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壺君是誰?為什麼能使世界上最小的蟾蜍絕滅?真的冤枉非洲了?

成體只有 2 釐米長,生活在坦桑尼亞東弧山烏珠穆瓦崖的基漢斯河瀑布底部僅有兩公頃區域內的,被稱為世界上最小的非洲胎生蟾蜍基漢斯噴霧蟾蜍,在1999 年的時候,因為當地政府在基漢斯河上游建起了大壩,導致瀑布水量驟減至 10%,蟾蜍棲息地範圍也隨之急劇縮小。後來人工噴淋系統失靈,最終使得基漢斯蟾蜍被蛙壺菌感染,最後搞成了個野外絕滅狀態。

蛙壺君是誰?為什麼能使世界上最小的蟾蜍絕滅?真的冤枉非洲了?

現在能看一看這種可愛的蟾蜍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

雖然世界上最小的基漢斯蟾蜍滅絕原因是因為棲息地環境改變、蛙壺菌、殺蟲劑等多重打擊,但蛙壺菌依然是罪魁禍首。

看到這裡你是否已經對蛙壺君產生了興趣,它們的真面目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對蛙類產生這麼大致命的威力?

簡單地說,蛙壺菌是壺菌門下面的一種由蛙壺菌引起的兩棲類蟾蜍乳糜支原體皮膚病。染病的蛙類會出現皮膚角質增生、大量脫皮、抽搐、拒食、功能失常等症狀。最終失去正常行動能力,無法呼吸,心臟停搏,直至死亡。由於蛙類皮膚不僅承擔著與外界交換電解質的重要任務,還承擔部分呼吸功能。所以,蛙類只要被感染就必死無疑。

蛙壺君是誰?為什麼能使世界上最小的蟾蜍絕滅?真的冤枉非洲了?

因感染壺菌病死亡的蛙類動物

大家不僅要問這麼兇猛的細菌來自於那裡?或是認為同其他各種怪病一樣都是出自於非洲,那麼它們究竟來自於哪裡?

蛙壺君是誰?為什麼能使世界上最小的蟾蜍絕滅?真的冤枉非洲了?

非洲爪蟾被最早確定為蛙壺菌的攜帶者

雖然蛙壺菌現在廣泛分佈在世界各地,但一開始的時候,科學家們一度認為這一傳染病來源於非洲爪蟾,因為研究者們最早在1938 年,在非洲爪蟾標本上發現了最早的蛙壺菌感染。但是後來隨著研究的廣泛深入,發現蛙壺菌的老巢居然是在亞洲。

科學家們研究發現,蛙壺菌在傳播中表現出一種線性、攻擊波式的傳播方式,當蛙群感染率達某一閾值時便會導致種群崩潰。在中美洲,蛙壺菌以每年 20 公里左右的速率蠶食兩棲類的棲息地。坦桑尼亞東弧山脈烏珠穆瓦崖的基漢斯河瀑布下生活的基漢斯噴霧蟾蜍就遭到了類似的攻擊。

蛙壺君是誰?為什麼能使世界上最小的蟾蜍絕滅?真的冤枉非洲了?

蛙壺菌在中美洲的擴張每年只有20 公里左右

研究顯示,蛙壺菌在亞洲的分佈和傳播並不這樣,像是有著天敵控制一樣,它們以較低的感染率,廣泛零散地分佈於亞洲各地,據此研究者猜測,蛙壺菌可能起源於亞洲。

2010 年,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對雲南地區的滇蛙、昭覺林蛙、雲南花臭蛙和大蹼鈴蟾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四種蛙類都是感染蛙壺菌的攜帶者。但與非洲、南美洲相比,並未有大量蛙類死亡。研究這還發現來源於朝鮮半島的菌株多樣性最高,進一步推測蛙壺菌可能起源於東亞。

蛙壺君是誰?為什麼能使世界上最小的蟾蜍絕滅?真的冤枉非洲了?

顯微鏡下的壺菌結構

有資料報道,作為起源地,蛙壺菌病原體和兩棲類宿主在亞洲具有更長的協同進化史。可謂是 道高一尺魔高兩尺,病原和宿主彼此互相適應,慢慢演化出互相對抗的進攻和防禦機制。

全球貿易為病原的廣泛傳播提供了更多機會,氣候變化也為一些病原菌創造了良好的生存條件,可以說人類是這些奇怪病菌得以傳播難以逃脫的一個環節。

回過頭再看一下蛙壺菌的傳播方式,令人驚愕的是這種傳播到世界各地的菌類孢子在水中自行運動最多隻有 2 釐米遠,但這 2 釐米的距離卻足以使它們精準地找到受害者。

蛙壺君是誰?為什麼能使世界上最小的蟾蜍絕滅?真的冤枉非洲了?

蛙壺菌的傳播真是細想極恐的事情

當遊動的蛙壺菌孢子接觸到蛙類皮膚後,便立刻能在表皮下方形成一個包囊,快速地從皮膚細胞中吸取營養,發育出新的遊動孢子囊。然後遊動孢子囊能產生並向周圍水體中釋放更多的遊動孢子,這些新遊動孢子可重複感染宿主蛙,或者繼續尋找下一個受害者。

就這樣,一隻只蛙類和兩棲類動物就被這些小細菌給侵蝕了,蛙壺菌的傳播真是細想極恐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