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資】108分的科目二主觀題!中小幼都有,千萬別錯過!

距離教師資格證考試僅剩11天,小證又給大家帶來了

科目二主觀題重點整理,覆蓋了中小幼3個學段、涉及簡答題、辨析題、論述題、材料分析四大題型。

早點看到,早點學習,拿下教師資格證指日可待!趕緊跟隨小證一起學習吧~

中學

01辨析題

1.一定條件下,制約教育性質和發展方向的最直接的社會因素是政治經濟制度。

此觀點是正確的。

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有制約作用.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領導權、受教育的權利、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內容。政治經濟制度通過上面四個方面作用,直接決定了教育性質和發展方向。

綜上,該說法正確。

2.由於教學活動以間接認識為主,因而直接經驗相對來說可有可無。

此觀點是錯誤的。

學生以學習間接經驗為主,但是學生學習間接經驗要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教學過程中要遵循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統一的規律,把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結合起來,不能偏廢其一。

綜上,該說法錯誤。

3.學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統一題,因此學校德育對學生的知情意行的培養一定要以知為開端、以行為終結。

此觀點是錯誤的。

學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個心理因素構成。德育過程的一般順序可以概括為知、情、意、行,以知為開端、以行為終結。但是由於社會生活的複雜性,德育影響的多樣性等因素,德育具體實施過程,具有多種開端,這可根據學生品德發展的具體情況,或從導之以行開始,或從動之以情開始,或從鍛鍊品德意志開始,最後達到使學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諧發展。

綜上,該說法錯誤。

4.定勢會降低問題解決的效率。

此觀點是錯誤的。

定勢的影響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在解決相似或相同的問題時,定勢有助於人對問題的適應,從而能提高反應和解題的速度。對於變化的情境或問題,定勢常具有消極作用,會降低問題解決的效率。

綜上,該說法錯誤。

5.特殊遷移的範圍比一般遷移的範圍廣。

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

一般遷移也稱非特殊遷移、普遍遷移,是指一種學習中所習得的一般原理、原則和態度對另一種具體內容學習的影響,即原理、原則和態度的具體應用。具體遷移也稱特殊遷移,是指學習遷移發生時,學習者原有的經驗組成要素及其結構沒有變化,只是將一種學習中習得的經驗要素重新組合並移用到另一種學習之中。因此,一般遷移的範圍比特殊遷移的範圍廣。

綜上,該說法錯誤。

02簡答題

1.簡述近代教育的特徵

1.國家加強了對教育的重視和干預,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義務教育的普遍實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視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簡述現代教育的特徵

1.教育的終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術的現代化。

3.簡述遺傳的作用

遺傳是個體發展的物質前提。遺傳的作用具體表現在:

①遺傳素質是人的發展的生理前提,為人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遺傳素質的成熟程度制約身心發展的過程及年齡特徵;

③遺傳素質的差異對人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4.簡述教育的相對獨立性的含義和表現

教育的相對獨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規律,對政治、經濟制度和生產力具有能動作用。具體表現在:

①教育與生產力和政治經濟制度發展的不平衡性

②教育具有歷史繼承性,具體表現:教育內容的繼承,教育方式的繼承、教育理論與經驗的繼承。

③教育的相對獨立性並非絕對獨立性,而是相對獨立性。

5.簡述影響學制的因素有哪些?

①首先取決於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科學技術發展狀況;

②受社會制度的制約;

③還要考慮到人口狀況;

④要依據青少年兒童的年齡特徵;

⑤要吸取原有學制中的有用的部分,參照外國學制的經驗。

6.簡述學習者中心課程論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①以學生為中心;

②按照學生的心理發展順序進行編排;

③強調學生的經驗、興趣、需要,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

7.簡述課程標準的含義及其指導意義。

學科課程標準是課程計劃中每門學科以綱要的形式編寫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它規定了學科的教學目的、任務、知識的範圍、深度和結構、教學進度以及有關教學法的基本要求。

①教學大綱是國家對各門學科的教學提出的統一要求和具體規格,是國家對學校教學實行領導的一種重要工具。

②教學大綱是編寫教科書和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

③學校和教師應全面徹底地領會課程標準的內容、體系和精神實質,按照教學大綱編寫教材和進行教學。

④教學大綱是衡量各科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

8.簡述新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

①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②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改變課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課程門類和課程比例,並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髮展的需求。

③密切課程內容與生活和時代的聯繫。改變課程“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關,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繫,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④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改善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學習的現狀,倡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

