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迎賓:保險業應當依道而行、因勢而變、全面轉型

2018年11月2日,第十一屆中國保險文化與品牌創新論壇暨第十三屆中國保險創新大獎頒獎盛典在雲南西雙版納舉行。本屆論壇的主題是“依道·因變”。

本屆論壇由中國保險學會指導,保險文化雜誌社主辦,瀘州老窖國窖1573贊助,中國保險養老社區聯盟、珠海市新華國際保險研究會協辦,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北京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復旦大學保險研究所、北京工商大學保險學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金融學院、各地保險行業協會支持,保險生活雜誌、深圳市品牌學會、天雁商學院聯合承辦。


張迎賓:保險業應當依道而行、因勢而變、全面轉型

張迎賓

中國保險文化與品牌創新論壇發起人、保險文化雜誌社社長張迎賓在致辭中表示,全面轉型是行業的時代要求和歷史使命。在這場觸及靈魂的革命中,人身險業會面臨思想的再造,利益格局的重大調整,行為方式的根本變化,對於整個行業而言,也是一次鳳凰涅槃的過程。保險企業既要“依道”而行,始終如一地關注用戶需求,堅持不懈地為用戶創造價值;也要“因勢”而變,不斷滿足用戶需求,不被變化的表象所迷惑,在變與不變之間找到平衡,謀求發展。

以下為發言實錄:

在溫暖如春的深秋季節,我們相聚在美麗如畫的西雙版納,舉行一年一度的中國保險文化與品牌創新論壇,共同探討中國保險業的文化品牌建設和千年發展大計。我謹代表保險文化雜誌社,對出席第十一屆中國保險文化與品牌創新論壇暨第十三屆中國保險創新大獎頒獎盛典的各位領導、專家、嘉賓朋友們,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

當前,中國保險業正在經歷前所未有之大變局。隨著“保險姓保,監管姓監”的持續推進,監管秩序被重構,行業秩序也在被重構。穿透式監管之下,市場格局“馬太效應”明顯,部分險企業績“斷崖式”下滑,部分險企治理結構和領導班子也在不斷變化。

另一方面,保險科技正在成為改變保險市場格局的最大變量。金融產業邊界日益模糊,市場格局面臨新一輪洗牌。

變局已經到來,重構正在發生。中國保險業將走向何方?

即將過去的2018年也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全球經濟週期性復甦在年初剛剛出現一些端倪,世界範圍內的變動因素卻紛至沓來,而且複雜多變。歐洲經濟換擋調整,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烈,國內經濟發展遇到嚴峻的挑戰。這些外部環境因素給我國保險業的發展也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同樣不可小視。

在這樣的大變局之年,全面轉型或許是唯一的出路。正如銀保監會黃洪副主席前不久在深圳強調的,“全面轉型既是行業必須完成的政治任務,更是行業的時代要求和歷史使命”。在這場觸及靈魂的革命中,人身險業會面臨思想的再造,利益格局的重大調整,行為方式的根本變化,對於整個行業而言,也是一次鳳凰涅槃的過程。

問題是,轉型我們已經喊了很多年,也幹了很多年,效果為何不明顯?全面轉型到底要如何轉?總體而言,轉型既要依道而行,還要因勢而變。但依何道,因何變?這才是我們要討論的關鍵。

下面我不揣淺陋,拋磚引玉,向各位大咖請教。

一、轉型

何為轉型?通俗地說,就是變換車道,搶佔新的起跑點。對企業來說,就是變換經營模式,搶佔市場機遇。

在當今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轉型是常態,“要不要轉”的問題已經讓位於“何時轉”。正確的判斷首先應該來源於對客戶需求變化的深入洞察,以及由此帶來的對產品生命週期、市場成熟度、行業飽和度的清醒認識,同時還要認清政策形勢的變化。世界總是波浪式發展,在一個發展的高峰期抓住機遇主動轉型,就會搶佔下一個發展高峰的先機;錯過機遇被動轉型,就會失去發展良機,處處被動。

其次要解決的是轉型方向的問題,往哪兒轉?這就要求對產業發展規律有深刻的把握,對可持續增長經營理念有明確的堅持。往產業鏈上最有價值的部分轉,往最能提高經營效率的地方轉,往最能節省時間、資源和成本的地方轉,都應該是比較靠譜的。

