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梁山縣小安山鎮為例,探討土地綜合整治對鄉村發展的影響!

以梁山縣小安山鎮為例,探討土地綜合整治對鄉村發展的影響!

1986年開始在全國大規模推行土地整治以來, 隨著不同城鄉發展階段的特徵和要求發生變化,土地整治的內涵和成效也發生著較大的變化。土地整治工程和項目對鄉村發展的影響有哪些?本文以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小安山鎮為案例, 在土地整治助力鄉村振興的傳導機制框架下對案例區域的土地整治實踐及影響進行了研究。

濟寧市梁山縣小安山鎮全鎮土地面積約14萬畝,其中耕地面積約12萬畝,殘次林地面積約1萬畝,坑塘水面約0.5萬畝,廢棄設施農用地約0.2萬畝。小安山鎮地處東平湖南側,地勢相對低窪,多年來,農民不斷在村莊周圍取土抬高宅基地,因此形成了大量坑塘窪地,這些土地大部分無法有效利用,造成資源浪費,並嚴重影響環境質量。

依據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以及《山東省土地整治條例》文件精神,濟寧市國土資源局土地綜合整治中心、梁山縣人民政府和濟南金大地農業工程有限公司經過友好協商,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由濟南金大地農業工程有限公司投資,對小安山鎮進行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對土地進行綜合整治,會給小安山鎮的發展帶來哪些影響呢?

1.產業興旺:產業發展影響

農業經營形式變化:土地整治之前以小農戶家庭經營為主,但地塊分散。土地整治之後, 農業經營變化成了兩種形式:一小部分耕地為農戶家庭傳統經營, 種植傳統老品種作物, 耕作條件改善, 農民直接受益;大部分的耕地進入公司或合作社, 進行規模化現代經營, 種植經濟作物, 農民獲得土地租金, 間接受益。

農業經營組織變化:農用地整治過程中, 產生了大規模的農用地流轉, 資本下鄉, 農業公司進入鄉村承包土地, 推動規模農業和新品種種植。其中包括外來公司和本土農民專業合作組織。

農業種植品種變化:在土地整治工程之前,小安山鎮以種植傳統糧食作物為主, 如小麥、玉米、豆類等。在土地整治之後, 小安山鎮將會轉變作物種植品種, 開始種植經濟作物。

農業生產方式變化:本項目通過對農田統一規劃,對道路、橋涵統一整修,使其長度、寬度適應大型農業機械作業,預計實施後機械化耕作率可接近100%。

此外,通過在全鎮基本農田區域內配備視頻監控系統,方便對鎮域範圍內基本農田的全方位監管,為全鎮農業產業興旺提供堅實保障。

2.生態宜居:鄉村環境影響

通過實施土地綜合整治,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小安山鎮農業發展和耕地、水資源緊張的矛盾,有利於促進農業生產中的生態保護與建設。

通過改善農田基礎設施,可有效減少農田水土流失,減輕面源汙染,保護水土資源;通過機械作業,可促進農作物桔稈還田,減少焚燒桔稈對大氣的汙染,減輕畜禽糞便和廢棄物對河流、水庫的汙染;通過土壤改良和耕地修復措施,可減輕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硝酸鹽汙染;通過土地平整、保護性耕作、農田防護林網與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使建成後農田防護面積比例不低於90%,可改善小氣候、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有效防治土地沙化和次生鹽漬化,改善土壤理化性狀,保護農田生態環境,促進無公害、綠色農產品的生產。

通過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完善林網布局,種植綠化苗木,整修坑塘水面,打造村莊景觀,給農民群眾營造良好的宜居環境。

通過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為實現“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旱能澆、澇能排”的現代農業發展格局以及美麗鄉村建設夯實基礎。

3.治理有效:鄉村治理影響

土地整治將會提高農村治理水平。在土地綜合整治過程中, 村委會和村民將有機會參與到項目中。參與本村土地綜合整治項目, 是體現村民自治實踐的深化,這推動了村民自治的實踐, 使得農民在整治規劃到實踐過程中, 鍛鍊了公共事務的商議和決策能力。

實行土地整治, 在動員農民參與整治過程中, 縣、鄉、村三級組織提升了組織動員能力。鄉村幹部對村民自治以及鄉村治理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獲得了能力的提升。

4.生活富裕:農民生計影響

在土地整治之前,小安山鎮主要種植傳統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以傳統小農戶家庭農業種植和家庭養殖為主, 去往周邊城鎮打工的兼業型小農戶生計模式為普遍形式。他們一邊經營著土地, 一邊外出打工或周邊做零工。也有少部分小農戶將土地流轉給鄰居, 但基本沒有流轉租金收入, 也沒有正式的規範合同, 隨時還能要回來, 屬於非正式的互助型的土地流轉。

土地綜合整治實施後,建成的高標準農田耕地地力平均提高1個等級以上,農田糧食生產能力平均每畝提高100千克以上。按現行市場糧食平均收購價格計算,畝均增加產值約200元。據此測算,建成13萬畝高標準農田,可新增糧食綜合生產能力1300萬千克以上,可直接促進農民增收約2600萬元。

整治後的13萬高標準農田,如果流轉及轉租,每畝可提高租金200元,又可直接促進農民增收2600萬元。

通過對全鎮荒草地、殘次林地、坑塘水面、廢棄溝路統一整治,初步測算可增加耕地5000畝,作為佔補平衡指標進行指標交易,收益可增加2億元以上。

同時,高標準農田建成後,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可提高20%以上,據此測算,每年可節約灌溉用水800萬立方米以上;肥料利用率約提高10%左右;通過建設農田林網,還可有效增加林木蓄積量。

通過對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實現小安山鎮“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旱能澆、澇能排”的現代化農業發展格局,“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併為打造美麗鄉村、振興農村經濟奠定堅實的基礎。該模式是當前國土資源部和省國土資源廳大力倡導的新型模式,在濟寧市以及山東省內尚屬首創。

通過土地綜合整治,未來小安山鎮將會逐漸展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面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