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搞"三角戀"的"王維"

唐朝是"詩"的朝代,什麼"詩仙"、"詩聖"、"詩鬼"統統都被人等等,我想說的就是這位被稱為"詩佛"的詩人王維。關於王維的背景介紹在這裡我並不想多做介紹,主要還是想和各位說說這位王維的奇聞異事。像這樣的類似於花邊新聞或者叫八卦的東西,一般不會出現正史之上,第一個記錄王維"三角戀"的《鬱輪袍》。

歷代搞

《鬱輪袍》的故事被後來的人重新加工,改編成雜劇、戲曲,這也是王維流傳最廣的一則故事。《集異記》也因為這篇故事而聲名遠播。其實這部書也是具有"蹭熱度"的嫌疑,作為一個籍籍無名的寫手,只有用"緋聞"提高書籍的知名度。

歷朝歷代搞"三角戀"的"王維"

1、唐宋時期的《集異記》裡的"王維"

歷代搞

《集異記》是一本中國古代傳奇小說集,薛用弱著。今山西永濟人,大概是生活在唐德宗貞元之後。據《新唐書.藝文志》等資料知道,他在唐穆總長慶年間任光州刺史。這本小說集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就是這篇關於王維"三角戀"的短篇小說,篇名則叫《鬱輪袍》。

王維二十一歲中進士,這絕對算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功,首先唐朝進士每一次只錄取三到四十人,杜甫考了大半輩子都沒考上。這恰恰可以反映王維也的確是聰明的。唐代科舉有行卷,也就是走後門的風氣。王維找到了張久皋的人(張久皋是何人在此先不贅述。),而這位張先生也不負厚望走通了當朝公主的大門。這時的王維即將參加科舉考試,對他十分賞識的岐王給他出了一條"美男計",希望以此得到公主的青睞。

歷代搞

於是有一天,岐王讓王維穿上了演出服,帶上他的琵琶一起到公主府喝酒。王維一來所有都盯著這個長得俊俏的男人。我們的玉真公主當然也不例外就問了岐王這個"小鮮肉"是誰。岐王就稱王維是家中樂師。公主肯定是想看小鮮肉表演的,於是一曲彈完,整個屋子都充滿著哀怨的氣氛,就問王維,"這是什麼曲子?"王維答道:"《鬱輪袍》。"岐王乘勢就介紹王維,說他不僅琴彈得好而且詩寫的也好,而且進一步炒作說他的詩在場沒有一個人可以超過王維。

於是,王維將早已準備好的時候,呈遞上去。公主看完這些精心準備的詩句,喜歡的不得了。人長得帥不說,會寫詩又會彈琵琶,這完全是"男神"的配置。公主動了心,便讓王維立刻更衣,不再將他當伶人。

之後,這位公主又讓王維繼續演奏,另一邊公主已經被他迷得神魂顛倒了。岐王立馬對公主說:"像這樣的有才的青年人不能被國家所用,真的是太可惜了!"公主一聽,是呀!這樣的小鮮肉應該可以考個功名為國家效力,並且自己也會有更多的機會接近王維。所以立馬當了王維的推薦人,這下子王維的名聲就是因為這次緋聞而名動長安。開元九年,公元721年,王維考中進士,準備走進國家公務員的編制。

歷代搞

這位玉真公主又是誰呢?她是太平公主的侄女。這位玉真公主要是在現在應該是可以經常上頭條的,因為她經常有緋聞。他不僅和王維有緋聞,而且她和李白也穿過緋聞。這就是岐王給自己的妹妹物色情人的故事,這樣的一個故事也跟王維的妻子扯上關係。王維妻子去世,據說就是因為王維被玉真公主長期霸佔而有怨氣不能發出活活被氣死的。

2、元朝《鬱輪袍》的"王維"

元代鬱輪袍的故事基本和唐朝《集異記》故事基本一致。但是加入了一個細節就是公主發現自己喜歡的詩歌是王維所寫的事實之後。大驚一聲:"京兆得此生為解頭,榮哉!"。元代的"王維"依然逃脫不了所謂的"三角戀"。這時候的王維在元代人民的眼中還是希望他身上有著更多的傳奇性。

3、明清《鬱輪袍》中的"王維"

歷代搞

明清時代"王維"三角戀的故事集中在王衡《王摩詰碎拍鬱輪袍》和黃之雋的《四才子》之中。這裡的"王維"似乎對於"三角戀"和使勁往圈子裡爬的形象開始有了很大的不同。明代的《王摩詰碎拍鬱輪袍》中王維已經不同於唐宋、元朝的對於"三角戀"十分曖昧的態度。他在這部雜劇中已經對於官場產生了厭惡的情緒。他屢次上奏都被拒絕,最終王推因為冒名頂替了王維而被揭穿之後,最後心灰意冷的王維毅然決然走入了修道的路徑。清代的鬱輪袍走的是"大團圓"結局的系統,其中的一切王維形象都成了一個積極配合封建統治者的形象。王維再次成了一個帶著"曖昧"情緒,成了積極投入體制的"俗人"形象。

歷朝歷代的"王維"為什麼有著不同的境遇?

