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三塊廣告牌”的背後是一個個傳統家庭的悲劇

看了《被抹去的男孩》之後,對一個鏡頭印象頗深,即是盧卡斯·赫奇斯飾演的男孩傑拉德在所謂的“同性戀治療中心”裡,雙手抓在鐵柵欄上,那個向外望著的眼神,讓我想起了《四百擊》裡面安託萬扒著鐵柵欄的那個畫面,令人心疼同時又感覺十分恐怖,這正是對弗朗索瓦·特呂弗

《四百擊》的致敬。

國產“三塊廣告牌”的背後是一個個傳統家庭的悲劇


《四百擊》

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我又重新看了一遍《四百擊》。我感慨於這種並不建立在理解與溝通基礎上的單方面價值觀輸出式教育,對於被教育者來說,真的就是一場災難、一場摧毀。《被抹去的男孩》也是關於成長和極其傳統化的教育的,但教育的對象不一樣,《四百擊》中是頑劣的孩子,而這部電影中則是大眾眼中的“異類”——青少年同性戀。

這是一個關於“同性戀矯正治療”的故事。

從前年開始,就爆出著名演員喬爾·埃哲頓要自導自演一部關於“性取向扭轉治療”的影片,改編自傑拉德·康利的同名自傳《被抹去的男孩》。明星陣容除了主演盧卡斯·赫奇斯之外,還有“三料影后”妮可·基德曼

奧斯卡影帝羅素·克勞、多次捧走戛納主競賽大獎的“戛納之子”導演澤維爾·多蘭。在今年,我們終於看到了這部一眾大咖主演的美國主旋律影片。

國產“三塊廣告牌”的背後是一個個傳統家庭的悲劇


赫奇斯和多蘭,戲外好“恩愛”

開場就是男孩傑拉德進入到一個“矯正中心”,這個矯正中心採取“集中營式”關押罪犯的管理模式。而關在這個中心裡的,不是罪犯,而是一群對社會根本沒有造成任何危害的同志。進這個中心之前,要沒收手機、沒收日記、沒收所有與外界聯絡的工具,猶如一個監獄。這個集中營的掌權者,一襲黑衣,如同父親一樣親切溫和慈祥,但這種親切慈祥背後,總有讓人感覺到有一絲絲涼意。

國產“三塊廣告牌”的背後是一個個傳統家庭的悲劇


關於同性戀被治療的歷史,其實很長。美國對於同性戀的不接受,其實是源自於信仰,因為《聖經·利未記》裡說“男和男行可憎之事,總要把他們治死,罪要歸到他們身上”,所以在相當長的時間裡,西方世界流行用“驅魔”來治療同性戀。《被抹去的男孩》中展現出的用十字架擊打、犯人一樣審問式“聊天”、用《聖經》群毆,讓人看了有一種觸目驚心。一個沒有傷害過任何人的孩子,為什麼要受到這樣的屈辱?

國產“三塊廣告牌”的背後是一個個傳統家庭的悲劇


國產“三塊廣告牌”的背後是一個個傳統家庭的悲劇


除此之外,我們知道最多的其實是“電擊治療”。美國1972年的一份報告指出,40個同性戀在為期五天的治療過程中,遭受了1050次電擊。甚至於,精神病學界臭名昭著的腦白葉切除術,也曾經是治療同性戀“病人”的方法。這讓我們感覺到,《被抹去的男孩》中所面臨的美國社會狀況,是如此的嚴酷。

1973年,美國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中剔除出去。1990年,美國精神病學會將“性取向扭轉治療”證實為不可行的治療。時至今日,美國已經有十三個州將“性取向扭轉治療”列入法律,明令禁止。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依然有各種宗教團體抱著各種目的,去隱晦的進行“扭轉”。

電影中,傑拉德的同學,因為不堪忍受這樣的屈辱選擇了跳樓來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樣的結果是觸目驚心的,同時讓我們感受到不包容造成的殘忍後果。

