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老師的“家訪”似乎要沒了,其原因值得探究和思索

原創 老師的“家訪”似乎要沒了,其原因值得探究和思索

原創 老師的“家訪”似乎要沒了,其原因值得探究和思索

父親是1966年開始從教的老教師,那時候還是村辦學校。小時候,記得父親經常放學後家訪,摸查學生的生活學習情況。那個年代,很多的老師都是利用晚上或者週日家訪。在人們的心中,家訪,似乎也是老師的一份加班的工作吧。

那是個“大走訪”的時代,機關幹部走訪基層調研,村組幹部走訪社員、軍烈屬家庭,老師走訪學生家庭,形成了一定的社會氛圍。所以,社會大環境的影響,推動老師對家訪工作的熱情,樂此不疲。

以前沒有“家校共育”這個詞。家訪是老師與學生及家長溝通的最好方式。老師親臨其境,通過查看、探問、傾聽,掌握了學生及家庭的情況,幫學,促學,抓好學生的教育。這也是現在所說的“家校共育”吧。

原創 老師的“家訪”似乎要沒了,其原因值得探究和思索

如今,在不少學校,老師的家訪已經很少了,也有人感嘆:怎麼就說沒就沒了呢?

它是什麼時候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的?

無法定論。但家訪在學校的工作中少了、或者幾乎沒了,原因值得探究和思索。

——現今老師的工作量大於以前,工作、生活壓力大,時間分配不足。老師除了正常的教學工作,還會有迎接上級臨時的檢查、各種節日或者文化活動節之類的彩排演出、各種扶貧、教師業務技能培訓等等,老師的家庭生活時間有時被這些工作壓縮,加上生活的壓力,哪裡有精力還顧得上家訪?

——班級微信群、通訊聯絡工具,取代了家訪。學生出現的問題,通過聊天工具等溝通,比親臨學生家庭瞭解情況更迅捷,省時省力。其缺點是,有些情況只是通過“聽”來獲取,虛實難辨,不利於保障家訪工作的質量。

——有的家長不喜歡被打擾,或者討厭老師家訪。家長思想偏執,認為孩子有錯才會招來老師登門“告狀”,感覺很煩心。

——有的家長偏見,認為“無利不早起”,老師“登門拜訪,必有所圖”。所以老師為避嫌,免去家訪,也等於沒踏政策紅線,畢竟,涉嫌有違師德,老師擔負不起。

——針對農村而言,農村學生的家長外出務工者居多,一年回家那麼幾天,他們有很多的事兒要做,不便於登門家訪,造成打擾。

原創 老師的“家訪”似乎要沒了,其原因值得探究和思索


學校的教育,離不開老師的家訪。一定程度上,它促進了基層教育工作的深入開展。

家訪作為家校共育的溝通途徑,在一些學校,不知不覺似乎要斷了。

感嘆裡,有人懷念,有人渴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