1、歷代的"王維"是歷朝科舉制度的寫照

歷代搞

王維"鬱輪袍"的故事總是帶著一種一波三折而經過歷朝歷代演變完善而最終定型。王維的形象也跟著一改再改、一變再變,是一個由單一到複雜的過程。"鬱輪袍"這個故事從一開始是一個比較單薄的故事嗎,但是經過接近一千年的演變和文人們的不斷補充從而顯得越來越豐滿。可是其中的主旨確是在不停地變換的,其實我們看到的深陷"三角戀"的王維、或者對於入世有著積極態度的形象,又或者是對於高官厚祿不屑一顧的"王維"都是因為科舉制度而產生的。唐宋兩朝是科舉制度的發展期,多少人因為科舉制度的原因而徹底改變了命運。孟郊的《登科後》: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告訴我們科舉行為的優勢。唐朝的科舉制度有著一個叫"干謁"的風氣,王維的這個故事能夠產生,就是因為由"干謁"而發端的。

歷代搞

《北史·酈道元傳》:"﹝弟 道約 ﹞好以榮利干謁,乞丐不已,多為人所笑弄。"和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以茲悟生理,獨恥事幹謁。"多少人因為科舉改變了命運,這就促成了唐宋學子擠破頭進入體制的願望。這裡的"王維"對於公主情感的曖昧還有積極投身體制的情緒反映的就是唐宋科舉制的"狂潮"另一方面就是揭示了當時科舉制度沒有完全脫離於門閥制度的黑暗現實。

元朝的"王維"其實反映是在少數民族統治之下,漢人知識分子希望得到重用的希冀。

"蒙古、色目人第一場經問五條,《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內設問,用《朱氏章句集註》。其義理精明,文辭典雅者為中選。"

"第二場第一道(題)以時務出題,限五百字以上。"

"漢人、南人第一場明經、經疑二問,《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內出題,並用《朱氏章句集註》,復以己意結之,限三百字以上;經義一道,各治一經,《詩》以朱氏為主,《尚書》以蔡氏為主,《周易》以程氏、朱氏為主,已(以)上三經,兼用古註疏,《春秋》許用三傳及胡氏傳,《禮記》用古註疏,疏限五百字以上,不拘格律。"

"第二場,古賦、詔、誥、章、表內科一道,古賦、詔、誥用古體,章、表四六參用古體。""第三場策一道,經史時務內出題,不矜浮藻,惟務直述,限一千字以上。"

這些引文中我們可以看到漢人和蒙古人的考試的錄取條件是完全不一致的。這就造成了漢人獲得公正待遇的願望。

歷代搞

明清時期的"王維"還是如此,對於科舉制度或多或少的嫌棄和無奈就形成了明朝王衡《王摩詰碎拍鬱輪袍》和清朝黃之雋的《四才子》之中分別是逃離與靠近科舉的行為。多樣的"王維"就是反映了到時人們對於科舉制度的態度。

2、歷代的"王維"是作者的自身寫照

"王維"的在歷代"鬱輪袍"中的行為有著千差萬別的原因就是因為寫作主題自身經歷的原因。

王衡的《王摩詰碎拍鬱輪袍》就是因為萬曆十六年(1588年)順天鄉試,王衡因是大學士王錫爵之子,且當時首輔申時行的女婿也同時中舉。有言官彈劾主試官,認為有作弊嫌疑。雖然王衡在隨後的複試中取得第一獲准參與會試,但言官們仍不依不饒,為避免父親王錫爵陷入更大的黨爭之中。王衡在他父親執政期間沒再參加考試。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譜》收錄39家年譜或系年,其中就評價了這樣一部作品出現的"王維"就是一種以自己的經歷為範本而抒發自己心中不滿的情緒。"善求者觀物於微,觸類而長,不以己為度也"作為王衡的化身,鬱輪袍中的"王維":

歷代搞

(〔僧〕你雖則如此,如今世人重的是科目。科目以外,便不似人一般看承。我要二位,數百年後,再化身做一個不由科目、不立文字,幹出名宰相事業的。與世上有氣的男子,立個法門,勢利的小人,放條寬路。你二位誰去?〔裴〕我不去!我不去!文字做得勾了,世情看得破了,怎肯又隨人驢前馬後的!我自守我本位去也。——《鬱輪袍》

"守本位"的王維反映了作者的心緒,反映了王衡無奈的科舉之路。

3、歷代的"王維"是百姓窺探名人心理寫照

《新唐書》:"王維字摩詰,九歲知屬辭,與弟縉齊名,資孝友。開元初,擢進士,調太樂丞,坐累為濟州司倉參軍。張九齡執政,擢右拾遺。歷監察御史。母喪,毀幾不生。服除,累遷給事中。"

歷代搞

《論語·子張》:"譬之宮牆, 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

《漢書·劉向傳》:"是以群小窺見間隙,緣飾文字,巧言醜詆,流言飛文,譁於民間。"中都說了窺視的這個"東西"。普通人來說,我們對於不熟悉或者陌生的東西都具有窺視與好奇的心理。我們在這樣情況之下就產生了"編排"的行為。對於王維這個唐朝以來就是名人的人物,大家都有這個好奇心。在正統史書上,王維的形象是比較正面或者有些扁平的。這樣的一個過分"蒼白"的人物當然會激起人們的"創作慾望"。

"三角戀"、"非正直"的形象可能會有些顛覆傳統的認知,人們用著"補正史"的態度來進行"王維"故事的多次創作,也是因為內心中希望看到全面人物形象的窺探心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