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了,太極歌訣,早看到早悟道。(收藏了)

絕了,太極歌訣,早看到早悟道。(收藏了)

注:這段話說的就是逢轉必沉。怎麼沉?松沉。松是因,沉是果。松腰落胯,不求沉而自沉。所以,逢轉必沉更準確的說就是逢轉必松。能松腰落胯,虛實變轉的襠走下弧,會陰扎地等等不用考慮自然就有!

絕了,太極歌訣,早看到早悟道。(收藏了)

絕了,太極歌訣,早看到早悟道。(收藏了)

注:練拳一定要記住第一動在腳。且太極拳都是一條腿承重為實,另一腿解放為虛。所以,第一動都是實腿的借地力的行為。不用本體力,這是太極拳練習與別的拳術用功習慣的一大區別。為了節節貫穿能夠傳導的順暢,人體的中間部位都是不能用力的,這樣,百會會陰一條線(力由脊發)就可以把力形於手指。能做到這樣,手上的任何八門技法和腳下的五步變化就都有棚勁於其中了。

絕了,太極歌訣,早看到早悟道。(收藏了)

絕了,太極歌訣,早看到早悟道。(收藏了)

注:捨己從人在練拳當中就是要做到把自己的存在都忘掉,讓自己成為天地間的一份子。這樣,人體的氣場就能與外界形成信息交換,練拳就別有一番韻味。正所謂,人在氣中,氣在人中,不分彼我。後兩句說的承重腿三點成一線,這樣有利虛腿,陰面的充分鬆弛,而肩背的變化實際說的就是含胸拔背,此時背弓形成,督陽升,任陰降,陰陽循環不已!

絕了,太極歌訣,早看到早悟道。(收藏了)

絕了,太極歌訣,早看到早悟道。(收藏了)

注:前兩句說的是在背弓形成的情況下,腹股溝還要做到掖胯,這樣周身才能實現到腳下的整體力的形成。而這些還要掌握好無過不及才行。後兩句說的是原理和方法要匹配的重要性,因為它們是實現效果的路徑。練拳一定要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到點即止,隨止即動。此皆是靜心有感而發,而不是想如何就如何。所以說:你知動,那不行。

絕了,太極歌訣,早看到早悟道。(收藏了)


絕了,太極歌訣,早看到早悟道。(收藏了)

注:前人功夫好,今人理論高。為何?下的功夫不同。過去的人注重實踐,現在的人在於想象。身體練出來的感觸永遠超過沒有練,以及練的少的想當然!所以,氣宜鼓盪,神宜內斂不是靠想象,而是練拳當中你的姿態神韻有沒有。太極拳的內功就是將一起的陰陽面通過中間媒介的串聯而實現。否則,哪個人沒陰陽,那個人沒練陰陽虛實的拳?但沒有大效果就是因為少了這個中!

絕了,太極歌訣,早看到早悟道。(收藏了)

絕了,太極歌訣,早看到早悟道。(收藏了)

注:輕才能松。鬆了也就意味著輕。腳下感覺有根卻又不是壓力感則是對的,那麼胯肯定也就會是松的。這個時候軀幹的中才會跟著通暢。這樣狀態下的陰陽虛實的變化就自然有其效果,不用去刻意的幫忙。從始至終都是如此,精神必須不能渙散。

絕了,太極歌訣,早看到早悟道。(收藏了)

絕了,太極歌訣,早看到早悟道。(收藏了)

注:招式任它千般變化,我神惟是獨立守中。神為主帥,坐鎮腰間,是為刻刻留心在腰間,則可實現以身變手,身體玩四肢也。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橫氣填胸,膂力橫行。然後氣沉丹田,腰胯去動身,以身去帶手。氣血的暢通在於鬆柔的運動,發力的瞬間,氣血注於梢端,力由脊發。是謂: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此皆是脊背上的那點事兒罷了。

絕了,太極歌訣,早看到早悟道。(收藏了)


絕了,太極歌訣,早看到早悟道。(收藏了)

注:太極拳就是螺旋纏繞的圈套圈,環扣環的運動特點。除此之外就不合乎太極之理,練的就不是太極之拳。後面的句子說的仍然是借地力後的節節貫穿。如果做不到,那麼就沒有中間空,行四梢的效果。中間不空,不借地力就沒法不用本體力。用力則變轉就滯,氣血流暢就不通。氣到才能力到,反之,不松則有意識氣也不到,這種情況下的力量的出現就是錯誤的。太極拳練的是氣力,不是力氣!

絕了,太極歌訣,早看到早悟道。(收藏了)

絕了,太極歌訣,早看到早悟道。(收藏了)

注:大道至簡。簡就是減。減掉了複雜繁瑣,當然就簡。這就叫做不求自得,無為而為。關鍵是要把這個在身上去落實。捨得,捨得。舍就是空掉了自己,空就是虛,虛才能容物。滿則招損,越以為懂了反而越自滿自足。練拳,先要心靜,然後體靜。能靜則不燥,才能在運動當中細心品味而有真正的體悟,才能終有所得。親愛的拳友們,如果你們平時沒有做到這些就努力去做吧!做到了就是超越原來沒有做到的自己,就是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