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要让自己的努力开花结果,必须始终追求完美

稻盛和夫:要让自己的努力开花结果,必须始终追求完美

如果缺乏自信,认为自己不可能完美,以半吊子的心态投入工作,那么,对于结果也不会有自信。

——稻盛和夫《思维方式》

01

我从年轻时开始,就将“贯彻完美主义”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贯彻完美主义”这一条,既是我自身的性格使然,也是我从事研究开发这一创造性工作所得出的经验。

当挑战从来没有人涉足过的研发课题时,由于没有实验数据等可以参考的资料,所以必须从零开始,必须用自己的手去摸,用自己的脚去踩,所有的事情都必须靠自己论证,由自己证实推进。

就是说,必须把自己作为指南针,确定前进的方向。

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对自己的信心。对自己的品格、对自己的技术、对自己本身,必须抱有确信,必须确凿无疑。

如果缺乏自信,认为自己不可能完美,以半吊子的心态投入工作,那么,对于结果也不会有自信。

这样的话,绝对无法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02

以陶瓷为例,比如说,有时候要混合好几种原料,只要放错了一种原料,或者搞错了分量,或者是混合方法不对,都无法做出自己理想中的陶瓷产品。

实际上,在我自己做实验的时候,就曾有这样的情况:

在实验室混合原料粉末的时候,需要使用玛瑙制成的研钵和研棒。

“要合成这样的陶瓷材料”,于是将计算好分量的原料放进研钵进行混合。混合的时间越长,原料混合得就越均匀。但是,花多少时间才算混合好呢?这是一个问题。

制造陶瓷材料,需要混合氧化镁、氧化钙等原料粉末。

为了便于理解,大家可以把它们想象成小麦粉。比如说,要将不同颜色的小麦粉进行混合。

最初看上去是一块块不均匀的颜色,拼命搅拌混合后,颜色变得一致。如果是液体的话,这样就可以说是混合均匀了。但因为是固体,就不知道到底混合到什么样的状态才能说是均匀。

03

即使把颗粒磨细到直径千分之一毫米的大小,从微观角度来说,也不能说完全混合了。所以,如果想充分混合,就会有一个问题,就是到底应该混合到什么程度才算混合好。

不管是使用研钵混合,还是用“罐式球磨机”这种一边转动一边粉碎混合的机器来混合原料,都很难判断到哪个时间点才算完全混合好了。

所以,我用研钵混合粉末时,经常会思考:“仅仅一个混合的步骤,就已经很困难了。但是,如果不将所有流程都完美实施,就无法做出理想的产品。要制造出完美的产品,究竟应该怎么做?”

假设某个步骤由于稍有疏忽而失败,那么,到此为止所使用的所有材料、加工费、电费和一切其他投入都付诸东流。

这不仅会给公司带来损失,还可能导致交货延迟,给客户带来麻烦。

04

京瓷规模还小的时候,几乎全都是直接从客户那里接订单进行生产。

销售人员去拜访客户,与客户商讨,客户会说:“我要做这样的陶瓷零部件,什么时候必须交货。”

于是我们的销售人员会回答:“一定按期交货。”接下订单。客户就会按照零部件的交期,制定用到这个零部件的产品生产计划。所以我们必须在规定的日期前交货。

但往往就是这种时候,眼看就要到交货期了,结果由于一个小小的失误而失败。如果说从原料混合到成品完成需要15 天的话,如果在最终出货前的节骨眼上失败,就要重新再花 15 天。

于是不得不对客户说:“请再给我们 15 天的时间。” 这样的话,客户就会劈头盖脸地怒骂我们的销售人员“就是因为把订单交给了你们这种不靠谱的破公司,才把我们的生产计划都打乱了”“再也不跟你们做生意了”等。

销售人员垂头丧气地回到公司。然后我们不得不再次拜访客户,真心诚意地解释,尽量得到客户的谅解,尽可能早点交货。

正因为体会过这样心酸的经历,所以我深切地感受到,哪怕是一个小小的错误,也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所以京瓷迄今为止都贯彻完美主义的方针。

04

就是说,从制造到交货的全流程,哪怕只有百分之零点几的失误,也会导致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化为泡影。所以必须时刻保持紧张感,彻底贯彻完美主义,追求完美。产品制造的世界就是这么严格。

人生也和工作一样,疏忽了最后的 1% 的努力,就可能前功尽弃。

要让自己的努力开花结果,必须始终追求完美。

本文摘自《思维方式》

稻盛和夫:要让自己的努力开花结果,必须始终追求完美

稻盛和夫:要让自己的努力开花结果,必须始终追求完美

稻盛和夫

1932年出生于日本鹿儿岛。毕业于鹿儿岛大学工学部。

1959年创办京都陶瓷株式会社(现在的京瓷公司)。

1984年创办第二电电株式会社(现名KDDI,是仅次于日本NTT的第二大通信公司)。这两家企业都进入过世界500强。

2010年出任日本航空株式会社长,仅仅一年就让破产重建的日航大幅度扭亏为盈,并创造了日航历史上最高的利润。

现任京瓷名誉会长、KDDI最高顾问、日航名誉顾问。

代表作:《活法》、《京瓷哲学:人生与经营的原点》、《思维方式》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