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支付為什麼能在中國普及?這三點你可能沒想過

來中國體驗移動支付的老外文章越來越多。大部分都高度讚揚移動支付便利性,並把移動支付能夠普及歸功於微信和支付寶的貢獻,甚至有些老外還認為,中國信用卡不完善才促使移動支付在中國的普及。

作為大部分中國人,現在也把移動支付當做理所當然的事情。可是為什麼國外,特別是歐美卻仍然無法普及呢?例如,美國科技巨頭蘋果、PayPal也在推動移動支付,卻一直不慍不火,發展緩慢。


移動支付為什麼能在中國普及?這三點你可能沒想過


事實上,大家能夠便利用上移動支付,不僅僅要感謝阿里和騰訊,更應該致敬為創造以下三大條件的決策者和建設者:

1、完善的無線網絡覆蓋。

如果手機沒有信號,移動支付就是空中樓閣。移動支付場景的即時性很強,隨時要付款,立馬要兌現。試想一下,付款時老是沒有信號,你還有興趣使用這種高大上的功能麼?

以移動、電信、聯通為代表的三大運營商,還有2014年新成立的鐵塔公司,共同推動中國大陸範圍的移動網絡信號覆蓋。城市、農村、戈壁灘、森林、高山等幾乎所有區域,我們都可以暢快使用手機上網。

而這點,恰恰就是國外的軟肋。美國運營商都是商業公司,從成本和盈利角度考慮,信號基站大部分是以人口密集的城市為主。稍微偏遠的郊區和農村,信號隨時都會斷線。

我們從數據上也能識別出中國和國外的差別:截止2018年6月份,全世界建設4G基站500多萬,僅中國大陸就有340萬,比所有外國總和還多20%;美國僅有20萬,只有中國的15份之一不到。

所以,完善的無線網絡覆蓋,是中國移動支付普及的第一大幕後功臣。


移動支付為什麼能在中國普及?這三點你可能沒想過


2、相對寬鬆的業務政策環境

移動支付涉及嚴肅的金融問題。當2010年移動互聯網興起時,國家對移動支付也是充滿疑慮。對移動支付這個新事物,採取先松後緊、先觀察後管控的做法,而不是把創新一棍子打死。這給互聯網企業留下了巨大的施展空間。

例如,例如第三方支付2006年就已經產生,而央行在2011年正式採用發放牌照方式進行監管;而第三方支付的資金池利息問題,在2011年才由央行正式確定由第三方支付平臺所有。

例如,移動支付2010年開始興起,直到2015年支付規模快速膨脹後,行業亂象頻發後,政府監控措施才密集出臺,監管機構的規範文件也密集而來,對於支付牌照的發放也突然收緊。

而國外恰恰相反,對創新業務的容忍度低。例如歐盟,對安全問題擔憂不以,提出大量的安全要求,最終導致互聯網企業初創階段難以實現或成本過高,從而推高商家使用門檻,最終移動支付難以發展。

在發展中解決問題,正是中國的政策優勢之一。

3、互聯網企業超常規創新發展模式

中國互聯網企業從學習到模仿、到創新,逐漸進入到引領,在市場競爭過程中逐漸積累大量的用戶運營經驗。映射到產品和營銷上,有大量可圈可點的亮點。

例如,微信支付充分考慮到偶然沒有信號情況下的支付問題。微信支付的收付款被掃碼模式,就可以實現離線狀態下的支付。要實現離線支付,有一系列問題需要解決,例如離線狀態如何實現身份認證?如何確保付款碼安全?如何與銀行完成業務溝通?離線支付使得支付場景完善率接近百分之百,是令人稱讚的創新

例如,騰訊和阿里分別藉助滴滴和快的兩個產品,向城市白領普及了移動支付;阿里藉助雙12的現場5折優惠吸引大爺大媽使用;而微信紅包更受全員普及了微信支付。


移動支付為什麼能在中國普及?這三點你可能沒想過


更特別要提的是是二維碼掃碼支付,只要打印一張紙片,就可以讓小店鋪、小攤販、小司機用上移動支付收款,成本超低、非常便捷。

大量的創新,讓普通老百姓都能用上、願意用上移動支付。

移動支付能夠在中國普及,不僅僅是平時生活便利的業務,更是中國綜合國力的表現。

是中國基礎設施完善的映射,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果,也是互聯網行業碩果中的明珠,是值得我們國民驕傲的一個國家名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