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中国是如何从俯首称臣的崇拜小弟一步步变成侵略者的

今天继续来聊中日历史关系之演变。

4不老实的小弟

昨天说到,在隋唐时期日本的遣唐使们给中国人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可它的另一面也在这个时期初漏端倪,和中国发生了历史上的第一战:唐代白江口之战。

其实,在白江口之战前,日本的“不恭”已经有苗头了。

日本对中国是如何从俯首称臣的崇拜小弟一步步变成侵略者的

隋朝建立时,日本也同时出了个大人物:圣德太子。就是他把日本的国号由“倭”改成“日本”的,意为日出之国。日本史载,圣德太子聪明绝顶,饱读诗书,笃信佛教,他是日本历史上最深受爱戴的政治家,旧款的日元一万元印的人像就是他。

圣德太子不甘心屈居他国之下,在送给隋炀帝的国书里傲慢地写道:“日出处天子,致日落处天子,无恙!”这种“不逊之词”当然惹得隋炀帝大为不悦,他责怪手下:“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可惜隋炀帝不争气,三征朝鲜也没成,就更没精力管日本了。

日本对中国是如何从俯首称臣的崇拜小弟一步步变成侵略者的

白江口之战的起因还是要从朝鲜说起。当时的朝鲜半岛是三国鼎立,百济、高句丽和新罗。新罗亲唐,百济亲日,高句丽则是唐朝打击的对象。高宗时期,新罗受到了百济和高句丽的联手进攻,一连被下三十三城,眼看就要被灭了,于是新罗王到唐朝求援。高宗李治觉得这是个削弱高句丽的好机会,就派出大将苏定方援朝。苏定方统率水陆大军近十三万,战船一千九百搜,加上五万新罗兵,十八万大军泰山压顶一样迅速“讨平百济,面缚其王扶余义慈。”苏定方撤离时,留下了朗将刘仁愿在百济旧都泗沘城镇守。唐朝大军一走,百济的局势就开始不稳定了,百济的旧将鬼室福信很忠心,他召集了剩余部队展开复国的游击战,为了迎回在日本为人质的王子丰回国继承王位,鬼室福信遣使到日本求援,并献唐俘一百余人。

当时日本齐明天皇在位,她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太,执政的是她儿子皇太子中大兄。中大兄不甘心日本的势力就此在朝鲜半岛瓦解,又看到献来的俘虏,觉得唐兵不过如此,于是开始全国总动员,由齐明天皇御驾亲征,率领三万两千人东回百济。不料大军到了南方,齐明天皇染上瘟疫一命呜呼。出师不利,中大兄却硬着头皮出了海,把刘仁愿团团围困。

唐高宗派遣文武双全的大将刘仁轨率兵船来救,加上此后派出的另一支援军,总数大约在两万人。公元663年8月17日,战争在白江口(朝鲜半岛西南部的锦江入海口)展开。

日本对中国是如何从俯首称臣的崇拜小弟一步步变成侵略者的

中日双方兵力对比为:唐军一百七十艘船,两万人;日军一千艘船,三万两千人。日军在数量上占优势,但是当时唐军的战船主要是楼船,艨艟、斗舰等高大船只,还有一种配备了火器的火舰。而日军的船只小得多,战斗力方面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中日历史上第一次交战很快有了结果。日本史料的记载是:“日本水师舍身突入唐阵,唐军从容左右迎击,纵火焚日船。须臾,官军败绩,赴水溺死者甚众。”中国史料的记载是:“焚其舟四百艘,海水皆赤......百济王丰脱身奔高丽,王子忠胜等率众降。”

三万精锐之师一举覆灭,余下的日军逃回岛上,惶惶不可终日,生怕唐军乘胜“直捣黄龙”,于是在九州等沿海地段大量修筑“山城”作为防线。但日本人多虑了,唐军并没有来,他们连不堪一击的小小岛国在哪个方向都懒得搞清楚。

此战过后,唐朝顺利灭掉百济,五年之后又灭了高句丽,而与唐友好的新罗最终强大起来统一了半岛。日本人吃了败仗后,整整一千年没敢对朝鲜用兵,而对中国却没有半点怀恨在心。日本民族尊崇强者,你把他打得服服帖帖,他反而更加佩服你。白江口之战后的日本遣唐使人数,陡然比以往增加了两倍,上文说了,遣唐使给当时的中国人留下了谦谦君子的形象,日本也被描绘成了世外桃源。

5双面国终于露出了它丑恶的那张脸

到了明代,日本在中国人的心中彻底变了样。谦谦君子变成了凶恶野人,世外桃源变成了海盗之国。

日本对中国是如何从俯首称臣的崇拜小弟一步步变成侵略者的

一半的的原因是因为忽必烈征日的失败。

日本这个以“日照大神”保佑的岛国在有史书记载的二千七百年的历史里,除了我们熟知的二战时美国人投了两颗原子弹,遇到的最大危机就是元朝的远征。一直到今天,“蒙古来袭”都是日本无数影视作品乐此不疲的绝佳题材,这是种微妙的情感,犹如好莱坞动画大片《狮子王》中,那两只坏鬣狗背地里呼唤狮子王名字时,带有的“战栗和侥幸”交织在一起的奇特幸福感。