⑤建立與素質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評價與考試製度。改變課程評價過於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髮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⑥實行三級課程管理制度。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本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和學生的適應性。

9.簡述教學的基本任務。

①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②發展學生智能,特別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才能和實踐能力;

③發展學生體力,促進學生的健康;

④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10.啟發性原則的含義及貫徹要求。

定義:指在教學中教師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施要求:①老師應講的“少而精”,給學生留出思考的空間;

②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③設置問題情境,使學生處於積極思維的狀態;

④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方法,使學生學會思考。

11.簡述班級授課制的優缺點。

優點:

①有利於經濟有效地、大面積地培養人才;

②有利於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③有利於發揮班集體的教學作用。

缺點:

①不利於因材施教;

②不利於學生獨立性與自主性的培養;

③教學形式缺乏靈活性。

12.簡述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

①前習俗水平

第一階段:懲罰與服從取向階段;第二階段:相對功利取向階段;

②習俗水平

第三階段:尋求認可取向階段;第四階段:遵守法規取向階段;

③後習俗水平

第五階段:社會契約取向階段;第六階段:普遍倫理取向階段。

13.如何貫徹教育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

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應當有目的、有計劃地把來自各方面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加以組織、調節,使其相互配合,協調一致,前後連貫地進行,以保障學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發展。

貫徹這一原則的要求是:

①統一學校內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②統一社會各方面的教育影響。

③德育要有計劃和系統的進行。

14.如何運用情感陶冶法進行德育?

①創設良好的教育情境。教育者要加強自身修養,同時注意校園文化建設,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形成良好的班風和校風;

②組織學生積極參與情境創設;

③與啟發說服相互結合。

15.在教學中如何運用記憶規律?

①明確記憶目的,增強學習的主動性;

②理解學習材料的意義;

③對材料進行精細加工,促進對知識的理解;

④運用組塊化學習策略,合理組織學習材料;

⑤運用多重信息編碼方式,提高信息加工處理的質量;

⑥重視複習方法,防止知識遺忘。

16.簡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觀點。

①知識觀:質疑知識的客觀性和確定性,強調知識的動態性。

②學習觀:建構主義在學習觀上強調學習的情境性、社會互動性和主動建構。

③學生觀:強調學生經驗世界的豐富性和差異性。

④教學觀:情景式教學、支架式教學、合作學習等教學模式。

17.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1)內部學習動機的培養和激發

①激發興趣,維持好奇心;

②設置合適的目標;

③培養恰當的自我效能感;

④訓練歸因。

(2)外部學習動機的培養和激發

①表達明確的期望;

②提供明確、及時且經常性的反饋;

③合理運用外部獎勵;

④有效的運用表揚。

18.影響學習遷移的因素有哪些?

①學習情境的相似性

②學習材料的性質

③學習活動的多樣性;

④原學習的熟練和理解程度

⑤年齡特徵

⑥智力水平

19.有效促進學習遷移的措施。

①精選教材

②合理編排教學內容

③合理安排教學程序

④教授學習策略,提高遷移意識性

20.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有哪些?

①問題情景與表徵方式;

②個體的智能與動機;

③思維定勢與功能固著;

④原型啟發與醞釀效應;

⑤情緒狀態;

⑥已有的知識經驗。

21.中學生良好情緒的培養措施。

1.教會學生形成適宜的情緒狀態。

2.豐富學生的情緒體驗。

3.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問題。

4.教會學生情緒調節的方法。

5.通過實踐鍛鍊提高學生情緒調節的能力

22.簡述良好性格的培養措施。

①加強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教育;

②及時強化學生的積極行為;

③充分利用榜樣人物的示範作用;

④利用集體的教育力量;

⑤依據性格傾向因材施教;

⑥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23.良好班集體的培養方法。

①確立班集體的發展目標

②建立班集體的核心隊伍

③建立班集體的正常秩序

④組織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

⑤培養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

24.教師的教學能力包括哪些?

①組織和運用教材的能力;

②言語表達能力;

③組織教學的能力;

④對學生學習困難的診治能力;

⑤教學媒體的使用能力;

⑥教育機智等。

25.建立教師威信的途徑。

①培養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質;

②培養良好的認知能力和性格特徵;

③注重良好儀表、風度和行為習慣的養成;

④給學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⑤做學生的朋友與知己。

03材料分析題

第一道教育學:

1.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教學原則、教學方法

2.德育原則、德育方法、德育規律

第二道心理學:

1.學習動機:歸因理論、動機培養

2.中學生髮展心理:情緒情感、意志、人格

3.其他:學習遷移、問題解決、創造力培養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