其中的智略:

諸葛亮在劉備死後,迅速解除了危機,恢復與東吳的聯盟,並平定南中,開始實施北伐曹魏的計劃。蜀漢建興六年(228 年)春,諸葛亮率蜀軍第一次北伐,他令趙雲等作疑兵,擺出由斜谷(今陝西眉縣南)攻取城池的態勢,以吸引魏軍,自己則率主力向祁山(今甘肅西和縣祁山堡)方向進攻,隴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聞風而動,相繼叛魏降蜀。此次北伐,開始階段進展順利:收城掠地,招降姜維,一時關中大震。然而,蜀軍的氣勢未能保留,諸葛亮沒有遵守劉備臨終時囑咐,誤以為馬謖是“匡世奇才”,重用這位“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參謀,他沒有實戰經驗,又在關鍵時候被派去鎮守街亭這一戰略要地。馬謖死背兵書,紙上談兵,扎兵於沒有水源的禿頂山上,滿以為蜀兵可以“置之死地而後勇”,結果被魏軍斷了水源,蜀軍大亂,被魏將張郃所敗,丟失了街亭這個戰略要地,蜀軍的戰場形勢逆轉,由攻而退,陷入了十分危急的處境,隨時都有被魏兵堵截歸路、全軍覆滅的危險。

諸葛亮面對這一危機,頓足長嘆:“大勢去矣,這全是我的過錯造成的!”為避免更大損失,他急忙整頓人馬,迅速實施撤退的策略。 為防魏軍乘勢追擊,急令關興、張苞兩員小將:“各帶三千人馬,在武功山小路兩側佈置疑兵。如果魏軍來到,敵眾我寡,切不可戰,只大聲擊鼓吶喊,用疑兵計嚇退敵軍。然後,急奔陽平關,撤回國內!”又命令張冀:“引領部分蜀兵,快速修理劍閣通道,為大軍準備退路。”然後傳令:大軍悄悄收拾行裝,分別從各自駐地快速撤回國內。

此時,諸葛亮的中軍營地,在易攻難守西城縣內,身邊人馬都已分派出去,城中已沒有能戰的兵力了。諸葛亮正要下令撤退,忽然哨兵來報:“司馬懿親率十五萬大軍,已向西城撲來,大軍很快兵臨城下!”這時,諸葛亮身邊只剩下一些文官,連一員武將也沒有,僅有的兩千老幼病弱,根本無法應戰。眾官員聽到這消息,一個個嚇得面無血色,一聲都不敢吭。大家明白,中軍營地,正陷入絕境:戰無力戰——都是老弱病殘,只有一些文官,沒有武將;逃無法逃——此地路徑狹窄,惟一大道已為司馬懿佔領。再加上輜重行李多,馬匹車輛少,逃不出幾里,就會被魏軍的鐵騎追殺殆盡。諸葛亮也心急如焚,忙登城觀望。果然,西北方向塵埃滾滾,隱約已有大軍奔來。諸葛亮沉思片刻,急中生智,立即傳下將令:把城內所有旗幟全都放倒,藏匿起來!城內士兵,各自隱藏在駐地房舍、圍牆內,不許走動呼喊,違令者立斬不赦!大開東南西北四城門,每一門前,派二十名老少軍兵打扮成百姓,灑水掃街,不許神色慌張,不能舉措不當。如果魏軍衝到城前,不能退入城內,要鎮靜自如,一如既往。眾人不解其意。諸葛亮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說:“我自有退兵之法,你們不必驚慌。”說罷,他身披鶴圖長衫,頭戴綢布便帽,令兩個小童抱著一張琴、一隻香爐,隨他登上城樓。諸葛亮悠閒端坐於城樓之上,焚香擺琴,閉目靜養,然後緩緩睜開眼,虛視前方,安然自得地彈起琴來。

魏軍先頭部隊兵臨城下,見此情形,都不敢貿然前進,急報主帥司馬懿。馬司懿不敢相信,以為部下看錯了,他急令三軍暫停行動,自己飛馬跑到城下,向城樓觀望。只見西城樓上,諸葛亮丞相笑容可掬,輕鬆端坐琴前,伴著裊裊上升的香菸,旁若無人,安然自得,正沉浸在自己所彈奏的琴音中。他左邊的童子,手捧一把寶劍;右邊的童子,則拿著一把塵尾。城門口處,有二十餘老少百姓正低頭灑掃街道,有條不紊,不驚不慌,絲毫沒有兵臨城下的感覺。