“蒙古来袭”一共两次。日本史学界称为“文永之役”和“弘安之役”。

公元1268年正月,日本收到了蒙古忽必烈送来的国书,他用恐吓性的语言指责日本为什么不来朝献贡,难道不怕横扫天下的蒙古大军吗?当时的幕府当权者北条时宗召集文武开会后决定:无理的国书,不予理睬。这就要说一下当时日本人的心态了,自从唐朝灭亡后,他们就一直以唐文化正统自居,对于蒙古这个野蛮民族从骨子里瞧不起,所以当然不会去俯首称臣。

因为屡次招谕日本称臣遭到不理不睬,忽必烈龙颜大怒,派遣蒙古和高丽联军三万两千人(又是三万二,历史真是惊人的巧合),从朝鲜半岛扬帆出海,远征日本。 1274年十月,联军首先将马岛洗劫一空,连夜在九州的博多湾登陆,遭到镰仓幕府军队和九州各藩武士的强烈抵抗。

惨烈的战争进行了二十多天,开始阶段效仿古人的日本军伤亡惨重——日本武士按照战法,披戴盔甲,策马提刀,上前报上自己名号:“我是某某家臣!”要求对方身份相当的武将前来“一骑”单挑,结果等待他的是蒙古人如蝗一样的弓箭......但日军顽强的抵抗阻止了元军的前进,最后由于箭和给养都即将耗尽,元军只得上船撤退。在返回朝鲜的海上,元军舰队遭风暴袭击,百余艘船只沉没,损兵过半。

日本对中国是如何从俯首称臣的崇拜小弟一步步变成侵略者的

第二年,忽必烈又向日本派出了招谕使团,可怜这批无辜的羔羊在北条时宗一声令下,全部在镰仓的龙口被斩首。

七年后,公元1281年春,忽必烈派出了第二支由蒙古、高丽、汉人组成的远征军,船舶数千艘,士兵接近二十万。这是一支空前强大的远征军,怎么看日本都不可能抵挡得住。以蒙古人的报复心,日军一旦失败,亡国灭种即在眼前。

这一次元军轻易攻占了博多附近的几个岛屿,屠杀了岛上的所有人。不过,当他们登陆作战时却遇到了想象不到的障碍——日军花费五年时间,早早筑起了一道长二十公里,高达两米的防御石墙,以之为堡垒不断击退元军的进攻。战斗持续了一个多月,双方都伤亡惨重,始终相持不下。

日本对中国是如何从俯首称臣的崇拜小弟一步步变成侵略者的

不料到了八月,台风再一次突然来临,数百艘元军战舰一夜间被摧毁。元军统帅只有率领残存的舰队退回大陆,扔下了海滩上数万士兵,这些可怜的士兵最后大部分被杀,剩余的成了俘虏。而忽必烈看到日本这样的难以驯服,加上群臣的劝谏,终于下诏罢征日本。

“蒙古来袭”带来的间接后果有两个:其一,日本人更相信他们的国家是神国,因为有“神风”保佑。其二,中国内地和日本的关系降到冰点,日本人对中国的敬畏心消失,随着日本南北朝的结束,失败的南朝封建主组织武士开始劫掠中国与朝鲜的沿海地区,这就是贯穿了有明一朝的倭寇。

日本对中国是如何从俯首称臣的崇拜小弟一步步变成侵略者的

日本倭寇对大陆的侵扰从元朝就开始了,明初,日本“乘中国未定,寇掠沿海。”同时,被朱元璋消灭的张士诚、方明珍等残部多逃亡海上,占据岛屿,勾结日本人出没海上掳掠财货,辽宁、山东、福建、浙江、广东,“滨海之地,无岁不受其害。”明代的百科全书《万宝全书》里面有一副日本人像,人像为半裸跣足,下身着裙,身体肥壮,肩扛长刀,一副暴戾的野人模样。人像旁的注释是:“日本国即倭国,在新罗国东南大海中,依山岛而居,九百余里,专一沿海寇盗为生,中国呼为倭寇。”意思是日本专门生产海盗,这就是明朝世俗对日本的普遍看法。

倭寇对明朝乃至后来的中国历史的影响是深远且直接的。十四五世纪的时候,正值欧洲的大航海时代和资本主义的萌芽,而明朝却因不堪倭寇的骚扰,在明世宗朱厚熜时期实行了严厉的海禁政策,禁止民间的海上贸易,彻底与世界断了联系,断绝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渠道。如不是这样,在明朝宽松的政治经济环境下,或许也会像欧洲一样甚至比他们更早的进入资本主义,也就没有了后来的清朝以及近百年的屈辱史了。

日本对中国是如何从俯首称臣的崇拜小弟一步步变成侵略者的

​清代,徐福家乡出了个才子李汝珍,他在神话小说《镜花缘》里写道:海外有个双面国,其国人有两张面孔,正面是和颜悦色、满面谦恭,背面却用浩然巾藏着一张恶脸,鼠眼鹰鼻,血盆大口。小编觉得这个描述简直太形象不过了。从小国寡民到世外桃源,再到沿海寇盗,日本人终于在十三世纪以后,露出了隐藏已久的那张恶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