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那麼詩畫鑑賞的區別在哪裡?

中國傳統詩與傳統畫總是被相提並論,所謂“詩是有聲畫,畫為無聲詩

”,最著名的就是蘇軾評論王維的那八個字:“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王維自己也寫過一首詩身體力行的去體現這種詩畫本質同宗的論斷:

《畫》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猶在,人來鳥不驚。

這首詩體裁為詩,內容則畫,短短二十個字勾勒出一幅水墨畫,蘇軾的評價也算實至名歸。

都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那麼詩畫鑑賞的區別在哪裡?

↑王維《輞川圖》

之所以先提起王維,是因為王維詩畫俱佳,而且詩的特色就是畫的特色,但是他的詩在歷代的地位並不如他的畫在中國畫中的地位高,同樣的特色卻在詩畫兩界的評價截然不同,這便是打開傳統詩畫鑑賞的入口。

所謂的傳統詩畫鑑賞,說長一點就是中國詩與中國畫的鑑賞傳統,重點突出傳統。

這種傳統還得先從佛教的禪宗說起。

禪宗在唐代時發生了流派的分裂,神秀代表漸悟派,主張在嚴格的修行中悟得佛法;惠能代表頓悟派,主張一瞬間的點化成佛。

從兩人的禪詩中便可窺得一斑。

神秀:身如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惠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詩中神秀認為當勤加修持,才能保證身心的修行,而惠能卻用一首詩直接表述了《金剛經》的義理。更確切地說,神秀主張“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惠能主張“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後來漸悟派主要活動在北方,所以稱為“北宗”,頓悟派活動在南方,稱為“南宗”。以地域來劃分宗派並不稀罕——《詩經》中的詩風就是依照地域分的類。

最初稱“南宗”“北宗”是因為活動範圍,而後來則演化代指思想主張的不同,也就是說,只要你是漸悟派,就算一生在南方之南傳經佈道,那你也會被規“北宗”裡。

都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那麼詩畫鑑賞的區別在哪裡?

↑史上最貴的國畫,蘇軾《木石圖》

這種“南北論”後來普及到畫派,詩派,書派,戲派之中。比如顏真卿柳公權屬於北派,而褚遂良虞世南屬於南派。

前面說過,由於中國傳統鑑賞認為詩與畫在藝術表達上是相同的,所以詩畫的南北派風格並無出入,“北派”的詩講究繁雜多樣,比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南派詩講究簡潔神動,比如《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北派”的畫講究細節的一絲一縷都表現出來,相當於寫實派,比如《清明上河圖》;“南派”的畫注重沒有畫出來的神韻,類比於抽象派,比如《瀟湘圖》。

總之,北派是“大珠小珠落玉盤”,南派是“於無聲處聽驚雷”。

都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那麼詩畫鑑賞的區別在哪裡?

↑王維的畫,寥寥數筆,傳達神韻,代表南派

都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那麼詩畫鑑賞的區別在哪裡?

↑吳道子的畫,細節逼真,細大不捐,代表北派

如果西方的畫也分南派和北派的話,應該是這樣子:

都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那麼詩畫鑑賞的區別在哪裡?

↑北派:《蒙娜麗莎》

都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那麼詩畫鑑賞的區別在哪裡?

↑南派:《梵高自畫像》

然而兩派在傳統詩畫鑑賞中的地位卻截然不同,詩歌主張“北派”,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的詩在傳統鑑賞中的評價總要高於陶淵明,謝靈運,王維。孟浩然。而畫作卻一般主張“南派”,王維的《雪中芭蕉》的畫法構思影響了後代的許多畫家(芭蕉是一種脆弱的植物,活不到冬季,所以現實的雪中絕對沒有芭蕉,但把芭蕉畫在雪中卻別有一番聲韻)。

當然後來的詩人有主張作詩應該如王維的那種淡然勾勒,比如王士禎,但他無法不承認杜甫的詩界地位,所以主流鑑賞還是走北派路線。

而北派的畫縱然有《送子天王圖》《清明上河圖》等優秀作品,可南派的神韻風氣卻壓住了北派,尤其是西方油畫傳入中國後,再怎麼寫實也寫不過油畫。

解鈴還須繫鈴人,最後還得迴歸到王維身上,王維的畫在傳統畫界可以說是第一把交椅,可他的詩在傳統詩壇卻只能算在十名開外了,這就是傳統中國詩與中國畫鑑賞的不同——詩重寫實中表現神韻,畫重神韻中感悟現實。

你更喜歡哪一派的詩和哪一派的畫呢?歡迎留言交流。

我是小玉仙君,喜歡野史逸事,傳統文化的朋友,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