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大学是我学习努力结果,凭什么给我贴上‘贫困大学生’的标签

‘贫困大学生’是现在时常能听到的一个词,这自然是各方媒体报道谁谁谁资助贫困大学生了,某某某贫困大学生受助了。过去的大学生都是天之骄子,现在却给一部分大学生贴上‘贫困大学生’的标签。人穷气短,‘骄子’感觉从何而来?

法律面都前人人平等,大学生在学校和老师心中更应该是平等的,因为那是他们接受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学生只能有各自特长的不同来划分,不能按家庭贫困予否划分,更好何况中国已取消家庭成分这一条多年。

现在把一些大学生划为贫困大学生,而且为了享受一些政策必须建档立卡,这实际和家庭成分论没甚区别,区别只是被批斗变为被照顾。没有人希望自己贫穷,但人是不能选择自己家庭的,家了困难的孩子靠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考上大学是他们一家的骄傲。家庭贫困的大学生是需要资助,但他们也需要尊严,而让他们的贫困的家庭隐私公告于天下必然会让是他们成为他人的谈资和歧视的对象。

有‘贫困大学生’自然就有‘富豪大学生’,但又有谁敢保证‘富豪大学生’家里的钱都是合理合法所得。东窗事发时,‘富豪大学生’也会成为他人的谈资。我在过去的作品中说过:没有人会因你的不幸而同情你,因你的不幸你就成了别人嘲笑歧视的对象和茶余饭后的谈资。不管承不承认,人性的这种劣根性实实在在存在。无利不起早,资助者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拿家里有困难的大学生做道具大肆宣传自己的资助行为动机多是花钱买名声,说得好听点是沽名钓誉。

纪伯伦说:爱不仅使爱者尊严高贵,而且使被爱者尊严高贵。那些要求隐姓埋名默默无闻的资助者才是真正为了孩子能好好上学,因为大爱无声。

富贵本无种,人生三穷三富活才到老,何必因家里一时的困难就给我贴上贫穷的标签。那样的助人是不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