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戰狼系列》、《紅海行動》究竟怪在哪兒?

先撇開愛國主義題材不談,否則就太主觀了,愛國小粉紅們,你們全都對。在寫這篇觀後感之前我還是要一味的澄清一下:我評論的每一部電影都是我繳過票房的,也就是說,我支持了票房,我有資格說說自己的看法。支持正版版權、支持文化產權保護的同時,你就應該允許觀眾們的批評和建議。

觀後感:《戰狼系列》、《紅海行動》究竟怪在哪兒?

《紅海行動》是今年賀歲片,我看的時候就感覺有些怪怪的,但是不知道問題出在哪兒。通常一部好電影我都會細細琢磨好幾遍才能做個品評,所以直到昨天無意間看到某酷網站更新了這部電影,遂又從頭看了一遍,溫故而知新。同時也琢磨了一些個人感覺,就是國產軍人題材電影,包括《戰狼系列》看起來總是怪怪的地方。

觀後感:《戰狼系列》、《紅海行動》究竟怪在哪兒?

我們講到軍人題材的電影首先都會想到《拯救大兵瑞恩》或者《拆彈部隊》這樣的美國電影。其實這類電影類似於紀實文學,雖然不是真實的故事,但是讓人感覺也沒有不太真實的地方。它往往描述了特定的歷史環境下,各類人物的不同命運,比如國產的《集結號》等等。這類電影沒有誇張成分,僅僅是戲劇性多了一些而已。準確來說,這類電影應該屬於“戰爭片”的範疇。

觀後感:《戰狼系列》、《紅海行動》究竟怪在哪兒?

還有一類美國電影,同樣是以美軍為題材的,但是並沒有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或者雖然在歷史環境下,但是並沒有體現出歷史環境下的人物命運。比如《天龍特攻隊》或者《第一滴血》等等。這類電影不勝枚舉,雖然也是軍人題材,但是卻不是戰爭片範疇,應該歸類為“動作片”。

觀後感:《戰狼系列》、《紅海行動》究竟怪在哪兒?

戰爭片的主題通常很明確:反戰和民族情緒,反戰包括反省和思考,民族情緒包括榮譽和犧牲。所以戰爭片通常是有血有肉有靈魂的,既有民族大義,比如《最長的一天》、《永遠的0》等等;也有兒女情長,比如《兵臨城下》、《辛德勒名單》等等。而動作片的主題就寬泛多了,只要劇情需要,任何誇張的、變態的、不現實的都可以發生,可以搞笑也可以緊張,總之動作片還是以觀眾為主,劇情圍繞觀眾發展,而不像戰爭片,劇情必須嚴謹的圍繞主題發展。

觀後感:《戰狼系列》、《紅海行動》究竟怪在哪兒?

解釋了戰爭片和動作片的區別之後,再解釋《紅海行動》就簡單多了吧?順便把《戰狼系列》也一併講了。這兩部電影怪就怪在:動作片非要往戰爭片上靠,戰爭片非要往動作片上靠。

比如《戰狼系列》的冷鋒,他已經強到一個人對付一個師的地步了,在紅藍軍演的時候一槍命中敵方師長,、子彈能穿牆拐彎、能嚇跑群狼、能躲地雷、能截RPG、能開坦克1V3等等,他完全可以媲美美國隊長了。但是美國隊長人物定位就是假的,他是注射了超級血清才變得誇張的,所以觀眾會覺得他是假的,這部電影是假的,它只是一部動作片而已。但是冷鋒不同,他的一切“超能力”都有完美的“科學解釋”,本來是假的,卻一味要讓觀眾認為是真的,是意志堅定的問題。如果《戰狼系列》歸為動作片的範疇,這些問題也就不是問題。但是從《戰狼系列》的宣傳和過於明朗的主旋律來看,總讓人覺得這就是一部很不嚴謹的戰爭片,所以人們才會議論紛紛。

觀後感:《戰狼系列》、《紅海行動》究竟怪在哪兒?

再說《紅海行動》吧,相對《戰狼系列》就嚴謹多了。我不知道我們的維和軍人在國外是怎樣行動的,所以我也不能斷言《紅海行動》是不是發生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的。我也是軍人出身,所以要比普通觀眾更加尊重維和軍人的榮譽。在這裡我只單說《紅海行動》這部電影,電影裡沒有太絕對的英雄主義,協同作戰,這很像《拯救大兵瑞恩》的風格,影片中中東的環境又有一些《拆彈部隊》的影子。所以《紅海行動》姑且納入戰爭片的範疇吧。但是它又加入了搶奪“黃餅”的內容,包括彈無虛發的特效加持,又變成了一部主題明確的動作片。如果編劇把軍人這個元素改成特工,那麼這部電影就可以變成《碟中諜》了。

觀後感:《戰狼系列》、《紅海行動》究竟怪在哪兒?

衝出亞馬遜

以上就是整部電影感覺怪怪的地方。也許是當過兵的緣故吧,我覺得還很怪的地方就是嚴肅與活潑的把握還是不夠細膩。這也是對比美軍電影的一點感覺,對比來說,美軍電影中,美軍給人的感覺就是散漫、隨意,有鐵血的也有懦弱的。而中國軍人在電影中幾乎清一色的軍姿、清一色的口令、清一色的熱血、清一色的意志堅強,如此軍容嚴整,冷不丁出現一幕玩笑拌嘴就會顯得很突兀。如果大家細品一下就明白了:電視劇《亮劍》拍得就很自然,而《士兵突擊》就很突兀,《集結號》拍的就很自然,而《紅海行動》就很突兀,原因就在這裡。另外在很早之前有一部我個人覺得非常精彩的軍旅題材的電視劇《武裝特警》,也是非常值得《戰狼》和《紅海行動》學習和借鑑的,包括電影《衝出亞馬遜》。堪稱經典。

觀後感:《戰狼系列》、《紅海行動》究竟怪在哪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