最後要解決的是轉型操作的問題,怎麼轉?這最能體現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正所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的在產品上轉,由“製造”邁向“創造”;有的在渠道上轉,由線下轉到線上;有的在客戶類型上轉,由B2B轉向B2C,或轉向某一特定群體;有的在發展路線上轉,由做產品和服務轉向做行業平臺,甚至做產業生態圈。

一旦決定轉型,企業的組織架構、人力資源等必將隨之發生變化,這對企業來說,無異於一場革命。轉型要付出成本,陣痛是難免的。轉型有成功,當然也有失敗。此時企業更應該於無聲處反思內在,在覺醒中迴歸經營原點。只有沉下心來,內在夠深,才能站得穩行得遠。

轉型不是錦上添花,而是涅槃重生。真正笑到最後的,一定是那些在內省中不斷檢視自己的企業。

二、依道

古人講,要依道而行。我認為道有四個層次,第一個是天道,第二人道,第三是商道,四是保險之道。

天道是自然規律、自然法則。如日月之運轉,如江河行大地,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四時有序。天下大道,恆久不變。大道既穩,萬物遂長。“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不變中有變,變中有不變,萬物循環而永葆生機。對於天道人只有敬畏,不可改變。

人道做作為人的生存原則,是做人的標準。古人為我們總結的就是“仁義禮智信”五字,這就是人道。遵守人道,人人尊敬;不守人道,人人棄之。

商道是經商之道,是經濟規律,是市場法則。經商就得遵守商道,敬畏市場,在成就客戶的同時,成就自身的價值。

保險之道,是保險行業的市場法則,是保險企業的經營法則。“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就是這個最樸素的道理。保險就是風險管理,離開“保險姓保”這個道,保險將無以為道。

在這個四個層次中,保險之道處於最低層次,所以保險之道必須遵守天道、人道、商道,遵守自然法則,遵守人道、生命規律,遵守市場規律,方能立於不敗之地。

當下的中國保險業,最缺的是思想和文化。對保險企業來說,始終如一地關注用戶需求,堅持不懈地為用戶提供保障,這就是最大的“道”。

三、因勢

有句古話叫:“識時務者為俊傑。”所謂“時務”就是“勢”:當前的態勢、局面、趨勢、方向。“識時務”就是知大勢、知大體。

“勢”也是“權力”,所以順勢則昌,逆勢則亡。政府倡導什麼,趕快跟上就賺錢。政府要反腐,頂風作浪,就必然被拿下。

“勢”有大勢和小勢,國有國運,是大勢;家有家道,是小勢。大勢決定一個時代,造就一批英傑;小勢改變一個群體,一個人。大勢就是大江大河,滾滾東流,可以摧毀一切,也可以成就非凡。小勢就是涓涓細流,遇坡而下,遇溝而聚,遇巖而跳,遇土而潤,百轉千回,不改方向。

“善弈者謀勢,不善弈者謀子。”謀勢者,善於辨勢、乘勢、借勢,力之所至,勢如破竹。商場稱雄,勢不可少,當先識勢,以定大局,既而審勢,順勢而為。“小老闆做事,中老闆做市,大老闆做勢”。唯有“做勢者”才能站得高,看得遠,高屋建瓴,縱橫捭闔。

老子說:“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謀勢者,可行於天下!

四、變與不變

變與不變,是哲學問題,也是戰略問題。“變者,天下之公理也。”不變中有變,變中有不變,萬物循環而永葆生機。

不變的是“道”,是理念、目標和原則;變的是“法術器”,是方法、技術和途徑。在堅持理念、目標和原則不變的基礎上,靈活運用方法、技術和途徑,就不會拘泥於一城一地之得失,也不會為一次兩次的挫折而亂了心智,反而可能還會享受到“曲徑通幽”“柳暗花明”的意境。

堅守善意、理性的價值觀,以不變應萬變,是道;以“法術器”應變化,是術。道存,是堅守;術變,是創新。既有堅守,又有創新,企業才能行得穩,走得遠。

始終如一地關注用戶需求,堅持不懈地為用戶創造價值,企業的根基才立得正,是為“依道”。而用戶的需求永遠隨著時代而變。企業必須緊跟用戶“因勢”而變,不斷滿足用戶需求,才不會被變化的表象所迷惑,才能在變與不變之間找到平衡,謀求發展。

以上是我服務保險業二十多年來,對保險行業發展之道的一些觀察、思考和總結。在此,我誠懇地邀請各位參加本次論壇的嘉賓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真知灼見,讓我們一起為我國保險業的轉型發展殫精竭慮,出謀獻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