國產“三塊廣告牌”的背後是一個個傳統家庭的悲劇


傑拉德的青春期一直都生活在自我認同的陰影中,他既明白自己的狀況,又受困於自己的家庭信仰不敢輕易突破。在他的青春期,有兩個重要的男人。一個是大學室友,兩個人兩小無猜互生情愫,朦朦朧朧中。突然有一天,突破了底線。

另一個完全是精神上的交流,兩個人精神上是互相吸引的,但沒有發生任何肉體關係。即使在治療過程中,兩個人也依舊保持著聯繫,成為彼此互通心意的情人。

國產“三塊廣告牌”的背後是一個個傳統家庭的悲劇


這是每一個男孩的成長經歷,無論是直還是彎,我們都曾經有過那個朦朦朧朧的年代。兩個人攜手並肩晨練、一起蹦迪,小樹林裡深情對視,這種感覺是美好的。但卻因為家庭信仰和認同的問題,給這種美好蒙上了陰影。

國產“三塊廣告牌”的背後是一個個傳統家庭的悲劇


主角傑拉德的家庭中,父親是一個恪守職業操守的神父,篤信《聖經》的一切信條。傑拉德的出櫃,讓父親覺得自己丟盡顏面,需要“拯救”兒子。於是想方設法想要改變他的性取向,還提出了“如果你選擇了不改變,那麼我們就不能再讓你住在家裡”這樣的要求。

於是,我又聯繫起了《四百擊》結尾處,媽媽對孩子說著“你父親決定不再養育你”,毅然決定將他送進了工讀學校。這種絕情絕義帶來的傷害有多大,恐怕只有孩子自己能清楚。

國產“三塊廣告牌”的背後是一個個傳統家庭的悲劇


無論基於何種信仰,當我們的教育擺出一種“我是對的,你要聽我的”的姿態的時候,其實就已經關上了溝通的大門。這背後,根本完全就是徹頭徹尾不理解與不溝通。

國產“三塊廣告牌”的背後是一個個傳統家庭的悲劇


與《四百擊》的安託萬一樣,傑拉德在目睹了種種不人道的行徑後,選擇了以反叛和違抗來逃離所謂的“治療中心”。

這個舉動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是對監獄的打破。這座監獄既是具象的又是抽象的,“診療中心”即是這座監獄的具象化,而抽象的部分在於全社會對LGBT群體的指責與壓力。從母親的口中,獲取到這種寬慰是再合適不過。

國產“三塊廣告牌”的背後是一個個傳統家庭的悲劇


所有的教育都應該以理解和接受為主,而不應該以教化為主。

第二層是走出心理的困惑。對於LGBT人群來說,堅定的完成自我認同是爭取所有權益的關鍵。傑拉德超越了自己心裡的障礙,勇敢突破走出去,實現了對自己價值觀上的認可,這對於他今後從事公益行業有著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國產“三塊廣告牌”的背後是一個個傳統家庭的悲劇


電影的最後還丟了一個彩蛋,幾年後主辦了診療中心的老師也“出櫃”了,這個“治療中心”變成了一個“恐同即深櫃”的笑話。而《四百擊》裡面最大的無奈也來自於母親的年少時光裡並沒有感受到足夠的親情,而喪失了愛孩子的能力。無能的教育,代代傳承的只會是痛苦,並沒有幸福感可言,更不要提什麼愛。而在錯誤認知下無能的教育,更會把人引向痛苦的深淵。

但可喜的是,我們看到了中國的權益意識已經覺醒。

前不久,在上海街頭出現的“三塊廣告牌”事件就是最好的明證。世博園的門口,書寫著“19年了,為什麼?”“為了一種不存在的疾病的治療”“《中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仍保留性指向障礙”

三輛貨車經過,三個振聾發聵的問題叩問著我們的思想。這種思想,到底還要持續多久?

國產“三塊廣告牌”的背後是一個個傳統家庭的悲劇


路可能很長,但也要有希望。

銳影Vanguard編輯 | 致遠君

✪▽✪歡迎轉載,但一定要

註明來源和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