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不出农门的“村干部”——记旺苍县水磨乡广福村第一书记王正前

跳不出农门的“村干部”——记广福村第一书记王正前

■ 向素华

一身朴素的着装,戴着眼镜,头发花白,却颇有学者风范,他,就是旺苍县水磨乡广福村第一书记王正前。当脱贫攻坚过程中资金紧缺时,他就是一台“取款机”;当百姓遇到困难需要解决时,他就是一个“万事通”。走进广福村

王正前,出生于广元市青川县一个农民家庭。十年寒窗,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绵阳农专。父母都很欣慰,认为孩子终于跳出了农门。他们万万没想到,学了这个专业的孩子,注定一辈子脱不了“农皮”。

大学毕业后,王正前在青川当了两个乡镇的农技员,这一干就是十年。后又调到广元科技局,不到两年又被下派到朝天区花石乡盘龙村担任第一书记。2015年8月又下派到旺苍县水磨乡广福村担任第一书记。

跳不出农门的“村干部”——记旺苍县水磨乡广福村第一书记王正前

广福村,是旺苍县水磨乡北部的一个偏远贫困的村子。距离县城七十多公里,地广人稀,基础设施滞后,人年均收入不足四千元。刚来的时候,车只能开到水磨乡,到了水磨乡,又要步行三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广福村。从自己的家广元出发到广福村,一百二十多公里的路程,一个单边就是六个多小时。从繁华的都市,来到这个贫困闭塞的村庄,无法想象王书记心中的落差到底有多大。已过不惑之年,他完全可以在单位以元老自居,回绝领导的安排,可是,他还是来了。村干部讲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让他下定决心留下来——

几年前,本村唐某的媳妇怀孕提前发作,于是央了几个人。绑了个滑杆抬往水磨医院,一路颠簸四个小时后终于到了水磨乡,可是乡医院无法接生,到三江又没赶上班车,抬到三江镇医院时,医生说太晚了,只能保孩子,如果早到两个小时,母子都能保住......

要致富 先修路

他一到任就走访了广福村的360多个农户。了解地形地貌,规划设计路线,召集村干部和村民开会,发动大家修路。为了尽早解决村子里的交通问题,王书记没有等挨靠。一边积极筹钱,一边动员大家出义务工集资修路,有时为了不延误工期,他就自己垫钱买原材料,每一年,由他垫付的资金都是十多万。这时的王书记,在大家眼中就是一台“取款机”。

修路进展并不顺利,因为这个地方土壤肥沃、土层厚实的优点,反而成了修路时的最大障碍。往往是刚挖好的路基,一场大雨过后,就是一脚踩不见底的淤泥,拉几车石子铺上去,再下一场雨,石子陷下去,路面又坏了......

这就导致很多时候修一段公路,从挖出毛坯路到硬化成水泥路,要反复修复好几次。再加上这里离县城远,从县城拉材料进来,运费高得惊人。为了减轻修路的成本,王书记找了一个沙场老板在本村开了个沙场,每方沙可以便宜几十块钱,可是怕造成水污染,被林业部门给封了。

跳不出农门的“村干部”——记旺苍县水磨乡广福村第一书记王正前

面对困难, 他没有抱怨,总是积极的想办法解决。本在2017年4月就该任满的王书记,让这里一切都有了起色,所以上级领导决定让他继续在此担任第一书记。

1970年出生的王正前,才40多岁,可站在我们面前的他,分明像是年近花甲,如果不是经历太多的磨难,他会如此沧桑吗?经过两年的努力,从水磨乡到广福村的主公路全部硬化,360户村民家家门前都修通了路。

路通了,这只是脱贫致富的第一步。

培养“新农人”

广福村1500多人,在外打工的近800人。为了让民工走上返乡之路,王书记在改善交通的同时,也在思考为村民寻找致富的门路,他知道脱贫的关键是发展产业,这对于王书记不是什么难事,他根据这里的土壤性质,海拔高度,气候特点,率先搞起了试验田,在当地大力发展种植乌天麻、猕猴桃、大黄、黄连、猪苓等,其中乌天麻的种值规模最大,成果显著。百分之九十五的农户都在王书记的指导下种植了乌天麻,两年的时间,农民的经济收入明显提高了,有不少在外打工的村民看到了家乡的变化和希望,陆续开始返乡。