司馬懿觀望了許久,細細品聽諸葛亮的琴聲,他感覺到:彈琴人動作悠閒,表情自然,琴聲優雅,沒有絲毫破綻。身邊的長子司馬師興奮地說:“我們即刻衝殺進去,活捉諸葛亮!他分明是故弄玄虛,肯定是空城!”眾將也要求攻進城去。司馬懿凝神諦聽,忽然神色一變,露出緊張模樣,忙下令:“後隊改作前鋒,前鋒變為後隊,立即撤退!”眾人不解:並無異常情況。司馬懿怒道:“立即撤退。違令者斬!”眾將仍疑惑不解,但只好遵令撤退。離西城稍遠,估計已脫離危險,司馬懿才心有餘悸地解釋:“諸葛亮和我多年交戰,他一生謹慎,從不冒險!如今城門大開,故意顯示空城,引我軍進城抓他。這定有埋伏,是個騙局!我軍若貿然輕進,必中其計。”司馬師問:“父親一直凝神靜聽,並無異常動靜,您為何突然改變神色,下令撤軍呢?” 司馬懿冷笑:“當統帥的,必須善於觀察天地之間的運行變化,瞭解人間世上的各種知識!我聽諸葛亮琴音,初時恬淡平和,卻突然高揚激昂,露出殺氣!顯然是要動手出兵了!再不走,如果被圍住,四面捱打,必敗無疑!”司馬師及眾將雖覺得有理,但仍不十分信服。大軍撤臨武功山,突然從山後傳來殺聲,震天動地,顯然是蜀軍伏兵襲來,眾將大驚。司馬懿道:“剛才若不及時撤退,必中其計!”話音未落,只見旁邊大道上一軍殺來,旗上大字:“右護衛使虎翼將軍張苞”。這是當年當陽橋頭單槍匹馬嚇退曹軍的西蜀將名張飛的兒子,魏兵一見,心驚膽戰,棄甲拋戈而逃。逃不多遠,山谷中又喊殺聲起,鼓角喧天、塵埃滾滾。一杆大旗上寫著:“左護衛使龍驤將軍關興”。魏兵一見是關雲長之子,更是魂飛魄散!哪敢接戰?!山地中喊聲殺聲鼓聲激盪迴響,似乎是千軍萬馬,魏軍匆忙丟棄輜重,倉皇而逃。 張苞、關興並不追趕,只收拾魏軍丟棄的輜重物資,迅速撤回。

西城中的諸葛亮,見司馬懿帶兵疾弛而去,輕輕長吁一口氣,放鬆地笑道:諸葛亮笑道:“兵法雲,知已知彼,方可百戰不殆。司馬懿知我一生謹慎,從不弄險,所以見今天情景,以為我在用計,想騙他入城。所以反慌忙撤退。而我知司馬懿瞭解我的這一貫作風,所以便借用這種心理,乘機算計了他!只有知已知彼,方敢如此!若換上司馬昭或曹操統兵,我絕不會如此的!不過,司馬懿也確是知我之人。如果不是沒有它法,我也絕不會用此險計!實在是萬不得已!” 眾人傾心嘆佩服,但又後怕不已。

從歷史小說關於空城計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魏蜀兩軍的統帥,由於彼此都有關注對方,更由於彼此都是智謀大師,確實是兩心相知。司馬懿確信,諸葛亮一生謹慎,絕不會冒巨大的風險使用空城計,如果不是逼不得已,諸葛亮確實也不會敢冒此風險,是戰爭的實際形勢使他採取此計策;諸葛亮也瞭解司馬懿深知司馬懿會考慮到他從來謹慎的個性,推測他是在使用計策,不敢貿然攻城,可是蜀軍遇到戰爭急轉直下的形勢,似乎司馬懿還不敢相信。這也應了一句兵法古語:兵形象水。水在流動中是時時在變化的,無法準確的預測。傑出的軍事統帥,其英明之處在於根據形勢的變化及時採取應對的措施。在這一點上,諸葛亮的聰明機智恰好成為馬謖死背兵書的鮮明對比。


還有一種猜測,說明魏蜀兩軍的統帥是在更高的層次上彼此心知肚明,雖然不一定是事實,但卻不無道理:兩帥是默契地演了一出兩國元首和雙方眾將均沒有覺察的絕妙好戲。諸葛亮在馬謖兵敗街亭後,已無兵力守住易守難攻的西城,只好演了一出空城計,但他清楚地知道,即使司馬懿知道是空城計,也絕對不會攻進城的,諸葛亮知道司馬懿會明白其中的道理。面對諸葛亮端坐於城樓之上,悠閒彈琴,琴聲優雅,司馬懿感覺到琴聲沒有異樣,心裡已經明白,不是像通常所解析的,城內外有伏兵,而是心中會意,根本就不能攻進去。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攻進城內,諸葛亮必然被擄,蜀軍再也沒有司馬懿的對手了,強大的魏軍面對這扶不起來的屬國新主傻阿斗,魏主很清楚地知道,僅由曹氏家族的嫡系來統領軍隊,就可以對付沒有諸葛亮的蜀軍。事實明擺著:沒有諸葛亮,司馬懿不僅沒有用了,而且很可能有危險,勢必成為魏主和曹氏集團眼中的危險人物,很可能被免去兵權,還有可能被殺害。高人對弈,深明玄機,諸葛亮知曉,司馬懿明白,於是,在雙方眾將還是雲裡霧裡的時候,魏蜀兩軍統帥,共演了一出空城計。

所以,有當時魏國的矛盾鬥爭局勢作為背景,司馬懿是個大謀略家,他不太可能真的攻進城去,即便他明知諸葛亮擺的是“空城計”,他也不會進攻,因為他深知“兔死狗烹”的道理。強行攻城,將司馬懿和諸葛亮將兩敗俱傷,諸葛亮先敗,而司馬懿回去也將失去兵權,有可能被曹氏的實力派給滅了。所以,強攻進城是不可能的。

以上只是講故事,假設趣彈,供喜歡古典小說故事的朋友們當茶餘飯後的樂談話題。


文城觀點


如果當年張學良不扣押將介石,聽從將的指揮,中國會是什麼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