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为什么能在中国普及?这三点你可能没想过

来中国体验移动支付的老外文章越来越多。大部分都高度赞扬移动支付便利性,并把移动支付能够普及归功于微信和支付宝的贡献,甚至有些老外还认为,中国信用卡不完善才促使移动支付在中国的普及。

作为大部分中国人,现在也把移动支付当做理所当然的事情。可是为什么国外,特别是欧美却仍然无法普及呢?例如,美国科技巨头苹果、PayPal也在推动移动支付,却一直不愠不火,发展缓慢。


移动支付为什么能在中国普及?这三点你可能没想过


事实上,大家能够便利用上移动支付,不仅仅要感谢阿里和腾讯,更应该致敬为创造以下三大条件的决策者和建设者:

1、完善的无线网络覆盖。

如果手机没有信号,移动支付就是空中楼阁。移动支付场景的即时性很强,随时要付款,立马要兑现。试想一下,付款时老是没有信号,你还有兴趣使用这种高大上的功能么?

以移动、电信、联通为代表的三大运营商,还有2014年新成立的铁塔公司,共同推动中国大陆范围的移动网络信号覆盖。城市、农村、戈壁滩、森林、高山等几乎所有区域,我们都可以畅快使用手机上网。

而这点,恰恰就是国外的软肋。美国运营商都是商业公司,从成本和盈利角度考虑,信号基站大部分是以人口密集的城市为主。稍微偏远的郊区和农村,信号随时都会断线。

我们从数据上也能识别出中国和国外的差别:截止2018年6月份,全世界建设4G基站500多万,仅中国大陆就有340万,比所有外国总和还多20%;美国仅有20万,只有中国的15份之一不到。

所以,完善的无线网络覆盖,是中国移动支付普及的第一大幕后功臣。


移动支付为什么能在中国普及?这三点你可能没想过


2、相对宽松的业务政策环境

移动支付涉及严肃的金融问题。当2010年移动互联网兴起时,国家对移动支付也是充满疑虑。对移动支付这个新事物,采取先松后紧、先观察后管控的做法,而不是把创新一棍子打死。这给互联网企业留下了巨大的施展空间。

例如,例如第三方支付2006年就已经产生,而央行在2011年正式采用发放牌照方式进行监管;而第三方支付的资金池利息问题,在2011年才由央行正式确定由第三方支付平台所有。

例如,移动支付2010年开始兴起,直到2015年支付规模快速膨胀后,行业乱象频发后,政府监控措施才密集出台,监管机构的规范文件也密集而来,对于支付牌照的发放也突然收紧。

而国外恰恰相反,对创新业务的容忍度低。例如欧盟,对安全问题担忧不以,提出大量的安全要求,最终导致互联网企业初创阶段难以实现或成本过高,从而推高商家使用门槛,最终移动支付难以发展。

在发展中解决问题,正是中国的政策优势之一。

3、互联网企业超常规创新发展模式

中国互联网企业从学习到模仿、到创新,逐渐进入到引领,在市场竞争过程中逐渐积累大量的用户运营经验。映射到产品和营销上,有大量可圈可点的亮点。

例如,微信支付充分考虑到偶然没有信号情况下的支付问题。微信支付的收付款被扫码模式,就可以实现离线状态下的支付。要实现离线支付,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例如离线状态如何实现身份认证?如何确保付款码安全?如何与银行完成业务沟通?离线支付使得支付场景完善率接近百分之百,是令人称赞的创新

例如,腾讯和阿里分别借助滴滴和快的两个产品,向城市白领普及了移动支付;阿里借助双12的现场5折优惠吸引大爷大妈使用;而微信红包更受全员普及了微信支付。


移动支付为什么能在中国普及?这三点你可能没想过


更特别要提的是是二维码扫码支付,只要打印一张纸片,就可以让小店铺、小摊贩、小司机用上移动支付收款,成本超低、非常便捷。

大量的创新,让普通老百姓都能用上、愿意用上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能够在中国普及,不仅仅是平时生活便利的业务,更是中国综合国力的表现。

是中国基础设施完善的映射,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是互联网行业硕果中的明珠,是值得我们国民骄傲的一个国家名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