王书记挑选了一些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年农民,带领他们到陕西宁强、汉中参加全国天麻大会,进行观摩学习。他就是要把这部分人培养成“新农人”,开阔他们的眼界,教会他们技术,让他们来带动村民致富。

付出后的回报

王书记的付出被淳朴的村民看在眼里,他们在心里也对这个书记绝对信任,所以修路时,不管占到了哪家的地,大家都会无偿的交出土地,不会讨价还价。出义务工时,男女老少都积极参加,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

再难的事,只要王书记一出面立马就能解决,乡上,县上经常有人前来检查工作、观摩学习。这里没有饭店旅馆,怎么办?不急,只要王书记招呼一声,大家都会争着给来人安排生活,从不讨价还价,这不仅仅是因为民风淳朴,还在于王书记善于汇聚民心。

七嘴八舌说书记

村民罗某:王书记,他真能吃苦,经常是半夜都打起电筒在路上走,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一点架子都没有,哪家有困难,他都会去解决,经常早上不到六点就起床,解决村民的实际问题,他虽然有办公室,但一般只有晚上十点以后,才有时间在办公室待,平时都在赶往实验田和到村民家去的路上。

村民秦某:你说王书记呀,他到了我们村以后干了两件最大的事情——一是修通公路,二是发展经济。我们家穷,种植乌天麻时他亲自指导,种子也是他免费提供给我的,这么好的书记哪儿去找?

村民李某:王书记,他对人非常好啊,反正我就知道有困难找书记,可以说家家户户都存有他的电话。自从他来了以后,修路、改建房子,他都亲力亲为、一头一行的给我们指导安排得井井有条。

村民陈某:谁不知道王书记啊,在我们这儿办了很多实事啊,我们的公路就是他来了才修通的,我一直在外打工,现在王书记教我们种天马、大黄,经济收入提高了,我也不准备出门打工了。

村民廖某:王书记是个好人呐,资助了不少贫困学生,还给考上重点大学的娃娃发上千元的大红包,鼓励娃儿们好好学习。

跳不出农门的“村干部”——记旺苍县水磨乡广福村第一书记王正前

王书记的好,被村民牢牢记在了心中。其实,在与王书记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大家对他的依赖,比如:猕猴桃栽培成活率低啦,改建房屋时挂砖需要加入铁丝防震啦,买水泥哪家最便宜啦.....反正,只要自己有啥不明白的,都会给他打电话,在大家眼里,他就是“万事通”。

铁打的汉子也有苦

说起到这里经历的苦处,王书记的眼里涌出了泪花,往事历历在目:

忘不了,在那几十里的羊肠小道上迷路的情景。那是王书记第二次进村,一个人看着山势,想抄近道早点赶到村委会,却迷了路,在大山里转来转去,直到半夜才到达广福村。

忘不了,把自己的私家车开到广福村坏在路上时,躺在车肚子底下修车。凹凸不平的碎石路,隔着薄薄的衬衫竟然硌破了背。等到晚上脱衣服准备睡觉时,才发现衬衣上粘满的血迹和背粘在了一起。

忘不了,和村民一道修路时,那顿羊粪上的午餐。到广福村的路,有很长一段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见此情景,王书记就掏了几百块钱,派两个青年骑摩托车到乡上买点米饭和卤肉,解决大伙儿的温饱问题,可偏偏天降大雨,十几个人只能躲到一棵大树下。找到一小块干地,铺上塑料袋就吃起了午餐,才吃了几口。就有人发现塑料袋下面有无数黑色的珠子——羊粪。

忘不了,因为长期驻守遥远的村庄,十天半月难得回家一次,和家人聚少离多。妻子说:“我们真像离了婚的人”;儿子说:“老爸,我见你一次真的好难”。

正如大家对王书记的评价“把身体交给了工作,把生命交给了事业,把群众当成了亲人”;为了工作“开烂了车子,熬白了头发,搞垮了身体”。

王书记最大的愿望,就是在自己离任前,把广福村建成全国最大的乌天麻基地,让所有在外打工的人都回到自己的家乡。

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实现愿望的这一天,将会离我们很近。

——后记

跳不出农门的“村干部”——记旺苍县水磨乡广福村第一书记王正前

向素华,旺苍县七一中学语文教师,广元市作家协会会员,热爱教育事业,业余喜欢写作,有小小说、散文见诸报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